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419877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0.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教学大纲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向海英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了解并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能力;为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儿童教育观,为将来从事学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教学要求 1、注重系统的理论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2、强调学生实践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二、教学时间分配 本课程周学时为3课时,教学周

2、数为18周,总学时为54学时。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化和社会性以及社会性发展 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年龄范围 三、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对象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理论主题以及任务、意义 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理论主题 1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关系 2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 3生物与环境 4儿童社会互动、个人与社会系统 二、当前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新趋势 1、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强调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 3、研究课题从分离走向整合 4、注重在多种不同水平上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进行分析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

3、实践意义 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实验法 三、问卷法 四、访谈法 五、社交测量法 第三章 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 第一节 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 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部分。 2、 人格结构理论 3、 “心理防卫机制”理论 4、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终身发展阶段理论 第二节 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 一、社会学习理论 1社会学习理论是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的理论 2学习的两种方式:直接学习与观察学习 3.强化理论:直接强化与替代强化 4自我效能感理论 5社会学习理论所涉及的社

4、会性领域:攻击性、性别角色、亲社会行为。 二、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2柯尔柏格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三节 现代生物学理论、人本主义发展观、发展心理生物学 一、现代生物学理论 1习性学 2行为遗传学 二、人本主义发展观 1马斯洛的发展观 2罗杰斯的发展观 三、发展心理生物学 第四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遗传和生物基础 一、遗传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人类行为遗传学的方法 2社会适应性性状形成和发展的遗传与环境机制 3关于人格与气质的遗传学研究 二、生物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怀孕与生育的危险因素影响 2、药物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 家庭、父母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第一节

5、家庭系统与亲子之间的双向互动 一、家庭系统 二、亲子互动的双向影响 1. 父母对儿童的影响 2儿童对方面的影响 第二节 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方式和父母行为 一、父母的教养观念 二、父母的教养方式 三、父母行为 第三节 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 一、儿童社会化过程的几种理论模型 1先天形成说 2.后天塑造说 3.冲突模型 二、认知社会化 三、情感社会化 四、亲子关系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机制 1态度转变 2模仿 3认同作用 4归因方式 第四节 影响父母行为及其教养观念的因素 一、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1哈曼的理论观点 2巴斯克的理论观点 二、影响父母行为的因素 1社会化背景 2社会经济地位 3母亲就业 4

6、压力和社会支持 5父母被抚养的经历 6父母的性别、个性特征及婚姻质量、家庭结构和规模 7儿童的年龄、性别、出生顺序 第六章 儿童早期的亲子关系 第一节 亲子关系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一、亲子关系的概念 二、亲子关系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三、亲子关系中影响父母教养质量的因素 1父母的教养观念 2父母的教养方式 3父母行为 四、亲子关系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机制 1服从 2模仿 3认同作用 4态度转变 五、目前国内外关于早期儿童亲子关系的研究重点 第二节 儿童的早期依恋 一、依恋的概念和特征 1依恋的概念 2依恋的特征 二、儿童依恋的产生 1依恋产生的前提 2依恋产生的标志 3依恋产生的时间和表现 三、关于

7、儿童依恋发展的阶段理论 1安斯沃斯关于婴儿依恋行为的四个互相重叠的阶段理论 2夏弗和爱默逊关于早期儿童依恋发展的阶段理论 3鲍尔贝关于儿童依恋发展的阶段理论 四、学前儿童依恋的类型 1根据依恋双方行为的整合程度与交往合作性,可以分为三种:和谐型、不完全和谐型与不和谐型 2根据儿童与依恋对象关系的密切程度、交往质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 五、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六、影响早期儿童依恋发展的因素 第七章 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的发展 第一节 同伴关系的性质和功能 一、同伴关系的性质 1垂直关系 2水平关系 二、同伴关系的作用 1能满足儿童的社交需要,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

8、2有助于儿童社交技能的形成 3提供了互相强化和模仿的机会,有助于儿童的社会认知和行为的获得 4有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三、同伴关系与家庭关系的联系 1联系方式 2家庭关系对同伴关系的作用 第二节 学前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阶段 二、幼儿同伴关系的类型和表现 三、儿童择友态度的发展 四、幼儿社会技能发展的一般类型与特点 第三节 影响同伴接纳因素 一、名字 二、外贸 三、教师的态度和评价 四、行为特征 五、认知能力 第四节 发展学前儿童良好同伴关系的教育 一、正确认识同伴关系对学前儿童的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二、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 三、创设同伴

9、交往的机会和条件 四、教给学前儿童相应的社会技能 五、矫治学前儿童同伴关系困难的儿童行为 第八章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认知发展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概念 二、社会认知发展研究起源 三、社会性知识与非社会性知识的区别 四、社会认知能力与智力的关系 第二节 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 一、观点采择的概念 二、观点采择的分类 三、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 四、儿童移情的发展 第三节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一、“心理理论”的概念 二、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第四节 儿童对权威和社会规则的认知发展 一、权威认知的发展 二、社会规则认知的发展 第九章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第一节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一、

10、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 二、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1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水平 2幼儿利他观念的水平 3亲社会行为与亲社会观念之间的关系 三、幼儿分享观念的发展 1分享观念的产生 2分享观念的发展 四、幼儿谦让行为的发展 五、儿童合作性的发展 1儿童合作行为的发生 2学前儿童合作的发展 3文化背景对合作与竞争行为的影响 第二节 柯尔柏格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 一、亲社会行为的初始阶段对他人需要的注意 二、亲社会行为意图的确定阶段 三、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的阶段 第三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一、 皮亚杰的理论 1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2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柯尔柏格的理论

11、 1柯尔柏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 2对柯尔柏格理论的批评 3对柯尔柏格理论的修正 三、艾森柏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1艾森柏格关于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的研究与理论 四、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 第十章 学前儿童的攻击行为 第一节 儿童的攻击行为及其分类 一、对攻击的界定 1解剖学定义: 2前提条件定义: 3后果定义: 4社会判断定义: 二、攻击的分类 1哈吐普的分类 2道奇的分类 第二节 学前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 一、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和早期表现以及特点 1发生和早期表现 2特点 二、学前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趋势 三、幼儿攻击行为模式发展特点 四、早期儿童攻击行为的稳定性和预测性 第三节

12、攻击的理论 一、习性学理论 二、挫折攻击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认知理论 第四节 学前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 一、榜样法 二、强化法 三、移情法 四、角色扮演法 五、认知提高法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第一节 儿童的性别差异 一、认知方面的性别差异 1数学和空间能力的差异 2言语能力的差异 3分析能力的差异 4学业成就和成就动机的差异 二、个性与社会性等方面的性别差异 1玩具偏好的差异 2游戏和玩伴选择中的差异 3抚育性方面的差异 4攻击的性别差异 5亲子关系的差异 第二节 儿童性别概念与性别角色知识的发展 一、性别概念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认知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1知道自己的性别:23岁 2自我中心的认识性别角色:34岁 3刻板的认识性别角色:57岁 三、儿童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1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2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岁 第三节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 一、生物学的解释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三、认知发展理论 四、性别图式理论 五、群体社会化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