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如何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如何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能学语文,又要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不应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
2、性,而应该通过大量学生自主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实践,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语言运用往往因为“约定俗成”而无理可讲,人们的母语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从课本上和教师那儿获得的,只有比自然习得的更为集中和规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自然习得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等本性。语文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这是一种软化的宽松的评估要求,它使师生双方从批改的阴影中走出来。批改,本身就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态度,它着眼
3、于学生的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不符合新课程平等对话,民主交往的精神。所以,我认为,改革作文的评估方式,应把“批改”变为“交流”。教师就作文和学生平等交流,以学习的态度、发现的眼光、欣赏的心情对待学生的作文,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建议式、商量式、比较式的评估结果,这样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形成他们的写作个性和表述特色都有极大的帮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交流。 三、把握母语学习的特点 、充分利用语文资源,拓宽学习空间 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是从零起点的,特别是口语能力。学生对语文的接触并不限于语文课堂内,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
4、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把学生束缚在“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交往,以及各种传播媒体等,都能够学习语文。学习语文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实践机会可能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吕叔湘先生在拨乱反正之初就第一个站出来说:“十年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言,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有什么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更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学习方法上,强调实践、积累、感悟、熏陶,吸取母语教育研究的新成果-母语习得论 学
5、习母语,有两条渠道: 一条是在母语环境中,通过模仿和练习,无师自通地掌握母语,学术界称之为“母语习得”; 另一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课本,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母语,称为“母语学得”。学龄前儿童掌握了口语,就是通过习得这个途径。入学后学习母语书面语,走的是学得之路。不能只重学得,忽略习得。 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还体现在遵循汉字、汉语的自身规律上。 比如,利用汉字形声、象形、会意等特点识字,利用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指导写字;再如,利用汉字感情色彩强烈的优势,重视语感的培养,加强学生感悟和情感体验;又如,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化积淀丰厚的优势,丰富语言积累,增加文化储备。 总之,语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