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与廉的历史起源.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417131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9.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孝与廉的历史起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孝与廉的历史起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孝与廉的历史起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孝与廉的历史起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孝与廉的历史起源.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孝与廉的历史起源孝与廉的历史渊源 “孝”与“廉”虽然是两个不同的伦理范畴,但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进程中,二者往往紧密相连、相互渗透、相互支撑。不孝无以齐家,不廉无以治国;孝以廉为要,廉以孝为本。 关于“孝” 孝的起源难以得出准确的年考。据传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因为能对虐待他的父母坚守孝道,在青年时代即被人称扬为大孝子。早在商代就有了金文“孝”字,周代金文、典籍都出现大量有关“孝”的记载。尚书最早有孝的使用,“克谐以孝”,“同孝厥养父母”;诗经中则有孝的咏叹,“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孝的精神,在周以前就建立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

2、子、曾子等圣贤进行了总结推广,经秦汉人情世故的扩充,在西汉以后正式提倡“以孝治天下”,人们身体力行,而蔚为风气。此后历朝历代贤人努力灌输,儒释道三家共同顶托,统治者不断强化,孝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观念。孝被渗入到中国社会生活的深处,渗入到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血液里。 孝在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下,都是“亲亲”的美好心理。就整个社会而言,孝是人心去除私欲,自然关爱他人之亲的朴素美德。孝是个人生活中最基本的伦常关系,是整个中华民族人伦思想的核心,一直横亘于中华民族深远而广博的文化基土中,成为了中国社会两千余年来维系民族稳定的情感纽带。孝作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伦理概念,含义极为丰富,涵盖血缘关系和非血缘关系

3、两种基本的社会关系,同时发挥着赡养和社会化两种最基本的社会功能,还包括了人们修养立世的原则和方法。孝通过对父母的爱敬扩展至爱敬社会上所有的人,从而实现人生价值。中华民族正因为有了孝,家国就有了相对稳定的纽带,使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中华文明在世界熠熠生辉。 关于“廉” 廉,就是清正廉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廉”的本意是指堂屋的侧边,基本含义就是不索取,强调对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要。中国从原始社会末期即开始倡廉。西周时,周王把廉洁作为考察奖惩官吏的重要项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廉政建设成为考核官吏职守的重要标准;到了明清两代,朝廷更是煞费苦心的给众官吏树立

4、清官典型,做到“廉以立志,廉以律己”。“廉”作为为官者的品德,有清正、收敛、俭朴、明察等多重涵义。“周礼”对官吏的廉德有一个很全面的说明,即所谓“六计”:“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就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品格才算“廉”。 中国古代先贤倡导为政清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立身准则见诸于经史子集,士大夫讲究礼义廉耻、清廉自守、重义轻利的故事史不绝书。古往今来,儒家圣贤都是廉政文化的建设者。春秋子罕“以廉为宝”;三国诸葛亮致死之日,内无余帛,外无赢财;明朝于谦“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百姓话短长”。无数文臣武将“苟利

5、国家,不求富贵”,清正廉明,永留青史。还有许多历经数百年而门第兴盛的家族,其治家秘诀就在于坚持了“以孝治家,以义济世,以中报国,以廉居官”的儒家文化传统。甚至制订了惩治贪赃之徒的“家法”,“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中国历代的很多仁人志士正是以清廉为节操,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被后人歌颂为清官廉吏。 关于“孝廉” 孝廉,在史书中多为并称。“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即孝顺之人,清廉之士。中华文化中孝与廉关系紧密,源远流长。夏商至周时期,实行的是世袭制,又称世卿世禄制。统治者按宗法制原则,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世

6、袭其职,世受其禄”。这种世袭制,不孝是绝对不能继位的。西周以孝为据考察官吏的品行,以廉为本考察官吏的政绩,裁断高下优劣。到了春秋战国,诸侯国将“不慈孝父母,不长弟于乡里,焦躁淫暴,不用上令者”纳入廉政巡察之列,要求官员以孝养廉。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是察举制。孝廉文化发展到汉武帝时,是一个形成期,其标志是“举孝廉”选拔官员,以后察举的科目虽然很多,而且屡有变化,但是“举孝廉”一直是察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和入仕的主要途径。隋唐时期,历经宋元明清,实行的是科举制。除了隋唐时期虽曾一度废止“举孝廉”,但对官员孝与廉德行要求总是存在以外,孝廉制度一直为后世所承袭沿

7、用。“孝廉”一直是明清两代对举人的称呼。“孝廉方正”就是清代特诏举行的制科之一。自雍正时起,新帝嗣位,诏直省府、州、县、卫各举“孝廉方正”,赐六品章服,备召用。乾隆以后,定荐举后送吏部考察,授以知县等官及教职。清朝只不过改称“孝廉方正”,仍然是进官入仕的重要渠道。历代朝廷对从政者的孝廉表现极为重视,规定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孝”是社会伦理道德的精髓,“廉”是为官治民的品行要求,是古人非常推崇的两种德行。孝文化经过历史的演绎发展,已经从最初的孝亲意识上升为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层面,已不仅仅是个人修身齐家的基本要求,而且也是治国平天下的必备条件,正所谓“求忠臣于孝门之子”。传统道德文化中始终贯穿了“百善孝为先,执政廉为首”的思想,使孝廉文化深入人心。 孝廉文化历史悠久,从起源到形式,不断发展,延续至今,从未间断。孝廉文化的形成发展的过程,是一种追求和谐廉洁的社会心理发育成熟的过程。孝廉文化的历史愈久积淀愈厚,资源愈富,影响愈深,为当代孝廉文化理论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