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报告.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428799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报告.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华中师范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报告 提要:学校基本情况 规划的依据、目标和思路 规划措施交通(校门、道路、停车场)、用地和功能分区、建筑、室外空间、绿化和景观、山体水体保护、基础设施、人防、环卫等规划 第一部分 学校基本情况 一、基本统计数据:截止2004年6月统计,学校校园现有土地1987亩,校舍建筑总面积73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约236144平方米,学生宿舍150018平方米,学生食堂17216平方米,教工宿舍280131平方米,其他用房46607平方米。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6955人,硕士生2327人,博士生325人,留学生112人。在职和离退休教职工5131人。 二、学

2、校校园的区位条件: 武汉市是中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为学校提供了较完善的交通、信息、管理及市政设施等服务体系。学校周边高校林立,文化氛围浓厚,旅游资源丰富,有利于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校园紧邻东湖开发区“光谷”高新产业建设基地,学校在“光谷”建设了大学科技园(其中一附中新校区正在建设),利于开展科技协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推动知识和科技创新。 校园拥山(桂子山与元宝山) 临水(南湖),天然界线清晰,水陆风光兼备,空气清新,环境宁静,生态状况良好。 三、校园建设规划的历史与现状 (一)学校发展的历史沿革(略) (二)校园建设的历史与现状:校园建设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建设初期。1953

3、年 - 第二阶段:“文革”曲折时期 - 第三阶段:恢复建设期:1977年至1998年。 第四阶段(现状):发展建设期: 1999年2003年。学校再次进行了规划修编,通过广泛组织师生参与,邀请专家指导,对音乐楼、理科楼、新文科楼、多功能体育馆、学术交流中心、学生食堂等新的建筑进行了详细的方案论证;同时对基础设施、环境建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通过设计竞赛,确定方案。对校园的布局进行了适当调整,确定了“一环”、“两担”、“强中心”的景观格局,东理西文、南动北静的功能分区: “一环”即围绕中心教学区的环形干道及绿带,环道以外是生活区 “两担”即以桂中路为“扁担”,挑起文科区和理科区。 “强中心”即

4、强化原有的从图书馆经电影场至元宝山顶的校园南北中轴线,形成统领全局的强有力的校园中心。 理科区在东部,以理科大楼为标志,组成“现代科技”为主题的建筑区; 文科区在西部,以文科楼为起点,形成“人文科学”为主题的民族形式建筑群; 文体区在南部,以体育馆、音乐楼为呼应,结合电影场、运动场等构成文体活动区域。音乐楼和体育馆充满了青春的生气和灵动,艺术的律韵和张力。 通过三年多艰苦的建设, 在2003年10月学校举行“百年校庆”庆典之际,顺利完成了六大建筑,完成了道路、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改造,完成了老教学楼的维修和装饰,完成了运动场、电影场等改造翻新,完成了校园环境绿化美化等系列工程(总投资5124

5、2万元。其中国拨9565万元,自筹41677万元)。同时也拆除了一大批临时建筑,校园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受到了广大校友、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好评。 师生员工对校园建设从不满意,到关心、了解、理解、支持、参与建设,增强了爱护校园、热爱华师、培育环境的学校意识。 在认识和观念上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单纯的增加物 质条件到高度重视环境的保护培育;从封闭型的自我发展到依靠专家、广泛吸收国(四)基础设施薄弱:发展需求比建设速度快,基础条件跟不上。数字化信息网络硬件还不够完善。(五)学生宿舍不够:研究生宿舍没有达标,对西区16栋学生宿舍楼进行功能置换还没有完成。 第二部分 校园规划的依据、目标和思路 一、

6、校园规划的意义(一)校园规划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 规划能够有效而经济地使用财力、物力和土地,提高 各种设施的使用效率,有利于学校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一个有质量的规划对于学校,是一种无形资产,一种文化资源,表现为:一种凝聚力:增加全校师生和校友爱校意识; 一种竞争力:增加生源和学校的综合实力; 一种渗透力:素质教育的环境氛围。(二)教育部、武汉市规划局对校园规划工作有明确要求;(三)新的规划又是对过去的修编,通过分析和调整,总结经验教训,能够对许多问题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二、规划的理论依据:1、校园规划为教育观念的变革和发展服务:从教学资源分散到重组到优势互补,从学科间的封闭到

7、学科的融合;从单一专业教育到全面的素质培养 2、充分重视校园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关系:从4、充分重视环境保护:从水泥森林到自然怀抱;5、充分重视新技术新材料的影响和应用。 三、法规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12(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三)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内部发行)1992.8(四)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1996(五)武汉市自然山体水体保护办法(六)关于印发<在汉部、省属8所高校校园总体规划编制要求>的通知(七)关于华中师范大学校园总体规划编制手续的复函(八)华中师范大学事业发展战略规划(九)华中师范大学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规

8、划三、规划期限、范围与规模(一)期限:2003年2015年,近期:2003年2008年;(二)规划范围:本次规划以华中师范大学现有校区为主,适当向周边拓展,规划用地面积为2089亩。 四、校园规划总体目标和思路(一)原则:继承传统、延续历史文脉、着眼长远,因地制宜;突出科学性、人文性、服务性、开放性、数字化等特色,建设具有教师教育特色、民族传统文化氛围、科学合理 的功能分区、突出个性的城市景观,环保生态型绿色校园。(二)内容:在桂子山(南湖)校区建设永久性教学、科研中心区,在周边建设学生生活和科技产业孵化区;在条件可能时,将教职工生活区和后勤设施等置换转移到校外,通过适当在周边征地,整体规划建

9、设,使华中师范大学成为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向周围地区辐射科技成果、传播先进文化、向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的高等学府。 第三部分 规划措施 一、交通规划(校门、道路和停车场)(一)西北大门(规划正门):通过80米宽的校门设计,双向道路,平台绿地布置,丰富校门入口的层次感,增加学校向城市开敞的空间。(二)南大门:争取打通南大门。(三)立交桥:在南大门侧和南湖校区之间架设可以通行小汽车的立交桥。(四)校内交通:贯穿内环,打通外环,形成完整闭合的环路,干道人车分流,干道之间完善消防通道和人行体系;在元宝山等次生林地开辟便捷的人行道。(五)停车场:重新规划和置换学校汽车队场地,在校 1、原供销学校区,建设研究生

10、院。2、教学仪器厂区,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包括配套建设留学生宿舍、留学生食堂、外籍专家宿舍,以及相应的体育活动场地等设施。该区规划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和现状绿化,自北至南依次布置科技孵化开发楼,教学楼群,留学生生活区,运动休闲区,构成空间层次丰富,相对独立的区域。交通系统以大门入口广场为中心组织,根据地势高差,采用阶梯式平台布置。3、南湖教学区,规划设计为通用性的标准单元式教学楼群,将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进修教师培训中心统一建设,也配套建设学生食堂和部分学生宿舍该区设计重视社会开放功能,外动内静;将中心绿色生态带贯穿整个教学区,注意保护原有水面和生态链,注重人造环 境和生态环境

11、协调。4.整合各类后勤服务,集中布置,统一管理。5.在校园周边建设科技产业孵化区:在北大门一线,东大门北侧,在雄楚大道南沿路边100米深,260米长的地带,建设高科技产业孵化大楼。(二)置换:通过积极创造条件,在校外建设教师生活区,通过政策激励,鼓励到校外购房,逐步置换和拆迁现有的教师住宅区,将置换的空间作教学科研和学生生活用途。(三)周边征地及合作:按照武汉市规划局给我校在周边规划控制的范围,学校要争取尽量在周边征地,对征用有困难的,可以采用长期租赁或合作建设学生宿舍等方式,扩大办学空间。 调整和均衡各类功能分区的面积比例,通过道路、绿化将功能分区相对隔离又合理过渡。 三、建筑规划 建筑面积

12、指标分析:按30000学生规模计算,教室、科研、实验及行政用房集中为教学楼等:应有489888平方米,已有236144平方米,需要拆迁面积11993平方米,还需 265737平方米,另外,西区1-6栋学生宿舍可置换14718平方米;学生宿舍应有288000平方米,已有150018 平方米,还需13782平方米。其他待建建筑规划预留空间:1、图书馆:在原行政楼处新建;2、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学楼:在教学仪器厂区新建;3、十号(城环、美术)教学楼:在原农药所地范围;4、十一号教学楼:在桂子山校区原印刷厂5、十二号教学楼:文科楼西侧原基建处等三栋小楼一片;6、学生活动中心(礼堂):已拆除待重建;原学生

13、活动中心置换为教工活动中心;7、扩建或新建学校医院;8、东区食堂;适当集中,可以拆三建一,或拆四建二。9、校友大楼:择址新建。还有一项重要工作,登记和保护昙华林一带老“华中大学”的历史建筑。 四、室外空间重点增设各类规格面积不同的运动场地和健身场地,首先启动建设东区的综合球场(底层为停车库)。进一步提高露天电影场使用率。加强各类场地的夜间照明。增加广场: 已有杜鹃、梅园、图书馆中心广场、理科楼广场、一二三号楼中间的莲花池广场、桂香园绿化广场、体育馆广场;还规划增加新的南、北大门广场、行政楼广场、新图书馆广场;在原化工厂山凹处利用山体的落差设计叠水广场等;在南湖校区通过轴线对称教学楼的布局构造和

14、水面相融的广场,营造生动的水景环境。在校园内利用现有的草坪、丛林,开辟增加各类学习和休憩空间。 五、绿化和景观(一)绿化:绿化要根据武汉的气候和桂子山的特点,综合植树、花卉和草坪交错建设,特别是要大力补种因建设减少的树林,有布局的栽培四季常开的花卉。建成生态式校园。重点保护山体上的次生林区;整治杂乱和影响建筑物立面的树木;建立物种园,保护名贵树木和物种。增加绿化品种和指标,提高绿化覆盖率。(二)景观:校园景观建设以清晰通畅的道路网为骨架,以自然绿化为主,适当的点缀人文景点;人文景点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我校校园文化的特点和优势,以科学文明发展历史,教师教育特色,辛亥革命历史文化等内容,作为校园景点建

15、设的背景。如陶行知雕像、新的校训基石、喷水雕塑、“爱我中华”、“绿魂”等都受到欢迎。 (三)山体水体保护:范围:老行政楼北部山体;卓刀泉路至环山东路外沿;文科区集中绿化区域;理科区集中绿化区域;梅园,杜鹃广场、招待所南侧绿化区域;元宝山山体;南湖校区规划水面。 六、基础设施、人防、环卫规划(一)给水:全年用水指标521万吨,实际用水585万吨。按现状分析,浪费水和漏水问题较严重。要采取有力措施节约用水。改造水池和泵房。(二)排水:按道路系统组织干道排水,实现雨污分流。目前重点要连接南门、南湖校区及教仪厂校区的市政排水接口。(三)供电:现有18650KVA,远期规划26800KVA。(四)燃气:

16、在条件许可时,对锅炉进行燃气改造,使用清洁能源。(五)弱电:(电视、电话、计算机网络、金龙卡、广播等):管网下地,疏通节点,实行智能化管理。(六)消防:整理规范消防设施,确保使用安全。(七)人防:改造连通地下人防工程,按照平战结合的要求管理人防。(八)环卫规划:改造垃圾箱,调整增加清洁桶,倡导垃圾分类和回收。 结束语:高校校园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学科门类及多种艺术种类,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体。她有古老悠久的历史,又随着时代在蓬勃发展。大学和城市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结晶与象征,高校规划既是城市规划的有机组成,又是城市规划中的典范与精粹。高校规划不仅是物质空间建设的蓝图,还应该是高品质

17、文化的生动体现。高校的规划与建设,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传承与创造的发展轨迹,大学校园记录和承载着人类文明智慧中最为辉煌的一部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高等学校在文明历史长河中,都显得格外奇异璀璨。因此,校园规划不仅仅是建筑师和规划工作者少数人的事,学校的领导,各部门的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社会的主管部门及所有热爱高等教育的人们,都应该广泛地参与到校园规划工作中来。这是我们对校园规划应该统一的基本认识。科学的发展观引导我们,要从“制定”一个规划的观念向“培植”一个校园转变。这种新的思想,是把培养学生品质,锻炼学生的求知欲、创造能力和促进科学交流作为校园规划的目标;当我们把这些思想结合土地(校

18、址)特点、交通、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等进行全面研究,我们就能创造出丰富的校园环境和建筑文化。当然,我们再也不会因为所谓的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结合而把化学工厂直接办 在校园中心高等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果我们的规划思想是正确的、有远见的、有创造性的和符合客观实际的,并且这样的规划能被灵活熟练富于想象力的去认真贯彻执行(规划是动态的连续性的工作,贯穿规划实施的每个阶段,制定规划应该说仅仅是开始),她就能成为促进学校乃至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换一个角度讲,校园规划和建设的质量,是对我们的责任心,设计水平,发展眼光、决策质量的综合检验;也必然是学校凝聚力和师生员工学校意识集中的体现,对此,每一个华师人,特别是两代会的代表,担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代又一代的华师人,在桂子山这片珍贵的土地上,曾经披荆斩棘,连年植树种花,修路盖楼,流下了无数的血汗,建造了我们今天的校园。这种精神和传统在“百年校庆”的建设过程中更加深入人心,值得我们代代相传!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贡献出自己智慧和劳动,把“我们的校园”建设得更加美丽!祝愿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