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儒家的论学思想.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416259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85.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与儒家的论学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孔子与儒家的论学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孔子与儒家的论学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孔子与儒家的论学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孔子与儒家的论学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孔子与儒家的论学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与儒家的论学思想.docx(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孔子与儒家的论学思想孔子与儒家的论学思想 1. 孔子与儒家论学 儒家论学,把学问看作修身入世,发展自己为理想的完人的途径。孔子的著作,即儒家的众经之首论语中到处可见“君子”,“君子”与“小人”相对照而被立为人生修养的目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君子不患人不知,患德之不修也,己之不学也。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君子不器。 子曰:大德不

2、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为学矣。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程叔子曰:精神道德言动,一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1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子曰:道不远人,远人非道也。 墨子曰:轻誉苟毁,好憎尚怒,小人哉。 人之患在不学,学之患在无恒。 儒家论学,所提倡的是一种对世界有积极意义的学风和学问。即儒家的学问,质而言之,不是一种远离世

3、界的学问,而是一种求此世之承认,并求为此世有利益的学问。“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君子素其位而不愿乎其外。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其所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2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

4、学也。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曰: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恩,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子曰:不知名,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大学有言:亲其师而信其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 孟子曰: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量大好做事,树大好遮阴。 恶人胆大,小人气大,君子量大。 孔家论学,重视气节之磨砺,提倡忍耐与奋发。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穀,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死守善道。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苦其节,愈

5、挫愈勇,发奋其事,然后可以有为。 3 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孟子则有劳其筋骨之说。同此精神。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方便行于世,寂静调其心 会心当处即是,泉水在山乃清 千字文曰: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尺壁非宝,寸阴是竞。 千字文曰: 临深履薄,夙兴温凊。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初诚美,慎终宜令。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6、”“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4 因传成统,继往开来。 A Grain of Sand 一粒沙子 William Blake/威廉.布莱克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从一粒沙子看到一个世界, 从一朵野花看到一个天堂, 把握在你手心里的就是无限。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

7、国家矣。” 此处可参考孟子之言,所谓“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子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讲格物致知,“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5 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富润屋,德润身。”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曰:是

8、故恶夫佞者。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君子位尊而志恭,心小而道大;所听视者近而所闻见者远。” 孔子与儒家论学,与修身及人格美学同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 “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小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 孔子与儒家论学,将道放在第一位,后来又加上“德”的内容。 如何读大学,修德养性,是个大问题。德靠修,不修则朽坏;善性靠养,养性赖于有恒,以习而进,以习而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人之心性,本无所谓善恶,以习惯而相近相远,

9、故教学之道,贵以专一,学习之道,亦复如是。 人之患在不学,学之患在无恒。 弟子规开篇曰: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俤,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孟子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 千字文有言: 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非亏。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7 修德治学,先立其诚。不诚,先欺人,终自欺。 孔子论学,讲究道德先行,讲究以学进德,以德润身,所以,孔子之论学是提倡通过学习养成完美的人格和人本身的发展。 孔子之教,以文行忠信,故言教与身教并重,而学者亦当如是。学者当知行合一。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重视文学,“小子何不学夫诗,不

10、学诗,无以言。”“” “志深而笔长。” 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文以意动,亦因情进。言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文章无意则空,而没有情,则没有灵魂。有情,就是有价值评判,有价值取向。爱憎分明,态度明朗。态度明朗,不等于直言,而讲求效果、技巧,文贵曲。 孔子曰:“情欲信,词欲巧。”孟子曰:“智譬则巧,圣譬则力。” 做学问,要有一种终极关怀,深长思之,孜孜以求。“小慧私智,难成大体。” “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小智不去,大智不来。 学道不难伶俐,难于慎重。发心不难勇锐,难于坚久。涉世不难矫俗,难于自持。做事不难敏达,难于深忍。研义不难领解,难于精确。 故淹博,识断,精审为学问

11、之难。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儒家论学,重视人心智培养。始于正心,终于放心,所谓放心,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也。 老子曰: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 朱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9 孟子曰:“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90。” 程子曰:“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之孟子:90。” “放心”可以理会为无偏、无私,以达到客观。 即孔子所谓:勿意,勿必,勿固,勿我。 修身在正其心,“心不在焉,视而不见

12、,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所谓修身在正其心。”“心”就是“注意”,把意识专注于某物是也。视而能见,听而有闻。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能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即;有助于天地之发展和变化。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徴。徵则悠远,悠远则厚博,厚博则高明。” “高明配天,厚博配地。” 10 庄子曰:“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沮

13、;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孟子曰: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Loose straighten 高而不厚,必成偏险刻薄。 新儒学宗师之一熊十力曰: 知识之败,

14、慕浮名而不务潜修也;名节之败,慕虚荣而不甘枯淡也。 熊十力论读书曰: 11 凡读书,不可求快,而读佛家书,尤须沉潜往复,从容含玩,否则必难悟入。吾常言,学人所以少深造者,即由读书喜为涉猎,不务精探之故。 那么何以正心诚意呢? 正心始于知止,知止则有定,有志而不移之谓也。 大学开篇言向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接着讲如何正心诚意。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按而后能虑,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佛家讲明心见性,也是强调心性培养的重要性。 诚,就是真,不自欺,不欺人。 修成大拙方为妙,学到如愚始能成。 又

15、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2 程子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有不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而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为格物,此为知之至也。” 诚中形外,积厚流光,功到自成,实至名归。 学道之人,骨宜刚,气宜柔;志宜大,胆宜小;心宜虚,言宜实;慧宜增,福宜惜;虑宜远,思宜近;事上宜虔,接下宜谦,处同辈宜退让;得

16、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郁失措。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应念身世苦空,切莫随流逐队。 人不求福斯无祸,人不求利斯无害。 李叔同: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李叔同临终偈语: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像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胡适之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有几份证据说几分话。 13 又云:为者常成,行者长至。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重视学与思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儒家论学,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创新,重特立独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

17、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老道:无所谓,无所谓。 佛云:不可说,不可说。 子曰:如之何,如之何。皆能彰显三圣大智。 无所谓、不可说、如之何者,皆是圣智之言也。 老子慈,故以为有生于无,且无为而不争,自然无所谓,即尚不言之言。 佛家以空为本质,意在打破一层层执着,勘破纷纷具相之有限,而达至真空之把握。最关键的是人心自己达到认识的彼岸。此有似于穆罕默德所说,穆罕默德应该走向高山。故曰不可说。重在自悟。重在法外心传,不立文字。 孔子仁,故谆谆善诱,诲人不倦。 14 故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孔子之意,教人好

18、学而勤于思也。 人贵有自知,故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行不足以致誉,而偶得之,不足以为喜;虽有功绩,但并非完美,故难免毁谤,虽众人非之,而未必一无可取,尤不可彻底自暴自弃。人间毁誉,未必皆实。修己者不可因之以遽为忧喜,观人者亦不可轻加褒贬。 三字经云:“古圣贤,尚勤学”“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犬守夜,鸡司晨,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王充论衡实知篇:“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谓人的知识、学问都是学习的成果,反对“生而知之”的主观唯心论。认为天

19、地之间没有先知先觉、生而知之的人,“天地之间,含血之类,无性知者”。即使是圣人也是学以致圣,“所谓圣者,须学以圣。” 知行合一。 孟子曰:“万物皆备於我矣,不须宿构)。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15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成武,取二三策而已矣。 钱钟书:取足于己,空诸依傍。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陶行知原名文睿,受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曾用名知行。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学问又要求实。Bacon said, study serve

20、s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the disposition of affairs. 儒家是反对以学问而快虚荣知心的。论语上说,君子的道则爱人,小人得道则易使也。荀子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荀子劝学篇 儒家论学,讲求创新,“君子贵开风气,不贵从风气。” 16 能特立独行是成非常之学问与非常之事业的关键条件之一。而这又依赖于知识与魄力、胆气。有大学问方才有大见识,大魄力。敢于遗世而行,

21、独立不迁,才能为中流砥柱。 王安石是典型的例子。王安石明高一时,学贯千古。他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改革宋朝政治,开创新的学风。 有出格见地,方有千古品格;有千古品格,方有超方学问;有超方学问,方有盖世文章。今文章、学问不从立品格始,品格不从开见地始,是之楚而北其辕也。 獻身甘作萬矢的,著論求為百世師。誓起民權移舊俗,更研哲理牗新知。十年以後當思我,舉世猶狂欲語誰?世界無窮願無盡,海天寥廓立多時。 咏史 (龚自珍清)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

22、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 17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312首 古愁莽莽不可说, 化作飞仙忽奇阔。 江天如墨我飞还, 折梅不畏蛟龙夺。 孔子与儒家的治学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朝闻道,夕死可也。”“温故而知新,不亦悦乎。”“学术乃天下之公器,非一家一姓之私也。” “能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成于乐”。 关于学问的内容,孔子也有明确的论述“德行,言语,文学,政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培养积极的趣味和爱好的重要性,同时把积极向上的爱好的养成作为教育和学问成功的标准。“志于

23、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培养好的趣味和审美观,是教育成败的最终关键。 苏东坡有言:“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而又有梅公者18 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 儒家教育重文学“不学诗,无以言。”“言之无文,其行不远。”“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重历史教育,“文史不分”章学诚“六经皆史”。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 西方人论学 西方人论,以大哲培根为例,是从一种较为专门的方法论意义或实用主义意义上论学习的,不涉及伦理、不涉及道德。 Knowledge is power. Th

24、e more one knows, the more one will be able to control events. 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Human history is influenced more by the written word than by warfare. Poets are born. Poets, like all true artists, possess talent that cannot be taught. 3. 关于学问与学习的学习与思考 大学何为,非大楼之谓也。 19 重在有大师,有大思想,有大传

25、统。牛津、剑桥,无大院,牛津无高楼。大有大师,有大学问的遗韵流风,恩泽熏陶代代后人。 为学者,也当在思想上有所检择,古人云“为道不难,唯在检择”。选择大师或好的老师,选择好的学问,选择积极的思想方向。 古今成大事者,必有为之先者,亦必有为之后者。正如韩愈所说:“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王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古今人前后不相及的遗憾。 作人学生,当有两种思想: 其一曰:敬畏之心。读书妙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自传。 其二曰守旧待新之心。教与学,薪火相传而已。 慎终追远,继往

26、开来。 20 当深长思考“大学”与“universe”两词的意义,然后方可言谈该如做学问。大学应是兼容并包,广揽众学之府,否则则应直接成为专门职业学校“vocational school”。读大学而不做学问,不能成博学广知之人,不能拓开心胸,发明智慧,竖立非常之志,并为志向插上腾飞的羽翼,不异于入宝山而空回。 如何读大学,修德养性,德靠修,不修则朽坏;善性靠养,养性赖于有恒,以习而进,以习而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人之心性,本无所谓善恶,以习惯而相近相远,故教学之道,贵以专一,学习之道,亦复如是。 做学问,要有一种终极关怀,深长思之,孜孜以求。

27、“小慧私智,难成大体。” 当存立三种心境: 只争朝夕知心;求知若渴心;不从流俗心。 尽量保存赤子之心,唯至诚可以体天察地,故至诚则知。诚则自然,自然则真。真而后,才能得实学,充实为美。而且真即是美。“Truth is beauty, and beauty, truth.” 王国维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纳兰容若以21 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有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修成大拙方为妙,学到如愚始能成。 小智不去,大智不来。 历史常有完全转向的时候,排头一边儿为排尾。 当抱定目标,执之不弃,舍功利心,尽量不为世俗所扰;舍兴趣心,忘我以进。

28、 非兴趣而不去者,可以愚之,非可教之才也。 钱钟书说: “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此言读书治学必须耐守寂寞也。“自古圣贤皆寂寞,是真名士自风流。” 陈寅恪为王国维纪念碑写的碑文有语云: “世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欲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纪晓岚说过:“心如枯井,波澜不生,富贵亦不睹,饥寒亦不知,此为上者也。”这是说冲破名关,顿开利锁非常重要。烦慢怠惰,是学问路上障碍;唯坚韧卓绝是22 不二出路。 “真山水不须图画,大圣贤皆自愤发。” “云过山头留墨色,水来祠畔度书声” 王国维为学三境界: “古今成大事大学问者,不可不经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

29、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阶级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阶级也。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未有未开第一第二阶级,而能遽跻第三阶级者。文学亦然。此有文学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养也。” 王国维重视“内美”“修能”。 屈原“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大诗人如屈子、渊明、子美、子瞻,“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一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 情理兼修,性慧并重,德智同归。 大德必有大智,大智必有大德,上上境界,总是德智同归。 子皮曰:“善哉,虎不敏。吾闻之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23 5

30、. 关于教与学的关系 与其指望山走向我们,不如我们走向山。穆罕默德如是说。 If the mountain will not come to Muhammad, then Muhammad will go to the mountain. If someone wont do this thing for me, Ill do it for myself. The proverb can also be interpreted this way: we may find a way to make a difficult situation better if we simply think

31、about the situation in different terms. 一个人愿心与向往非常重要,它可以改变人的方向,并因此会终究改变人的一生。 在那遥远的地方真诚与崇高总会相遇的。 王小波说:“天堂来自人的仰望。” 不有向善向学之心,虽有圣师,难改其愚。 The wish is father of the deed. Desire leads to action. 故使师之善教,莫若使学生之善学。 学问之道,也在于辛勤。 神童诗有言曰: 24 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中虚。 少小多奇志,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Genius is one percent

32、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 Great accomplishments depend not so much on ingenuity as on hard work. This is a saying of the American inventor Thomas Edison.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魏昭求从事于郭

33、泰,曰“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愿在左右,供给洒扫。” 经义易得,圣心难求。开卷不离,作自在观。 什么时候觉得非读书不可了,就差不多接近学问的真境界了。真理就会如影随形,耳提面命,包括让你惶恐、催你奋进,等等。 25 佛联云:证菩提心现应真相,登欢喜地得自在观。 关于大学和如何读大学的思考 1. 大学本是读书地 大学是学问之府,是学者与知识荟萃之地。所以,大学的本质决定大学是聚书、读书之地。其实正式教育出现的先决条件之一就是知识的积累达到一定丰富的程度,出现元典,并逐渐有了一定的藏书。孔子办学如此,柏拉图及其高足亚里士多德创立大学也是如此。 所以,大学里必须有宏富稳定的藏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育资

34、源,没有这种资源,大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了一座座学术空城。一所高等学府的水平如何,考察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看它图书馆的藏书数量。过去如此,现在及将来也会如此。 真正一流、成功的大学不但要有库藏丰富、不断充实的图书馆,还要有好的、高档次的书店。大学不能没有书店,因为书店是图书是生生不息的新知之源。图书馆是学问知识之府库,是微风不起、静谧广大的图书知识的森林,是静影沉碧、或深或浅的图书与知识之水,让学者的灵魂梦幻般地沉醉、浸染、忘却尘嚣、梦入历史的、人类文化原野的空间。 实际上也可以说无书不成教育,或者无书不可以成大教育。 欲建一流之大学,必须有一流之藏书。大学想要富有图书,方法有二,一是建好的图书馆,

35、一是广纳四方人士,在大学周围建成书店之林,使之鳞次栉比,与大26 学校园中自己的图书馆形成簇拥之势,使图书蔚然成林。书店栉次鳞比,图书蔚然成林,熏染所及,莫非书香;耳闻目见,无非圣言。 经验告诉我,要想了解一个学校,不必到学校内部去作繁琐的考察,也不必询问学校师生,只简单地绕学校走一遭,看看周围的书店有没有、多不多、好不好、品位如何、生意如何、读者与顾客数量如何、读者群构成如何,就能知道这个学校的学科结构、发展水平、学术研究与教学水平、师生的学术关怀、发展前景如何等等,而且结果非常可靠。 所以,要办好大学,要使大学教育成功,不能不重视大学周围书店的建设。大学周围的书店,甚至包括旧书铺、旧书摊,

36、都能共同形成大学成长与发展的生态环境。这种有利的生态环境是大学之树成长的必备条件。有了这种环境,这种适宜的土壤,大学之树才能长得枝繁叶茂。茂密的森林周围绝不可能是沙漠,而只有可能是肥沃的、绿色的原野。故善树木者,重在养土,斯之谓也。大学周围的书店就是大学之树成长的土壤和最佳环境。 简言之,大学应是图书丰富、读书人聚集、并且也最宜读书的地方。也可以说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读书环境建设和读书风气的培养。 2. 读书才算念大学 就学生成长而言,大学的作用何在呢? 大学首先是培训专业技能、传授专门知识之所。四方莘莘学子,经历十年寒窗,肩负父辈希望,首先就是要学有所专,能自立于世,且有利于家国。而这有赖于

37、学好专业。青年学生,往往来时并非不明此理,但能真正塌下身子,对专业孜孜以求,不论喜欢与否,一以贯之的人很少。实际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之说是靠不住的,因为兴趣只能引人到达很近的地方,在学问之林涉深致远,还靠理性和毅力。好多27 学生,甚至是乘兴而来的,也往往四年之中未能充分发挥其潜力。现在本科生质量下降,或求职艰难,以及能力差,大都由专业不精所致。此中更深的原因则往往是受好恶之心左右太多。该喜欢的喜欢得不够,不该喜欢的喜欢得太多了,是大学四年遗憾之果最常见的原因。所以,一旦进入某一专业学习,就当抱定一生前途就在此中,无论苦乐,不择好恶,立地扎根,平地而起,破釜沉舟,勇往直前的决心。当知世界上没有

38、不好的职业,只有自己的本职干不好的人。无论学哪个专业,都要先将自己专业的书下大力气读透。读透就先要硬读,不懂也要先硬读一遍。书总是读了才能懂,绝无不读而可懂的,除非那书不值一读。重要专业书,每本一定要读得能合上书还能言其大概,沿着目录可以一一道出要领。然后,考虑每门专业知识的变通和实际应用,甚至有所创新发明。能做到这样,才能学有所专,名符其实。为事业前程,乃至一生幸福计,最好把大学四年倾全力集中于专业之钻研,由记诵而领会,由领会而融会贯通、而应对万变,夯实基础,达到灵活自如。能如此,既可职场取胜,也可考研深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四年专业学习成绩,既是未来工作业绩,也是未来学术深造的基础。特别是

39、关于考研,可以说,研究生不是考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特别是四年本科学出来的,尤其是真有成就的研究生。所以,读好专业书,是念好大学的最低标准。 同时,大学也是立大志,成大才,养大气,成大器,并培养非常优秀、特立独行、有高雅的趣味和禀赋、富于才情、奉公守法、富有道义感和爱心、具有平衡和谐人格之和高尚追求、胸怀远大、普遍、乃至人类终极关怀的人的地方。所以,除学好专业,读好专业书,大学四年中还要立大志,养大德,长大才,成大器。 我个人认为,要做到以上所说,须做到两种功夫: 一是外部功夫。观非常山川,读非常书籍,知非常人物,此为养气之外部功夫。不广读古今中外之书,不能有几本书真正感动过自己,并吸引自己反

40、复体会的书,28 不曾在读书中发现几个值得作为榜样与偶像的真正非凡人物,不能超越时俗渐渐对永恒价值有越来越深的体认和执著,可以说外部功夫不成。 二是内部功夫。在学问路上成长与行走,是少不了孤独陪伴的。大道者独行。并且,关于孤独,必经历三个阶段:发现高贵的孤独,体验高贵的孤独,坚守高贵的孤独。高贵的孤独与一般消极的孤独最大的区别是前者始终有一种个人意志的自主在焉,而后者始终是外加的。 前者本身始终是一种自我充实与磨练的过程,而后者是一种被动、压抑的过程。 前一种孤独越多、越深,越充实而凝重,越不为世风所左右,如成熟的稻谷因充实而低垂一般,那种充实与虚浮形成对照,并成为一种气质之美。 君子好学深思

41、,渊默自守,能经得起人生浮沉和命运挫折,能遗世独立,宁静致远,多有赖于这第二种功夫。多多叩问自我内心,勤于思考,学会与古人和书籍对话,学会动中求静,学会孤独。认识安静独处是健康、深沉、自主人生之必须,渊默自守的能力是不败人生之必须。学会静中求动,认识无为而为是远大有为人生之必须。 凡此诸端,是养成内部功夫之门径。 而这两种功夫都要靠读书培养,也都可以说是读书的功夫。当然,这里所说不是专业书籍,而是古今中外文史哲美之类书籍。无论文理学生,要培养精神,旷其胸襟,豪其气魄,保健心理,强化思维,提高品味,优化气质,高尚情操,崇其关怀,都必须使阅读古今中外文史哲美优秀书籍成为永久的爱好不行。在这些方面麻

42、木的人,说的刻薄一点就是粗俗或无异于机器人。 所以,会读大学的,当养成读这些书的爱好;多读这类书,以修养这两种功夫。29 能如此,则大学也成为培养非凡人格,立志于大学问,甚至成就大学问的地方。所以,文史哲美古今中外书籍读得深入广泛的人,才算在更高意义上读好了大学。 少年贵静,老年贵动。 而读书就不能没有书,所以读大学就要注意不但读书,还要买书,藏书,甚至抄书,且多多益善。宁可备而不用,万勿用而不备。而且看一个个人学养如何,简单的方法之一是看其有无藏书,藏书层次与范围如何。大学四年,若不能积累一些书,却回家时行囊空空,甚至连课本都卖了,这类人的大学就彻底白年了。此即古人说的“积书以为富,储才以为

43、宝。” 大学生应当把求学过程也当作建构资料体系的过程,书买到哪里,学问就有可能发展到哪里。大学生要有资料意识,为学之余要时时关注书的积累。古语云书到用时方恨少。这个“少”字一般指读得少;实际上也可以指搜集、积累的少,不够具体研究的使用。所以为将来计,也得多多购书、聚书。大学生应学会爱书,读其所爱,求其所爱,广大其所爱,并不断扩展自己收藏和阅读书的系统与范围。 能爱书,懂得书之价值,有聚书的爱好,才有可能做好学问。有了这种求书、聚书的爱好,一个人的学术视界就会不断扩大,相应地这个人的知识根苗就会迅速长枝分叉,变成一棵真正意义的知识树。保持聚书爱好,持之以恒,则他的知识树总有一天会长成知识之林。到

44、那时,这个人的学识系统就自然会“得山水灵气,成蔚然大观”。 要学会打通书与书之间的关系,书里书外的关系。 学会与古人心领神会。读出古人甚得吾心的感觉,就渐入佳境了。到那时自会30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尔”。 要做到这些,就要不但读书,还要读人与读我,即:由人读书过渡到书读人。 眼睛手上只读一本,脑中心里要同时读多本书,过渡到天下之书彼此相通。打通书本的边界,建立自己互文的空间,进而成就一个浩大的互文的世界。 这就是说,读到书本之间无隔阂、无边界,把书本之间贯穿、打通。 眼睛看书本,心中有世界,读到天地万物皆书也,读到灵感触机而发,见景生情,情生而心动,心生而言立,言立尔文明。文以意

45、动,亦因情进,皆是研读有得,会通万物的结果。 当然,长才同时,还要养德,学会把个人奋斗目标与尽可能多的人的利益结合起来。 简言之,大学读书,无所不读,读手中之书,读书外之书,读人,读心,读天地万物,达到学问生活化,生活学问化。 31 32 Modern History Sourcebook: John Henry Newman: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 1854 Introductory Note John Henry Newman was born in London, February 21, 1801. Going up to Oxford at sixtee

46、n, he gained a scholarship at Trinity College, and after graduation became fellow and tutor of Oriel, then the most alive, intellectually, of the Oxford colleges. He took orders, and in 1828 was appointed vicar of St. Marys, the university church. In 1832 he had to resign his tutorship on account of

47、 a difference of opinion with the head of the college as to his du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 Newman regarding his function as one of a substantially religious nature. Returning to Oxford the next year from a journey on the Continent, he began, in cooperation with R. H. Froude and others, the publication of the Tracts for the Times, a series of pamphlets which gave a name to the Tractarian or Oxford movement for 33 the defence of the do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