《如何开展课例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开展课例研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如何开展课例研究如何开展课例研究 课例是关于一堂课的教与学的案例。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所进行的种种活动,包括研究人员、上课人员与他的同伴、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对话、讨论。课例研究主要围绕一节课展开,研究“如何上好一节课”,重点解决上这一课中存在的某些教学问题,聚焦于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把研究融入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评课全过程。即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作为案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例如:如何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才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课堂探究活动如何组织才有效?
2、各种类型的课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类型特征的教学班课堂教学如何组织?。 一、课例研究的起源 课例研究起源于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早产生于医学领域,后来哈佛商学院将案例研究引入教学领域来培养和教育学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学院的学生都要研究300多个案例,因此而获得巨大成功,并为其它领域所借鉴。中小学教育教学借鉴案例的模式而形成今天的“课例研究”。 二、课例研究的基本特点、目的、意义 特点:以反思为前提、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的教学研究。需要用“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例充当研究的载体。 目的:校本研修中的课例研究不仅关注文本学习和相互讨论,而且更多地关注教学行为
3、的改进。 意义:课例研究的优势在于:克服了以往教研课的盲目性。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进行研讨。课例研究为教研活动提供了一个展示研讨过程的平台,教师共同探讨,交流分享,得到大量的信息,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整个过程就是教师积极参与的一种互助互学过程。 三、课例研究的类型 1、问题式课例研究:通过定性或定量观察,以归纳的方式发现和整理而直接获得,然后从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能够链接新课程理念的典型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行动。 2、主题式课例研究:预先由学校或教研组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发现和梳理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课例主题,然后,组织教师联系主题进行观课,重点揭示教师教学行为中与主
4、题相关联的问题。 3、混合式课例研究:上述两种方式并不是截然分开,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往往交织在一起。例如,以课堂观察的方式,发现和归纳出一批问题,从中找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形成课例;若课例问题具有共性特点,便形成了某个主题;组织教师继续围绕主题进行下一阶段的课例研究 四、主题式课例研究 、“主题式”课例研究活动程序。 1、主题确定。 研究始于问题,只有选择了一个好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主题式” 课例研究活动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因此,各校要围绕有效教学的课题,选择一个具体可操作的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 2、主题学习。 主题确立后,就要围绕主题开展有针对性地学习。通过学习,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5、提炼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具体的学习方式有三种: 读书 围绕主题选择相关的教育刊物、教育专著等文字资料进行学习。其中,学习教育理论刊物和教育专著,主要是寻找理论基础,学习各省教育是收集他人解决类似问题的的实践经验。 读图 围绕主题选择针对性强的名师示范课录像、影碟等影音资料进行学习。主要是为研究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教学情景与方法。 读人 围绕主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与同学科教师及业务指导部门的教研人员进行的研究沙龙等活动。 学习可采用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3、主题设计。 “主题式”课例研究活动中的主题设计是指既具有个体化,又具有合作意义的“集体备课”,这种集体备课可按照“个别备课同伴议课
6、个性补改”的程序进行。 在进行主题设计时,要在个别备课之前先确定主备人,个别备课指参与研究的实验教师围绕研究主题确定设计内容后,精心设计教学。这里的“设计”是指在教学设计中,要努力贯穿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同时更强调“有效教学”理念的支持,即学生“主动参与”的相关理念。 同伴议课指全体实验教师在个别备课,彼此形成个性教案后,通过说课法或微格教学模拟法,实验教师围绕如何具体解决研究的问题,以主备人为中心,进行研讨交流。 个性补改指主备人在同伴议课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情特点和个性教学风格的修改,使之成为比较完善、理想的解决问题的教案。 4、主题行动。 主题行动是指将“主题设计”好的方案付
7、诸教学实践。这里的“行动”,既包括主备人的“上课”,也包括其他研究合作者的“观课”。 就主备人的“上课”而言,“主题行动”不仅意味着忠实地执行教案,而且要依据动态的教学情景,创造性地实现有效生成。这是因为主备人一旦进入真实的课堂,而对具体的学生,就不得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教学过程中的突发状况,去灵活地调整教材,调整教案。 就“观课”的合作者而言,“行动”不仅包括观察事先所“设计”的方案是否有效,而且也包括倾听和观察所设计的方案被执行的真实过程,倾听和观察方案的执行是否合理。而在课堂教学中策略、方法运用是否有效,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关注学生,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 5、主题反思。 主题反思是指
8、在主题行动后,主备人首先结合自己的“上课”进行反思,进行个人的课后说课,而其他的合作者要在“观课”的基础上,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也可称之为“集体讨论”。讨论要聚焦在问题解决的方法、途径上,主要看是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在以上充分的主题反思的基础上,主备人要细致地对自己的教案进行再次修改,从而形成典型的课例。 6、主题后续 主题后续是指此次“主题式”课例研究活动的后续总结阶段。 其他合作研究者要在主备人结束课例研究后,结合自己在参与过程中的心得,选择其他教学内容,进行尝试实践。并要在尝试实践后进行此次活动的总结,撰写成果。 因此主题式课例研究可简单概括为:问题设计实践反思总结五个环节。 主题式课例
9、研究常用操作模式 上述是课例研究的基本程序,实际操作中的活动形式通常有以下四种: 1、一位教师围绕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适宜学科:生物、历史、地理、思品等学科。 2、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同一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次研究课。适宜学科有: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 3、几位教师围绕同一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先后顺次上多轮研究课。主要适宜于同年级教学班少的学科或者进行专题式研究,如:古诗文教学、阅读课教学、片段写作、试卷讲评方法、历史专题的复习教学等等。 4、一个教师围绕主题,就不同教学课题连续上多次研究课。 、 主题式“一课二上三讨论”研究模式 由于初中生物学科的特点,一个教师教的并
10、行班较多,所以在进行主题式课例研究时,建议采用主题式“一课二上三讨论”的模式。 主题式“一课二上三讨论”课例研究模式是指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一个教学内容由同一位教师先后上两次课(前后两次上课的也可以是不同的教师),教研组成员对这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三次讨论。通过行为跟进和问题追踪,执教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全体教师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最终达到个个有收获,人人有提高。 1、操作流程及实施策略 其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次讨论:选择主题,集体备课; 第一次上课:课堂实施,行为跟进; 第二次讨论:评议提升,形成新案; 第二次上课:再次施教,连环跟进; 第三次讨论:提炼总结,形成案例
11、。 其具体的步骤和实施策略是: (1)选择主题,集体备课。主题的确定是“一课二上三讨论”课例研究有效实施的保障。确定研究主题要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总体目标,突出学科特点,密切关注当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焦点问题。主题确定之后,选定一个教学课题,确定一位执教老师,全体成员围绕主题和教学内容收集相关资料,共同探讨,形成初案。 (2)课堂实施,行为跟进。在“一讨论”形成初案之后,执教老师第一次上课。全体成员围绕研究主题全程参与课堂观察,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教学过程进行全程录像,便于进一步分析、研究。 (3)评议提升,形成新案。“一上”结束后,全体参与者立即开展第二次讨论。讨论要紧扣研究主题和既定目标进行。先
12、由执教者进行教学反思,谈课堂实施的得与失,然后大家在轻松民主的氛围中畅谈听课感受,并与“一讨论”中达成的共识进行对照,重点是找出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新的教学预案。 (4)再次施教,连环跟进。连环跟进是主题式“一课二上三讨论”课例研究的特征。因此,将“二讨论”形成的新案,由同一位教师进行第二轮教学(也可以是不同的人),是连环跟进的关键环节。在第二轮教学中,全体成员再次有目的地参与课堂观察,作好相应的课堂记录,并与“一上”进行认真对比,着重检验在“二讨论”中提出的问题改进方案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5)提炼总结,形成案例。“二上”结束后,全体教师仍围
13、绕研究的主题进行讨论。“三讨论”更多关注的是对前后两次讨论和上课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追踪反思,进一步明晰问题的解决策略,总结规律,形成经验,指导今后的教学。同时,将研究过程中的教案、课堂实录和评议资料进行整理、提炼和总结,形成课例报告。 四、主题式课例研究的现实意义 、促进教师不断反思,提升自我。自我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基础,校本教研只有转化为教师个人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在主题式课例研究过程中,全体参与教师通过不断反思,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促进了教学行为的改进,提高了自身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同时,教师更加明确自身现有的发展水平,正确看待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更有助于明确自身今后的
14、专业发展方向。 、促进教师之间的平等交流与有效合作。主题式课例研究为教师提供了平等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让每一位教师都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研究中,每一位教师都是活动的设计者与实践者,他们提供原有经验,又获得新经验,这种新的教研氛围和教研文化,促使教师群体从封闭走向开放,为教师创设了一种新的职业生活方式。 、促使学校逐渐成为蕴含生机与成长的学习组织。以主题式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方式,完善了学校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创设了一种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的文化氛围,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真正形成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共同体”。 五、进行课例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15、。 、注意研究与通常教学研究活动的区别 课例研究 教学研究 有研究的主题 主题不明确;或泛化 严格意义上的选课 选课随意,或从评课出发选课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 写教案 着眼于研究的探讨 着眼于评课的讨论 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反思 缺少显性化的实践反思 强调行为跟进 往往是低水平重复 、注意 “展示课”与“研究课”的区别。 “课例研究”方式的“研究课”,指围绕课例需要解决的问题“备课”,根据课例预设的目标和策略“说课”,围绕课例问题解决的思路“上课”,实际进行教学;有针对性地组织“观课”;通过比较课例的预设与教学的生成,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自我反思,并组织同行和专家“评课”。这
16、与目前经常开展的展示课活动是有根本区别的,展示课多带有一定的功利性,授课教师往往以排练方式重复“表演”,使得许多“展示”异化为“做秀”。 、研究主题不鲜明。 主题式课例研究,主题是课例研究的核心,它能使研究活动朝着既定的目标和方向进行,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确定主题时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主题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性;二是学科特点不突出,不利于参与者集中精力进行课堂研究和行为跟进。例如:“历史学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关于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等主题,前者过于宽泛,后者既宽泛又没有突出学科特点。 、行为跟进与研究主题脱节。 受以往的教研活动方式影响,参与者在进行课堂观察和讨论时,往往会不自觉
17、地撇开研究主题,又回到了“就课论课”的阶段,导致行为跟进停滞或失效,这样无法将研究主题进一步深化。 “主题式”课例研究活动教案设计 年 组: 设计者: 研究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总体策略、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设计 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 板书设计 “主题式”课例研究活动记录 年级 记录 研究学习材 的 料 第一次 主题 即对解即研决这个究的问题有问题 关的文章题目或书目 活动安排 成果记录 即主题学习、主题设计、主题实施、主题反思等各项活动的时间安排、内容安排、人员安排。 1、组内成员研究成果登记; 2、对本次研究的
18、共同认识。 如何撰写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主要以课例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课例研究报告大致由第一次教学案例、课后反思及研究、新的教学方案、根据第二次方案实施的行动跟进、第二次课后的反思、研究、提升几部分组成。 在写课例研究报告时,需要注意以下八字方针: “我、小、实、思、研、新、情、升” “我”是指要写自己的教学课例。只有自己的东西,才是最鲜活的、最有生命力的,也是最独特的、最有个性的。写自己的案例,就要关注自己课堂上发生的事情,研究自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问题来于自己教学实践,研究才能真正走进教师自己的日常生活。教师才能真正用研究的目光去观察和审视自己的教学。当研究和教师自己的教学实际结合起来,
19、这样的研究才是实用的,教师们才能对教研保持长久的兴趣,才能使教学研究真正成为教师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的一部分。 “小”是指研究的问题要小,要从小处入手。不要空谈那些大的理论,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平凡的,是由一点一滴的经验积累而成的。只有关注这一点一滴的小经验,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这样的研究才能做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实”是说内容要真实、充实,文风要朴实。内容真实,才有实际意义。内容充实,有细节的具体描写,才有可读性和可信性。文风朴实,才能避免哗众取宠。因此,课例研究不要虚构、想当然,不要大话连篇言之无物,不要华丽词藻堆砌、使人望之生厌。 “思”是指要有自己的思考。有人说:“不会反思的教师,
20、最多只能是一个教书匠,会反思的教师,就已经是一个研究者了”。这说明,反思,是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者的重要一步。因此,教师备课后的反思、上课后的反思、以及行动跟进后的反思就尤为重要。 “研”是指一定要写出“研”的过程。也就是同伴间的合作互助、专业的引领、自我反思、行动跟进的过程。这是课例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最能引起人们思考的部分。 “新”是说观察的视角要新,要从习以为常的事情中观察出新问题;要有新的见解、新的思路;要做到“老生常谈我不谈,人云亦云我不云。”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情”是指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反映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又不是感情的宣泄。 所谓“升”,则是指要写出自己经历课
21、例研究的过程所获得的理论和经验的提升。我们的研究,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是为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把这些提升记下来,既是自己成长的记录,又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理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课例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每一个初一的新生,对各学科的第一堂课都是充满憧憬和激情的。然而,我觉得不是每一科的第一节课都能做到不让学生们失望的。一旦从希望的高峰跌到失望的低谷,他们可能将永远无法再拾起对这一学科学习的欲望。所以,我非常重视初一的第一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作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节理论课,极其不容易上好。在机房上理论课,学生面对计算机不能安定心思听课;而
22、在教室上,理论课的内容枯燥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确实是上理论课时客观存在的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将初中信息技术的理论课上好、上活,让学生在他们初中生涯的第一堂信息技术课上,被我征服、被信息技术征服呢? 二、研究过程描述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一课主要介绍了丰富多彩的信息,让学生认识信息的重要性以及信息的一般特征,书本上是一些纯文字、纯理论的知识,虽然有许多例子,但叙述性内容较多,学生一般没有耐心去认真读、去理解它。最初在机房上课,学生因为没有操作内容根本就坐不住,再加上教师照本宣科的讲解,学生很快就失去了学习的热情。经过反复斟酌,我们备课组决定将这节课改到多媒体教室上,在教学设计中强化学生活动
23、,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案例。 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体验,本次教学以快乐教育的理念为指导,开展师生一起讨论的方式,创设具体事物的场景,使师生设身处“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知识。为此,我不仅准备了教学演示文稿,还充分的准备了相应的小故事、互动游戏活动等。 三、关键事件讨论 1、课前准备 课前幻灯片展示比尔盖茨的家,好奇心驱使学生在未打铃之前观看、议论纷纷,提前进入学习状态。 2、信息在我们身边 在上课铃响、起立问好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自我介绍,也不是翻开信息技术教材照本宣科。而是请同学们观察老师,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老师是卷头发
24、”;“老师穿的是黑衣服”;“老师比较和蔼”;“老师比较漂亮”;“老师有点胖” “哈哈哈”; 同学们七嘴八舌,刚开始学生还与教师有一定距离,不敢大胆举手回答,但是当学生在内心接受你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接下来看投影,将12幅分别代表春、夏、秋、冬的图片进行分类,并说出依据;说品牌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无处不在,且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对耳目一新的活动比较感兴趣,上课伊始很快就能进入学习状态,形成课堂教学的第一个高潮。 3、信息的表现形式和传递过程 当讲到信息的表现形式与传递过程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比划、猜的小游戏。首先用投影展示游戏规则:一个同学上讲台猜,当教师给出内容
25、后,台下的同学不允许讲话,举手经教师同意后站起来比划,一人只准比划一次,动作不能重复。 第一个上台猜的同学有点拘束,但讲台下比划的同学轮番上阵,课堂气氛又呈现活跃状态。当在猜 “周杰伦”时,不许出声这一条,难倒了比划的同学,几个比划完,猜的学生都没猜到,全班开始一起着急。当教师刚同意出声,一会儿就猜到了,全班鼓掌欢呼。当第一个学生猜对后,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如:“我很欣赏你的勇敢”。后面就有学生积极举手,要求上台来扮演猜的角色。这时逐渐形成课堂教学的第二个高潮。 接下来,我延续好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导学生解决了“如何理解信息的表现形式与传递过程”这个问题,并且到课的最后学生都记得如何分析。 4、
26、信息的价值和共享 这部分内容我采用的是叙述实例,请同学们分析的方法。其中提到了旅游信息、田忌赛马、油价信息、中考信息、孙膑“减灶退敌”、诸葛亮“空城计”、虚假广告、中奖的短信当看到要分小组讨论,“又要动脑筋了”,部分学生的惰性又出来了。我及时调整,给予新的刺激,让课堂重新恢复活跃,打开思维之门。那么安排一个小插曲吧,先让大家娱乐一下,切换到“欺骗眼睛的图片”。强调:刚才我们亲眼看的图片都可以欺骗我们的眼睛,造成视觉上的差异,大家都很快乐,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你们被虚假的信息欺骗了,还会快乐吗?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伪信息,会使我们的财物受到损失,精神受到伤害,要提高我们的警惕意识,学会自
27、我防范、自我保护的方法。学生的积极性又重新调动了起来,形成了课堂教学第三个高潮。 5、信息技术 “忘了给大家作自我介绍。我姓王,王丽梅。以后你们遇见我可以叫我王老师,如果忘了我的名字就叫我老师,但千万不要叫我计算机老师。我不是教计算机的,你们从我这里也不是来学计算机的。”看到同学们一双双惊奇的眼睛我故意卖个关子,“合上你们的书,看看我是教你们什么的老师?你们应该称我为什么老师?” “哦,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老师!” “好了,请大家翻到我们的教材第8页,找到第三自然段现代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我们这个学科以前叫计算机而现在改为信息
28、技术了吧?” 我接着问学生:“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哪个外延更大?” 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信息技术。” “但是,请同学们注意了,在你们刚才钩的内容后边还有一句话其中,计算机技术是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相关,也是最核心的技术。” 利用课件,播放联想公司关于数字生活的一段广告片。学生们被片中那些前卫的超酷的数字生活方式所深深的吸引。 播放结束时,我告诉他们:“刚才同学们看到的可不是科幻片,现在的技术已经都能实现了,而且在不久的将来你们肯定能过上那样美妙的数字生活。最后,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副对联和大家共勉,上联是打打敲敲 敲来善良品性、下联是击击点点 点出光彩人生,横批是共同努力。”此时下课的铃声正好响起,全班
29、同学自发地鼓起了掌。 四、反思与评析 1、本堂课是一节在多媒体教室上的信息技术“理论课”,由于教师的精心准备,上得丝毫不觉枯燥乏味,相反课堂氛围很好,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思维非常活跃,以学生观察老师导入,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也很快打消了学生的抵触情绪,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为整节课的成功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除了这个亮点以外,我觉得精心选材也很重要。 现在我们用的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是一本非零起点的教材,所包涵的内容非常广泛,其中有很多是理论性的东西。作为学生来讲,他不适应,不喜欢,甚至不想学。为什么?因为相当多的学生认为,上信息技术课就是要到计算机教室,就是要上网、玩游戏、聊天或者是下载一些资料等。针
30、对这种现象,如何来完成信息技术的理论授课呢?我想最关键的就是在进行授课时,要尽可能通过精彩的事例来导入问题,说明问题。而事例选择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效果。在这里,本人认为,所选择的事例最好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为好。因为,只有这样的例子才能增加学生的好奇心,才能更加吸引学生。如果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可能会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信息技术理论课中事例的选择是非常非常重要。 在准备这堂课时,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收集了约二十几个教学素材,但最终只选择了几个自认为最佳的素材,既有学生们熟悉的来引起他们的共鸣,也有许多学生们没有接触过的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既有原创的又有
31、借鉴的;既有生活上的又有学科上的正是这些涉及面广、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使学生们真切地体会到“信息无时不在,有无处不有”,从而生动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对教材内容要有目的的进行取舍,新课程教材所涉及面广,内容多,如果不进行取舍,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老师滔滔不绝,学生不知所云。因此,精心的备课,有目的的取舍。对老师而言,不会疲惫于没完没了的讲解,学生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3、反思同一节课因为上课环境不同而产生的的不同效果,我觉得并不是每一节信息技术课都要到计算机教室上。尤其是新课程下的新教材,它所涉及的面非常广,如果每节都到计算机教室授课,很多内容就没有办法完成。因为一到电脑教室,学生就想上网、就想QQ聊天、就想玩游戏等等,基于这些实际的情况,我认为,信息技术课有时不在计算机教室授课可能效果会好些。 五、其他教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