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教育调皮孩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看待教育调皮孩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如何看待教育调皮孩子2.如何看待教育调皮孩子: 首先,学生是独特的人。要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闪光点。材料中,教师发现小辉虽然调皮捣蛋,但非常聪明,并努力和家长一起发现小辉身上的优点,不断鼓励,最终使小辉健康成长。 其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具有发展潜力与可塑性,我们不应该以学生现有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看到学生未来可能的发展,并且激发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快乐的发展。材料中,教师没有因为小辉的问题、父亲的垂头丧气而放弃小辉,反而用发展的眼光看小辉身上的问题,给予了小辉更多的爱与机会,使小辉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企业家。 首先,教师遵循了疏导原则。
2、这一原则要求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材料中,新老师并没有对学生的错误采取简单粗暴的批评,而是根据孩子的优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自我发展。 其次,教师的做法遵循了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以发挥整体影响的教育作用。材料中,教师要求家长积极配合,找寻小辉的闪光点,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保证了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3. 材料中体现的德育原则有: 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3、使他们积极向上。材料中的老师正是通过让学生评价电视节目中四张妇女化妆像的方式,是学生认识到了朴素自然的美化比妆更漂亮。 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材料中的老师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大方向出发,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告诉学生应该朴素自然、整洁大方、健康活泼。 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材料中的老师针对化妆的问题与学生的谈话,体现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另外,老师没有对学生讽刺和挖苦,而是耐
4、心地讲道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材料中体现的德育方法有: 说理教育法 说理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使其明辩是非,提高其思想认识的方法。材料中的老师通过电视节目和学生讲明化妆的利害关系,是学生认识到了自身的错误。 情感陶冶法 这是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感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的方法。材料中的老师是通过“为您服务”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电视节目引入了学生的第二次谈话,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即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教育情境,使学生思想上受到深刻的教育。 4. 林老师的直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直观教具的选用不恰当。首先
5、是直观教具的呈现时间不当,林老师在上课之前将教具摆放好后,就引起了学生的围观,容易在课堂当中使学生分心;其次,直观教育用时太长,整节课都在翻PPT,没有从教学的需要来加以选用。 第二,直观教具的设计缺乏科学性。首先是标本太小,学生无法看清,实物直观的效果难以显现;其次,林老师在设置PPT时,没有考虑到字体颜色与背景颜色的差异性,致使对象与背景无法有效区分出来,导致了字很迷糊,学生看不清。 第三,直观手段的运用缺乏与教师的讲解配合。在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具,必须注重使用言语和直观正确的结合起来。林老师上课时候不断地翻着PPT,但是却没有配合讲解,使学生只看了热闹,没有学会新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提高知
6、识直观的效果,必须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首先,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教师要根据现场的情况,选取较为清晰、直观、简洁的直观方式。 其次,直观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在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生疏、理解遇到困难的时候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材料中,教师过分强调直观的原则,忽视了上课的目的,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应到适当减少直观的内容,将直观展示与学生互动、教师讲授相结合。 其三,直观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的讲解密切结合。教师要重视运用语言直观,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并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整直观与讲解的比例。 其四,要在直观的基础上帮助
7、学生提高认识。直观的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因此教师要在直观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 师生关系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树立民主意识,建立民主平等的朋友式师生关系。 要了解和研究学生,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要善于提高自我修养,用学识、才能和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 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沟通,促进师生心理相容。 要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正是自身问题,满足学生正当需求。 6.问题: 赵老师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
8、来鞭策自己是正确的,立下的志愿也很好,但他为了取得学生信赖,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德德育的基本原则。德育要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所以赵老师方法失当。 7.“坏孩子”教育: 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坚持正面教育,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的形成。案例中教师对该学生的行为处理过于简单和粗暴,也没有深入了解学生,企图用“堵”的方法来阻止问题的出现。但事实上,这样反而让学生形成了逆反心理,以致存在敌意。 遇到这样的问题应当灵活运用多种德育方法,说服、榜样示范、陶冶心灵、表扬奖励与批评相结合,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体谅教师的用心,体会
9、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影响,思考全班学生维护班集体荣誉的心情。 8.德育: 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遵循了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进行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遵循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是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陈老师正确认识和评价了杨朗的优点,并鼓励他去参军,使他树立了信心。 9.不尽科学之处: 以上几种说法均存在片面问题。荀子和洛克的观点均属于外铄论的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
10、、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这种观点虽然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但却完全否定了遗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因而是片面的。卢梭的观点将人的教育类同于植物的形成,将教育简单化,没有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片面的,康德的观点过分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同样没有认识到遗传、环境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也是片面的。 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 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作出社会性规范。 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0.为了上好第一节课,我觉得张红应该着重从这几方面入手:
11、 仔细地分析教材,从教材的内容、教学目标即重难点入手进行分析,要明确一堂课下来,学生能掌握、学会哪些东西,有什么样的收获; 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点,如理解能力如何,设想学生在学习这节内容会有什么样的困难; 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情况,要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 最后,一定要在上第一节课前自己先模拟几把,把教学内容说熟了,想象一下课堂情景,克服紧张胆怯的心理,控制好教学时间,多设想在课堂上会出现的问题。 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准备,相信张红老师在第一节课的表现会更好。 11.作文课、教学原则、方法、过程分析: 从教学原则角度原则来讲,该教师的作文教学充分体现了理论联
12、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所谓的理论联系实际,是指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教师的做法一方面让学生动手实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一方面又通过实践操作为作文写作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丰富了自身的经验。教师这种先引导后进入写作的手段,也是教学方法科学性的体现,此外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也是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的体现。 从教学方法角度来讲,该教师主要采取了实践活动法和直观教学法,即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解决实际问题。体现在材料中,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饭做菜,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在动手做饭做菜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做菜过程的直观感
13、知,丰富了学生表象,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基础。 从教学过程的规律来看,该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的规律。教师的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让学生的写作文建立在自身直观经验的基础上,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12.教师践行职业道德: 面对行为散漫、不爱学习的学生、教师没有讽刺挖苦,而是关心爱护,努力寻求帮助学生的方法,体现了教师要关爱学生的理念。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发挥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了教师要善于教书育人的理念。 教育中教师
14、不断获得新的教育理念,更新知识结构,用于探索创新,体现了教师要终生学习的理念。 13.纸条: 师生关系的内容表现形式包括: 教育关系。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教育关系,即授受关系。教师间的教育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教育的地位来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教育的目的是学生主体性的形成;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道德关系。道德关系是指在教学活动的相互交往过程中,师生间是相互尊重、关心、帮助、合作的关系。师生间的道德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与教师在人格上的平等;学生与教师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师生关系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15、: 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 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 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 如何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教师高尚的品德、深刻而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高效而优质的服务,必然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要求教师既把学生当成教育的对象,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既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各项的工作,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 要发扬教育民主 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讨论、协商的方式解决争端,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想法,促进师生之间的良性积极性,营造一个轻松、民主的教学氛
16、围。 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教师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冷静全面地分析矛盾,妥善地处理问题解决问题,使师生之间少一点矛盾,多一份谅解。 14.中国当前教育进行反思: 这段话指出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弊端,当前中国教育趋向于分数教育,都是以分数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已经变成读书机器,而失去了本身拥有的天赋,没有自我了。 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必然要求,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要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国教育就必须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解放学生的天性和自我,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勇于发挥主观能动性,保证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15.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
17、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16.素养: 这位教师的困惑,主要在于他对当今时代社会的新生事物,新鲜词的不理解,换句话说是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跟不上时代,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养的现代化。因为教育中的任何活动到要靠教师进行,教育目标的实现,效果如何
18、都取决于教师。教育素养现代化包括:学科专业素养现代化;教育专业素养现代化;综合能力素养现代化。总之,教师素养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应。 学科专业素养 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要领悟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和方法,把所教内容放在更为深广的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上考虑,这样才能够全面理解所教内容的价值和意义,给学生带来更广的知识面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育专业素养 教师职业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不仅要有所教学科的专业素养,还应具有相关教育专业素养。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教师要加强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必须
19、要掌握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培养对教育理论的研究能力。 综合能力素养 教师的综合能力素养是指教师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和理论,还应具备的其他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重大影响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班级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自我调整与反思能力等。其中教师的调控能力主要包括自我表现监控能力和对教学的监控能力。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主要包括对整个教育教学及管理全过程产生的问题所作的反思及总结及时调整计划,改进教学或者管理方法,以适应新的变化。 17. 校长的做法是对的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儿童享有合法权利。青少年学生有受教育权、人格尊严权。班主任将其赶出教室,亲发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
20、学生观倡导学生为完整的人,发展潜能的人,发展需要的人。班主任的做法例如“厉声”“生气”“把他推出教师,关上教室门”都是未树立正确学生观的体现。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学生“父母的替代者”,更应该关爱学生,而非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学生问题,这样一种教师劳动方式的示范性,对学生会造成消极影响。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尤其强调“尊重的需要”。小伟上课经常“做小动作”,主要是想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渴望得到同学的认可。但是班主任无视学生的需要,而且将小伟“推出教室”,使其自尊受到伤害。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还强调情感性师生关系。此案例中的师生关系是专断型的,毫无情
21、感而言的,是不对的。校长将学生送回教室的举措是对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应当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对义务教育的学生更多应是“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学生外面罚站属于变相体罚,而且不让学生上课也侵害了学生的受教育权。 班主任应该怎样做: 班主任应该尊重学生小伟的人格,对其进行耐心的教育,满足其渴望受到尊重的心情,多给小伟机会,使其尊严受到保护而不是一味将其“推出教室”。班主任应该联合其家长一起做工作
22、,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还可以运用契约法或惩戒法,对其不良行为进行校正;应该关注和爱护学生,一视同仁,与小伟好好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指导小伟积极归因。与此同时,班主任还要懂得教育法律法规,加强自身的法律修养,做到依法执教。 小伟是受教育者,要切实履行自己的义务,应以学习为主要职责,将学习作为主要任务,谦虚听取教师的意见,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之上;应该积极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如果允许的话,可以采用行为控制法。可以实现在自己手腕上套上小皮筋,一旦自己的不良行为想法出现时,实行自我监督和自我惩罚。同时,小伟亦要珍惜自身所拥有的受教育权。 18.处理方法: 巧妙地批评且点到即止。在课堂教学中,倘若学
23、生做出了 与教学不协调甚至大煞风景的举动时,教师应冷静、镇定,可委婉地用手势、幽默的语言或眼神暗示学生,让该学生心里明白教师的用意。这样既保住了该“调皮” 学生的面子,有及时制止了其错误的延续,让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下去。 课后,教师还得选择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主动找该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以便达成共识甚至日后的默契。 在面对和处理类似事件时,教师要把我两个原则: 疏导原则。教师要讲明白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尊重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师既要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又要提出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的要求。 三、 1.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已有的知识经验;
24、 定势与功能固着; 原型启发; 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问题的方向和效果。 2.七层: 马斯洛是20世纪XX年代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一切行为都由需要引起,而需要系统又包括其中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理解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缺失性的需要,认知理解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为成长性需要。 1.学习策略中资源管理的具体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具体包括
25、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环境管理策略。具体包括注意调节自然条件;设计好学习的空间。 努力管理策略。具体包括激发内在的动机;树立良好信念;选择有挑战性的任务;调节成败标准,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自我奖励。 资源管理策略。具体包括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2.意志行动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 意志行动对活动有调节作用。 意志行动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意志行动随意运动为基础。 3.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 操作定向阶段:指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程序的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操作模仿阶段:指学习者通过观
26、察实际再现特定的示范动作或行为模式。 操作整合阶段:指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依据其中其内在联系联接起来,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操作熟练阶段:这个阶段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 4.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 发散思维训练; 推测与假设训练; 自我设计训练; 头脑风暴训练。 5.个体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生物遗传因素。遗传是性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但遗传因素对性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性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对
27、性格具有塑造功能,这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家庭环境。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特征具有不同的影响。 早期童年经验。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 学校教育。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不同的教师领导风格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不同。 6.教师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与任务;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启发学生边观察边思考;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7.依据记忆规律,教师主要从以下几点来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复习: 及时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尝试回忆与反复记忆相结合; 适当过度复习; 运
28、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8.在思维过程中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知识表征能力;原型启发;迁移;定式和功能固着;动机与情绪状态;个性特征或人格特征。 9.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开展微格教学; 进行专门训练; 反思教学经验。 10.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包括: 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11.如何保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9、; 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 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 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2.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因素; 学校教育因素; 个人主观因素。 13.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及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时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把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口腔期:从出生到12-18个月左右; 肛门期:大约从12-18个月到三岁左右; 性器期:大约从三岁到五岁; 潜伏期:大约从5岁到12岁; 生殖期:大约从12岁到成年。 1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
30、者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中,而是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影而建构起来。 15. 知觉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记出来,这种感性认识阶段的理解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知觉的理解性,可以采用: 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新知识的理解。有关知识经验越丰富,对知觉对象的理解就越
31、深刻、越全面。 采取言语提示。教师可以通过言语提示,唤起学生的回忆,运用过去的经验来进行知觉。教师言语提示越准确、具体,学生对知觉对象的理解越深刻、广泛。 16.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包括: 认知能力发展正常,智力水平在正常值以上; 情绪稳定、乐观、心情愉快; 意志健全,有较强的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 自我观念正确,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 和谐的人际关系; 较强的适应能力。 17.创造力的方法: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保护好奇心; 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鼓励独立性
32、和创新精神; 重视非逻辑思维; 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发散思维训练; 推测与假设训练; 自我设计训练; 头脑风暴训练。 18.制约学生群体促进成阻碍个体的因素有以下四点: 活动的难易; 竞赛动机的激发; 被他人评价的意识; 注意的干扰。 19.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知识观。建构主义强调的是人类知识的主观性,他们认为,人类知识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表征,它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会随着人类认识的进步而不断地被新的解释和假设所推翻、所取代的。 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到学生的简单转移或传递,
33、而是主动地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 学生观。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学习不是简单地信息输入、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积累,而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的信念的基础上形成知识的意义,实现新旧知识的综合和概括。 20.培养新的学习需要: 由于认知内驱力是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因此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有利于培养新的学习需要。为此,教师应耐心有效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精心组织信息量大、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价值,以形成掌握更多知识,探究更深问题的愿望。 21.学习动机的强化理
34、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它来解释动机的产生。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而不断强化则可以是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由于行为派的强化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因而这一学习动机理论有较大的局限性。 22.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 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及其不同。 智力发展的结构差异,即组成方式上有所不同。另外,人的智力发展有早晚差异。有人
35、“少年早慧”,有人“大器晚成”。 23.学习迁移种类: 正迁移与负迁移和零迁移;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24.人与动物学习区别: 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 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形成的。 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地、积极主动的过程。 25.关系: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
36、起的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外部学习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力,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内部学习动机,但也不忽视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教师应一方面逐渐使外部动机转化成为内部动机,另一方面又应利用外部动机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动机处于持续的激起状态。 26.复习策略要点: 善于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 复习形式要灵活多样; 对重点部分加强记忆,如画线、圈点批注等。 27.识记效果影响因素: 识记的目的; 学习态度; 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对识记材料的理解程度; 识记方法。 28.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生物遗传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教育因素
37、; 学校教育因素; 个人主观因素。 29.记忆发展特点: 第一,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第二,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 第三,中学生能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第四,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 第五,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30.思维划分种类: 根据思维的内容,可以将思维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以将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以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根据思维的创新成分多少,可以将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
38、。 31.学习动机的措施: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32.能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能力个体差异表现在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个体差异表现在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能力个体差异表现在能力结构的差异; 能力个体差异表现在能力性别差异。 33.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的关系: 首先,动机与目的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及有动机必有与之相伴随的目的,反之亦然。 其次,动机与目的又是有区别的,即作为活动动机的东西并不同时就是活动动机的目的,反之亦然。 最后,动机与目的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3
39、4.心理辅导内容: 学习辅导; 人格辅导; 生活辅导; 职业辅导。 35.日常教育教学是塑造和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教育机会,也是学校教育的目的所在。具体方法和途径有: 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在实践中培养与锻炼学生的性格; 家长与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建立优良学生集体,形成良好班风与校风,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 注意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进行性格培养。 四、 1.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结果划分为五个部分: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其中言语信息、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说明了学生所应掌握的知识、技能,认知策略说明了学生通过学习所应掌握的学习方法,态度
40、是指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情感体验。 加涅的五种学习结果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相一致,体现了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2.内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 学生归因信念的训练; 学生自我效能的增强; 学生学习中自我价值的维护; 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支持; 学生成就目标的引导。 3.教师心理素质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 教师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灵魂对灵魂的塑造,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否则就会给学生未来的身心发展造成极不不利的影响。 教师的劳动具有周期长、见效慢、艰巨复杂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意志品德。 教师特定的职业活动决
41、定了教师必须具有稳定的情绪,否则就会加剧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对立,导致教育、教学工作的失败,而且也影响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和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和信心。 良好的性格特征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学生性格形成的无法取代的教育因素。因此,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个性特征。 清晰地自我意识能够帮助教师及时调整和克服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使其始终以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投入工作之中。 4.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者是相互统一又相互促进的。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在教学中,学生智力的发展是通过掌握知识的活动来完成的。 智力的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发展了智力,教学要实现
4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 5.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精选教材 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教师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在选择这些基本的经验作为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必须包括基本的、典型的事实材料,并阐明概念、原理的适用条件。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否则迁移效果小,甚至阻碍迁移的产生。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
43、最直接的环节。在宏观上,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结构,并以此进行教学。在微观上,应注重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或有意识地沟通具有相似性的学习。简言之,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努力体现迁移规律。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仅教给学生如何组织良好的信息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学生了解在什么条件下迁移所学的内容、迁移的有效性如何,等等。结合实际学科的教学来教授有关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6.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对于该定义,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解释: 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
44、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态度不同于能力,虽然二者都是内部倾向,能力决定个性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即决定行为的选择。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各种态度都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改变的。 态度结构有三个成分: 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7.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环境 学校与家庭的教育环境是影响个体创造性的重要因素。父母的受教育程度、管教方式以及家庭
45、气氛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创造性。 在学校教育方面,如果学校气氛较为民主,教师不以权威方式管理学生;教师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容许学生表达不同意见;学校活动有较多自由,教师容许学生在自行探索中去发现知识,那么,这种教育有利于创造性的培养。 智力 研究表明,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二者既有独立性,又有某种条件下具有相关性,其基本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个性 一般而
46、言,创造性和个性二者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综合有关研究,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一些个性特征: 有幽默感; 有抱负和强制的动机; 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 喜欢幻想; 就有强烈的好奇心; 具有独立性。 五. 时间相同,效果不同:李涛利用了记忆规律,进行了及时复习。 遗忘规律:遗忘的进程遵循着先快后慢的规律。即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的遗忘速度较快,以后逐渐减慢,这条规律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 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第一,复习要及时。如果不及时复习,头脑中的保持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减少,再复习就要相对花费较多的时间。因此,当天学的功课一定要在当天安排复习。李涛在20分钟后重复学了25分钟
47、,王明在第5天学了25分钟,第6天测试中李涛明显高于王明。 第二,复习方法要多样化。采用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更好。 第三,复习活动既要避免无限过度,又要坚持适当超额。超额学习程度达到150时,效果最佳。 1.无意注意规律: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作为学生,容易受到无意注意的影响,因此要多利用无意注意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 首先,变化的刺激可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变化活动的刺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例如,大街上闪烁的霓虹灯、夜空中划过的流星等,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案例中的校长要求注重抑扬顿挫、在课堂上适当走动等就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其次,新异的刺激可以引发学生的无意注意。刺激物的新异性很容易引起无意注意。案例中的校长要求教师不能穿着奇装异服,就是避免教师的外在穿着引起学生无关的无意注意。 再次,对比的刺激可以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刺激物之间的强度、形状、大小、颜色或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特别显著,很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