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实践报告.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427503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9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石油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实践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国石油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实践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国石油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实践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国石油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实践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国石油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实践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石油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实践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石油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实践报告.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实践报告学生姓名: 同 组 者: 学 号: 12053 目录一、综合实践目的- 1 -二、部分电路组成以及原理分析- 1 -1、电机软启动基本原理- 1 -2、软启动装置组成- 2 -三、各电路调试过程及问题解决- 5 -1、调试过程及遇到问题解决- 5 -2、指导书思考题解答- 8 -四、测试结果及波形分析总结- 12 -1、电源以及测试脉冲输出波形- 12 -2、驱动电路脉冲输出- 13 -3、控制电路部分输出- 14 -4、2864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触发角(选取部分角度图像)- 16 -5、错相封锁波形- 25 -6、带载(灯箱)的不同工作模式下相电压波形变化情

2、况- 27 -五、课程设计总结- 28 -一、综合实践目的本专业综合实践的意义:本专业涉及多门学科,包括电机拖动、电力工程、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计算机控制,多学科渗透,强弱电结合,特别是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但从前几届的毕业设计和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看,往往实际动手能力较弱,对动手能力训练不够。包含以下训练内容: 1.各部分原理分析; 2.焊接、组装(控制、驱动、电源); 3.各部分电路分别调试及系统联调; 4.多种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电路波形测试二、部分电路组成以及原理分析1、电机软启动基本原理(1)实质:降压启动。降压起动的目的:降低起动电流Ist。机械特性如图1所示:如图1降压启动机械特性交流

3、电机轻载降压运行,可以提高电机效率,避免“大马拉小车”,节约电能。功率-效率关系如图2所示。图2 功率-效率关系图(2)基于晶闸管的相控调压如图3:普通晶闸管:两个普通晶闸管反并联,输入两路脉冲。 双向晶闸管:两个主电极T1、T2,一个门极G。通常在G-T2之间加入触发脉冲,使其导通。 图3 普通晶闸管和双向晶闸管软起动过程,如图4:电机刚起动时a较大。a逐渐减小,转速接近稳态时a=0。a的调压可控范围:j180。 图4软启动晶闸管触发角2、软启动装置组成 共包含4各部分电源板,控制板,驱动板,主电路板。部分重要电路具体原理如下:(1)数字存储技术采用芯片AT28C64事先写入程序,低8位A8

4、A11选择模式,即导通角的大小;高四位A0A7选择模式中的某一位,即扫频。共采用16种模式,每种10秒,示意如图5:图5存储模式脉冲产生原理框图模式选择控制电路:采用可预置同步计数器74161实现。总启动时间160s自动切换。超低频时钟的产生:多谐振荡器555 提供74161的计数脉冲,通过改变电位器阻值,改变计数脉冲周期(2)滞环电压比较器LM393(B)、74LS04作用:将工频50Hz正弦波变换为同步的标准TTL方波,如图6所示:图6滞环电压比较环节(3)单稳移相电路移相时间 。作用:将uab的同步信号转换为ua的同步信号,如图7所示:图7单稳移相电路(4)锁相同步倍频电路作用:完成工频

5、50Hz的同步和256倍频。如图8所示 图8锁相倍频电路(5)错相序封锁电路原理:实验中利用uab与uac之间的相位差,分别延时后相“与”,从而判断是否错相序,实现相序控制。 当三相相序接错的时候能够自动封锁74LS244的输出,禁止系统运行,避免事故的发生。 封锁控制电路如图9,将u4转变为74LS244控制信号;刚上电时,鉴相器需要一定的稳定时间,在尚未完全锁相同步情况下,暂时封锁输出。相序正确:uab比uac超前60o,即uab比uac超前3.3ms,u4恒高。相序错误:uab比uac滞后60o,即uab比uac滞后3.3ms,u4恒低。如图9封锁控制电路(6) 晶闸管驱动电路 目的:产

6、生符合要求的门极触发脉冲,保证晶闸管在需要的时刻由阻断转为导通;隔离控制电路与主电路。如图10所示,A,B,C驱动电路。 图10 A相,B、C相驱动电路三、各电路调试过程及问题解决1、调试过程及遇到问题解决: (1)首先调试的是电源板。 电源板由于是直接发下来的,所以不需要我们手动焊接,只需要上电测试即可。上220V电源后,测试+12V和+5V输出正常,555输出脉冲很标准,稍有误差属正常现象。但是18V交流却只输出200mv,于是检查线路,发现虚焊现象,加固后输出正常。于是记录了下波形,电源板测试完毕。 (2)其次测试的是驱动板。 由于老师要求,三相驱动电路采用不同的驱动方式:A相:光耦MO

7、C3052及外围电路。B、C相:三极管9013和脉冲变压器及外围电路。此部分未发板子,所以需要手动焊接。我被安排负责此部分的主焊。 因为以前有焊接经验,所以我首先进行布线,原则是尽量不交叉不跳线,强、弱电隔离。花了10分钟左右我就成功布好路线,没跳一根线。老师发好器件后我就开始焊接了。这一部分还有最重要的一部分-变压器自己绕制。我和同组同学均绕了一个。变比去2:1,匝数原副边分别为40,20。绕完后测试了下同名端和变比,确定正确后,就焊到电路板上了。大约一个小时吧,整块驱动板焊接完毕。让同组同学检查了下没问题。就开始测试了。 由于A相接光耦,刚开始由于未接上主电路板,所以输出脉冲没办法测试。所

8、以我们先对B、C相输出驱动脉冲进行测试。 测试用的是电源板的555测试脉冲信号,频率9khz,脉宽50us。分别加到B,C相驱动输入上,用示波器观察输出驱动脉冲。发现C相输出幅值1.5V,脉宽50us很标准,但是遇到的问题是,B相有两路输出,这两路幅值1.2V但是 脉宽只有1/3,大约15us。老师说有些小了。于是我查阅bt151系列的晶闸管典型导通时间为2us,所以理论上应该可以。但是为了保证可靠导通,我们还是重新增加匝数,原副边100和50。重新焊接到驱动板。又测试下,终于脉宽达到50us,幅值1.2V,能够可靠驱动晶闸管了。至此,驱动板焊接调试完毕。 (3)接下来调试的是控制板。 控制板

9、也是老师发下来的pcb板,只是没有器件。于是是发部分器件测试验收后进行下一步。 第一部分调试滞环电压比较器环节。此环节主要是计算门限电压,调节VH=0V即可。通过调节VR1电位器来调节,这部分测试比较顺利,一下子就调出VH=0V,读了VL大约5V左右,满足要求。 第二部分调试的是74ls122移相环节。这也是调电位器VR2是脉宽为1.667ms,即对应30。也没什么问题。 第三部分是重点,是锁相倍频cd4046环节。这一部分需要测试的东西较多,我们按照事先画好的顺序开始一一测试。显示AIN和BIN,AIN为标准50HZ移相30的波,反馈的BIN也是同频同相的波形,正确。接下来测试输出256倍频

10、。发现波动比较厉害,也没显示12.8khz,检查下感觉表笔接触问题,于是换了带探头的示波器表笔,测试波形就正常了。显示频率12.8khz很标准。而且锁相环反馈无抖动,很稳。继续测试分频器的输出。分别测试74ls393的八个位,分别二分频,直至256分频。每个位都测试一遍,均正确。中间开始有些波形测不出来,后来证实也是接触问题导致。至此锁相倍频环节测试完毕,验收通过。 第四部分是手动测试2864不同工作模式输出驱动脉冲。这需要注意硬件上的两个问题,1、74ls244要把使能通过跳线接地,解除封锁才行。2、需要手动插线来设定工作模式。在我们三个人的配和下,成功测出所有工作模式的触发角,因为是离散的

11、所以我们记录在了一个表格里,见下面。其实此时我们已经带载验证了下,触发角基本不变。 但是这时出现了大问题,不小心将18V交流碰到了5V电源上,电路瞬间不工作了。这个问题整整把我们难了1天,开始不工作输出波形不对,后来换芯片发现前边输出对但是接上2864后,前面波形抖动很厉害,换了很多芯片,结果总不尽人意。我们加班到很晚,也没找出问题。马上崩溃了,理论上后面不会影响前面,但是事实却是这样,都想换底板了。最后向老师求助,没底板了,老师让帮我分析下,让我们自己找原因。看着别人在向后面进行,我们很是着急,最后我们决定更换二极管4148和电位器。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不过结果是,板子输出全部正常了,并找出了

12、原因。还有就一块芯片被烧了之前。我们很是高兴。快马加鞭很快追上了进度。我们吃一堑长一智,不在留线头,并做好了绝缘工作。 至此,驱动电路环节测试完毕。(4)再测试的是给定555低频脉冲周期10s,并加上74ls161后,能自动变工作模式环节 首先插上NE555,还是调节电位器变换周期。但是我们遇到的问题是,上电后并未观察到有方波产生。很是奇怪,电位器拧了很久也没方波,一直是高电平。感觉是555坏了,更换555后还是一样的,一直是高电平。纠结了很久,最后决定换个电位计试试。果真换完后,将示波器时间选到2.5s档,就出先了10s周期的方波。这个问题成功解决。然后拔掉手动控制工作模式的插线,接上74l

13、s161,并解除封锁74ls244。接好后,上电。刚开始时,我发现工作方式并不是从一开始按顺序从0模式增加到15模式,有点乱序。不过等待不到1min,发现工作模式突然正常了。每隔10s灯显示加1.从此以后,每次上电复位工作模式显示正常了。(5)接着测试的是需要加强电Uac,错相序封锁环节(几个单稳延时测试) 在测试前,首先老师让我们自己制作三相电的断路器插座。我们三人分好工,开始如火如荼的干起来。黄绿红对应A,B,C三相。过了1小时后,插座盒断路器开关做好了。我们有接了一些线头留给电路使用。接下来就是测插头,标相序了。我和同学插好后,用示波器接好了,表笔只接了一个地,另一个表笔的地用绝缘胶带包

14、好。上电,观察波形,按照事先定好的C相,观察相位关系,很快找到了Uac超前Ubc 60。于是测好了相序。由于实验器材有限,大家都在争用,所以我们打算中午加加班,没人了在加强电。到了中午,大家早早来到,开始加380V强电。开始有点紧张,生怕会烧坏板子。但是还是鼓起勇气上电了。很幸运,运行正常,便开始测波形。主要测试几个单稳延时电路的输出相位关系。5ms和1ms正确,只发现25ms的U4脉宽偏小,于是带电调节电位器VR5使U4恒为高电平即可。(6)最后环节,接上主电路板,进行系统联调,并带载测试相电压 这次全部换上了强电,而且接上了主电路和灯箱。接灯箱前,我们先带主电路板测试了下输出脉冲波形,发现

15、很稳定,脉宽和幅值能保证可靠触通晶闸管。于是,果断接灯箱测试。把电源板,控制板,驱动板,主电路板,灯箱接好后,准备接强电测试。打开断路器开关后,发现灯箱闪烁比较厉害,而且前3种工作模式,不稳定,时间也比较短,到第四种工作模式后正常,这是有问题的。我们分析了下,应该是前面U4波动造成161清零和244被封锁造成。于是上强电,用示波器观察U4输出,果真有周期性杂波拉低了。于是带电继续调节VR5。保证了U4恒为高电平,不受杂波影响了。重新上电后发现,灯箱工作正常了,工作方式也很稳定了。我们很是高兴,而且叫老师验收时,老师也说我们的相电压波形很完美,很对称,也不抖动,很标准。至此,所有,验收通过。由于

16、别人又带电机的,但是烧了不少,电机和测速器也有限,所以我们便带灯箱验收了。 2、指导书思考题解答(要求不少于10道)2 移相,单稳为什么不从Q端输出?计算移相时间。该单稳对输入脉冲宽度有何要求?若前级的滞环比较器调得不是0V而是+0.5V,可否通过对单稳移相时间的调整予以补偿,这样做会存在何缺点?答:单稳移相是指输入与输出上升沿相差,由单稳工作原理,只有从输出才能得到这个上升沿。移相时间:工频为20ms,移相即1/12个周期,应为1.667ms。若前级的滞环比较器调得不是0V而是+0.5V,可以通过单稳移相来调整。缺点:对不同幅值的正弦输入,不能保证移相角度正确。3确定EEPROM2864(8

17、KB)输出触发调制脉冲的周期和调制频率。若取每个角度对应的存储长度为64bit,则2864能存储最多达多少个模式,给出其全部管脚的接线设计方案。比较两方案的优缺点。答:若取每个角度对应的存储长度为64bit,则2864能存储最多达 8*1024/64=128 个模式。方案一:每个角度对应存储长度为256,则起动模式变少,但每个起动模式下触发脉冲频率高方案二:每个角度对应存储长度为64bit,则起动模式变多,起动课更平滑,但每个起动模式下触发脉冲频率低。4、按题3要求,给出鉴相器设计方案。(设计数器改为上升沿触发)答:在原图上进行修改方案为:74LS04的11脚(反相器输入端)不再与74LS39

18、3 B的Q3相接,而改为与Q1接,其Q3脚置空;两个4位计数器74LS393 A和74LS393 B组成7位计数器,其接法不便,各于clk端加一反相器;M2M2864输入通道A7、A6接地,其余接法不变。(7位计数,6位扫描)5 画出74244各管脚的内部逻辑关系框图6错相序封锁部分的电路,设为380V,光耦输入侧发光二极管的额定电流取9mA,试选择确定的阻值和瓦数。分析二极管的作用。答:因为光耦侧发光二极管的额定电流为9mA,所以 的阻值为 380/9= 42.2 K ,可取为40K,其功率为 二极管的作用是使的只导通正半周。7在原理图上找出的对应位置并标出。对应的单稳与移相的单稳,两者工作

19、原理和所起的作用有何区别?为何从Q端输出?若的脉宽对调,会带来什么问题(结合波形)?答:他们的工作原理相同,只是所起的功能不同。对应的单稳的输出是为了判断和相序是否正确,移相的单稳是为了得到的由负变正过零点。从Q端输出的才是和的相位,若从输出,得到是经过反相后的相位。若的脉宽对调,此时,将一直是低电平,导致输出无法正常工作。8分析运放LM393(2):B的上电延时封锁控制原理,确定其上电后的延时时间。答:刚上电时,74LS122(4)的8号引脚给电容C5 充电,直到C5两端的电压达到2.5V左右,74LS122才开始工作,此时,才能有输出。刚上电,由于C5两端电压没有达到2.5V,输出处于封锁

20、的状态。其上电后延时的时间应该大于CD4046锁相器的锁相时间。9、在控制板上找出封锁延时部分与模式选择计数器(74161)的MR端的连线,分析其作用及原理。答: 封锁延时的输出通过电容与模式计数器相连,开始上电时,由于电容电位低,MR端得到低电平,使计数器不工作,待到电容充电结束,计数器工作正常。10 在控制板上确定4位发光二极管的排列顺序。答: 控制板板面向上,自左向右依次为。1174LS161的计数保持作用与原理分析答:74LS161计数满后,会在其TC端输出一个高电平,经过反相后,加在了置数端,从而使TC一直输出高电平,实现了保持的功能。12若要求启动时间为160s,试确定有关555的

21、外围参数。答、要求启动时间为160S,又因为有16种模式,那么每种模式持续时间就是10S,即555的输出的矩形波的周期为10S。根据 ,将=43K, ,代入上述公式,可得=307K13结合图12分析:LM393-A输出波形的高电平带有弧状的原因;答:当比较器的输入端输入正弦波的正半周期时,相当于一个0V的直流电压源和一个正弦波的叠加。又因为,输入经过电阻和输出相连,因此输出端会有弧状。当输入端输入正弦波的负半周期时,由于运放内部的器件作用,导致负半周的正弦波不会叠加在输出端。14 在图9所示锁相环电路中,分析其中的非门所起的作用,结合锁相环在保证晶闸管触发脚与电网同步方面所起的作用,分析若将非

22、门移除不用,对同步触发会带来何种影响?答:与相位相反,未保证锁相成功,必须加非门反相。若将非门移除,则相当于锁相延迟一个周期,不能同步触发。16试分析A相主电路的光耦隔离驱动原理,该驱动电路相比较脉冲变压器隔离驱动方式有何优点?其门极驱动的能量来源在哪里?答:当A相输入正的电压时,发光二极管工作,使MOC3052内部的光敏双向晶闸管导通,从而给主电路提供触发脉冲。使用光耦MOC3052实现脉冲触发电路和强电的隔离,和B、C相使用脉冲变压器实现强弱电隔离相比,该电路简单可靠,工作稳定。门集驱动的能量来自主电路。17 试分析B相驱动电路中以下器件的作用:变压器原边R5-D1,R4-C1,R6和R7

23、,R2-R3。变压器两个副边,按照同名端指示,应同时产生触发脉冲,每一路触发脉冲在晶闸管工作的哪个半周真正起到触发作用?在试验中输出端接负载测试和不接负载,波形有何差异,何因?答:晶闸管导通条件为:a、承受正压;b、有触发脉冲。B相为两个晶闸管反并联,由于主电路为正弦波,故两路触发脉冲分别在正负半周作用。接负载时:驱动电路输出脉冲正常不接负载:驱动电路输出为一恒值解释:输出端并联一个电容,若输出不接负载,则电容没有放电回路,充电结束后维持恒定电位。19 主电路负载接,若用双踪示波器同时观察C相的负载电压和门极触发波形,应如何连接两探头?答:由于C相触发脉冲的为公共端,所以用示波器地端接,用红探

24、头分别接与负载另一端。20电机接,在电机慢速启动过程中,观察电机一相电压波形变化情况,在角较大和较小时,电压波形有何差异。相比之下,在负载改用灯箱时,电压波形又有何不同?给出解释。答:较大时,输出波形发生明显的畸变,较小时,输出的波形接近正弦。由于电机是感性负载,而白炽灯接近阻性负载,因此,负载接灯箱时,电压过零时,基本上不会有电压输出,负载接电机时,由于感性负载的续流作用,当电压过零时,其会有输出。因此,负载接电机时,输出的波形发生畸变没有接灯箱时严重。四、测试结果及波形分析总结1、电源以及测试脉冲输出波形 +5V输出 +12V输出 -12V输出 18V交流输出 555测试脉冲输出2、驱动电

25、路脉冲输出 B相副边1驱动输出 B相副边2驱动输出 C相驱动脉冲3、控制电路部分输出 LM393(1)A输出与输入同相峰峰值24V LM393(1)B输出与输入反相 74LS04反相器输出(与输入同相) 74LS122输出移相30的Q非 74LS122输出移相30的Q 锁相环4046的AIN和BIN(同相同频)锁相倍频CD4046的输出256倍频12.8HZ 分频器256分频74LS393最高位输出50Hz 74LS393次高位输出100HZ 74LS393第五位输出200HZ 74LS393第四位输出400hz 74LS393第三位输出800hz 74LS393第二位输出1.6Khz 74L

26、S393第一位输出3.2kHz 74LS393第0位输出6.4Khz4、2864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触发角(选取部分角度图像) 模式0=150A相输出脉冲 模式0=150B相输出脉冲 模式0=150C相输出脉冲 模式1=140A相输出脉冲 模式1=140B相输出脉冲 模式1=140C相输出脉冲 模式2=130A相输出脉冲 模式2=130B相输出脉冲 模式2=130C相输出脉冲 模式3=120A相输出脉冲 模式3=120B相输出脉冲 模式3=120C相输出脉冲模式4=110A相输出脉冲 模式4=110B相输出脉冲 模式4=110C相输出脉冲 模式5=100A相输出脉冲 模式5=100B相输出脉冲

27、模式5=100C相输出脉冲 模式6=90A相输出脉冲 模式6=90B相输出脉冲 模式6=90C相输出脉冲 模式7=80A相输出脉冲 模式7=80B相输出脉冲 模式7=80C相输出脉冲 模式8=70A相输出脉冲 模式8=70B相输出脉冲 模式8=70C相输出脉冲 模式9=60A相输出脉冲 模式9=60B相输出脉冲 模式9=60C相输出脉冲 模式10=50A相输出脉冲 模式10=50B相输出脉冲 模式10=50C相输出脉冲 模式11=40A相输出脉冲 模式11=40B相输出脉冲 模式11=40C相输出脉冲 模式12=30A相输出脉冲 模式12=30B相输出脉冲 模式12=30C相输出脉冲 模式13

28、=20A相输出脉冲 模式13=20B相输出脉冲 模式13=20C相输出脉冲 模式14=10A相输出脉冲 模式14=10B相输出脉冲 模式14=10C相输出脉冲 模式15=0A相输出脉冲 模式15=0B相输出脉冲 模式15=0C相输出脉冲所有工作模式对应触发角记录如下表:工作模式A相B相C相0144258.53871120.62323602108225345399216338490207330579.2202323677.4198315772190310866185306957.61802971048.61682881139.61582771227148268131813525514912724

29、71505、错相封锁波形 与光耦相连的LM393的输入、输出 刚上电LM393(2)B的“”端输入 Uab和Uac相位关系(Uac滞后60) U1(延时5ms)和Uab同相位 U2(延时1ms)和Uac同相位 U1,U2相与得到的U3(1ms) 单稳延时5ms的U4(恒为高电平)6、带载(灯箱)的不同工作模式下相电压波形变化情况 五、课程设计总结首先,真的很感谢老师给我们提供的这么好的能够直接接触工程项目的机会,我真的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但以后工作非常有用的东西。本次实习历经十天,通过此次专业综合实践,我对电气专业相关知识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晶闸管和运算放大器以及比较器的一些认识,同时对

30、我的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以前在电力电子课程中的学习不是很透彻,对晶闸管驱动电路部分认知比较少,通过本次实习发现,晶闸管虽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晶闸管并不是想象中的开关那么简单,晶闸管的驱动电路应该是正确使用晶闸管的关键步骤,也是此次专业综合实践的关键部分,驱动电路有一些部分是要通过实践获得的,所以做好这部分内容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此次专业综合实践实现了不用单片机、DSP等控制器对电路带灯箱负载以及交流电机进行软启动,虽然单片机、DSP等控制器的功能很强大,也很灵活,只需要更改程序和外围电路,就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但是对于实现某一特定功能的控制任务来说,如果可以不用控制器实现的话,应该尽量

31、避免用控制器,可以节约成本,避免了资源的浪费,本次专业综合实践正是实现了这一点,而且整个控制的思路很好,很值得借鉴。实验过程中,分别将电源板、驱动板、控制板及主电路板进行调试,在调试电源板的时候正负12V和正5V输出波形都比较好,只是555电路脉冲输出的频率不是很合适,我们检查原理,开始计算电阻和修改电路,改好后能将频率调到6.4k左右,比较合适,三相脉冲输出波形也很好。然后我们开始焊驱动板,焊好后就开始调试驱动板,A相因为是光耦3052波形不是很明显,但是B相和C相的驱动脉冲输出波形都很好。然后我们开始焊控制板,接而进行控制板的调试,控制板的调试是最多的,有单稳输出,锁相环输出,错相序封锁,

32、分频器等各个模块需要进行调试。我们一个模块模块地进行调试,通过调节相应的电位器就可以达到相应的要求。接上主电路晶闸管板后,我们便开始联机调试,调试过程中发现,C相带灯箱的测试结果是正确的,可以看到C相负载两端波形逐渐接近正弦,但是A相和B相波形不正确,最开始时,A相带上负载时,B相输出会变为0,理论上A、B、C三相之间应该是互不影响的,但是现在A相一直影响B相,于是开始查驱动板电路有没有出现错误,仔细检查后,也没有发现焊接错误,后来发现万用板的最外面一圈焊盘本身是接在一起的,A相和B相接控制板输入的地方是通过最外边一圈引出的,所以A相和B相的输入已经短接,会出现A相影响B相输出的结果,后来又对

33、万用板的另一侧进行检查,发现晶闸管的触发信号中B相两路正信号端也短接了,后来及时进行修改,三相电路不再互相影响,于是开始重新联机调试。还有一个问题,从调试控制板就开始一直困扰着我,就是我们的控制板在进行模式变换时,尤其是模式6、7、12、13,那个瞬间表现的非常的不稳定,会有严重的抖动,记得当时调试了很久,由于牵扯的东西太多,没研究出个所以然来,但有一点我是肯定的,那就是这个问题将对带电机能力有较大的影响,后来联调的时候,果然出现了问题,我们加灯箱后发现有几个模式灯比较闪,模式与模式之间转换也不稳,询问老师后,老师建议我们换一个芯片4046试试,于是我们换好4046后发现输出很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效果也变得比较理想。我之前是测过30移相和模式触发的双踪波形的,发现在模式变换时两者都在抖动,但又没有负载,我分析可能是电路电阻电容用错了或者是芯片问题,最后虽然也没找出原因,也算是大概证明了猜测。这个课程设计让我对电气尤其是电机控制的原理有了更深的认识,还是要感谢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培养,祝张老师身体健康,家庭美满,工作顺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