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公共政策导论》谢明课件版笔记.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427762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大《公共政策导论》谢明课件版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大《公共政策导论》谢明课件版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大《公共政策导论》谢明课件版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大《公共政策导论》谢明课件版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大《公共政策导论》谢明课件版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大《公共政策导论》谢明课件版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大《公共政策导论》谢明课件版笔记.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公共政策导论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含义一、为什么要研究公共政策研究公共政策的缘由主要表现在科学、专业和政治三个方面:n 从科学角度而言,分析公共政策的成因与结果,有助于增进和提高社会领域的知识,有助于了解社会与经济、政府与环境、问题与回应、政治与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增进人们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治理的理解,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n 从专业角度而言,掌握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能够使人们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n 从政治角度而言,政策不仅是为了科学和专业而存在,而且在政治领域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二、什么是公共政策本书中,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

2、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的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第三节 透视“公共”概念、理解公共政策一、公共空间公共空间是提供给大众使用的,每个人都有权利在这个空间中活动,于是你的权利只是与他人分享空间,而不是独占空间。二、公共产品所谓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纯粹的公共物品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则是“准公共物品”或不纯粹的公共物品。三、公共职能公共职能就是建立在集体而不是个人基础之上的、用来满足占社会人口大多数的群

3、体需求的一种活动。 公共活动是复杂多样的,公共职能并不是必须得由公共部门独家行使,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不同的职能表现形式。 四、公共问题任何问题,都可以从私人性和公共性两方面做出区分。政府要管具有公共性质的问题,而尽量不要去干涉私人性质的问题。 五、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 它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如果要正确界定公共利益,通常要遵循以下四项基本标准:公共、合理、正当、公平。 六、公共权力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持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

4、公共的私人权力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七、公共秩序公共秩序(public order)也称“社会秩序”,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主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第三节 政治与政策从政治角度理解公共政策一、公共政策的政治解释从政治概念的最一般的意义上讲,公共政策是解决冲突性要求并为合作提供激励的一种行动模式,因此公共政策至少应当与政治活动的各个方面及其类型大体上保持一致。 广义的政策概念表现出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p 首先,政策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

5、单一的或孤立的事件。p 其次,政策产生于两种需要的其中一种,或者是协调冲突性要求,或者是为集体活动建立激励机制。可能最好的定义方式就是把“公共政策”视为一系列程序化的政治企图,或是为了解决或控制政治争端,或是为了确保一致性目标的实现而提供一种理性激励。 二、政治行动的三种类型:控制、交易与博弈1.权力与控制(power and control) 视政治为一个强制性模型,这是最为传统的一种认识。它认为,政治活动经常表现为一种命令形式而且通常需要以武力作依托。 这种控制模型尽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活动的许多种形式,但它不可能涵盖政治活动的所有形式。 国家并不单单只具有警察的职能,统治也不仅仅只

6、表现为强制性执行。政治还有其他的类型。2.讨价与还价(bargain)强调政治活动的交易属性,交换政治利益的基本方式就是讨价还价。其通常发生在相互难以靠命令施以控制的人们和团体之间。各方在讨价还价中有付出也有收获,从而达成一个能使大家基本满意的结果。磋商和调解是相互竞争且权力相当的各派政治力量的共同需要,但如果出现互不妥协和谈判破裂的情况,武力的使用和强权的实施也并非不可能出现。3.博弈(gaming)博弈论运用数学模型解释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彼此冲突与合作的行为模式。正规博弈中的参与者并不需要彼此发生直接的影响。他们可以作用于一定的环境以使他们自己(同时也包括其他的人)确保一种结果的形成。博弈

7、的参与者彼此通常不具备命令与被命令的关系,至少在权力关系中难以发现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它有助于阐明政治活动的参与者在既不彼此控制也无须直接交换利益的情况下颇令人费解的竞争与合作行为。三、政治的三个层面及其与公共政策的关系1.微观政治微观政治是指个人、公司和社区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其政策诉求,努力寻求政府采取有利于他们的行动。微观政治所涉及的是一个或数个个人、公司和社区具体和分散且十分迫切的利益需求。其所要寻求的政策决定只适用于少数人。做出这类决定一般无须顾虑资源的有限性,因为它所涉及的范围很窄。绝大多数社会公众几乎根本注意不到或不去关心它们的存在。2.中观政治中观政治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政策领域内,一

8、些与此相关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利益群体所形成的互动模式。中观政治作为一个系统必然涉及特定的职权范围,带有某种专业性色彩,表现出集中化的行动特征。当有关政策问题不再存在时,这个系统便会走向消亡,当政策问题越加膨胀时,这个系统便会发展壮大。鉴于权力的分散和功能的专门化,中观政治系统在各自的领域内制定和运用政策时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从政策制定的现行趋势来看,它们作为相关领域的权威发挥着主体作用。 3.宏观政治宏观政治是指某些政策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广泛的政策争论。宏观政治的参与者主要包括政党和国会的领袖(他们可能会重叠)、总统和各个行政部门、新闻媒介和社会团体的代表等。在宏观政治层

9、面,人们参与的程度很高、范围很广。宏观政治问题常常因为其显而易见和引人注目而引起政策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 第四节 市场与政策从市场角度理解公共政策n 自由主义:亚当斯密 马歇尔 哈耶克 弗里德曼n 政府干预:凯恩斯第二章 公共政策的性质与类型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表现形式一、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的公共政策 西方国家三权分立体制下公共政策的制定主要有以下形式: (一)国会立法 (二)总统决策 (1)立法倡议 (2)立法否决 (3)委托立法 (4)外交决策 (5)防务政策 (三)政府机构决策 (四)司法决策 (1)司法审查 (2)推翻先前的判决 (3)司法命令二、中国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 (一)

10、中国共产党的政策 (1)直接形式 (2)间接形式 (二)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 (1)宪法 (2)基本法 (3)其他法律 (4)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5)此外,除立法权外,人大还具有决定权 (三)国家行政机关的决策 (1)行政法规 (2)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 (3)部门规章 (4)地方性规章 (5)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第二节 公共政策的特征公共政策的特征 (一)政治性 (二)价值选择性 (三)层次性 (四)阶段性 (五)功能多样性 (六)合法性 (七)权威性 (八)普遍性 (九)稳定性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分类一、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政策首先可以分为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 实质性

11、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如修建高速公路,实施福利计划,抓捕恐怖分子,禁止酒精饮料零售等,会直接给人们带来利益和造成不便,并分配相关收益和支付成本。 程序性政策,涉及怎样采取行动和由谁来采取行动的问题。二、分配性政策、管制性政策、自我管制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 这种分类方法基于政策对社会的影响以及政策形成过程中相关方面之间的关系。 分配性政策涉及将服务和利益分配给人口中的特定部分个人、团体、公司和社区。 管制性政策的形成通常涉及两个团体或团体联盟之间的冲突。 自我管制性政策同竞争性的管制政策近似,涉及对某些事物或某些团体的限制和控制。 再分配性政策是政府有计划的积极行动,涉及在社会各阶层和团

12、体中财富、收入、财产和权利的转移性分配。三、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 根据所要分配的利益类型,公共政策还可分为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 物质性政策是将有形的资源和实质性的权利给予受益人,或将真正的不利条件强加给那些受相反影响的人。 象征性政策多涉及人们所珍视的一些价值观,如和平理念、爱国主义和社会公正。四、涉及公共物品的政策和涉及私人物品的政策第四节 公共政策的作用一、导向功能二、管制功能三、调控功能四、分配功能第三章 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第一节 政策主体一、官方决策者 (一)立法机关 (二)行政决策机关 (三)行政执行机关 (四)法院二、非官方参与者 (一)利益集团 (二)政党 (三)

13、公民个人 (四)大众媒体 (五)思想库第二节 政策客体一、社会问题与政策问题 社会问题就是指实际条件与应有条件之间的偏差,或者是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而这种偏差或差距往往会导致社会的紧张状态,它超越了个人稳定的环境和范畴,牵涉到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只有一部分社会问题能够得到政府的真正重视,进入政府议程,这部分社会问题才转化成为政策问题。 社会问题具有如下特征: (一)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 (二)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 (三)社会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 (四)社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 (五)社会问题的形成往往具有一个发展过程 (六)社会问题往往是系统性的问题二、目标群体

14、目标群体之所以能够接受和服从某一项政策,通常是由于下述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政治社会化的影响 (二)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 (三)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 (四)对成本收益的权衡 (五)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 (六)避免受到惩罚 (七)环境条件的变化 第三节 政策环境一、环境与生态政策环境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它涉及诸多因素,从人到物,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文化,几乎无所不包。研究政策不能不研究环境,这种研究可以借助行政生态学行政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成果,把政策与环境的互动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二、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首先,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

15、产生的。 其次,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有什么样的政策环境,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 。 再次,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 最后,公共政策也不是完全消极和被动的,它对政策环境也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三、政策环境的构成因素(一)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系、矿藏甚至人种等自然构成。 (二)经济环境的影响 经济环境是指对政策系统有重要影响的各种经济要素的总和,主要由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构成,包括生产力的结构、性质(科技发展、国民收入、资源分配等)和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个人所有、集体所有、国家所有等)。

16、 (三)政治传统与政治文化的影响(四)社会变迁的影响(五)国际环境与公共政策国际环境是指一个国家同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第四章 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第一节 模型概述一、什么是模型在政策科学中,概念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概念模型是政策科学工作者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公共政策产生的原因,认识和分析其社会的效果,思考和预测未来的发展,在公共政策研究中不断总结出来的。这些模型体现了对公共政策思考的不同角度,为理解公共政策和进行政策分析提供了多种途径。 二、模型评述三、如何分辨模型的有效性 (一)排列并简化现实 (二)认定重要层面 (三)

17、符合社会现实 (四)提供有意义的沟通 (五)指导调查与研究 (六)提出一定的解释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政策分析模型一、传统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最优解 传统理性模型所要求的最优选择应具备如下条件: (1)把决策行为视为整体行为而非群体行为。 (2)决策者具有绝对理性。 (3)决策目标单一、明确和绝对。 (4)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一以贯之的价值偏好。 (5)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时间和其他政策资源的消耗。 最优选择的具体步骤是: (1)确定决策目标 (2)提出备选方案 (3)对这些方案及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4)通过排序选择出最优方案 第一,决策目标不是单一、明确和绝对的,而是多元、模糊和相对的。 第二,人

18、是感情动物,存在理性缺陷,其行为往往受到个人偏好、性格特征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第三,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对信息的感知能力有限;(2)人的记忆能力有限。 第四,决策所面临的情况往往是价值冲突而非价值一致。 第五,决策总要受制于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条件的限制。二、有限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满意解(一)有限理性的行为表现 (1)在情报活动阶段,人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知觉选择性的支配,不同经验和背景的决策者,对决策环境的认识会有不同的解释。 (2)在设计活动阶段,人们并不试图找出所有可行性方案,而是通过力所能及的求解活动,寻找能够满意的决策方案。 (3)在抉

19、择活动阶段,决策者的选择往往与备选方案的提出顺序有关,如果A是先于B提出来的,A又是满意方案,那么就不会再花时间去考虑B,哪怕B比A更好。(二)次优决策涉及的基本问题 1.有限目标 2.期望水平 3.搜索方法 (1)试探方法 (2)随机方法 (3)折中方法 (4)效益方法三、渐进主义:新政策是对旧政策的补充和修正 渐进模型有以下一些特点: (1)渐进模型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 (2)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 (3)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四、小组意识模型:源自凝聚力的群体狂想症 小组意识表现出这样一些特征: (1)一致性思维 (2)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 (3)

20、极端化的盲目情绪 (4)对群体的过分自信 (5)很强的群体凝聚力 (6)群体成员的共同性五、精英理论:政策是精英们的偏好精英理论的特点: (1)社会分化成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少数人掌握社会价值的分配权,多数人参与不了公共政策的决定。 (2)作为统治者的少数人并非是作为被统治者的多数人的代表。 (3)从被统治的非精英阶层进入统治人的精英阶层,这个变化过程一定是缓慢且持续的,从而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并避免革命的发生。 (4)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的发展方面,精英阶层表现出看法的一致性。 (5)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大众的要求,而是政治精英的主要价值观。 (6)精英是活跃的,公

21、众是麻木的,二者信息严重不对称。精英理论对政策分析的启示: 第一,它告诉我们公共政策不反映公众的要求, 而反映精英的兴趣和偏好。 第二,精英理论认为公众是被动、麻木和信息闭塞的,公众的情感往往被操纵在精英们的股掌之中,公众对精英价值观的影响微乎其微。 第三,精英理论认为,对支撑社会制度的基础准则,精英集团有着一致的认识。六、制度理论:政策是组织的产物p 政府制度赋予了公共政策三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公共政策的合法性。 二是公共政策的普遍性。 三是公共政策的强迫性。p 对公共政策内容的影响主要表 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它可能有利于某些政策的形成与实施,不利于另一些政策的形成与实施。(2)它可能对

22、社会上的某些利益需求提供便利,对另一些利益需求起抑制作用。(3)它可能为某些个人和团体提供接近政府权力的便利,为另一些个人和团体设置接近政府权力的障碍。 七、博弈理论:政策是竞争环境中进行的理性选择p 博弈理论研究的是在特定情况下如何进行理性决策的问题。这种特定情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参与者,他们彼此存在利害关系,其中每个人的选择都会对他人的决定产生影响,最终的结果依赖于所有参与者的选择。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当孤立的最优选择不存在,只能根据他人的选择做出自己最佳的决定时,博弈理论就能派上用场了。p 博弈理论确实大大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为政策分析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思路,特别是在冲突情

23、境下进行政策选择时,它所发挥的作用更为明显。就目前情况而言,博弈理论在政策领域的影响正在逐渐加大。 八、团体理论:政策是团体利益的平衡团体理论认为,政治体系本身实质上是所有社会团体的互动体系,这种体系的平衡依赖于几种重要力量的支撑。 第一,社会上存在一个非常庞大的、极为普遍的、潜在的社会团体,它拥护和支持国家的宪法体系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运行机制。 第二,团体间成员资格的相互重叠会使任何孤立的团体难以偏离社会的基础价值观,从而对平衡的维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团体之间的竞争能够使任何单个团体的势力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使所有团体能够在相对基础上做到势均力敌,形成相互制约的局面,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24、和体系的平衡。九、系统理论:政策是政治系统的输出系统理论对政策分析的启发性作用表现在下列问题的提出: (1)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促成其对政治系统的压力? (2)什么样的系统特征能使政治系统得以将要求转化为政策并维持系统的长久生存? (3)环境的压力怎样影响政治系统的特征? (4)政治系统的特征怎样影响公共政策的内容? (5)环境的压力怎样影响公共政策的内容? (6)公共政策怎样通过反馈作用于环境并影响政治系统的特征?十、过程模型:政策是一个动态过程 公共政策的过程大致如下: (1)社会问题的出现 (2)社会问题的确认 (3)政策议程的建立 (4)政策规划 (5)政策方案的执行 (6)执行效果的评估

25、 (7)政策调整与改变 (8)政策的终结第三节 政策分析的相关理论一、混合扫描理论二、批判性理论三、实验性理论四、取舍理论五、中国古代的政策观第五章 政 策 制 定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产生一、什么时候由谁来认定某一社会情况是社会问题 只有当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种社会状况是社会问题时,它才是社会问题,其中权力因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社会上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对某一社会情况的关注程度及其看法态度,有时候能够把某一社会情况直接推上社会问题的舞台。二、社会问题的类型(一)过失性社会问题过失性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行为,如青少年失足和社会犯罪等 。 (二)结构性社

26、会问题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 第二节 政策问题的确认一、问题确认一般而言,问题的有效确认比方案的精心设计更为重要。对问题进行明确和系统的阐释是探求问题解决方案的有效途径。 二、问题察觉问题察觉是指某一社会现象被人们发现并扩散,逐渐引起社会公众和政府有关部门关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普遍感到应该行动起来做点什么,以改变目前这种状态。但究竟做什么和应该怎么做,人们并没有认真去考虑。 三、问题界定首先,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归类。其次,需要对问题进行必要的诊断,诊断问题应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差距何在;二是原因何在。 最后,需要把问题情境转变为实

27、质问题。问题界定阶段所涉及的主要方法有类别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等。四、问题描述 问题描述是指运用可操作性语言(如运用数字、文字、符号、图表等表达方式)对问题进行明确表述的过程。 对于政策问题的描述,要尽量做到以客观代替主观,以直接代替间接,以准确的事实代替加工过的材料,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当然,有效的制度安排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第三节 政策议程的建立一、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 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 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

28、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作为政策议程的两个阶段,二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二、政府议程的基本类型 (一)外在创始型 (二)政策动员型 (三)内在创始型三、政府议程建立的条件 (一)公民个人的作用 (二)利益团体的作用 (三)政治领袖的作用 (四)政府体制的作用 (五)大众传媒的作用 (六)问题自身的作用四、政府议程的触发机制(一)触发机制的影响因素 触发机制作为公共政策的催化剂,其作用的发挥源于三个影响因素的互动: (1)范围:范围指的是受触发机制影响的人员数量和地区规模。 (2)强度:强度是指公众的态度反映。 (3)时间:

29、时间是指触发机制产生的时间。(二)触发机制的类型 1.政策议程的内在触发机制 (1)自然灾害 (2)经济灾难 (3)技术突破 (4)生态变迁 (5)社会变迁 2.政策议程的外在触发机制 (1)战争行动 (2)地区与国际冲突 (3)经济对抗 (4)新式武器与力量失衡五、实质性议程与象征性议程(一)实质性议程 实质性议程往往涉及一些社会影响非常广泛、具有潜在和爆炸性特征的公共政策问题。 一个政策问题进入实质性议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公共资源的分配涉及重大的利害关系;二是议题引起公民和决策者的密切关注;三是议题包含了发生重大变化的可能性。(二)象征性议程 象征性议题注重的是价值而不是资源。六、政策

30、议程建立的障碍 (一)政治原则的偏离 (二)价值体系的排斥 (三)政府体系的封闭 (四)承受能力的超重 (五)表达方式的失当第四节 政策规划一、政策规划的主体不管是单一型主体还是多元型主体,决策者与政策分析人员的互动在政策规划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 (一)政策分析人员及其关注的焦点 政策分析人员对政策规划可谓情有独钟,他们所进行的实证分析和理论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机构设置:你在哪里可以发现政策分析人员的身影 (1)大学 (2)独立的研究机构和思想库 (3)部内制政策部门 (4)压力集团和院外活动团体 (5)党内制政策部门 (6)自由职业的政策咨询人员

31、(三)政策分析人员的专业背景和学术取向是什么 公共政策分析所涉及的一些主要领域包括健康、交通、教育、环保、社会保障、住房 、经济、种族、治安、市政等。每个领域都会存在一些专业化的研究团体,它们关 注具体的问题与政策,并会提出与之相关的政策主张。 (四)政策分析能否起作用它不可能完全取代政治的作用,但据此否定政策分析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影响也是不客观的。 二、政策规划的原则 (一)信息原则 (二)系统原则 (三)预测原则 (四)客观原则 (五)智囊原则 (六)优化原则 (七)效益原则 (八)可行原则 (九)兼听原则 (十)时效原则三、政策规划中的思维方法 (一)经验思维 (二)逻辑思维 (三)直觉

32、思维 (四)创新思维 (1)头脑风暴法 (2)哥顿法 (3)零起点方法 (4)综摄法四、政策规划程序(一)政策目标的确定 (1)政策目标的特征(层次性&多样性&系统性) (2)区分价值前提与事实前提(二)政策方案的设计 (1)方案设计要点(成本&稳定性&可靠性&牢固性&灵活性&风险性&传播性&功效性&简单性&相容性&可逆性&强韧性) (2)备选方案的来源( 消极等待法&主动寻求法&触类旁通法)(三)政策方案的评估 (1)预测性评估(专家会议法&德尔菲法&投入产出分析&时间序列法&回归分析法&趋势外推法&马尔科夫模型) (2)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评估(政治可行性&经济可行性&行政可行性&法律可行性&

33、技术可行性&社会可行性) (四)政策方案的选择 (1)确定标准 (2)比较性分析 (3)合法化过程(五)群体决策的择案规则 (1)一票否决规则 (2)多数决定规则 (3)两两对比规则 (4)偏好次序表决规则 (5)赞成投票规则 (6)淘汰投票规则 (7)正负表决规则 (8)等级决定规则第五节 心理效应与决策质量一、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是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一种夸大化的感觉和看法,是一种极为盲目的心理倾向,一旦成绩成为光环被放大,不足也就隐退到光环的背后视而不见了;反之亦然。 凯利的印象形成实验 光环效应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极端和绝对,好就一切都好,坏就一切都坏,要么全盘肯定,要么全盘否定,以点带面,以

34、偏赅全,往往把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理解为事物整体的特征,以认知的泛化替代对事物本质的把握。二、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由第一印象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倾向,第一印象对人们今后对事物的判断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更习惯于用第一感去选择和评价所得到的信息,即他们热衷于专门搜集那些有利于证实自己第一印象的信息,或对于那些意义本不十分明确的信息随心所欲地加以解释,以说明自己第一印象的正确。三、近因效应 卢琴斯的实验 近因效应使人们更看重新近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问题做出判断,忽略了以往信息的参考价值,从而不能全面、客观、历史、公正地看待问题。四、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

35、为准则做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 。 五、定型效应 定型效应是指基于某种成见对人做出判断的心理过程。成见的形成基本上有两类,一是由认知主体类型造成的成见;二是通过多种渠道的信息形成的成见。六、反衬效应 反衬效应是指人们在对事物进行相互比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反应,它同样会给人对事物的认知带来很大的影响。 七、乐队效应 如果在一个群体中大家的意见被某个人如领导或专家左右,就视之为乐队效应带来的影响。许多决策群体看似存在众决的形式,实乃个人专断的翻版,表面上民主,实际上独裁,群体成员自觉不自觉地屈从于权威的压力。八、黄灯效应 黄灯效应是对决策过程中人们冠冕堂皇进行拖延的一种形象比喻。 拖

36、延往往产生于风险型决策,主要出于人们挫折防范的心理需要,属于规避性行为。九、新闻效应 人们往往会对极为熟悉的、形象生动的、特点鲜明的信息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不仅表现得非常敏感,而且容易印象深刻。我们习惯上称之为新闻效应。 十、颂歌效应 虚假的东西太多了,就会逐渐形成一种不好的风气,使得讲真话的人倒像是做了什么亏心事。这种状况被视为决策之大忌。 十一、当局者迷十二、旁观者迷第六节 政策的合法性一、广义的政策合法性 从广义角度而言,一般认为,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性的政策,而使政策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政策的合法化过程。任何一项政策都需要经过合法化的

37、过程,否则它就不可能具备合法性特征,也成为不了具有真正意义的政策。 二、狭义的政策合法性(一)合法的决策主体 从六个方面考察主体的合法性: (1)管理职能 (2)机构设置 (3)人员组合 (4)权责体系 (5)组织经费 (6)运行规则(二)合法的政策程序(三)合法的政策内容(四)政策法律化第六章 政 策 执 行第一节 政策的含义、特点和作用一、政策执行的含义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二、政策执行的特征 (一)对象的适用性 (二)执行的

38、灵活性 (三)阶段的有序性 (四)过程的动态性 (五)执行的协调性 (六)执行的时限性三、政策执行的功能 (一)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 (二)检验政策成效 (三)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第二节 政策执行的相关条件一、必要的政策资源 (一)经费资源 (二)人力资源 (三)信息资源 (四)权威资源二、顺从的目标群体 (一)政策方案对政策对象的规定 (二)政策对象对政策的接受程度 (三)政策执行成本对目标群体的影响三、正确的执行策略 (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二)建立有效地制度安排 (三)利用各种执行手段 (四)重视成本效益分析四、胜任的政策执行队伍(一)执行人员的素质要求 (政治素质&品德素质&知识

39、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二)执行队伍的互补 (知识互补&能力互补&年龄互补&性别互补&个性互补)五、有效的沟通 (一)语言方面的障碍 (二)知识经验差距过大 (三)组织结构不合理 (四)曲解造成的障碍 (五)沟通技能方面的障碍 (六)心理因素的障碍第三节 政策执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一、明确既定目标二、实施反馈控制三、注意政策整合第七章 政 策 评 估第一节 政策评估的含义和功能一、政策评估的含义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政策实施中的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的未来走向做出基本的判断。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变

40、化、政策终结的基础依据。 二、政策评估的基本内容 (一)指标 (二)信息 (三)测定 (四)分析 (五)建议三、政策评估的功能 (一)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 (二)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 (三)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基础工作 (四)政策评估有利于促进政策的科学化进程 (五)政策评估是缓解社会矛盾的有限途径第二节 政策评估的类型一、非正式评估与正式评估 非正式评估,是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和评估内容不做硬性规定,对评估的最终结论也没有严格的要求,团体和个人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和信息,对政策的各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评价。 正式评估,是指法定的评估者依据事先制定的评估方案,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要求,对政策效果所作的评估。二、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 内部评估主要是指由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内部的评估者对政策进行评估。它又可以分为由具体执行人员自己实施的评估和由专职评估人员进行的评估两种形式。 外部评估主要是指由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部门以外的评估者对政策进行评估。它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委托评估,被委托的对象可以是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咨询机构、高等院校、著名专家等。 三、前评估与后评估 前评估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