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复旦哲学专业考试笔记.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426242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复旦哲学专业考试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最新复旦哲学专业考试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最新复旦哲学专业考试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最新复旦哲学专业考试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最新复旦哲学专业考试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复旦哲学专业考试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复旦哲学专业考试笔记.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复旦哲学专业考试笔记西 方 哲 学 笔 记 希腊哲学的特点:、 朴素直观性只能用感性表现去表达抽象。、 经验主义只能由经验出发通过经验去说明经验。、 宇宙论自然哲学希腊人把宇宙、自然、城邦、国家和人看做是同制同构的。本 原:1. 万物生灭变化,它从那里来毁灭后再回到那里去,是永恒不变的。2. 从泰勒斯开始指万物的根源或基础常被翻译成为:“始基”既是根源又是基础。3. 在希腊人看来真正原始古老的开端就是万物的主宰,这就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逻各斯:1. 希腊中一个源于动词logos意思代表说的名词,基本含意是“言说、话语”。2. 主要的含意是:赫拉克利特:“万物依据和遵守的尺度、比例、普遍原则或必

2、然性”。相当与我们所说的规律3. 使知识有了确定性相当与老子的道。“逻辑”就是从它那里衍生而来的,基督教认为其与神同在与神是同一的。4. 万物根据逻各斯而生成,它永恒的存在着,谁不认识并进而服从逻各斯,谁就无法获得智慧,把握真理。 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2003考过1. 巴门尼德提出的命题,认为在感觉经验中达到认识和对象的同一性是不可能的。只有在理性认识中,知识和对象才能同一才能认识万物的本质。其确定了思辨思维的基本形式。认识无非要达到与对象的统一性,而这个统一性在感觉经验中是无论无何也达不到的。奠定了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思维方式,那就是通过理性认识的方式认识事物的本质。2. 将本质与现象区别开来

3、,并将“存在”确立为哲学的对象,奠定本体论的基础使哲学系统化。本体论是追问的存在是逻辑上在先而不是时间上在先的质料性东西。3. 巴门尼德是本体论奠基者,其思想的倾向就是以思想的普遍性为基础,摒弃了自然哲学追问时间上在先的根据。他关于两个世界的划分“本质世界(思维)和现象世界(存在)的划分,两条道路:“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划分,(知识和意见有着严格的区别,知识是普遍必然的,意见是因人而异的)确定了后来哲学所关注的基本方向,以及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的命题,确立了理论思维的基本形式。与赫拉克里特的对比:巴强调静止不动主张万物是一,赫拉克里特强调运动和变化万物是多。 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的意

4、义:2003考过1、他用“是者(存在)”这个从具体感*物中经人们头脑反映出来的事物的共性,作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这是人类认识的一种进步,表现了从个别向一般的进步,体现了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2、他在哲学上提出了“存在”和“非存在”、本体和现象、真理和意见、一和多、永恒和生灭、运动和静止、可分和不可分、连续与间断等对立概念和现象,蕴含着辩证法的因素,给后人提供了可探索的一系列问题。3、他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的观点。4、他在哲学史上开了逻辑论证方法的先河。 数是本原:1、 毕达哥拉思认为数先与事物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位。2、 数不仅是构成事物的质料而且也是事物的属性、状况、

5、模型。3、 一切思维的性质的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 原子论:、 德莫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不可分”的是万物的最小单位。原子的区别只是在于存在形状、位置和次序的不同。、 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是非存在,是存在的另外的一种状态。、 解释了万物的多样性和同一性。、 原子在虚空中碰撞造成他们的分解组合从而形成万事万物。 伊壁鸠努原子论:1. 是对德莫克利特的修正,原子的形状有限。2. 原子有重量。3. 原子有偏斜运动。4. 认为感觉是绝对真实的是真理的标准。 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追问的是宇宙自然在时间上在先的东西,后者追问的是逻辑上在先的东西。强调通过理性的方式来认识事物的本质,思想在

6、理性才可以中达到知识与对象的同一。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1、 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是什么,或者说认识事物的定义和概念,普遍的定义和一般的共象, 亦即我们说的本质规定。2、 即知识是对事物一般的本质的认识,唯有知识才能具有确定性、普遍性、必然性。 认识自己:、 苏格拉底:认为认识就是明确自己无知,在后天的学习过程中,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德性,认识心中的潜在的善。、 心中的德行是潜在的为人人所拥有,但需要理性来指导加以认识,使它实现出来成为真正的现实的善,使人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他的认识是指,认识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质规定。、 知识乃是对事物之一般、普遍的类本质的认识,唯这样的认识才能确定

7、普遍必然的知识,其试图从感觉经验中抽象出普遍的概念出来,为西方哲学的认识论提供了基本形式。助产术:(辩证法)苏的四个步骤1、 发问开始:回答、比喻、启发再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 2、 反讥即通过反问,揭露对方谈话中间的矛盾或者漏洞,通过对答问者具体而片面意见的否定,到归纳将其一步步引导向普遍的确定的真实的知识。3、 “诱导“狭义的助产术通过启发、比喻帮助令他说出心中的思想进而考察真伪。4、 定义(目的是对所论德行共同性质的说明)获得确切的概念性的认识。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1、 分离学说:其认为在可感的个别事物的整体之外,还有一个理智可知的更加真实的领域,也就可知的理念世界。2、 核心的概念

8、是理念:由苏的“是什么”定义而来,其本质就是由一种特殊的物质所表明的类。3、 理念是事物的共象,存在的根据,摹仿的模型,追求的目的。4、 没有理念就没有事物,理念是通过分有和摹仿这两种方式来派生事物的。5、 事物的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知识问题,事物的世界可感而不可知,理念的世界可知而不可感。也就是说我们看见的只是现象,现象背后的真实的存在我们是看不见的。6、 强调了感觉经验无法认识事物,只有通过灵魂的回忆把曾经遗忘了的东西回忆起来。(回忆说)同时灵魂认识功能的转向也是认识理念的一个途径,强调认识的先验性。7、 对理念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通种论,认为理念之间是可以沟通结合和分有的,由此引出了现象和

9、本质,感性和理性,经验和超验的一系列问题。8、 其政治学说的出发点是寻求正义,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激情和欲望构成。正义的人要让理性统治激情,由激情抑制欲望要让哲学做王。9、 事物可感但不可知,理念可知,但不可感。理念:是从苏格拉底“是什么”定义而来。并非单纯的抽象的概念是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是超越与个别事物之外并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理念”的特征:本原性、超感性(只能为理智所把握)、不变性、永恒性、绝对性、客观性、真实性、完善性、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善”,而“善”是理念和事物的追求的目的。众多的理念不是杂乱的,而是有等级的。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 分 有: “分有”原义指“具

10、有一部分”的意思,柏拉图用它说明存在的每一个事物是因为该事物有其所在的类型的理念而得以存在。个别事物与理念的关系就是分有与被分有的关系。 摹 仿:造物主根据理念来创造具体事物,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认为理念是可感事物的原型,个别事物是摹仿原型的复制品。 灵魂回忆说:否定经验的认识作用,认为灵魂后天被污染先天的知识只有通过学习然后再能回忆起来。以粗糙的形式第一次提出了先验论的问题。 通种论:对理念关系的研究,对理念的重大修正,理念可以相互分有,将一般和抽象存在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确立了存在和非存在,相同和相异,范畴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推动辩证思维。是范畴的理论起源。 柏拉图的知识论:两个领域、两种

11、认识的区分和对比。是者的理念世界。1、可知世界:理智领域、知识领域。对象:是者的理念世界。主体:自由人。比喻:太阳、洞外的东西等。知识形式:(1)数学:低级的知识。(2)理性知识:纯粹的知识。即哲学。2、可感世界:非知识领域、意见领域对象:可感事物、既不是是者又不是非是者。(不确定的)主体:囚徒。比喻:影像、雕像等。知识形式:(1)幻想:个人的想象和印象。(2)信念: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亚里斯多德:(形而上学)包括第一哲学。(实体是什么?)1、 专门研究“存在”的存在或存在的本身,就是范畴也就是存在的存在方式。2、 没有与之并列的属差3、 认识事物的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定,但不可能像认

12、识具体是什么那样认识存在是什么,因为“存在”是最高的的概念没有与之并列的“属差”更没有在它之上的”种”,只能认识存在的存在方式。即1、偶然的存在。2、本然的存在(范畴形而上学)实体是独立存在的,是不依赖其他东西而存在的。4、 其倾向与认为“实体”是对事物“是什么或是其所是”的规定,也就是“形式”就是第一实体。“形式”是决定这个事物成为这个事物的根本原因。5、 “存在”是一个不断的追问却得不到答案的问题,以理性主义为基调为西方哲学确立基本的观念和方向。6、 最高的实体亦称作为神,是最完美的现实性和最高的目的,是理性和善的统一体,可以通过静观来达到“不动的动者”神:努斯、理性也就是完全意义的善(永

13、恒的实体)他自己不动但却是万物的动力,因为他的完全的现实性是最完满的存在。而万物都以追求它为自己的使命,正是他引导着万物向现实性运动。(努斯) 7、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含义的确认就是对世界本原的存在的确认。“形而上学”的含义:它是一门研究“是者”自身以及出于它的本性的属性的科学。”认为“是者”范围最广、地位最高。在他看来形而上学研究的东西是超越任何其他学科的,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只是“是者”的某个部分或性质。从他所讲的“是者”的意义来看,形而上学就是要把握最抽象、最普遍的知识。也就是实体。 四因说:他认为分离与事物之外的理念是不存在的,事物的概念与事物本身不可分割原来就是一体,其思想中深深这浸透着

14、经验的因素。把事物的存在和全部的根据的条件归结为四种原因。质料因: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形式因:是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动力因:即动变的本原,让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目的因:事物存在和生成总是有所为的总是有其一定的目的。质料和其形式的关系,质料以潜能的状态存在着,一但获得自己的形式它就完全实现出来了。二者是相对相互转化的。认为四个原因可归结为两个原因:质料因和形式因。认为形式因高于质料因。潜能:指事物的一种存在状态,能够具有实现其本质的目的的潜在力量,但还是没有实现出来,仅仅靠其自身又是无能为力的。实现:即与潜能相对,即存在的事物自身已经获得了自己本质的事物。 亚

15、理斯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 尽管亚里士多德认为以前的哲学没有达到形而上学,但是我们看到他仍然与以前的哲学家有着同样的追求,一样想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本质问题,不同的只是结果而已,这也是他为什么要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原因。 亚里士多德的批判的目的是否定柏拉图用理念来作为事物的本原、原因同时也表达了他关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的思想。1、认为理念是无用的设定。理念是不存在的。事物的概念和事物的本身是不可分割的。(1)在他看来,柏拉图的理念论没有达到解释个别事物具有共同本质或普遍性质的原因的目的,而且也不符合第一哲学应宁简勿繁的原则主张。(2)在他看来,柏拉图的理念是与个别事物分离开的,在许多问题

16、上对个别事物不能予以满意的说明: 理念自身不变不动,何以解释个别事物的运动变化;理念与可感事物相分离,何以能够解释可感的性质;理念是与个体不同的存在,何以解释个体对它们的依存。2、认为设立分离的理念的理由是难以成立的。 他证明了认识内容和认识对象没有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3、在他看来设定两种认识对象相分离,还会造成“第三者”的逻辑悖缪。 在他看来,无止境地设定“第三者”在逻辑上是不能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1、 普罗泰格拉:在社会生活和道德生活中应该以人的感觉来衡量一切。其认为知识就是感觉,否认真理的标准的客观性。人是万物的尺度是不存在和存在事物的尺度,从而由感觉主义走向相对主义。2、 在道德评价

17、上:个人的欲望和利益既是道德的来源又是道德评价的标准。3、 意义:在古希腊从以神和自然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从普遍性的宇宙原则转变为个人主义原则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发扬了主体的能动作用。 古希腊怀疑主义:(休谟怀疑)我们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因为我们认识事物要通过感觉经验,而且不能超出感觉之外,。所以事物究竟是不是像我们所感觉的那样,我们永远也不可能知道,既不相信感觉也不相信理性或逻各斯。 流 溢:1. 普罗提诺认为一切的存在都以“太一”为源泉,神是最完满的。2. 是由太一生出万物的方式:由太一流溢出努斯再流溢出灵魂。3. 神是最完满的因充盈而流溢,太一向下流溢再和灵魂向上回归。 希腊哲学的总结

18、:1. 前苏各拉底的哲学,以自然和本原为研究对象,讨论的是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的本原是什么?由此产生一和多的关系等问题,由于哲学家们试图以一种自然元素来说明所有的自然元素,他们的本原既缺少普遍性亦难以解释和其他元素之间的关系。2. 巴门尼德认识到自然哲学的缺陷,将哲学的研究对象转向唯一、永恒、不变的和作为思想对象的“存在”,为西方的形而上学传统奠定了基础,同时亦使存在非存在 一和多、本质和现象,静止和运动形成了尖锐的矛盾,迫使其后的自然哲学采取多元论的立场。3. 苏各拉底自觉的树立起理性的大旗将问题集中在是什么上?即事物的本质定义上,促使伯拉图的理念论的建立,而柏拉图在划分两个世界的同时,遭遇了

19、理念与事物的分离的难题,引发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4. 亚理斯多德试图将自然哲学和本体论结合起来,以缜密的推理来消解一般和个别之间的矛盾。但因为认识论的缺失和自然科学匮乏的原因不可能解决问题。5. 由于社会历史等原因,伦理问题在晚期的希腊哲学中成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而理性主义的衰落也造成了思辨精神的衰微,导致神秘主义,怀疑主义,感觉主义流行的局面,最后其无法抵挡基督教哲学的挑战甚至构成了基督教哲学的理论来源。黑 格 尔 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对认识的看法)1、其认为康德的批判所谓的理性也一种活动,同时应该被批判,彻底的批判应该是理性的自我的批判。应该从“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差别”由这一差别来考察知识。

20、 1. 认识的过程就是改变知识同时亦改变对象的过程,同时在批判理性。实际上是认识活动本身是理性自己考察自己,自己改变自己的发展过程。2. 黑格尔扬弃了康德,将“知识”看做一个由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推动的发展过程,“认识”被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3. 人类精神认识绝对的过程就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表现了绝对自身通过人类精神而成为现实,成为绝对精神的过程。4. 认识不仅仅是改变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改变对象的过程,在认识的过程中不仅出现了新的知识,同样也出现了新的对象,原来没有被我们意识到的对象现在成为了意识的对象,而对象的改变就意味着,原来被意识以为是“自在对象的对象”被变成了意识的对象。 黑格

21、尔哲学主要包括:、 真理是全体:扬弃真理是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这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历史上后起的体系要比以前的体系更加高级,他克服了以前的体系而保留其优点,当被更新的体系推翻的时候又以同样的方式保留了自己的优点因而成为真理的一个环节。其把历史上所有的哲学体系作为自己体系的一个个环节,、 哲学无前提:以前的哲学史上的任何体系都有自己的前提,他的真理都依赖于前提的正确性。其认为哲学的起点只是就哲学研究的主体方便而言,哲学本身并无所谓起点,哲学可以为了研究方便的目的而设定起点,必须贯穿与始终,起点不仅仅是起点也是终点,这样的哲学的逻辑论证的过程比喻为圆圈,起点经过这样的过程而达到终点时,他不是简

22、单的返回自身,而是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内容,其的逻辑证明过程就是圆圈,从一个点画出一个圆圈不但返回自身,而且把无数的点包含在自身之中。其把自己的体系称为逻辑学。由大大小小的圆圈组成的一个个螺旋,螺旋的转动就是否定,其辩证法就是否定的辩证法,否定的原则就是辩证法的轴心。、 实体就主体1、 实体是客观的内部包含否定和矛盾,具有能动性。通过自己否定自己,自我运动自我否定。而成为发展出来的现实。实体的运动过程乃是他的自我运动,自己展开自己自己完成自己的圆圈。世界就是他的外化和展开。2、 从潜在展开自身并重建自身的统一性的时候,它才是现实的。潜在的绝对通过人类精神自己认识自己成为绝对,现实的是一个认识论本

23、体论问题,由实体即主体出发,思维是事物和其自身的关系,思维是事物的本质,事物是事物的表现。事物归根到底是要符合自己的本质。因此两者(思维和事物)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事物的本质是思想(理性),潜在的被限制在有限的事物之中,要通过人类精神对事物的认识来实现,成为现实的思想。历史和逻辑的一致性:逻辑是历史的过程的本质,后者不过是逻辑的外化。历史和逻辑的一致只是现象对本质的符合。“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就是合乎理性的”1. “理性”不仅仅是主观理想性,而是事物的本质,事物终究要符合自己的本质,所以合乎“理性”的东西一定会成为现实。但并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成为现实只有真正合理的东西才能成为现实

24、,而一切已经是现实的东西当然就是合理的。2. 合理性现实性,只不过是从合理性到现实性是一个辩证运动的过程。黑的全部哲学内容就是围绕这合理性和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展开的。目的就是达到现实性与合理性的和解。 思维(理性)和存在的现实统一性问题, 1. 黑从实体即主体的这个原则出发,将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首先看做是事物和其自身的关系。思维是事物的本质,因此思维与存在在本体论上是同一的。其不仅仅是个认识论问题而且是个本体论问题:2. 人类精神的认识活动是可以认识存在于事物中的思想的,因为我们的思想是可以思考存在于事物中的客观思想。3. 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一致的人类精神履行的实际上是绝对精神的工作。4.

25、思维与存在的符合一致是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人类精神对思维的认识来实现的,作为事物的本质虽然是思想。但是作为事物的本质的思想毕竟是被限制在有限的事物中的,他还不具备思想的形式,这种尚未成为现实的思想只是潜在的。 辩证法:、 是一种认识方法建构体系的方式,也是事物的客观规律与本体论是一致的。、 事物是有差别的统一体事物之中的差别是对立而统一的。、 是否定性的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 绝对精神:1. 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存在和思维是辨正统一的,辨正关系推动着绝对精神运动最终达到绝对知识。2. 在绝对知识中真理是过程,结果是全体,哲学是一个万物运动的过程。包括几个阶段:抽象的概念阶段,外化的自然阶段,

26、和回复到自身的精神阶段。3. 是由其自身的内在矛盾而运动,其中的每个环节相互扬弃、继承、发展构成了整体的必要环节。 三一式: 、 也就是,正题、反题、合题。、 正题是肯定的环节矛盾是潜在的。“自在的阶段”反题是否定的环节是矛盾展开的自在阶段。合题是否定之否定是正反题的“对立统一自在自为”的阶段,哲学体系就是有许多的三一式构成的体系。、 自己是自己的前提,经过自身的发展而被自身证明。康 德形而上学却体现了人类精神终极关怀的最高理想,解决的是宇宙万物统一的基础,本质和根源企图超越自身的有限性,通达至高无上的自由境界,制止形而上学成为科学的妄想,同时也要为他寻找出路。,正是形而上学成为科学的理想缔造

27、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并形成了科学万能的观念,促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但亦使我们迫入丧失自由泯灭人性的困难之中。休漠的怀疑论把知识分为两类:1、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这样的知识与外在事物无关,只要符合自己的法则(数学物理。几何)不矛盾就是普遍必然的。2、关于事实的知识,必须建立在感觉经验之上,无法明确感觉经验的实在性。 哥白尼革命:诞生的背景:理性和自由之间的矛盾,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的矛盾。知识如果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这类知识只是或然的,而唯理论试图从天赋观念推演出全部知识,可理性所固有的观念只是知识的很小的一部分,而且与外在事物没有关系。启蒙主义内部理性和自由之间的冲突,倡导的科学理性形成了机械决定

28、论的自然观,使得自然因果律成为是万物的统治,不仅自由人本身的价值和尊严都成了问题。且将道德和科学对立自然和文明对立了起来。卢梭让康德意识到科学知识的局限和自由对于人的重要意义。开始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认为一切知识都必须来源与经验,另一方面认为对于科学知识来说经验是不够的,他们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是先天的。 基本内容:如何先天的经验对象?1、 核心思想将知识和对象的关系颠倒过来,强调不是主体围绕客体转,而是客体围绕主体转。2、 证明了科学的普遍必然性,突出了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和能动性,但亦导致了事物对于我来说,划分成为二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主体的认识形式所认识的事物,另一方面是未经认识形式限制

29、而在认识之外的自在之物。3、 我们的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主体本身具有一整套的认识形式,其在经验之先并作为经验的条件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之中。4、 知识就可以在主体预先设定的先天形式框架中,再由外部经验所提供的材料所形成。知识的内容是经验的,形式却是先天的。 意义:1、 通过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来确立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2、 通过对认识能力的限制而为自由开辟道路,否定了形而上学,证明了道德和自由的实现是有可能的。3、 调和了经验论和唯理论。4、 得出了知性为自然立法的理论。 先天综合判断:判断分为先天综合判断和后天综合判断1、 唯有先天综合判断才能构成知识,先天是指人的先天认识形式,综合

30、就是把不同形式的表象概念连接在一起再由判断构成知识。2、 也就是主体的先天认识能力构成了知识的形式,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源于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同时主体在感觉经验中有能动作用。3、 (先验感性论):而理性只有一种直观形式(感性直观)我们只能通过感性直观来获得经验质料。4、 (先验分析论):知识就是在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的框架中,加上由后天理性的感性直观所获得的经验质料,再在范畴的先验演绎下形成。范畴:“也就是知性(能动的综合杂多质料的能力)的先天认识形式”对于经验的立法作用。5、 (先验辩证论)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理念(调整知识的工具)上帝(全体世界)、世界(客观世界)、灵魂(主观世界)证明先天

31、认识形式的局限性。 知 性:1、 逻辑功能:规定思维的判断形式形式逻辑。2、 认识功能:先验逻辑提供先验要素(范畴)(范畴是先验的要素)用于经验之上。二者共同产生新知识,知识是由人的知性产生的。 范畴的演绎:(先验演绎)1. 主观演绎综合:把不同形式的杂多表象连接在一起连接为判断。对象在认识中的作用就是把不同的表象结合与一身的同一性(即对象的概念),而对象的统一性其实是意识的同一性。必须以自我的同一性为其基础和前提。2. 客观演绎:先验自我的同一性是认识的最高根据,而对象的统一性其实就来自我的先天的综合统一功能,就是范畴的作用。3. 范畴:范畴作为先验自我综合统一功能的体现,乃是自我与对象之间

32、的中介,在综合统一杂多表象的认识活动中,一方面把先验自我的同一性带给对象,一方面又把综合而成的对象带到先验自我中。首先强调的是自我的统一性 先验统觉:1、 从构成知识的主观条件入手,知识与对象的概念的同一性必须以自我的同一性为前提,它是知识的最高先验根据。2、 先验自我与先验统觉的自身的同一性乃是认识的最高根据。 知性为自然立法:1、 自然并非自然本身而是一切可以经验的表象,这个表现的领域就构成了现象界。2、 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是范畴(知性的特点在于构成性将感性直观带来的经验质料统一构成知识。知性的法则就是(范畴的先验演绎)用来连接全体和表象的法则。3、 我们所经验到一切现象也就是事物之间的普

33、遍必然的联系,不是事物所固有的,而是范畴的先验的综合作用,一切现象都服从于范畴的综合作用。被范畴综合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现象界即自然界整体。4、 其是哥白尼革命的重要结论,其意义更多的是作为思想的对象首先是一个界限概念,更标志着在必然现象领域之外的不可知的领域,其积极意义唯有在实践理性领域内才有可能,为道德自由开辟了道路。5、 将科学知识的对象确定为现象,证明了科学知识的必然性,认识只能被限制在现象内,知性范畴只应用与经验之上,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不可能认识事物的自身)6、 对象把不同的表象结合与一身的同一行,但他不是外在的而是我们的表象,应用与对象的统一性必须以自我的

34、统一性为基础。 二律背反:2003考过1、 其将逻辑上都能成立的一对相反的判断称为二律背反。2、 指理性的推理功能迫使范畴(知性的先天认识形式)作为超验使用,由于没有经验的依据,所以对同一个对象就可能形成二种相互对立的理论,它们完全相反却又自圆其说。3、 理性将不是认识对象的自然当做认识对象,若在现象界和物自体之间做出区分,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先验幻想:1、 其目的是揭示以往的形而上学之所以进入各种困境的原因。2、 我们的理性的作用是调整性的,它与经验无关只与知识有关,其调整的工具是三种理念,灵魂(主观)上帝(全体)世界(客观)其作用只是引导知识进一步完善成为体系。3、 其统一性是理想中的而

35、不是现实中的,它只是工具而不是知识的对象。4、 理性若追问经验背后的根据是什么,就把理念的理想的统一性当成了现实的统一性,从而陷入先验幻想。5、 也就是理性迫使范畴作为超验使用将范畴应用于经验之外,是非法的是没有客观有效性的。6、 若将范畴作为理念使用,理念被误当做知识的对象这是一种幻觉,而且理性是不可纠正的难以避免的幻觉,结果是将先验理念当成了先验幻想。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1、 康德认为的审美判断的先验原理。2、 审美判断与对象之间没有利害关系不涉及审美对象的有用性完满性,因而无客观目的。3、 但审美对象的纯粹形式符合了主体意愿或者目的,适合了想像力和知性的自由游戏。4、 所以从主观和合目的

36、上来讲他又是有目的的。5、 审美快感是一种主观上的合目的性的满足,不涉及客体的性质,不受任何欲求的实用目的的 束缚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参与其中。 绝对命令:2005考1、 指普遍的道德规律和最高的道德原则,是一种无条件的命令式。2、 是一切作为有理性者的意志,作为理性存在的而自己为自己确立的法则,是普遍有效的道德法则,把行为本身看成为是自为的客观必然的,同其它目的欲求无关的纯粹的道德活动。3、 这种命令是无条件的先验的纯粹理性的,纯粹是出于理性对规律的尊重的。是排除了一切感性经验的内容一切主观愿望和感受的前提才可以形成的。4、 绝对命令表现形式为:应该的判断。5、 有二点是基本的:1、按照你的意志

37、可以成为普遍的道德律的法则去行动。2、是对一切有理性者都普遍有效的道德法则。三条道德律令:行为必须具有可普遍性, 行为必须以人为目的, 意志自律。 人是目的:1、 也就是在任何时候都把他人的人格和人性作为目的,而不仅仅看成手段。也就是说理性是目的。人作为理性的存在表明了他自身就是目的具有绝对价值,用做手段违反了理性的规律。2、 原因:绝对命令中包含了(意志准则、法则)只有在成为意志准则的时候才起作用。3、 若意志准则要成为客观的法则就必须对一切有理性的存在者都有效,就其表现为行动的目的而言,就意味着意志的主观目的必须成为一切有理性者的目的,是自在的目的,这种对一切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自在自为的目

38、的,只能是理性自身,因此人是目的也就是理性是目的。体现了人的自由平等,价值和尊严的伦理学性质。 意志自律:1、 道德法则是以意志自由为前提的和基础的,意志可分为主观准则和客观法则,一种实践的法则若一定是普遍必然的,它一定是对于一切有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有效的客观法则,强调形式性,而经验无法提供给我们实践法则,建立在经验之上的实践原则只是个人的幸福原则,没有必然性。2、 所以一个有理性的存在的意志,必须把他的准则思想,不是根据经验质料,而是根据形式而决定其意志的原理上,这样的一个完全以理性自身纯粹形式作为自己法则的意志是一个自由意志。3、 他意味着理性所遵循的是自己为自己确立的法则,意志自律是一切

39、道德法则所依据的唯一内容,道德律令是绝对服从而又法由己立,以人为目的而普遍有效。4、 人的意志所以自由就在于他的本质是理性的,将道德的根据和价值标准从主体的外部转入主体的内部,从感性转向理性建立了为义务而义务的伦理学。 理性自己立法自己遵守与自然法则的区别: 1、 自然法则适用于经验现象的自然界,属于理论理性的认识领域。这个领域内的一切自然存在物包括人自己在内统统服从与必然的法则。而道德法则作为理性自己为自己所确立的法则,属于实践领域,这是一个自由的领域。2、 自然法则作为科学的判断是以“是”为系动词和联系方式的叙述式,而道德法则是以“应该”为连接方式的命令式。3、 自然法则是他律性而道德法则

40、是自律性的,实践理性有着优先的地位。 善良意志:意志也就是实践理性1. 是康德伦理学的核心理念,善良意志就是实践理性,包括理性和意志两个方面。理性的最高使命就是产生善良意志,只有理性才能引导人们追求更高的价值和目标,是理性伦理学的基本点。2. 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西,不是来自其他的任何方面,不依赖于它发生的实际效应,只能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它是先天的无条件的是善的,是一切善的必要前提,善的价值就在于其自身就是道德的善。3. 其是评价善恶的标准,只有出于善良意志的行动才是有道德意义的。其是超越与感性世界的不受欲望支配的,完全本着道德律令行动的意志。4. 也是在人们的道德活动中的意志所表现

41、出的一种道德实践能力,意志和理性是实践理性的二个方面。5. 善良意志之所以为善,就是因为理性意志的自由,只有在自由的前提下产生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理性、自由、善良意志有着同等的价值。康德的伦理学思想:1. 康德:“伦理学是一门关于人的实践的学问”。2. 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具有双重属性,即感性和理性,相对于这二种属性,人便存在于双重世界之中,一重世界是感性的现象世界,即包括人的自然存在的自然世界。这个世界人通过感官来感知,在这个世界中通行自然因果规律。另一个世界是超感性的本体世界,这个世界要通过人的理性去思考和揣度,这里通行着完全不同于自然因果律的自由因果律。3. 人是夸越双重世界的存在物,

42、一方面人是感性世界的现象,是自然因果链上的一个环节,一方面人是本体是从属于理想的存在物。4. 双重的世界决定了人的二种性质:现象世界造成了人的经验性质使人产生了自然的倾向,即感官享受欲望,康德称之为“爱好”。但本体世界使人具有一种内在的性质,一种后天,一种先天,一种外在,一种内在,在人身上结合起来,在人的行为中得到实现,人的感性要求是低级欲望官能,人的理性是高级欲望官能,“人永远也摆脱不了欲望和爱好。人的理性表现为对行为意志的自由决定,人的这种性质是向善的一种形式。5. 作为自在之物,人虽然脱不开爱好,却完全有可能选择行为,去按照理性的自由律去行动。人是感性和理性的混合物,感性根深蒂固是恶的来

43、源,但又有理性克服障碍而达到道德的可能性,感性是恶的本质,理性是人向善的可能性,人的本质就存在与两种本质无休止的争夺的过程中间。6. 其认为人的行为是道德研究的对象,在行为的过程中有意志的过程和效应的过程。意志是人的实践理性,意志过程是人做出行为的动机过程。凭着这一过程的机制,建立行为准则,并使之符合于一定的行为普遍规律。行为的效益过程是行为产生结果和起作用的过程。有道德意义的是行为的动机过程,效应过程已经进入伦理因果律的决定范围。7. 意志的过程中首先:每一个个别的行为的决定都有其主观的,个别的原则,即意志的准则。其次要确定这些准则是形式的还是实质的、个人的经验的,第三,使形式的准则有选择的

44、服从于一定的法则,即服从普遍规律。8. 所谓的义务就是行为的意志完全摆脱行为的准则的实质方面,使形式方面完全服从理性的普遍法则。9. 履行义务的行为就是善的行为,决定依照义务概念去行为的理性能力,就是善的意志,由于善的意志不受任何实质性因素的决定,只服从于理性自身的命令,所以善的意志是唯一的无条件的绝对的善。善良意志。10. 善就是人的意志所选择的行为的准则,受到理性普遍法则的决定。这样的选择是直接,强制和无例外的,所以理性的普遍法则对个人的意志准则就呈现为命令。11. 绝对命令,就是相对于个别行为准则而言的实践理性的普遍法则和客观法则。其是唯一的,但表现形式是多样的,绝对命令的基本形式是:、遵照你认为能够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你的行为行为必须以人为目的,而不能仅仅只当成手段。、你的行为要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总能同时成为普遍的立法原理。(意志自律)12. 康德认为只有自由者才有道德,自由指得是人为自己立法的自由,和人服从自己法则所施加的强制的自由,这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获得知识与真理,人的理性为自身立法,实现道德和自由,人是道德法则的主体,这个道德法则就建立在他的意志自律上,这个意志是个自由意志,同时能够依照其普遍法则,必然符合于自己应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