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笔记.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和定义1. 城市定义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是伴随私有化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2. 与农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居民从事的职业)、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3现代城镇的定义 包含3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我国的城镇可以分为直辖市、市和镇,还可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第二节 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称为前工业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1
2、. 古代城市影响因素:A 防御的要求B 社会形态的发展(社会阶层)C政治体制的影响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治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而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D 经济发展的影响2. 近代城市的发展农业的产生第一次产业革命出现定居的居民工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影响因素A 城市工业的发展 人口的聚集;城市布局变化:居住地、仓储用地、商业及工业建筑、金融机构、商务贸易活动中心、交通工具的改变导致道理系统布局的变化。 城市类型有所增加:港口贸易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以某种产业为主的城市。 原来的一些大城市则发展为工业、商业、金融、贸易等综合功能经济中心。B 环境影响C 科学技术
3、发展带来的城市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生产和人口的聚集,促使城市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的聚集,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 工业的发展、工业门类的增加、科技的进步、多种产业的协作、科技的交流,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 商品的交换和集散、信息的发达、人口的集中和流动使城市成为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中心。3. 二次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第3节 城镇化1. 城镇化的定义是农业人口和农业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A 人口职业的转变:农业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的减少,非农业人口的增加。B 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不断增加。C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由比较分散、低密度的居住形式转变为较集中的,密度较高的居住形式。2. 城镇化的表现特征A 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B 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C 城镇化水平高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3. 世界城镇化的历史过程 诺瑟姆曲线(30%,60%,我国最高46.6%) 起步阶段:30% 加速阶段:60% 稳定阶段 4. 中国的城镇化:起步晚、起点低、发展快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