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与故乡对比.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416221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0.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乙己与故乡对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孔乙己与故乡对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孔乙己与故乡对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孔乙己与故乡对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孔乙己与故乡对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乙己与故乡对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乙己与故乡对比.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孔乙己与故乡对比简析故乡与孔乙己的构思 故乡与孔乙己选自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这两篇小说的构思代表了鲁迅先生早期小说的特色,下面就简单的进行分析对比。 1、线索基本相同 故乡以“我”回故乡的活动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情节,孔乙己以“我”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 2、深刻揭示了社会根源 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回忆说:“鲁迅在弘文书院的时候,常常和我讨论下列三个相关的大问题:一是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生?二是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是它的病根何在?他对这三个问题的研究,毕生孜孜不懈。”鲁迅去世前不久写的一封信中,比较了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的国民性,他说,我们民族“历史上满是血痕,却竟支撑以至今日,其实是伟

2、大的。但我们还要揭发自己的缺点,这是意在复兴,在改善”。这一段话有助于我们对鲁迅的理解的:他毕生孜孜不懈地研究国民性,他后来在许多文章中揭发中国国民性的缺点,目的仅仅在于促进中国的复兴和改善。 故乡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旧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村日益破产的面貌,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孔乙己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人们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社

3、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的病态。 故乡和孔乙己分别从旧中国的农民和知识分子的角度揭示了封建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 3、突出的语言形式 鲁迅在小说中用了大量的省略号,通过这样的语言形式展现主人公的心态。故乡中用了二十八次,少年闰土有四次,“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写出了少年闰土心中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中年闰土的一句“老爷”,这一声称谓里蕴涵的极为深刻的人生悲哀和心灵悲剧,深刻揭示了“我”与闰土的隔膜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造成的。而杨二嫂是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这个豆腐西施对于迅哥儿的态度,似乎与闰土一定要称“老爷”的态度,相差很远;而实则同有那一样阶级观

4、念在脑子里。不过因为两人的生活状况不同,所以口吻和举动也大异了。但作者的本意却是在表出“人生来是一气的,后来却隔离了”这一根本观念。 孔乙己中有十处省略号,其中孔乙己的语言中就有八处。“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表现了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特点;“跌断,跌,跌”表现了孔乙己心情的矛盾。 4、鲜明的外貌对比 鲁迅最擅长于肖像描写,他能准确地抓住人物肖像的特征,用洗练质朴的语言,勾画出人物的形象,做到“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 少年闰土,在“我”的记忆里是月夜海边碧绿的西瓜地里手捏钢叉猛力刺猹的小英雄。和“我”第一次见面,闰土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

5、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二十余年后,“我”见到的中年闰土是:“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成了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一切变化,不仅是因他年龄的增长,主要是他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这是旧中国农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榨下遭受残酷折磨的结果。 鲁迅把孔乙己两次到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作对比。孔乙己首次到酒店时,“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穿破长裳;第二次到店,则是“对了门槛坐着”,“下面垫一个蒲包”,穿一件“破夹袄”

6、,“脸黑而且瘦”,用满是泥的手“走”来。这截然不同的情景的前后对比,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生活境遇的急遽变化和被封建统治者摧残的严重程度,有力地反衬出丁举人之流的残暴狠毒。 5、非主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作者用犀利的笔触,生动描述了故乡中杨二嫂的外貌、对话、动作,使一个在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跃然纸上。刻画杨二嫂形象有两个含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破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孔乙己中咸亨掌柜说了三次“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显出掌柜的冷酷无情,把掌柜的市侩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

7、。短衣帮等人的笑,表现了孔乙己悲剧的深刻性,反映封建制度长期残酷统治下人们的麻木不仁。鲁迅把小说中人物的笑写成含着泪的笑,悲是幽默味的悲。面对这样的国民,当鲁迅作为思想家进行思索的时候,他不能不“哀其不幸”,又不能不“怒其不争”。 鲁迅在一九三三年写的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这样讲到:“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很明显,鲁迅小说创作伊始,就已将它作为改良人生改良社会的思想启蒙之利器,有着明确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功利观,这是由他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立场所决定的。列宁在我们究竟拒绝什么遗产?一文中指出:启蒙主义者特征之一,“就是坚持人民群众的

8、利益,主要是农民的利益”。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农民的命运是最悲惨的,而鲁迅最为关切的也正是农民。他理所当然地把旧中国农民的遭遇集中在闰土身上。当鲁迅孜孜寻求着作为民族复兴希望的“精神界之战士”时,他又不能不将检视的目光投向命运多舛的知识分子。孔乙己就成为旧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无论是在农民或是在知识分子的形象塑造上,鲁迅更为关注人们的精神苦难,集中笔力加以开掘的是“人”的灵魂。孔乙己死也不肯脱掉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能放弃满口的“之乎者也”,因为凭此他才可以飞升到另一个世界穿长衫的世界;闰土麻木枯槁,但一副香炉和烛台,正表明他内心深处也另有一世界,在那里他可以获得精神的惬意,生活的平安。 鲁

9、迅之所以倾力绘画出众多的病态灵魂,为的是以次攻击产生病态灵魂的病态社会。求的国人的解放。他认为人的解放首先是人的觉醒,人的精神解放,人的灵魂的疗救。 孔乙己、故乡痛感人们的麻木和隔膜。他向他们发出了“你们是一个人,应当象一个人那样生活”的呐喊。 正是鲁迅在文学史上为我们留下他光辉永耀的艺术作品和人物形象,也正因他这一特点,前苏联文艺批评家华西里耶夫才做出这样的评价:鲁迅是反映中国大众的灵魂的作家,其幽默的风格,是使人流泪,故鲁迅不独为中国的作家,同时也为世界的一员。 参考文献: 鲁迅 朱 正著 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 王嘉良 主编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孙昌熙 朱德发主编 宁夏人民出版社 二四年十二月 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