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427861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概论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传播学概论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传播学概论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传播学概论考试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传播学概论考试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播学概论考试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概论考试试题.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传播学概论A卷一、 选择题1、 传播学之父是指()A、 拉斯韦尔 B、霍夫兰 C、施拉姆 D、2、 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A、 口语传播 B、文字传播 C、手势传播 D、印刷传播3、 最早分析传播过程中“噪音”问题的是()A、 拉斯韦尔模式 B、德芙勒模式 C、布雷顿克模式 D。香农-韦伯模式4、 人际传播的核心媒体是()A、语言 B、文字 C、姿态 D、图像5、 首次提出传播具有娱乐功能的是美国社会学家()A、丹尼尔 B、赖特 C、麦奎尔 D、怀特6、 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是对一种理论的发展,这种理论是()A、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 B、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C、报刊的极权主义理论 D、

2、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7、 麦克卢汉以各种媒介对人的感官的延伸为标准,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其中文字印刷传播时期又称为(C)A、部落前文化时期 B、部落文化时期 C、脱离部落文化时期 D、重归部落文化时期8、 按照选择性因素理论的观点,大众传播的信息传向受众时,遇到的最后一关是受众的()A、选择性注意 B、选择性暴露 C、选择性记忆 D、选择性理解9、 BBC(英国 媒介现象(D)A、二元体制下的混合媒介 B、私人体制下的盈利媒介 C、国营体制下的工具媒介 D、公营体制下的公共媒介10、 下面哪种传播效果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A)A、 议程设计理论 B、两级传播理论 C、使用与满

3、足理论 D、 性传播效果理论传播学教程B卷一、 选择题1、 传播学产生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传播学产生的社会背景(C)A、 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 B、战争宣传研究的需要 C、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D、其他相关学科的推动2、 拉斯韦尔的代表作是(A)A、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B、传播与说服 C、人民的选择 D、舆论学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超我遵循的是什么原则(D)A、 快乐原则 B、现实原则 C、经验原则 D、道德原则4、 施拉姆的传播功能的认识的重要贡献在于明确地提出了传播的那一种功能()A、 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社会功能 D、娱乐功能5、 社会各

4、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那么这是哪一种媒介规范理论的观点(B)A、 集权主义 B、民主参与理论 C、自由主义 D、社会规范理论6、 麦克卢汉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电子传播时期也叫()A、 部落前文化时期 B、部落文化时期 C、脱离部落文化时期 D、重归部落文化时期7、 与选择性理解意思最为接近的成语是()A、 择善而从 B、爱屋及乌 C、从谏如流 D、见仁见智8、 提出把关人理论的学者是()A、 拉斯韦尔 B、卢因 C、霍福兰 D、施拉姆9、 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A、 信号 B、象征符 C、意义 D、语言10、 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

5、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是(C)A、传播权 B、知晓权 C、媒介接近权 D、文化权二。名词解释1. 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2. 镜中我: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3. 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4. 传播权:社会成员有权将自己的经验、体会、思想、观点和认识通过言论、创作、著述等活动表现出来,并有权通过一切

6、合法手段和渠道加以传播。5. 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6. 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7. 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应。8. 拟态环境: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9. IPP指数: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10. 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

7、、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三、 简答题1.简述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受传者:又称信宿,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完整意义的信息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反馈: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概要及特点概要:M.E.麦库姆斯和D.L.肖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

8、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特点:a.着眼点于传播效果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b.考察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综合、宏观的社会效果;c.暗示这种媒介观: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不管客观或歪曲,都会影响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判断。3.“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三个基本命题第一、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第二、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

9、“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4.培养理论的基本内容:a.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存在和发展,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事物和各种事物、各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此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协调。b.提供这种“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大众传播是现代社会的“故事讲解员”、缓和社会矛盾的“熔炉”、维护现存制度的“文化武器”,在形成社会共识方面发挥传统社会中教育和宗教更大的作用。 c.尤其强调电视媒介的独特优势:拥有最多的受众、接触时间最长;不需要接触印刷媒介必需的识字能力;结合视听觉手段,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和冲击力;现代

10、人从幼年起与电视生活在一起,难以区分“电视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广泛渗透社会各个部分。5.“知沟假说”的主要观点?(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3)在特定的时间里,较之未大量宣传的话题,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上,所获知识与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四、论述题第一题:托马斯杰弗逊说过:“如果要让我来决定,我们应该需要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这句话体现了哪一种媒介规范理论

11、的主张,这种媒介规范理论的主要观点有哪些?它的提出有何重要意义?并分析这种媒介规范理论后来被修正的原因。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主要观点: (1)出版自由是人人都拥有的权利,人们可自由行使此种权利而不必事先取得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2)对政府和官员进行除人身攻击之外的其他形式的批评,属于报刊所拥有的合法权利;(3)新闻出版有权拒绝任何第三者所提出的事先检查的要求,其出版内容不受来自任何方面的强制;(4)在观点与意见的传播问题上,真理和“谬误”拥有同样的权利。意义:1、早期的自由主义理论对打破极权主义专制制度和等级支配观念,确立自由、平等和权利思想起了巨大作用。2、自由主义理论是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12、和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制度所保障的并不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而是私有资本的利益。3、以后的历史发展证明,自由之一理论没有也不可能实现它最初设想的社会理想。4、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自由主义理论本身也发生了蜕变,成了维护垄断资本利益的理论;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则进一步演变成了个别传播大国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 。第二题:微博客是结合了博客与即时信息web2.0的一种表现形式,自创立以来就受到了各界的关注。从美国总统奥巴马创建了自己的Twitter,到国内知名文体明星,企业高管、媒体人士以及政界人士纷纷在新浪等网站开通个人微博,明星微博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结合“使用与满足”理论,试分析

13、微博明星用户的需求类型及使用情况。1.用户的私人性需求(1)情感表达与降低压力的需求(2)社会交往的需求(3)信息获取发布的需求(4)展示个人形象的需求2.用户的公务性需求(1)名人的公关宣传需求(2)企业家的网络营销需求(3)政府官员的信息公开需求 第一题:阅读麦克卢汉的下述文章片段,试分析和评价它的主要媒介理论和研究方法。“我们这样的文化,长期习惯于将一切事物分裂和切割,以此作为控制事物的手段。如果有人提醒我们说,在事物运转的实际过程中,媒介即是讯息,我们难免会感到有点吃惊,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

14、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媒介的“内容”使我们对媒介的性质熟视无睹,媒介的“内容”好比是一片滋味鲜美的肉,破门而入的窃贼用它来涣散和转移看门狗的注意力。”“我强调媒介是讯息,而不是说内容是讯息,这不是说,内容没有扮演角色那只是说,它扮演的是配角”理解没接论人的延伸。“我不解释,我只探索”麦克卢汉:冷与热序文媒介即是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与冷媒介第二题:家有儿女是中国大陆的一部少儿题材的情景喜剧,讲述了两个离异家庭结合后发生在父母和三个孩子之间的各种有趣故事。该剧原本预计是以少年儿童和家长为主要的收视群。但是较高的收视率表明收视群远比预计更广泛。因此,该剧在首播之后,又继续被许多电视台重播,并获得较好的收视率、结合“使用与满足”理论,试分析该电视剧满足了不同类型的电视观众的那些心理需求。娱乐心理的满足社会文化心理人际关系效用的满足自我确认效用的满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