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与教的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与教的心理学.docx(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一章 导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XX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 Wundt)在莱比锡大学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人的心理现象:即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表现,可分为心理内容和心理形式。 二、心理现象的特点: 1、普遍性人人有心理,时时有心理,处处有心理 2、神秘性变化性,隐藏性 3、复杂性人人都有,却又纷繁各异 三、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认知过程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人的心理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价值观等 个性差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2、四、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1、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心理学尤为重要)。 系统性原则:全面完整地看待人的心理,特别应注意各种心理活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发展性原则: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了解人的心理。 教育性原则:心理学研究必须符合人道并富于教育意义。 伦理性原则:注意伦理道德要求。 2、研究方法: 观察法:观察法就是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观察以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在使用观察法时应注意:明确的计划 全面而细致的记录 善于分析记录。观察法所获取的材料比较真实,但观察资料的质量容易受观察者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以及获取观察材料有时需要长时间的等待。 调查法:调
3、查法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调查法有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两种方式。调查法具有使用方便、效率高的优点,但其缺点就是研究结果难以排除某些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并且其结果只能有助于了解事实现象是什么,不能解释为什么。 实验法:实验法就是在实验者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考察此种变量对其他变量产生的影响,从而探索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其特点就是操纵自变量,控制额外变量,观察记录因变量。实验法分为现场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两种。现场实验:研究的问题来自现实,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但容易受无关因素的影响,不容易严格控制试验条件。实验室实验:对无关变
4、量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对自变量和因变量做了精确的控制,精确度高;但研究情景是人为的,脱离实际,难以推广到日常生活。 测验法:使用标准化测验工具度量个体间对同一事物反应的差异,或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间或情景中的反应差异。测验法的基本要求是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测验法经常用来探讨那些难以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的课题以及复杂的心理社会方面的问题。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就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点的方法。它能加深对特定个人的了解,但收集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研究的结论不能简单的推广到其他个人或团体。 第二章 心理及其发展与学习 一、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头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是
5、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关于心理的错误认识: p 唯心主义:心理是灵魂的活动,是超自然的精神实体 王阳明: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p 现代心理学认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1、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 2、神经元的功能:反应功能;传导功能; 3、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 周神经系统。 三、心理发展的规律与年龄特征: 1、心理发展的定义:广义的:受精卵开始到衰老的心理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狭义的:个体出生到成年期间所
6、发生的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连续性和阶段性,量变和质变;方向性和顺序性;各种心理机能相互关联协调发展;个别差异。 3、心理年龄特征:在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年龄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四、学习的定义:学习就是基于经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五、学习的过程: 庸俗唯物主义:人的心理是由脑髓分泌的 古代中国:心脏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如 “思、想、情”, “心血来潮” 1、行为派的看法 代表人物:桑代克 试误说; 试误说:是指学习是通过不断的尝试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 三大定律:效
7、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练习律:用进废退 评价:忽视了认知的作用;在运动技能和社会行为的学习中,起重要作用。 2、认知派的看法 代表人物:苛勒 顿悟说; 顿悟说:学习不是SR的联结,而是在头脑中对知觉的重新组织,构成的一种完形,其过程不是尝试与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语。 完形派:强调认知过程。 现代认知派:强调认知结构。 信息加工理论:命题、命题网络 3、社会认知论的看法 代表人物:班杜拉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指学习者观察到他人在一定条件下表现出的行为,就能够学会这种行为。 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激发动机 榜样示范,榜样的特点: 第一,特点突出、生动鲜明。 第二,符合学习者的年龄
8、特征。 第三,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讲要具有可行性。 第四,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 第五,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与知觉的概念: 1、感觉 感觉的定义: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作用: 感觉是认识的开端;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感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 2、知觉 知觉的定义:知觉就是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的整体的反映。 观察:是对特定事物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二、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1、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的综合整体反映; 感觉只需个别器
9、官的活动,知觉需各种感官共同的活动。 2、感觉与知觉的联系: 共同点: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头脑中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都属于认识过程的感性阶段。 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 三、感觉与知觉的种类: 1、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并反映外部事物特征。主要包括: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 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并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主要包括: 运动觉: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及肌肉的紧张程度。 平衡觉:也叫静觉,它是由人体作加速运动或减速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所引起的。 内脏觉:又叫肌体觉,是由内脏的活动作用于脏
10、器壁上的感受器产生的。 2、知觉的种类: 物体知觉 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空间知觉:人脑对物体的空间特性的反映。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的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社会知觉: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他人的知觉;对自我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错觉和幻觉: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幻觉是在没有外界刺激物的情况下出现的虚幻知觉。 四、感觉的一般规律: 1、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依从性: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成反比关系:E=1/R 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受
11、能力。 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一定刺激强度值。 绝对阈限: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 感觉类别 视 觉 听 觉 味 觉 嗅 觉 触 觉 温冷觉 绝对阈限 晴朗的夜空中可以见到48公里处的烛光 安静条件下可以听见6米处手表的滴答声 一茶匙糖溶于9升水中可以辨别出甜味 一滴香水扩散到三个房间的套房 一只蜜蜂翅膀从1厘米高处落在你的面颊 皮肤表面温度有摄氏1度之差既可觉察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成反比关系。 韦伯定律:K=I/I 不同感觉的韦伯分数(中等强度范围) 感
12、觉名称 视觉(对亮度差异的辨别) 动觉(对重量差异的辨别) 痛觉(对皮肤灼痛刺激强度的辨别) 听觉(对声音高低差异的辨别) 触觉(对皮肤表面压力差异的辨别) 嗅觉(对天然橡胶气味差异的辨别) 味觉(对盐量咸度差异的辨别) 韦伯分数(I/I) 1/60 1/50 1/30 1/10 1/7 1/4 1/3 差别感受性:能觉察出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2、感觉的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感觉适应的一般规律: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增高。 3、感觉的对比:是指同一感官接受不同
13、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感觉对比分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种。 4、感觉的相互作用指的是一种感觉的感受性会由于其它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联觉: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的现象。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的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甜蜜的嗓音、沉重的乐曲、明快的曲调 五、知觉的一般规律: 1、知觉的选择性:选择某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特性作为知觉对象。 容易成为知觉对象的刺激物有如下特点: 知觉对象与背景差别大 知觉对象或背景是相对活动的 知觉对象是自己熟悉的 2、知觉的整体性:指人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组织加工的过程。 接
14、近律: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知觉组织在一起。 相似律:凡物理属性相近的物体容易被组织在一起。 连续律:凡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 封闭律:人们倾向于将缺损的轮廓加以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图形。 3、知觉的理解性:指人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解释当前的知觉对象,并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 4、知觉的恒常性:指人们在剌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的现象。主要有大小恒常性 、形状恒常性、 颜色恒常性等。 六、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遵循感知规律,开展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被感知的强度律,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对象与背景差别的感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静
15、止背景上的活动性易被感知的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知觉的组合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让学生交替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对象,提高教学效果。 2、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良好观察力的标志 客观性 主动性 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方法 1激发观察的兴趣 2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3教授观察的方法 4养成观察的习惯 第四章 记忆 一、记忆的概述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信息加工的观点:记忆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 、储存和提取。 2、记忆的品质 精细性 记忆的敏捷性 ; 记忆的持久性 记忆的准确性 ; 记忆的准备性 3、记忆的分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分为: 动作记忆 动作或运动,如劳动、体育、舞蹈 形象记
16、忆 事物形象 逻辑记忆 词语、概念及原理,如定理、公式 情绪记忆 情绪、情感,如欢乐、痛苦的事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 感觉记忆 12” 容量大 刺激物原有物理特征编码 短时记忆 20”- 1以内 72组块 听觉、 视觉 长时记忆 1以上 1015bit 意义编码 根据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分为: 内隐记忆提取过程的无意识性 外显记忆提取过程的有意识性 4、记忆的表象:就是指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而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形象。记忆表象具有形象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记忆表象的作用:表象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桥梁;表象性知识是学习的重要内容;记忆表象是想象的基础。 二、记忆的生理机制 1、记忆的脑
17、学说 2、记忆的脑细胞机制 3、记忆的生物化学机制 4、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三、记忆的过程 识 记-编码 保 持-贮存 记: 忆: 再认或回忆-提取 1、 识记 识记就是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 识记根据有无目的可分为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根据材料理解程度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影响识记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性;2识记材料的意义性;3识记材料的数量;4识记材料的位置;5识记时的情绪状态 2、保持与遗忘 保持:识记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保持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动态过程,变化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 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或错误地再认或回忆。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 遗忘的规律: 不
18、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易遗忘; 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中间部位的材料易遗忘; 遗忘曲线规律遗忘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 遗忘的原因: 衰退理论: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直至衰退。 压抑说:遗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干扰理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提取失败说 “舌尖现象” 影响保持的因素 1记忆材料的性质;2个体的心理状态;3识记的程度;4记忆任务的长久性 2、 再认和回忆 再认或回忆:对头脑中保持事物的提取过程。 再认:识记过的事物或材料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 回忆:识记过的事物或材料在头脑中重现出来。回忆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还可以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 影响回
19、忆的因素 信息加工水平 联想线索 回忆场合 前摄和后摄抑制 回忆时的情绪状态 四、记忆的测量方法: 1、回忆法: 测量短时记忆: 回忆的成绩= 正确回忆数-错误回忆数 提供回忆的总数 100 测量长时记忆 如:考试中的简答题和论述题 2、再认法: 再认的成绩= 正确再认数-错误再认数 提供再认的总数 初学习所花的时间- 再学习所花的时间 100 如:考试中的是非题和选择题 3、 再学法: 节省的百分数= 初学习所花的时间 五、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 合理安排教学 避免把性质相近的课程排在一起。 保证学生的休息时间。 控制课堂的信息量。 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
20、务 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 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 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系统化 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 2、依据记忆规律有效组织复习 及时复习 复习方式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掌握复习的“量” 3、指导学生合理运用记忆技术 100 具体事物形象为目的的记忆术如:直观图形记忆法,图解记忆法,形状记忆法等。 理解抽象概念、定理等为目的的记忆术如:歌诀、顺口溜、口诀等。 情绪体验为目的的记忆术如:趣味记忆法、情境联想记忆法等。 巩固行为和动作为目的的记忆术如:交谈记忆法、朗读记忆法、实践记忆法等。 第五章 思维与想象 一、思维的概述: 1、思维的定
21、义: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2、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 感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反映。 感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联系。 感知觉是感性认识,思维是理性认识。 3、思维的类型: 根据思维过程中凭借物的不同分: 1动作思维;2形象思维;3抽象思维 根据思维探索目标的方向不同分: 1聚合思维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合聚思维 裤子,外套,T恤,衬衣可以推出 都是衣服 2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辐射思维 海-海洋 海鸥 海参 海盐 海魂 砖的用途 - 根
22、据思维的结果是否经过明确的思考步骤和对过程有无清晰的意识分: 1直觉思维:非逻辑思维 指人脑对突然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新现象,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形式。 2分析思维: 逻辑思维 指严格按照逻辑规律,逐步进行分析和探讨,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 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分: 1常规性思维: 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创造性思维: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fluency)、灵活性或变通性(flexibility)、独特性或独创性(originality)的特征。 根据思维线索分
23、: 1逆向思维:某推销员去澳洲推销鞋子,结果发现该地人都不穿鞋子,于是扫兴而归。另一推销员发现了同样的情况,并未气馁,而是向当地人宣传穿鞋的好处结果取得了巨大成功。 2顺向思维 4、思维的品质: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 批判性; 敏捷性: 初 分析和综合;中 目 5、思维的过程:抽象和概括;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 介 标 二、想象的概述始 状 状 状 1、想象的定义:想象就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态 态 态 2、想象的种类: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就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的想象。无意想象就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的想象。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就是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
24、中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创造想象就是不根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大脑中独立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幻想就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幻想有科学幻想 、理想 和空想三种形式。 3、想象的认知加工方式:粘合夸张人格化典型化 三、解决问题中的思维过程: 1、解决问题的含义 问题就是指人们尚未探索的未知情景,它包括给定、目标、障碍。 问题的种类:给定目标都清楚;给定清楚,目标不清楚;给定不清楚,目标清楚;给定与目标都不清楚 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者寻找操作系列以达到目标的过程。 认知心
25、理学把问题解决者所需的过程分为: 2、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明确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3、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 尝试错误通过不断的尝试错误的过程,直至问题解决。 探试搜索策略该策略的基本思想是,利用事先能得到的有关达到目标的某种信息和已有的经验寻找问题解决的突破口,从中获得更多信息,以便进一步选择最有利于达到目标的方向进行搜索。 手段目的分析策略该策略的基本思想是,从认识问题解决的目标和现有状态之间的差距着眼,通过设立若干小目标,并加以逐个实现的方式使现状不断逼近目标,直至最终消除差距,达到目标,解决问题。 目标反推策略该策略的基本思想是,从目标状态出发向初始状态反推
26、,直至达到初始状态为止,然后再由初始状态沿反推路线一步步正向求解。 简化计划策略 4、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情绪与动机动机是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在一定范围内问题解决的效率随着问题解决者动机的增强而提高,但是动机强度超过了一定限度之后,问题解决的效率反而越来越低(欲速则不达)。 对问题情境的知觉 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的功能。 原型启发指在其它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例如:鸟飞机;鱼船; 蒲公英降落伞;仿生学 四、思维规
27、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教材的选择和合理运用 2、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 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 1积极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3进行想象力的训练。4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敏捷性的培养;思维深刻性的培养;思维创造性的培养 第六章 注意 一、注意的概述: 1、注意的定义: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注意看黑板”,“注意听讲” 注意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的特点。 2、注意的外部表现: 适应性动作出现“注目凝视”、“侧耳倾听”、“眼神专注,若
28、有所思” 无关运动的停止注意听讲时不会东张西望,交头接耳 生理运动的变化“屏息静气” 二、注意的分类: 1、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维持注意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将注意分为: 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2、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 客观因素 1刺激物的强度;“酒香不怕巷子深”;2剌激物的新异性;3剌激物的对比; “万绿丛中一点红”、“鹤立鸡群”4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 主观原因 1个体的需要和兴趣;2个体的情绪和精神状态;3个体的知识经验。 3、维持有意注
29、意的因素:目的任务的明确性:;意志力与抗干扰能力; 社会需要与间接兴趣;积极主动的操作和智力活动。 三、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监督功能 四、注意的理论: 1、注意的选择性理论模型 过滤器理论模型由布鲁德本特提出,认为注意相当于一个过滤器,它按照“全”或“无”的法则工作,接通一个通道,一些信息通过并得到进一步加工处理,其他通道被阻断,信息不能通过,暂时贮存在短时记忆中,并迅速衰退。 衰减理论模型由特瑞斯曼于XX年提出,认为不被注意或未被追随的信息也可通过过滤装置,但被衰减,其中重要的信息仍可以通过而得到高级加工,并反映到意识中。 反应选择理论模型该理论由多依奇提出,后
30、经诺曼加以完善和发展。该理论认为,早期的信息加工是没有选择性的,信息都可得到识别,信息是否被注意,是根据信息的重要性做出的反应选择。 多阶段选择理论模型约翰斯顿与汉斯等提出,认为选择在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在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且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任务的需要。 2、注意的资源分配理论模型 心理学家卡尼曼于XX年提出了第一个注意的资源分配模型,他认为,当人同时做几样活动时,如果活动不超过资源总量,这些活动就可同时进行,如超过,那么在进行第2、3项活动时,就会使第1项活动的反应退步。 3、注意的搜索理论 特征整合理论由特瑞斯曼提出,她对物体的特征和物体
31、本身进行了区分,并根据这一区分构建理论。 指导搜索理论Wolfe认为:对基本特征的初始加工将产生一个激活地图,视觉画面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有自己的激活水平,然后注意会根据激活水平指向激活度最高的项目。 注意相依理论Duncan和Humphreys认为注意搜索时间的延缓是因为目标与非目标之间的高度相似性;以及非目标之间的不相似性。 五、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定义: 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人能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成人注意的平均广度:黑色圆点 89个;外文字母 46个;几何图形 34个; 汉字 34个。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1对象的特点;2个体的经验;3活动任务的
32、特点;4个体的情绪状态。 2、注意的稳定性 定义:注意的稳定性就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时间的长短。“聚精会神、全神贯注”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1客观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2主观因素:主体的精神状态; 主体的意志力水平。 小 资 料 57岁的儿童能聚精会神15分钟左右,710岁的儿童可达20分钟,1012岁的儿童可达25分钟,高中生一般能坚持3045分钟。 超常儿童与普通儿童相比,表现出高度的注意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 定义: 注意的分配就是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一心不能二用”?唐朝张璪画松:左手画活松,右手画枯松你能否做到:左手画圆,右手画方? 注意分配的条件:
33、两种活动中有一种达自动化程度;两种以上活动中最多只能有一种不熟练;活动之间有一定联系并形成活动系统 。 4、注意的转移 定义:注意的转移就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散 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1原来注意的强度;2新注意对象的特点;3明确的信号提示;4人的神经活动的灵活性特征和自控能力。 六、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组织好教学 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注重讲演、板书和教具的使用; 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明确学习目的和
34、任务;培养间接兴趣;合理组织课题教学。 4、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培养广泛而稳定的兴趣; 加强意志力的锻炼 , 培养抗干扰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与注意习惯; 根据学生差异, 有针对地培养注意品质。 第七章 情绪与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 1、定义:情绪和情感就是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2、解读定义:情绪是由一定的刺激引起的;情绪与需要和动机密切相关;如个体为自己的作品获奖感到高兴,为失去亲人而感到痛苦情绪是一种身心一体的反应。 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1、区别: 情绪与生理需要相联系;为人和动物所共有;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情景的改变和
35、需要的满足而减弱和消失。如高兴时手足舞蹈,愤怒时暴跳如雷。 情感指某种体验和感受,为人所特有,常用来描述稳定的,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热爱,对母亲的感激,对美的欣赏等。 2、联系: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情绪的积累形成了稳定的情感;情感通过情绪得以表达。如对母亲的感激,往往在特殊的时候表现出来。 情绪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涵着情感。如接受喜欢的花很兴奋,就蕴含着对美的欣赏之情。 三、情绪的表现 1、情绪的外部表现 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通过眼部肌肉、颜部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的。 如 “咬牙切齿”表示憎恨等。 1人脸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表情作用:眼
36、睛对表达忧伤,口部对表达快乐和厌恶很重要。真笑时,面颊上升,眼周围肌肉堆起,大脑左半球电活动增加;假笑时仅嘴唇肌肉活动,左半球的电活动没明显变化。 2辨别不同表情照片,在难度上有差异如吉特等人研究发现快乐、痛苦最易辨认;恐惧、悲伤较难辨认;怀疑、怜悯最难辨认。 3面部表情是天生的,在全人类意义是一致的如艾克曼研究发现,来自10个不同国家的人对30张表情照片的辨认出现了高度一致性。 姿态表情 1身体表情高兴时,手舞足蹈,捧腹大笑;恐惧时紧缩双肩等。 2手势表情与言语一起使用:对言语起辅助作用,如表达反对、接纳等态度。单独使用:如表达开始、停止、同意、反对等情绪。研究发现手势表情是通过学习得来的,
37、存愉快在个体差异 ,以及民族和团体差异。 语调表情音调是人们沟通思想的工具,也是表达情绪的手段。例如:朗朗笑声表达愉快,呻吟声表达痛苦。播音员在转播球赛时,声音急促,高昂,表达紧张而兴奋的愤怒 悲哀 情绪;而播出领导人逝世的消息时,语调缓慢、低沉。 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把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这三种非言语交往方式,统称为体语。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的观点来自他人的信息=55%的非言语的表情+38%的言语表情+7%的言语 2、情绪与内脏反应 恐惧 呼吸系统:突然惊恐时呼吸将暂时中断,极度悲伤或狂喜时呼吸将痉挛; 循环系统:心率在恐惧和暴怒时加快,且血压升高; 腺体:过分高兴悲伤泪腺分泌,焦虑
38、恐惧消化腺分泌减少。内分泌腺也随情绪而变化。焦虑者血中肾上腺素水平上升。 3、情绪与生物电 皮肤电:情绪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皮肤汗腺分泌增加,皮肤电阻降低; 心境 脑电图:焦虑紧张状态下出现高频低幅的波; 测谎仪的原理:情绪状态不易自我控制。 4、关于测慌器的有关研究: 测慌器与其它仪器一样,它的效率依赖于使用者的技巧。 某些个体有时具有控制自己情绪的本领。 应激 激情 人的情绪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它可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人的态度不仅受到情绪的影响,而且还有赖于个体对环境和对象的认知。 四、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1、情绪的四种基本类型 2、情绪的三种基本状态: 道德感 美感 理智感 mood)
39、心 境激 情(excitement) 激情就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通常由重大事情引起,如重大成功后的狂喜,突如其来的危险引起的异常恐惧等。激情常伴随明显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行为表现。如盛怒时,全身紧张,怒发冲冠;狂喜时的手舞足蹈,声嘶力竭等。 激情状态下,人常出现“意识狭窄”现象,但虽然自控能力减弱,还是可以控制自己行为,因此不能以此作为不良后果的推脱。 激情并不总是消极的,重大成功时兴奋,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应 激(stress) 应激:突如其来的危急状况下出现的生理心理的反应称为应激。表现为目瞪口呆手足无措或急中生智。应激具有两重性:积极的状态使人精力旺盛,活动激化,思维
40、特别清晰,动作机敏、准确,从而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及时摆脱困境;消极的状态使人出现不必要的动作,语无伦次,情绪紧张,同时意识的自觉性降低,会出现思维混乱,分析判断力减弱,感知和记忆出现错误,注意力的分配与转移困难等情况。 3、情感的种类 道 德 感(moral sense)就是以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评价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所产生的体验。包括民族自豪与尊严、阶级爱恨、社会责任义务感集体荣誉感等。道德标准在不同时代、民族、社会中是不同的。如果个体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个体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受到别人的积极评价。 理 智 感(intellectual feeling)就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追求
41、真理的需要是否满足的体验。如求知欲,解决问题后喜悦之感,为真理献身的自豪感等。 怀疑与坚信、热爱科学、反对迷信。 美 感(aesthetic feeling)就是对事物是否符合个人审美需要的体验。审美标准:不同个体、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审美标准不同。如巴黎的艾菲尔铁塔在建造初期被认为是奇丑无比的铁塔,而现在却成为法国的象征。 美感的来源:1自然景象和人类创造物:如桂林山水,天坛的祈年殿。2社会道德品质和行为特征:舍己为人,乐于助人的行为带给人美的评价。 五、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 例如:婴儿出生头一个月就有至少三种表情:一般的痛苦、舒适、对环境感兴趣,即使是聋儿和盲儿,也有同样的表现
42、。 成人生活中,遇到危险时发出的大声呼救和恐惧的表情,即进化而来的适应性行为和求生手段。 2、动机功能情绪、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的基本成分。适度的情绪兴奋,可以使身心处于最佳的活动状态,进而推动人们有效完成工作。如:适度紧张和焦虑可以成为行为动力,使人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情绪对内驱力有放大信号的作用,成为驱使人们行为的强大动力。 如在缺氧环境下,想到自己心脏不好,感到害怕,于是就产生了强大的驱动力量,使自己赶紧脱离现场。 3、组织功能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如中等强度的愉快情绪可以提高认知成绩。消极情绪的破坏作用:如恐惧、痛苦等消极情绪水平越高,认知活动成绩越差。积极情绪使行为开放,容易
43、看到事物美好一面,愿意接纳事物。消极情绪使个体感到悲观、失望,接纳程度下降,攻击性增强。 4、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并通过表情来实现。 来自他人的信息=7%语言+38%声音+55%表情 在一些场合,只能用表情来传递信息。 如婴儿只能用表情来表达需要,获得成人关注。 六、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情绪两极性的涵义:两极性就是指情绪的维度特征的变化幅度,表现为两种对立的状态。 、两极性的具体表现 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即积极情绪提高活动能力,消极情绪减弱活动能力。 激动性有激动和平静两极,激动为外显的、强烈的情绪状态,如狂怒、大喜;平静指的是平稳、安静的情绪状态,是
44、人们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状态。 强度有强、弱两极,如从愉快到狂喜,从微愠到狂怒。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两极,情境紧迫,又没有准备,应变能力差,则容易感到紧张。 七、健康心理和良好情绪的表现 1、健康心理和良好情绪能正确地反映一定环境和情境的影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 2、健康心理和良好情绪能使反应的强度与引起情绪的刺激强度相适应; 3、情绪反应的时间应随引起情绪的客观情境的转移而有所变化; 4、情绪反应的特点应与年龄阶段相适应。 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 正确的人生追求心有所恃,情有所依;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仅仅是索取等。 宽广的胸襟开阔视野,旷达胸怀,不津津乐道于琐事。 理性地适应生活理智接受现实生活的水平,理智评估自己的水平和理智自制情绪的水平。 寻找身边的欢乐会笑,会寻找笑 八、情 商 1、情商简介:情商又称情绪或情感商数,用EQ表示.XX年沙洛维和梅耶提出。有研究表明: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不取决于天资而取决于性格和情感因素。 2、情商的组成 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 自我激励的能力; 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 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 高情商 尊重所有人的人权和人格尊严;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能承受压力;自信而不自满;人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