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古诗词中的用典手法.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412430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40.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解读古诗词中的用典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如何解读古诗词中的用典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如何解读古诗词中的用典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如何解读古诗词中的用典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解读古诗词中的用典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解读古诗词中的用典手法.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如何解读古诗词中的用典手法如何解读古诗词中的用典手法 个旧三中 高三年级 刘婷婷 摘要:古诗词鉴赏中的用典手法对于中学生而言,是较难掌握的一种艺术手法。想要很好地解读此种手法,需从多方面深入探究,并在不断地摸索练习中才能取得成效。 关键词:古诗词 用典 解读方法 古诗词鉴赏,对中学生来讲,最大的困难恐怕就是其中典故的运用了。典故来源的广泛性,不仅需要学生有广博的知识积累,还需要学生对典故有一定的解读能力。本文拟从诗人运用典故的技巧和典故在诗中的作用方面进行探讨,以帮助学生准确解读古诗词中的用典。 一找出用典之处 要找出诗词中的用典之处,必须了解作者一般在什么情况下用典。写景抒情诗一般不用典,因

2、为用典后容易造成隔膜,不便读者接受。诗人用典,主要是因为所抒发的感情比较复杂深厚,比如对国家的、民族的、人生的、个人遭遇的种种感触。由于诗词的特点,字数的限制,不容你慢慢道来。这种复杂而深厚的情感,只能用简约的语言来表达。而典故正具备这一特点。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诗人有些话不便明说,也只好用典加以影射。必须申明的是,没有明确的目的,想卖弄学识的渊博,为用典而用典是写不出好诗词来的。 明确了诗人在什么情况下用典,对帮助我们找出用典之处很重要。我们可以根据作者的写作规律来推测。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可以借助注释来了解。考试中,考虑到中学生阅读量的局限,对用典古诗词的选择,要么偏重于

3、以前接触过的,如 阿鲁威的双调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卦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要么给予以注释,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邺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含远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命题者给“散丝”加注为“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这为我们了解典故内容提供了方便。我们在鉴赏时应充分利用这一点。当然,了解作者的用典,最终还需要我们有广博的阅读积累。 这里还有一个地方值得注意,即不用典的地方,我们不能把它看成是用典。如杜甫“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中“三峡星河影动摇

4、”句,有人认为它有出处,其实是一种误解。诗中“三峡星河影动摇”“星河”指的是银河。这里说的是银河的影倒映在三峡的长江里,由于江水湍急,所以星河的倒影也在摇动,并不是汉武故事里讲的“天上的星辰动摇”。这句是写实,不是用典。 二、明确用典之技 诗人用典有时是比较明显的,我们能清楚地看出;有时候又是不明显的,把所用的典故融化在诗句里,几乎看不出是在用典。杜牧“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等就是明显的,我们一读就能知道。 用得不明显的,有如“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如陆游“醉来身外穷通小,老去人间毁誉轻。扪虱雄豪空自许,屠龙工巧竟何成”。这里共用了四个典故

5、。“穷通”“毁誉”分别出于庄子让王论语卫灵公。诗人以庄子孔子的言行自比,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个人的贫困与显达,别人的毁谤与赞誉,比起我追求的“道”来是多么微不足道!“扪虱”的出处为晋书王猛传“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屠龙”出自庄子列御冠“朱坪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散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由于“穷通”“毁誉”“扪虱”“屠龙”等词易理解,从诗的内容看,这里已看不出用典的痕迹,即使不知道这些出处也同样可以理解,正如水中着盐了。 不明显的用典还有一种,正如用肉汤煮菜,把浮在汤上的油腻取去,使它净化,这样煮的菜有鲜味而无油腻。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

6、尚能饭否?”出典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的是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王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廉颇老,遂不召。”其中“顷之三遗矢矣”句用在词中不雅,所以只取“尚能饭否”,把这个典故净化了。这比水中着盐的用典显得更高明。 三、揭示用典之意 诗人用典故,往往借古喻今,有寄托,这样才有意义,此为直接寄托。如果作者要正面说就直接引用故事。李商隐“庄周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诗中就是借庄周、望帝来写自己。杜甫“出师未捷身长先死,长

7、使英雄泪满襟”,这里写的不仅是孔明的丰功伟绩,更是诗人对自己壮志难酬、功业未就的感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句中,作者借廉颇来表现对渴望征战疆场,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破灭之后,所产生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廉颇老了尚有人记起,而自己连记起的人都没有了,其用典之意不言自明。 反其意而用之即反用故事。这在古诗词中也是常见的。王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留”,表明春草就随它的意衰败吧,王孙自可留在山中。这就是反其意而用之。王维的另一首诗“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此处共用了两个典故,前者是吕安走访嵇康不遇

8、,康之兄请他进屋坐,吕不入门,在门上题“凤”字而去,隐嘲其兄只是“凡鸟”,这也是反用。陆游“素衣莫起风尘”句中,反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句,表明自己不会受京城坏风气的影响而变坏。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中运用窦滔妻苏氏曾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给她的丈夫的故事,暗写在外的丈夫给自己写信,即盼望丈夫来信,表达了对丈夫的想念之情。这种反用故事的方法在古诗词中是常见的,鉴赏时应注意才是。 最后,还要注意用典中的两个变化:一是我们平时读诗时只注意用典和出处的相同之处,忽略了两者的相异之处,而两者都写得好,正是由于它们的相异之处,如果只看到它们的相同,而忽略了它们的相异,就看不到它们的好处了。另一个就是诗词中用典的好处不在于其有出处,而是超过它的出处,也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些在古诗创作中的例子较多,且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用得不多,这里不再赘述。 总之,古诗词鉴赏中的手法种类较繁,当中又数“用典”较难掌握。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我们若能不断地对用典这种手法进行探究,便可真正解读它,借而解答诗歌鉴赏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