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音乐生涯及音乐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的音乐生涯及音乐思想.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孔子的音乐生涯及音乐思想孔子的音乐生涯及音乐思想 庾莉萍 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孔子一生极其重视礼乐教化并一生积极躬行,其谈仁,谈礼,谈信等影响着两千多年来的中国人的心灵。而其谈音乐则较少为人所注意。其实,孔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的音乐家,他不仅懂得声乐韵律,而且会弹古琴,吹笛吹箫。他经常唱歌弹琴,以音乐表达情意和感受。在论语的一些言论中,他还谈了一些关于“乐”的看法,其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是极其高深的。 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有不少思想家阐述了对音乐美学问题的见解,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孔子和荀子。孔子爱好音乐,学习音乐,且也注重音乐教育,他开设了六门课程:
2、礼、乐、射、御、书、数,音乐占第二位。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说一个人的修养从诗开始,完善于乐,可见他对音乐的重视。他将音乐教育融入美学教育之中,可说是我国最早提倡和实施“美育”的人。 他认为音乐在教育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全面发展,不仅需要智慧、勇敢,而且必须“文之以礼乐”,所以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认为音乐是人生修养的最后完成阶段。可以说,到了孔子,才有了对音乐最高艺术价值的自觉,而在最高艺术价值的自觉中,建立了“为人生而艺术”的典型。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主张代表艺术范畴的“美”和代表道德范畴的“善”的结合,他的这个“美善统一”的审美主张成为儒家音乐审美的重
3、要标准。“美”与“善”的和谐统一,才是孔子对艺术的基本规定和要求。他把“美”和“善”这两者作为音乐审美的两大原则,具有历史独创性。孔子所谓的“尽善”是指“仁”的精神而言,而他之所以要特别重视乐,也许正因为在“仁”中有乐,在乐中有“仁”的缘故。他认为,道德精神的最高境界即是“仁”的精神状态,艺术境界与道德境界是可以相融合的。 孔子喜欢鼓舞人们健康向上的音乐。他在周游列国时,在齐国听到老百姓演奏“韶”乐,激动得竟废寝忘食,“三月不知肉味”,并回:“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意思是说:没想到韶乐竟达到如此高的水平啊!他称赞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意思是说韶乐既有美的形式,又有美的内容,对韶乐推崇备至。
4、 孔子极不喜欢“郑声”,他认为“郑声淫”,容易刺激人的欲望,煽动欲火,于社会风气不利。孔子竭力主张音乐应当“歌者直己而陈德”,既要有优美的曲调,又要有健康的道德内容,鼓舞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靡靡之音只能消蚀人们的意志,腐蚀人们的灵魂,使人堕入恶俗。 孔子说音乐可以“移风易俗”、“以善民心”,“故不能无乐”,认为音乐有助于政治上的教化,更进一步认为音乐可以提升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人格的更高境界。孔子所传承、发展的“为人生而艺术”,决不曾否定作为艺术本性的美,而是要求美与善的统一。艺术是获得人生修养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艺术最高境界的达到,有待于自身人格的不断完善,二者相辅相成。 其思想的内核仍是儒
5、家的一套伦理道德理论,其以音乐为出发点,为治国平天下提出一套较为系统的有创见的儒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的门徒子游担任武城县长,实践了老师“弦歌而治”的理想,孔子到武城,闻弦歌之声,莞尔而笑,曰“杀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我以前听您说过,对于琴乐,做官的学习了,就会有仁爱之心,百姓学习了,就容易听指挥,听使唤。孔子赶快表示同意子游的话,表示自己“杀鸡焉用牛刀”的话只是玩笑话。 我国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得很早,可追溯到两千八百年前的西周。在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人们对“美”的认识和审美意识也在逐渐深化。孔子在美学方面的最大贡献就在于他以“美善合一”的主张奠
6、定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孔子的音乐老师 孔子二十九岁时向师襄学琴,据韩诗外传记载:孔子访问卫国时,遇到旧友师襄,师襄是著名琴师,当时正在卫国宫中,于是,孔子便向他学琴。 一首曲子,孔子弹了许多天。师襄子有一天便说道“行了,可以换一首新的了”。孔子说“我只学会了音的弹奏,还没有掌握好音乐的表现。”又继续练习。过了一阵子,师襄子觉得可以了,又说道“你已经掌握好乐曲的表现了,可以学另外一首新的了”。孔子说:“我还没体会到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又过了些时候,孔子露出凝重的沉思,远远的的望着远方,然后说道:“我已经领会写这首曲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了。这个人面容黑黝黝的,是高个子,眼光远大,他好像
7、怀有治理国家之念,这除了周文王还会有谁呢?”因为师襄子从未告诉孔子这首曲名。听了孔子的话,马上很尊敬的跟孔子说:“当年教我这首曲子的老师就说了,这首曲子叫周文王。” 孔子讲究在学习中循序渐进,由曲调到演奏技巧,由技巧到曲子的志趣神韵,由志趣神韵进而体会作曲者的人格风貌。孔子对音乐的学习,是要由技术以深入于技术后面的精神,更进而要把握到此精神具有者的具体人格;这正可以看出一个伟大艺术家的艺术活动过程。 孔子无一日不歌 孔子善于用音乐来调节情绪,抒发心情。据史书记载,“孔子无一日不歌。”孔子一生之中,除非哪天特别悲伤,差不多每天都要弹琴唱歌,即使被困在陈蔡之野,仍在弹琴唱歌。 他本人对音乐有很深的
8、研究,亲自编订了乐经,惜已失传。他还经常和当时的音乐大师们探讨乐理。孔子家语困誓说孔子晚年周游列国,曾遭厄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弟子馁病。但孔子依然弦歌不停。子路入见和他说话,“孔子弗应”,非等曲终才开口。每当听到别人唱幽雅的歌曲时,他必定请人再唱一遍,自己跟着学。论语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孔子还善抚琴,他在弹琴时,“神情庄重,四体通泰,目光远大,壮志凌云”。孔子在咏歌击磐时,能将自己的精神与磬声溶汇在一起,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可见孔子的音乐修养是很高的。孔子正是这样通过音乐达到放松精神、养生延年的目的。 直到临死前七天,还流着泪对子贡唱了一首:“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孔子一生弹琴歌唱,至于其技艺如何,史籍并无记载,对于他能否作曲,后世看法不一。 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自己曾创作过琴曲诹操,以哀悼被赵简子杀害的两名贤大夫。现存琴曲龟山操、将归操、及猗兰操等传谱的解题中都说是他的作品。孔子晚年时,整理诗歌三百篇,使之能上管弦,使其大众化,易于在群众中推广和流传。 孔子死后多年,他用过的琴及衣冠车书,仍存放于他曲阜故所居堂改设成的祭庙中,受包括司马迁在内的汉代君臣民众的谒拜祭奠。孔子及其弟子的身体力行,给后世文人士大夫树立了榜样,有力推进了琴乐的普及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