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申报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427624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山大学申报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山大学申报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山大学申报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山大学申报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山大学申报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山大学申报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山大学申报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doc(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附表: 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任 务 书学 校 名 称 中山大学 专 业 名 称 通信工程 建 设 内 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负 责 人 倪江群 联 系 方 式issjqni (电邮)广东省教育厅 制二O一二年五月填 写 说 明1.任务书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文字表达要明确、简洁。所在学校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2.表中空格不够时,可另附页,但页码要清楚。3.封面及简表中的“建设内容”填写 “B”, 表示与“卓越工程师、医生、法律人才、农林人才”等相关专业。4.任务书限用A4纸张打印填报并装订成册。一、简表专业名称通信工程建设内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所在

2、院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修业年限4年学位授予门类理学本专业设置时间1997本专业累计毕业生数700首届毕业生时间2001本专业现有在校生数400学校近3年累计向本专业投入的建设经费(万元)600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姓 名倪江群性 别男出生年月1963.11学 位博士学 历博士所学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毕业院校香港大学职 称教授职 务副系主任所在学校通讯地址广州市 新港西路135号 中山大学电 话 办公: 020-84036167 手机:13822251698 电子信箱issjqni邮政编码510275主要教学成果中山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建设高水平、高素质师资队伍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

3、创新人才为目的,在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四年来,“通信工程”专业共获得广东省和中山大学立项的教学、教改项目16项;主编公开出版教材8部;发表教学论文16篇。本专业教师曾获得各级教学成果奖励,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等。2010年黄继武教授等获授“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及“2009年中山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学生整体思想素质高,学风正,本专业学生曾获得2007年 “广东先进班集体”、2006年“全国先进班集体”。学生外语统考通过率97% ;毕业生平均免推及考取研究生比率30%。学生与导师合作或独立公开

4、发表学术论文、作品等共数十篇,其中30余篇学术论文被SCI收录。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教学和科技竞赛,如国际和全国大学生数模竟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多媒体课件和省大运会比赛等等。近年来本专业学生获教学和科技竞赛奖46项,其中国际级2项、国家级11项。一批毕业生成为信息技术产业的专门人才和社会管理人才。毕业生普遍受到社会的欢迎。本专业一次就业率92.8%,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思想品德、敬业精神、工作态度、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反映满意和比较满意率92%。附:各类教学项目列表1. 李宁,模拟电子技术,中山大学校级精品课程,中大教务201221号;

5、2. 周杰英,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中山大学校级精品课程,中大教务201087号;3. 黄继武,信号与系统,广东省高校精品课程,粤教高寒201173号;4. 黄继武,信号与系统,中山大学校级精品课程,中大教务200943号;5. 郑慧诚,2+2课程教改实践研究以“信号与系统”为例,2011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项目,中大教务201179号;6. 张 琳,信息学科中的工程数学教学探索与实践,2011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项目,中大教务201179号;7. 方艳梅,“数据结构与算法”大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2011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项目,中大教务201179号;8. 张 萍,“

6、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课程改革与卓越工程师培养之路的探索,2011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项目,中大教务201179号;9. 方艳梅,数字信号处理,双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中大教务201087号;10. 张琳,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双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中大教务201087号;11. 周杰英,16/32位微机原理、汇编语言及接口技术,中山大学2010年教材建设立项项目,中大教务20116号;12. 张东,信号与系统,2009年中山大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中大教务200947号;13. 张琳,面向信息科学技术的博弈论双语教学研究,2009年中山大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中大教务200947号;

7、14. 向倩,IT通识课程“信号与系统”的教学体系改革,2009年中山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项目,中大教务2009108号;15. 李中华,电子设计竞赛在电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2009年中山大学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项目,中大教务2009108号;16. 谭洪舟,以电子设计竞赛推动大电子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2008年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项目,中大教务200863号。二、主要参与人员姓名学位技术职称承担工作黄继武博士教授信号与信息处理基础课程群建设赖剑煌博士教授多媒体信息处理方向课程群建设倪江群博士教授网络通信方向课程群建设戴宪华博士教授无线通信方向课程群建设谭洪舟博士教授物

8、联网方向课程群建设梁凡博士副教授多媒体信息处理方向课程群实践课程建设李元新博士副教授物联网方向课程群实践课程建设谢逸博士讲师网络通信方向课程群实践课程建设张东博士讲师卓越工程师综合实践课程建设胡乐明博士教授级高工产学合作教育研究与规划三、参与共建单位(指校外单位)单位承担工作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网络通信方向大学生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基地中山大学国光电子与通信研究院物联网方向大学生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基地中国移动广州分公司无线通信方向大学生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基地四、建设目标以推进高素质、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改革目标,大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复合背景、领导潜质

9、、国际视野、远大抱负和实干创新精神,能够在未来重大科技领域发挥关键作用的领军人物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拔尖人才为使命,为我国培养一大批“基础宽厚、设计一流、富于创新、勇于实践、擅长管理,人格、知识、能力与素质俱佳,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卓越人才,致力于成为培养未来信息通信产业工程科技领导人的摇篮。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主要建设目标:培养具有从事通信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知识和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工程基础知识,拥有解决通信工程技术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技能,充分了解通信行业的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工程思维和素质,正确使用合适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

10、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具有通信产品设计和工程项目管理经验,具有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职业道德和健全心智、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五、建设方案1. 基本培养模式 对通信工程专业的本科生,采用“1+3”模式,即1年通识教育和3年专业教育的新模式。目的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向,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有志于发展为卓越工程师的学生,学院成立面向通信工程的卓越工程师俱乐部,俱乐部成员,按照卓越工程师标准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还将与目前的工程硕士培养实现无缝衔接,即本科培养出来的卓越工程师既可以选择参加社会工作,部分优秀的学生将免

11、试保送继续攻读本校工程硕士。 培养方案中本科基础课程及核心课程由学系确定;本科专业课程和一般课程由导师与学生共同确定。学士学位的各教学环节,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行业专业标准(信息与通信工程)、中山大学本科生培养计划和中山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制订。2学生来源、办学规模与选拔机制卓越工程师的学生来源采用以下方法:不打破原有班级结构, 面向全专业学生, 学院成立面向通信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俱乐部, 人员控制在本专业学生的30%左右, 通过考核实现动态的进入和退出。由于通信工程专业的全体学生采用的基本培养模式相同,对于从卓越工程师俱乐部退出的学生,可以无缝地继续按照普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继续学习,

12、相互间没有影响。 选拔机制的基本思路如下:(1) 对象:中大信息科技学院或中大理工科完成第一年通识教育的大二学生;(2) 选拔时间:每学年第二学期末;(3) 选拔程序:由合资格学生提交申请,并附大一学习成绩;(4) 选拔条件制定:核心课程成绩、学分、社会活动和科技创新表现等;(5) 多渠道、动态和竞争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多渠道动态选拔机制、考核和淘汰机制。学生规模:本专业学生的30%。3培养计划和方案的设计“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核心: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优化。必须将培养目标、教育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师资队伍、实践条件(校内外)、课外学习资源等有机的融为一体,并体现在整个培养过

13、程中。其中起重要作用是:工程教育理念、校内课程(体系、内容、理论和实践)、师资、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3.1培养思路与理念(1) 理念:将工程教育理念贯穿整个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工程意识、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设计能力的培养,课程体系与能力训练建设为教学改革主线。(2) 培养思路:l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反映信息与通信产业的主流技术和最新发展;l 推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l 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数理科学和工程科学基础,掌握信息与通信工程设计思想和方法,同时具有较强的文理结合与多学科交叉的工程意识,以及优秀的工程项目组织与领导能力。l 不断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

14、研究型学习,切实增强学生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l 建立学校、用人单位、行业部门和教学部门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3.2 校内培养方案(1) 培养战略:实施SEIM(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创新教育与管理教育)集成创新人才培养战略,深入研究和制定基于SEIM 战略的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培养环节、模式创新和工程实践,对创新拔尖工科人才进行学科集成创新和知识整合培养。高度重视培养质量,严格培养标准、严把入口关和出口关,加强包括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用人单位评价和行业评价在内的综合评价。采取“多通道、多规格的动态、竞争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动态地选拔进入,也通过淘汰机制进行合理分

15、流。结合“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自身优势和特点,以及信息与通信产业的人才需求和发展特点,不断明确培养目标和凝聚学科特色,依托自身核心能力来不断增强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2) 培养课程:科学教育与工程训练并重,构建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所有课程均按模块化设置,包括通识课程模块、基础课程模块(必修和选修)、专业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多个方向的课程群、第二课堂)、工程教育模块(工程基础、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和工程实践)。如对所有信息学大类学生实行通识课程(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计算机类、导论类、通识教育实践、其他通识课程等)模块、大类课程模块(大类必修课程、大类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模

16、块(专业课程、多个专业方向的课程群、第二课堂)模块培养。对于创新拔尖工科人才还要坚持工程基础、工程设计、工程管理与工程实践互动匹配的改革方向,实行工程基础模块、工程设计模块、工程管理模块、工程实践模块课程整合培养等,强化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训练。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志趣选择某一课程模块修读一定的学分。工程研究与实践作为一门应用实践类课程,可以用校级及以上科技竞赛获奖、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与创新、参加企业实习与实践等多个环节来替代,学生在提交获奖证明或实践证明材料之后可以获得相应学分。制定和实施面向“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模块化课程设置, (3) 教学改革:在学校大工科,大类课

17、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框架下,注重两方面的改革:l 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l 改革实验教学,建立课内外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组织形式、实践环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在教学组织上,鼓励教师设置能力培养型课程,如自学课、讨论课、设计课、研究课、训练课、竞赛课等,通过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以及理论教学、课堂分组讨论、课后团队设计与开发;鼓励教师以课程设计(Project)替代部分作业或考试,进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设计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课程知识的应用能力,改革课程的考核方法。以综合评价课程的学习成果、创新项目和

18、系统方案等环节来予以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贯彻落实。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着重核心课程的梳理和建设,体现学科核心知识体系和电子信息技术和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专业课程群的建设,体现本专业方向的核心知识体系和相互交叉,以及信息与通信产业主流技术与最新发展。(专业课程体系如附表所示) 在“信通卓越班”培养教学创新方面,大力推进教学内容创新,并与信息与通信产业同步发展。大力鼓励创新型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积极尝试和推广CDIO、PBL(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探究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发现式学习、适时教学等归纳式创新教育模式,注重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

19、lement)、运行(Operate)现实世界的系统和产品过程中学习工程理论、系统设计和创新实践,进而实现人才培养诸环节的无缝连接,使学生的独立人格、知识结构、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培养能力建设上,改革实践教学,强化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训练,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充分发挥和依托中山大学教学实验中心的电工/电子和网络实验基地、小学期实践基地和课程、学院的数字家庭国家工程中心、集成电路和RFID省工程中心、学院各重点实验室和教授科研实验室的作用,建设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并不断完善学院工程实践条件,建立分阶段、多层次、模块化、综合性和开放式的工程训练教学模式,完

20、成传统实习方式向全面工程训练的转换。实现“工程训练四年不断线”,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综合素质,培养其创新意识。(4) 国际教育:全力推进国际化教育,将“国际化”教育作为培养未来工程师的重要目标之一。努力扩大学生的对外交流活动,全面增进学生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为学生提供跨文化的交流与实践机会。结合学校的国际化教育平台,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与国内外著名企业和大学研究所、实验室的交流与合作,定期选拔学生到著名企业参与工程设计与实践训练项目,以及选派优秀学生到海外著名大学的研究所或实验室访学;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定期聘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等来校为师生举办重大科技领域专题讲座,重

21、点介绍大型科技项目的预研、设计、研发、组织及实施等环节的经验教训。积极鼓励学生与世界(或中国)500 强等优质企业工程人员、海外著名一流大学师生开展交流学习。让学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信息、通信相关产业的技术、产品、管理、法规、政策、发展动向等。积极鼓励工科学生进入海内外跨国企业实习,借助学校专项经费资助制度,鼓励学生参加国际性的交流、学习、研究和会议,不断增强实践意识和综合能力。加快构建专业鉴定工作框架,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保证工程专业教育的质量,并积极争取加入华盛顿协议,实现工程专业的国际互认。(5) 师资培养:全面增强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意识和能力,设立面向企业创新人才的客座教授和研究

22、员岗位,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或企业高级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兼职,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制定和规范教师的兼职办法,引导和规范教师到企业兼职。不断强化“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教师的工程经历和实践能力,并设置准入门槛。通过制定政策,规定一定比例的年轻教师在工业界进行12 年的博士后工作,并选派一批青年教师走出校门,到世界500 强或行业领军企业进行实地工作12 年,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完善“工科教师评价制度”。组织有关专家研究、设计和制定一套适合本专业特色的、可操作的评价体系,注重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并将其毕业生优秀程度和社会需求程度等指标引入评价系统,以实现对

23、学生培养绩效的综合客观评价。 利用中山大学海外优秀人才回国(来校)工作政策,积极引进海外优秀师资人才。聘请国内外信息与通信产业资深专家、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知名教授或学者为学生授课。(6) 经费支持:包括由学校本科生院和研究生院联合知名企业发起设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项基金”、信息与电子学工程学系的教学基金和国家的相关建设项目经费。“信息与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经费面向学生,也面向教师队伍,其重点在于鼓励工程教育改革与创新实践活动。学系在保证日常教学经费重点支持“信息与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班建设的基础上,从校友捐赠的“信电系教育基金”中提供一定的配套经费,支持“信息与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

24、班建设,在该班设立特别奖教金,对工作表现优秀的荣誉课程任课教师、导师,给予特别表彰和奖励。3.3 校企联合培养方案 与企业联合制定企业培养方案。明确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需要达到的目标,包括掌握的技能、任务目标,学生参考企业产品开发或工程项目实施,学生接收企业员工一样的管理。培养目标:通过与企业共同建设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企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境,让学生参与企业真实生产、项目开发和工程设计的全过程,信息与通信企业项目开发、工程设计基本模式与流程,了解企业文化,逐步熟悉国内外信息与通信产业市场,培养学生综合工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成为符合企业需要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师。培养要求:学

25、生在整个学习期间,根据该培养方案,参与企业学习,基于企业项目完成毕业设计。实习之中,配备企业师资与学生比例1:3。学生要求结合相关专业技术的基础理论,按照ICT 产业的工程流程,设计并实现一个一定规模的电子、通信网络产品或系统,以及完整的设计文档和实验报告。在整个过程中,加强监控,检查阶段成果,包括实习报告、毕业设计说明书、设计开发文档、源程序清单、系统实物。实现方案:推进名企和名校产学合作教育、联合省内和国内知名通信企业、中山大学相关研究院加快建立一批产学实习基地、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初期拟建立的实习基地5个。积极探索,建立学生到工厂、企业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建立学校、用

26、人单位和行业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实践实习的考核评价机制。从国际500 强、国内500 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中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和开展毕业设计的联合基地。通过合作方式进行产品开发和试制,引进企业教师进行企业化管理和模拟运作,按ISO9001 要求进行项目立项、设计开发、验证、试制等工作,使在该基地进行的实践的学生切身体验到企业的设计开发和管理过程,提高职业素养和责任性。使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素质过硬、设计水平高超、综合能力突出。积极推进产学合作教育,与海内外知名企业和重点实验室共建共享人才培养实习基地;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各类科技创赛,不断提高其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增强工科学生的创新意识、

27、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校外实习和毕业设计实战计划,强化毕业实习工作,在时间分配、项目实践、流程环节等方面给予全力保证。学校和系通过鼓励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和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全面增强创新能力,并通过对学生培养质量的跟踪考察、信息反馈和绩效评估,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4组织管理体系 在学校统一领导下,根据中山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初步工作设想”,拟在中山大学信息学院成立“信息与通信工程” 卓越工程师培养指导委员会和工作小组。“信息与通信工程” 卓越工程师培养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信息与通信工程”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政策、方案和建设规划,工作小组主要负责“信息与

28、通信工程” 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具体工作。5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班)培养方案5.1 专业培养目标 造就具有信息与通信工程技术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基础,具有较高工程素养,具有工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高层次本科人才。 培养学生具备信息技术与系统、通信系统与网络、电子工程与技术等工程技术基础和宽广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在专业方向上进行深入学习和了解相关新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经验;使学生具备在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电子工程等IT 领域及相关的广阔领域中从事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产品制造、技术应用及管

29、理等工作的能力5.2 培养要求使学生毕业后,能完全承担起本专业工程师的岗位。学生主要学习信息、通信、电子工程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掌握信息获取、传输、交换与处理等方面的理论、技术和实践技能,受到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工程技术实践和设计等多方面的综合技能训练。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n 学习和领悟本专业所涉及的自然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并能运用之;n 掌握信息与通信工程技术领域内的基础理论和宽广专业知识,熟悉多个重要相关技术领域的专门知识,以及掌握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三个专业方向和集成电路模块所共有的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和设计方法;n 必须在信息工程、

30、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以及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课程模块中至少一个专业方向上进行深入学习,具有很好地应用该专业方向知识的能力;n 具有较高信息处理系统、通信系统与网络、电子设备的设计、开发、调测、集成及工程应用的能力;n 具有创新意识,具有终身获取新知识的欲望和能力,具有跟踪信息与通信技术和工程应用前沿的能力,具有工程应用创新能力;n 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重要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n 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n 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n 具有团队合作意识、独立工作能力、撰写工程技术和设计文档的能力。5.3 课程体系结构与学分要求(1)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51

31、学分(必修35学分,选修16学分)l 文、史、政、哲(5门) 16学分思想道德修养3学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学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学分中国近代史纲要2学分大学语文2学分l 体育课(1门 )4学分1-4学期,每学期1学分。l 外语课(1门)12学分1-4学期,每学期3学分。l 其它:(2门)3学分形式与政策2学分就业指导1学分l 人文选修课:16学分 (2)自然科学基础课程:27学分l 数学:(8门)28学分,必修19学分,选修12学分高等数学(1)5学分高等数学(2)5学分线性代数3学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学分工程数学3学分数值计算方法3学分(选修)数理方程引论3学分(选

32、修)随机过程初步3学分(选修)多元统计学3学分(选修)l 物理:(3门)8学分(必修)大学物理(1)4学分大学物理(2)3学分物理实验1学分(3)IT平台(学院)基础课程:16学分(必修)程序设计(1)3学分程序设计基础实验1学分数据结构与算法3学分数据结构与算法实验1学分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4学分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实验1学分信号与系统3学分(4)专业课程:47学分l EE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群A)(8门)23学分(必修)电路基础理论4学分电路基础理论实验1学分模拟电子技术4学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1学分微机原理与应用4学分微机原理与应用实验1学分电磁场与电磁波2学分高频电路3学分数字信号处理3学分l

33、 专业基础课(核心课程群A):(2门)4学分(必修)微波技术与天线3学分电子信息专业微波技术与天线实验1学分电子信息专业通信原理3学分通信工程专业通信原理实验1学分通信工程专业l 专业技术课程(方向课程群B): 不少于4门 10学分(选修) B1(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信息论基础2学分数字图像处理3学分多媒体信息处理2学分DSP器件原理与应用2学分模式识别基础2学分智能信息处理2学分语音信号处理2学分密码学及应用 2学分B2(无线通信技术方向)信息论基础2学分通信原理3学分通信原理实验1学分微波技术与天线3学分微波技术与天线实验1学分 无线通信原理3学分数字通信系统3学分B3(现代电信网络方向)

34、信息论基础2学分通信原理3学分通信原理实验1学分计算机网络3学分现代电信交换2学分光纤通信2学分数字通信系统3学分B4(物联网方向)微波技术与天线3学分微波技术与天线实验1学分计算机网络3学分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2学分智能信息处理2学分无线传感器网络2学分自动控制原理(1)3学分单片机与接口技术 3学分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2学分FPGA技术基础2学分l 其它选修课程(课程群C)8学分(选修)信息科学技术导论2学分数字集成电路设计 2学分信号完整性分析2学分工程制图与CAD2学分印制电路板设计1学分程序设计(2)2学分操作系统2学分数据库系统3学分软件工程导论2学分 信科院其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35、专业技术课和实践课程。本校其他自然科学基础课。外校或外系的课程(应事先向教学办公室申请)。注:如果数学课程所修学分超过19,则超出的学分可抵课程群C要求的选修学分数。 (5)实践环节13学分 从下列除必修外的7项实践环节中选修不少于4项 7学分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2学分 (4周)(必修)夏季电子工艺实习1学分 秋季金工实习1学分 秋季数学综合训练2学分 夏季程序设计实践2学分 夏季电子技术综合设计实践2学分 夏季通信工程综合实践4学分(通信专业必修) 夏季电子信息综合实践4学分(电子专业必修)夏季生产实习2学分 夏季自主实践(包括学科竞赛获奖、参与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修讨论式课程等)2学分

36、(6)毕业论文/设计 8学分(必修)六、进度安排1. 2012-2013年(1)结合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确定学生的选拔规模。(2)调整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结构,推进课程设置的模块化,设置一批能力培养型课程,使得本专业教学的知识结构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相适应。(3)依托和利用学校教学实验中心的电工/电子和网络实验基地、小学期实践基地和课程、学院的数字家庭国家工程中心、集成电路和RFID省工程中心、学院各重点实验室和教授科研实验室的作用,建设“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基地”,并完善学院工程实践条件。(4)进一步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采用

37、项目招标的形式为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提供资助,增加学生在每学年第三学期的实践课程,增加对于实践课程的投入,提高实践课程质量。(5)培养和引进本学科国际知名学科带头人1名,充实优秀博士生到教学科研第一线,提高办学层次。通过参加教学会议和培训等方式,促进本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6)申请学校级和广东省级的教学、教改项目3-5项。发表教学论文3-5篇。2. 2013-2014年(1)建立和完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体系的评价标准,完成“通信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结构的调整和课程的模块化构建,形成具有本专业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完成本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网站建设,实现教学资源和实践信息的公开和师生互动;

38、各门主要课程均实现部分授课内容视频上网。(2)依托中山大学花都研究院的优势,在珠三角地区的优秀企业中建立学生实习基地3-5处,拓展学生参与应用实践的空间。(3)与国际知名通信企业(特别是500强企业)、大学研究所和实验室的合作,选派学生到著名企业参与工程设计和实践训练项目,利用学校设立的专项经费资助学生参与相关国际会议。(4)聘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举办通信领域专题讲座3-5次。(5)培养和引进本学科国际知名学科带头人1名,充实优秀博士生到教学科研第一线(6)申请学校级和广东省级的教学、教改项目3-5项。发表教学论文3-5篇。3. 2014-2015年(1)在实践的基础上完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

39、养”体系,完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2)设立面向企业优秀创新人才的客座教授和研究员岗位,选聘3-5名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级专家到校任教和兼职。(3)申请省部级或国家级的教学项目1-2项,出版教材3-5部。(4)完成项目的结题。七、预期成果(含主要成果和特色)围绕以上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体系建设的目标和思路,我们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核心、以培养“基础宽厚、设计一流、富于创新、勇于实践、擅长管理,人格、知识、能力与素质俱佳,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卓越人才”为目的,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做到优势突出、特色明显,教学与科研

40、协调发展,将中山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建成国内一流的培养未来信息通信产业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的摇篮主要的成果预测如下:l 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通信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实现基于SEIM 战略的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培养环节、模式创新和工程实践架构,落实和优化多渠道、多规格的动态、竞争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动态地选拔进入,也通过淘汰机制进行合理分流。l 在大类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框架下,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建立课内外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每位教授每学年至少主讲一门本科生课程,电路理论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

41、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等主干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部分课程用英语授课。完成实验教学从传统的验证型向大型综合设计实验、开放型实验型转化。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卓越工程师教学培养”资源体系。l 实现通信工程专业学生的“国际化”教育。通过参加国际竞赛、学生交流访问以及选拔学生到著名企业参与工程设计与实践训练项目等方式扩大学生的对外交流活动,增进学生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使得每年有一批学生在国际和国内各类比赛中获奖。l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增强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意识和能力。培养和引进本学科国际知名学科带头人1-2名,每年保证2-3名的优秀博士生充实教学科研第一线。

42、设立面向企业创新人才的客座教授和研究员岗位,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或企业高级专家到学校任教或兼职。组织并积极支持教师编写3-5部高质量的教材或学术专著,发表教学论文6-10篇。l 联合省内和国内知名通信企业、中山大学相关研究院建立一批产学实习基地、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立实习基地5个。建成较为全面的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和较为完善的学生实践训练、跟踪考察、信息反馈和绩效评估体系。l 树立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使得本专业的建设与国民经济主战场紧密结合,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形成学科发展的良性循环。八、学校支持与保障近年来,中山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建设,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师

43、资队伍、教学试验条件和本科生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一直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根据不完全统计,学校近年来总计投入400万,省财政拨款30万、学校自筹资金近370万。现有3500多平米的电子电工实验平台在大学城教学实验中心,包括电路基础实验室、电子线路和数字电路实验室、微机原理及接口实验室、EDA实验室、通信原理与系统实验室、微波技术实验室等。在近期的实验室规划中,我们已和学校对建设本专业实验室达成一致意见。今后几年内,中山大学将继续在政策上和资金上支持通信工程专业的科研和教学建设。学校将通过“百人计划” 从国外引入高水平人才,同时每年也将在国内外引进通信工程方向的青年教师,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建立一支结

44、构合理、高素质的学科梯队。在学校的支持下,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我们聘请一批国内外电子通信和IT行业知名企业的通信技术专家和权威担任本专业方向的兼职教授。与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为公司、中兴公司、TCL集团、IBM公司、CISCO公司、加拿大北方电讯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密切的人才培训、实践基地和技术研发等合作关系;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法国巴黎第一大学、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日本筑波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等众多著名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2005年广州市政府,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和我校联合组建了广州国光电子与通信研究院

45、。2006年,在大学城东校区与广东省网通公司合建了第三代移动通信实验室,拥有的实验设备价值5000多万元,目前已作为本专业无线通信课程建设的重要校内实践基地。2007年教育部“数字家庭”重点实验室在本专业所在的信息科技学院建立。在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方面,学校通过教务处鼓励申报精品课程建设和双语教学研究,对精品课程建设有专项的资助,为双语教学研究提供每门课程5000元的研究经费。学校每两年都有自助力度为30005000的教学改革项目。在中山大学东校区,信息科技学院可以为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提供4000平方米左右的科研与实验场地。以上这些来自学校层面的支持将为通信工程专业提供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同时学校也承诺进一步投入资金,更新本专业的教学实验装备和实践条件。九、经费预算序号支出科目(含配套经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