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的精要点滴.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417859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中医的精要点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习中医的精要点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习中医的精要点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习中医的精要点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习中医的精要点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习中医的精要点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中医的精要点滴.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习中医的精要点滴学习中医的精要点滴 学习中医的精要点滴 一位对于中国传统思想研究造诣深厚的学者,提出了对于学习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经验与心得,非常难得,也非常珍贵,特别在这里引用,与大家分享。 秀才学医,笼里抓鸡 前言访问缘由 古谚云:秀才学医,笼里抓鸡。自古以来,众多医家皆有共识:若未深刻体悟中国文化及思想,便难以穷尽医道的精微。是以高举不学易不足以言太医、医道同源、医为格物致知一事等说者甚多。 近代以降,由于历史因素,使中医系的教育脱离传统路线,中西医汇通及中西医一元化成为现代中医教育的核心思维。全面吸收西方科学的长处,固然是使中医登上国际舞台的一大利器,但是向传统思想叩问顶礼,更是不可

2、忽略的浚源壮本之道。 就中医系的教育现况而言,虽不乏坚实的科学知识与思维架构,但若谈到对传统医家的文化背景的深切认识,便往往付之阙如。因此,系学会一直期盼能寻得一位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医家思想深入钻研的师长,并与之对话,希冀能为本系埋下生机盎然的文化种子。皇天不负苦心人,经过多方打听,系学会得知目前于台湾大学中文系任教的 蔡璧名 先生,不仅国学基础深厚,对中医更有深入的研究。于是系学会利用寒假的时间,特别 向蔡教授进行专访。 约莫一个半小时的访谈过程中,教授精辟的论述,加深了我们对中医本质及如何学习的了解。以下是访谈内容,愿与全系同学分享。 教授简介 蔡璧名先生毕业于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班,

3、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专 任副 教授,暨台大望月诗社指导老师,并身兼台大中医典籍研究社的指导老师,一向致力于传统医、道思想的学术研究。着有身体与自然以黄帝内经素问为中心论古代思想传统中的身体观、五行系统中的色彩试论色彩因何存在于系统化五行说中、本草备要中的认识观以本草备要为中心重审阴阳五行理论、重审阴阳五行理论:以本草学的认识方法为中心、庄子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新诠、庄子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新诠、疾病场域与知觉现象:伤寒论中烦证的身体感、身外之身:黄庭内景经注中的两种真身图像等学术著作。另着有诗集渡口芙蓉。 问:可否请教授就您求学历程的各个阶段,谈谈与中国传统医学的邂逅与因缘? 答:走上和中医

4、相关的道路,不完全是意外。 小时候的我非常喜欢文学,大学联考后我只填了八个志愿,全部都是中文系。读中兴大学中文系时,我非常喜欢中国哲学,并且遇到了一名我很尊敬的老师: 王淮 先生。他时常在课堂上灌输我们这个观念:女生不够聪明,不适合走思想。,由于我实在太尊敬 王淮老师,所以对这句话深信不疑,因此之后我一直认为自己会研究中国文学。不过当时的中国文学研究受西方学术影响甚深,如新批评法等理论,而我个人对此并不那么喜爱与认同。 后来我考上师大国文研究所,当时师大正处于经学研究的全盛时期,而经学同时是师大研究所的特色,所以我有计划的在硕士班修完五经的课程。当时我已经打算要研究经学了,但有天和一群同学到图

5、书馆找数据时,突然有位同学感叹道:外面阳光正好,我们却要在这里做这些事情,一、两百年后,我们也许就像某些经学家一样,只留给图书馆一个名字。 忽然间,我有点不太想就此埋首经学研究了。 后来我的指导老师周何先生给了我关于礼学方面的题目,回去看了那个题目之后,过了两个礼拜,我对老师说:老师,对不起,这个题目相关的文献资料不够壮美,无法让我燃起研究的热情与感动。 那年寒假我到中国大陆,在北京图书馆寻找论文数据时,凑巧看到文革时代刘少奇打算废医存药的相关文章。他认为中医理论在现代已经行不通,但中药无罪,仍有许多利用价值,我们仍可用西方医学理论指导中药的运用。现在不管在日本、中国大陆,甚至是台湾,很多中医

6、都已走上这条路。 当我接收中医理论不行论点的一剎那,身为中文系人的本能反应油然升起。中医的理论在现代不是还没有好好被人研究过吗?还没有进行研究,就让人否定了这门学问,岂不是被安上了莫须有的罪名?真是冤枉至极。那时我想,或许我可以做这个题目。 回台湾后,我便跟指导老师说,我想改作传统医家思想的研究,老师听了非常紧张,因为那个年代没有人在中文系从事身体研究,也没有人在历史系作医疗方面的题目。老师说如果我坚持作医家思想,可能会考不上博士班。与老师讨论后,采了折衷之道,我的硕士论文就写五行思想,好歹五行思想也是先秦诸子的一家,应该合法,老师听了也勉强接受。我那时写这题目十分自在,因为我真的很想了解这门

7、学问的来龙去脉。 研究这个题目的过程很有趣,有天我无意间翻到一本生理学专著,是日本人在中日八年抗战期间,以中国人为活体解剖对象的研究书籍。过程极不人道,但那本书至今仍难以超越,从中可以看到非常真实的人类活体脏腑颜色。我那时发现,五行理论的色彩配应和真正的身体居然如此契近。后来参考了星象、土壤等方面的研究,我觉得五行学说的起源应该有一些经验基础,不是穿凿附会,也不是许多近代中国学者所认为的幼稚的机械循环论。 后来我考上台大中文所博士班,不再受到限制,就开始作传统医家思想研究,并决定研究黄帝内经。我找了一位治学方法非常严谨,功力也很深厚,并且能让学生自由发展的指导教授:林丽真先生,开始作这个题目。

8、当时我把整部黄帝内经做成电子文件,将王冰注、林亿、高保衡校正的文字一一输入计算机,一边点校,一边写论文,把所有观念从一个小饤饾,慢慢荟萃,发展茁壮。从逐字消化,以及查阅生难字词,在批注的过程当中,我发现把脉的功力竟随之增进,便对这门学问愈加感兴趣了。 初到台大任教时,我的资历尚浅,第一年申请的计划是黄庭内景经,当时的想法是,从黄帝内经里我知道了中医的身体,那么丹道的身体又是如何? 那段期间由于经费有限,助理很少,而我习惯先做半年的研究才提出计划,所以我便想,不如在黄庭内景经完成前先做些东西。当时突发奇想,想到一般人都是透过一本书来了解本草,但我想到另一条途径,透过研究汉代至民国的本草书籍,对每

9、一味药的历史做一个纵观的了解。最后决定从本草学中的认识观切入,并以此计划申请国科会的补助。 初步搜集的历代本草著作便已超过百本,若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显然无法完成爬梳的工作,于是我召募了一些助手,主要来自我所教授的大一国文班上的学生,他们同时也是望月诗社的成员。这些学生的国文程度都有一定水平,我制定凡例,请他们帮忙剪贴、收集并整理重复或类似的内容,后来便将神农本草经里所列出的三百六十五味药的历代流变都整理完毕了。当中耗费的人力十分可观,起初我曾想过自掏腰包,但没想到一下子就花去十余万,把我吓坏了。因为历代的资料太多,而书籍也很昂贵,即便让学生到图书馆或中国医药学院印制数据,同样需要一笔支出。后来

10、我决定义务帮学生上中医课,而他们则相对地帮我工作。当时甚至还有几位欲报考中医检特考的学生闻风而来,他们认为与补习班动辄数万的上课费用相较,用义务工作换取免费的中医课程非常划得来,于是一年内,我的学生从个位数累积到上百人,我甚至必须向学校借教室上课。虽然是编制外的课程,我仍然认真准备,甚至为了增进学生的理解而做了精美的投影片。例如伤寒论便用图片分解每一条经文,让他们认识病机。于是我在做黄庭计划的两年中,本草计划的申请已有初步规模,黄庭的研究计划结束后,就接着做本草。 除了医家思想之外,我个人非常喜欢庄子,所以研究计划也一直依违在这两者之间。由于当初台湾大学是以先秦诸子学门的专长聘用我,因此我谨守

11、本分地,一篇道家论文、一篇医家论文交错发表。发表医家论文时我往往会有些踌踷,因为审查的人向来都不是中医系的教授。而国内有一些研究领域跟医疗相关的学者,对这套学问却不一定认同,他们难免会觉得我的论文充满宣扬中国文化伟大论的思想这是对我论文的评语中,一句令我十分惊讶的话。 我认为在技术之外与内,看待这门学问的眼光真的很不一样。我早年认穴位的时候也要经过背诵,可是现在却觉得不需要背,只要一个人站出来,穴道的名字就在那里了。同样地,每多读一次伤寒论,我都会觉得又比上回进步许多,但这种感觉并非我觉得进步了,而是我去年怎么讲解得那么糟?自问去年怎么没有发现呢? 后来因缘际会参加了中研院民族所余舜德先生所领

12、导的读书会,本来个人子计划的研究题目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坐相与身体感,可是第一年读书会主持人设计的题目是物与身体感。他说不一定要篇篇都写自己原初申请的题目,只要在三年计划完成前写好该题即可。正好这年暑假我拜一位上海的经方老师为师,投注了大量精力重习伤寒论,而暑假时我觉得自己实在离不开这本书,也不想离开这个主题,于是就从伤寒论里找寻研究题目。那年刚好遇到几位性情忧郁的学生,成天将烦字挂在嘴上,我的论文题目就此诞生:伤寒论中烦证的身体感。伴随着伤寒论的学习,从经典缜密的叙述切入,了解中国人如何认识烦,以及烦证的身体感。 近年台大成为五年五百亿经费补助政策的对象之一,学校为了提升通识教育的内容,找我开

13、大班通识课。几经考虑,为了同时满足中文系阅读经典的需求以及一般学生修课的需要,我尝试开了:医家经典中的身体论述。上课讲义原建构自我的几篇相关论文。由于当初论文撰写时即考虑文科读者对这个领域可能不甚熟悉,所以诠释原典力求浅显详细。每堂课我上完九十分钟的演讲课以后,便让TA带领三十分钟的体验课,在各组分配到的体验课教室教导同学舌诊、脉诊及足六经的穴道,因为唯有实际体会过,才能相信和接受这套理论。这门二百多人的课程排在早上一、二节,我通常在八点十分抵达教室,每周比我晚到的学生大约只有五人,他们彷佛觉得晚到教室就吃亏了。 学期中我列出一些参考书目,主要是内经、伤寒论的缮本、标点本,和其它的参考书籍。后

14、来我发现买书的状况非常热烈,虽然这只是参考书目,而非必读书目。此时,我深刻觉得若是只是敎授论文的内容似乎有点对不起同学的用心,而考虑更换课程内容。最后我被一位中文系学生的热诚感动。记得刚讲完黄帝内经,准备讲伤寒论的时候,那位学生下课后来问我:请问老师,我回家要预习哪个部份?我说先预习太阳上篇。她又说:预习完太阳上之后呢?老师,我从这个礼拜到下礼拜都要一直念这一科。当下我决定换课,那时学期还剩八周左右,我打算教完伤寒论。我的助教都曾在寒、暑假集训时听过我讲伤寒论,有些人不止听过一遍,我常与他们讨论,一边修正教学方式,直到学生能跟得上进度。课程非常吃重,要读的内容很多,到了最后一周,我发现课上不完

15、,便和学生讨论是否要删减或压缩课程,但他们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最后决定在期末考当天早上七点准时加课,八点半进行期末考。可见这些台大学生初次接触传统医学的心情,是极感兴趣的。 我也曾想过,若年轻时选择了中医系,会否更加如鱼得水?但如今我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读医书时,助长我最多的其实是道家思想,因为庄子书中有许多关键性的语言,例如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如果不知道五运六气,很难深入这个领域,了解医书以后,我觉得医书和庄子成书的文化语境,似乎比庄子历代的注家更为一致。疏通庄子逍遥游的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后来成为我升等副教授的论文。阅读医书对在我研究庄学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我昨天读杨继洲

16、所著的针灸大成,讲到任脉的内容,与庄学有非常密切的关联,中国人讲医道同源,诚非虚言。医、道两家实有千丝万缕的系连,我的研究因而能够齐头并进,研读医书使我更了解庄子;研读庄子则让我更通透医理。 问:可否请教授谈谈对于现今中医教育的想法? 答:我曾接触从事中医教学的朋友,他们常会提到教学改革的困难。我想:如何让一个张仲景教出一百个张仲景,这是所有从事传统医学教育者的希望。 如果老师和学生的程度差得太远,我们就只能看着传统文化日渐没落,我很害怕这样的现象发生,所以每当看到我的学生写出好诗,我都非常高兴。我常对学生说:你们现在才二十来岁,你们写得比老师二十多岁时好太多了!中医也是一样,我一直致力于缩小

17、和学生的程度差距,希望能让他们很快离开初学入门的阶段,真正地登堂入室。 中国有所谓儒医的传统,在古代,医者地位低下,只有少数第一流的人才愿意钻研医术,成为执技之人,难怪林亿说,医家至精至微之道,怎能传给那些至下至浅之人?多少人视执技之人为三、四流的人!所以古代儒者在撰写医书时,常会教人好好钻研,目的不是要人成为名医,只是希望你我不至于被庸医所误。 这几年也许因为科系所限,我并没有培养中医系学生的机会,也不具相应的责任。反倒有了另一种想法,我希望将中医普及化。中医最值得称许的一点,是对于疾病的定义十分严苛,我常与一些面临发胖的学生开玩笑说,腰围开始变粗其实就是疾病的征兆了,因为在一个人最健康、血

18、液循环非常良好时,不会出现中厚的状况。中医有一套独特的理论,在西医尚不把一些征兆当成疾病时,中医就已经把它当作疾病对待了,所以说中医同时是一门很好的预防医学。如果人人皆有粗浅的认识,在平常无事的时候,就能将自己的身体维持在相当的水平。 问:请问教授的诗词创作为什么会以古典诗词为主? 答:我的父亲过去就读南一中起,便对于中国文化十分倾心。考上台大药学系后,他入了郑曼青先生的门。我称太老师的郑曼青先生,人称诗、书、画、中医、太极拳五绝。父亲进入郑先生门下后,更加重视中国文化精粹的学习。因此,从我小学三年级起,就被教育写作古典诗,每个月都要写几首诗让父亲看过。起初写诗,是用做功课及写作业的心情,但现

19、在回忆起来,那段岁月却是非常值得的。 我在台大已经教授了十五年的古典诗。犹记第一年的教学,学生学会写诗后,在家中被妹妹取笑:姊,妳怎么做这种曾曾祖母才做的事情?但是教了几年,逐渐有了一点口碑,多年下来,现在创作古典诗,已经变成了台大学生自豪的艺文活动。其实古典诗的格律早已由古人定好,本身就具备一种音乐性,许多学生写不到一年就有让自己欣喜的成绩了。 你们一定会觉得,要阅读古典诗就阅读古人的作品,今日写古典诗何益?但古人的诗再好,也未必能写出当代的情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阅读诗经时并不偏好看一些祭祀、仪节或战争背景的诗作,因为那与我们的生活较少共通的交集;但我们喜欢情诗,因为我们与古人一样,仍会坠入

20、爱河。我常会告诉学生,别将写诗想成这是为了交作业,而要想成我正在记录我的人生。例如:初恋往往难以开花结果,如果用文字记下当时的心动,也许日后回想起这段并不美好的恋情,因为诗的缘故,感觉仍会十分美好。 问:在老师的论文中曾说到:寓于医家的知识分子不是因为职业或兴趣,而是一种价值的选择,敢问教授也将医家作为人生价值的选择吗? 答:我想是吧。我记得当初提出这个观点时,有个老师不太赞同,他认为不管你信仰哪一宗教,参与哪一政党,都有找医生看诊的一天,医家怎么会是一种价值的选择?我想:道家的人不愿深度介入政治,并且把个人的心灵、逍遥、宁静置放在生命的第一位,这是一种价值的选择。因为他认为生命价值超越现象世

21、界之外,也就是说,道家认同的生命价值,乃建立在物质生活之外,是其认为更加重要的精神价值。医家的价值取向则和道家非常相近,是非常淡泊、淡漠、寡欲的。另外,医家还认为透过食物或药物的选择,可以达到生命的中和。中和是中国文化里非常重要的概念,比如说我们称赞一道菜肴美味可口,绝不是因为某种味道特别突出,而是一种和谐的搭配进入口中的感觉。社会如此,开药时须注意的君臣佐使等配伍也是如此。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追求如何在身体、在身体与大化流行中达到和谐的价值。学了医家思想,会更加了解老庄思想中持盈保泰的观念,了解如何让生命维持在中和的状态,而不过多欲求。对我而言,这虽不是我原初预期的专业,但我获益于此项专业。

22、每多读一遍医书,我就能越接近理想中的生命状态。 问:传统中医往往受到社会大众误解,站在这个时代的转折点,教授对此有什么感受与看法? 答 :我以前很怕别人说中医不科学,可是现在,我会说中医本来就不是科学。尤其我读了西方的现象学理论以后更觉如此。 事实上,当我说:我觉得某人的个性很温和。这句话就非常不科学,因为温和无法透过度量衡来测量;即便称赞一个人很真挚,真挚亦无法透过解剖学而证明。科学所指称的真理,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认识的真理往往是两回事。 中医最为人诟病之处,在于西医可以很明确指出是什么病毒导致的疾病,而中医却说是病邪传入哪一条经络、患了六经辨证中的什么证。整个中医学的体系就建构在日常生活的

23、感受中,它当然不算是一门科学。然而,即使中医不是科学,亦不代表中医不能用科学方法证明。很多人不能接受中医,是因为觉得太陌生了,一般人无法从古医籍中获得立即的了解,并且体会不到。如果透过学习,渐次了解到中医的理论、体会到中医的好处,马上就能接受了。同理,如果每个人都能学会这门学问,中医就不会如此被怀疑了。不过,随着教育的推广,我认为中医受到误解的问题,终会逐渐消失。 问:请问老师觉得走中医临床的人,应该学习多少其它相关知识,例如天文、地理、道家? 答:我觉得这类的书除非出于兴趣,否则不须读太多本,我的文章中虽提到天文、地理方面的内容,大多数也只是碰巧翻到而已。因为中国人感兴趣的天,并非阿姆斯特朗

24、登陆月球,或地球以外的星球那种天外之天,古人看重的是天候对人的影响,以及对生命的影响。 没有多余闲暇时,尽管中医典籍提到了天文地理,也只要理会与自己切身相关的部分就好。天文、地理毕竟是要随着你的方子走的,所以不要觉得自己很可怜,要念那么多学门的东西,遇到时当补充知识念就可以了。 问:老师能否就中医的学习方法,给大家一些建议? 答:以学习中医来说,我觉得黄帝内经提供了一个宏观的大视野,让人了解大自然及这个世界与人的互动关系,同学不妨先从这本书入手,但要知道,不是读完黄帝内经就可以行医了,这只是开始。我通常会建议同学先读内经,再读伤寒,接着再读本草。都读透了之后,便能初浅认识约摸百分之八十的疾病了

25、。为何要熟读伤寒论?常言道经方好学,因为经方有法,真的学会之后,治病时但依循仲景手法,心下会觉得很轻松。比方说太阳证的辩证有没有汗、烦不烦、大便如何、小便利不利、按下去会不会痛?从这些日常生活明白清楚的身体感问题问起,判断点很简单,按部就班地询问,要出错也不容易。 可是经方的动作大,对一些体质敏感、身体没有过多需要排掉的东西的人来说,未必合适。而经方的补药,也不足以应付所有的细微变化,一旦遇到一些寒热夹杂、身体没有瘀积的病人,治疗上便不能面面俱到,这时会比较需要时方派的辅助。就我而言,我会先把经方学到够熟的时候,再往时方派发展。 问:可否请老师对中医系的同学提出一些人生建议? 答:想走出一番天

26、地的学生,须有自己独特的生涯规划,有了明确的规划,活着的感觉就与别人不同。当别人都向左走时,你就向右走吧!那边的道路将更宽广。中医的前景可期,且目前仍有多处荒径待访。 常有人认为,中文系的人才要念中文,中医系的人才要学中医,是这个时代的悲哀。作文写不好又何妨,反正自己不念中文系。表面上我们是华人,但是男生穿西装打领带,女生穿戴胸罩、高跟鞋,我们躺在沙发上、游泳使用自由式、棒球成为我们的休闲活动,而能读懂庄子的有几人? 我们不珍视自身文化的特色,虽然中国人不必然要着唐装、穿旗袍,或是端坐中国式座椅,但你必需正视、体会传统文化的存在,而后再选择是去健身房重力、有氧训练,或是打太极拳、练书法、学国画

27、。 我觉得活在这个时代的学生挺可怜,这个时代缺乏终极的价值。他们成天等待新的计算机游戏推出,或在网络上耽溺逸乐。我认识一个朋友,现在是台大中文系的教授,他原本学习西方建筑,学生时代设计表现十分杰出,后来却改念了中文系,这是非常大的转向。他说因为他结婚了,并且有了小孩,在阅读西方典籍的过程中,对于西方艺术家成名之后的疯狂举动十分疑虑;反观在中国,一名精神异常者写的诗、一名汉奸写的诗,极可能无人问津。中国思想传统对人格修养有很大的期许。他希望往后教养孩子时,能有所典范与楷模,是以绕了一圈,仍决定回归中文系。 现在台湾的中医师多数不念中医经典,因为门庭若市,生意实在太好,便觉没时间也没必要读经典。若只为求利,则无法达到医者应有的高度,除非理想远大,或有深刻的文化憧憬。传统文化正在衰微,现况实在令人担忧,如果你对文化抱有感情,当为自己树立人生的标竿。 JT叔叔的老师蔡壁名教授讲如何与庄周、仲景相遇漫谈医、道经典读书法, 发个网址大家去看吧。 http:/speech.ntu.edu.tw/user/vod_film.php?film_series=37&film_sn=551&mmi=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