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通论笔记.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432375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学通论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民族学通论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民族学通论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民族学通论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民族学通论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民族学通论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学通论笔记.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人类的种族人类的种族又称人种,严格说来,所指的是现生人类这个统一物种即晚期智人当中的各个亚种。种族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现代民族学家将其理解为经常在内部进行婚配和繁育的种群。种族这个概念所要表示的主要是存在于外表体质特征上的人类变异,是人类进化和发展中必然出现并长期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是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的传统课题之一。研究这个课题有两方面重要意义,从科学意义上讲,它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类起源以来的进化过程,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生物学特征与文化特征和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从社会意义上讲,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全人类各个种族一律平等的科学基础,破除种族偏见,

2、维护人类尊严。局限性:从科学上讲,没有任何生理上的障碍能把人类不同种族之间的成员隔离开来,拿任何种族中的任何成员身上的任何特质作标准,都能发现种族的内部成员之间的差异。美国哈佛大学遗传学教授列文丁发现只有6.7%的变异能在地理种族的水平上得到解释,即在种族的水平上偏离标准类型的比率高达94%左右。认为传统的种族概念只能解释人类遗传变异内容的15%,剩下的85%的内容都要靠村落与村落、家庭与家庭,甚至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区别来加以说明。对策:人类遗传学家主张限制种族的使用范围,代之以繁育种群或人类变异的概念。体质人类学家尝试采用新的方法,即渐变群,又译倾群,是指人体特质中的某种基因频率在空间上的渐次

3、分布。种族和民族从科学意义上讲,二者是互不相干、泾渭分明的,种族所涉及的是人类种群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关系,它主要是自然科学;而民族所涉及的则是人类的社会文化群体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它主要是社会科学。种族和民族是两套分类系统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人类这个统一体所作的划分,前者主要考虑生物因素而不考虑文化因素,后者主要考虑文化因素而不考虑生物因素。因此,从理论意义上讲,一个种族或种族类型中包含了若干个民族,或者一个民族中包含了几个种族或种族类型的现象都是正常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种族和民族在使用过程中又有许多联系:首先,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二者的外延有重合的时候。如美国的黑人既属于赤道人种,又

4、是该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次,二者在日常生活用语中都被人们赋予了多种含义,尤以民族为甚。如种族主义。第四章 经济文化类型经济文化类型是苏联民族学家托尔斯托夫、列文和切博克萨罗夫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概念。定义是:居住在相似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并有近似的社会发展水平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围绕该核心概念的操作规范包括:第一,它不是单纯的经济类型,而是经济和文化相互联系的特点的综合体。第二,它具有超地区性的特征。第三,每一个类型的文化特征首先取决于该类型所处地理条件所规定的经济发展方向。第四,是历史过程的产物。第五,各种经济文化类型都有各自的历史年龄。经济文化类型理论的作用首先

5、,充分肯定了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对于物质文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从而为民族学对于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的起源和特征的研究提供了一条科学的认识途径。第二,这一概念和理论为世界民族分类这一重大的民族学研究课题提供了一套新的选择方案。第三,对考古学中的文化、类型等概念的形成和解释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第四,对于体质人类学材料和数据的搜集、分析和解释也能起到重要的参考价值。第五,对于民族史志的撰写和讲授也能起到动纲不动领性的作用。最后,能为民族学走向社会,积极参与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开辟出新的途径。中国经济文化类型的基本框架一、 采集渔猎经济文化类型组分布在东北大小兴安岭的森林地区及黑龙江、松花江、乌苏

6、里江的交汇处,包括讲阿尔泰语系通古斯-满语族的赫哲、鄂伦春及部分鄂温克族。含有两个经济文化类型,即以鄂伦春族为代表的山林狩猎型(“仙人柱”、马匹、迁徙生活)和以赫哲族为代表的河谷渔捞型(土窑、窝棚、鱼皮衣、半定居)。二、 畜牧经济文化类型组分布在东起大兴安岭西麓,西到准格尔盆地西缘,南到横断山脉中段的广大地区内,有蒙古、哈萨克、裕固、塔吉克、藏和部分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含有四个类型,即以部分鄂温克族为代表的苔原畜牧型,以蒙古族为代表的戈壁草原游牧型,以哈萨克族为典型的盆地草原游牧型,以藏族为典型的高山草场畜牧型。三、 农耕经济文化类型1,山林刀耕火种型。门巴、珞巴、独龙、怒、佤、德昂、景颇、基

7、诺等族。2,山地耕牧型。藏缅语族的羌、纳西、彝、白、普米、拉祜和部分藏族和傈僳族。3,山地耕猎型。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苗、瑶、畲族等。4,丘陵稻作型。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傣、壮、侗、水、仫佬、毛南、黎族等。5,绿洲耕牧型。回、俄罗斯、维吾尔、乌兹别克、塔塔尔、东乡、保安、撒拉等族。6,平原集约农耕型。汉、满、回、维吾尔等族。分北方亚型和南方亚型。第五章 民族学的源流马克思民族学的创立: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民族学创立起来了。对民族学的贡献:首先,关于劳动在人类起源过程中的作用问题。其次,关于“两种生产”的理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第三,关于氏族和家庭史的理论。第四

8、,关于原始公社的理论。第五,关于私有制产生的理论。第六,关于“直接过渡”的理论。苏维埃民族学派十月革命后,苏联民族学得以建立和发展。民族学的苏维埃学派萌芽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正式形成于30年代末40年代初。与西方民族学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1,对原始社会史的研究。2,对民族起源问题的研究。3,人类学(体质人类学)与民族学相结合。4,重视对国外民族的研究。5,对西方民族学的批判。6,重视民族学理论问题的研究。7,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了十分细致的研究。8,对经济文化类型和历史民族区的研究。中国民族学的发展历程1, 林纾、魏易译哈伯兰的民种学,1903年出版。2,“五四”前后,中国学生前往西

9、方学习民族学知识。3,上海沪江大学1915年设立中国第一个社会学系。4,李济,南开大学,人类学系开设人类学和进化史课,文献记载中国最早的人类学系。5,1926年蔡元培说民族学中提出“民族学”这一术语,对学科进行了界定。6,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社会科学研究所,其中第一组为民族学组,蔡元培兼任组主任。7,1934年,中国民族学会成立,出版民族学研究集刊。8,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对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地区进行民族学田野调查。如史禄国、杨成志云南调查,凌纯声、芮一夫湘西苗族调查,凌纯声、商承祖东北赫哲族调查等。9,抗战后民族学研究和教学机构转移西部,开展了对西部少数民族的田野调查。如云南大学和燕

10、京大学的社会学实地调查工作站(魁阁)。10,20世纪前半期的研究著作有: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费孝通江村经济、林耀华金翼、许烺光祖荫下等。11,新中国建立初,参加了中央访问团对各民族地区的慰问、民族地区民族民主建政、民族识别、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等。民族学中国化的三种意见第一种:利用外国民族学的方法,择其善者,根据中国实际,结合而成中国化的民族学。在理论上必须对国外学科理论进行全面的研究和综合的汲取,再根据中国的现实加以检验与修改,由是取得思想上的独立。孙本文。第二种:以经过比较择出的某一学派的国外民族学理论为张本,实现民族学的中国化,强调以试用假设始,以实地证验终,理论和事实结合,使西方

11、学术根植于中国土壤之上,再加上有了独立的科学人才,来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实现彻底的中国化。吴文藻。第三种:吸收国外民族学的合理之处,但因为国情不同,中国所需的民族学和欧美殖民地式的民族学应当有本质的区别。建立一种在观点、方法和内容上都与西方有别,成为中国自己的独立的民族学。要修正地应用民族学,将一些民族学原则在中国加以应用,以求适合中国的特殊情况。岑家梧。中国民族学的特点重视历史资料的运用;自观和他观相结合的调查研究,本土人类学家。第六章 民族学的实地调查方法实地调查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它是民族学家获取

12、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是民族志构架的源泉,是人类学最重要的经验,是现代人类学的基石,是民族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民族学研究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是民族学创新的基本动力,不仅推动了本学科的发展,也对其他相关的学科发生着重要影响。1874年,英国科学进步协会编印的民族学田野考察专业手册人类学的记录和询问,是民族学学科产生的一个标志。马林诺斯基革命,指的是对民族学实地调查方法的创新,即开创了“参与观察”式的田野工作的新局面。是民族学实地调查发展过程的一次变革,一次飞跃,奠定了现代民族学实地调查的基石。新中国的民族学实地调查最突出的成果有两项:民族识别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如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民族

13、学实地调查的特点1, 社会性和多元性。2,文化性和生活性。(关注非主流文化)3,历史性和现实性。4,实践性和探索性。5,艰苦性和变化性。民族学实地调查的类型1, 自观和他观。2,宏观和微观。3,社区和个案。4,定性和定量。(方法论和科学技术的制约)5,专题和综合。民族学实用调查法1, 观察与参与观察。2,个别访问。3,调查会。4,问卷法。5,谱系调查法。6,自传调查法。7,定点跟踪调查法。8,文物文献搜集。民族学调查者素质的培养1, 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党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民族政策为指导,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为调查对象服务是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尊重当地群众,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

14、。2, 打破僵化模式,适应新形势,建立新思维。3, 专业基础扎实,知识视野开阔。4, 善于沟通人际关系,具备应变能力。近期中国民族学的主要任务第一,继续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问题的研究。第二,进一步深入开展国内各民族的研究。第三,加强世界民族的研究。第四,继续开展国外民族学理论的研究。第五,继续开展影视民族学的研究。第六,进一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研究。第七,开展民族文物研究和建立民族学博物馆。第八,开展民族统计学的研究。民族识别的三原则:一是结合我国实际,灵活处理斯大林关于民族四个特征的理论;二是从民族集团的现状出发,分析研究历史;三是尊重本民族集团中大多数人的意愿。民族识别的三

15、阶段: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经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第一阶段;从1954年到1964年的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为第二阶段;从1964年起,经过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到现在,为第三阶段。民族识别工作的意义:首先,使广大少数民族有了明确的族属,得到了法律的保护。其次,避免了国外因族属不清而付出代价的教训,积累了经验,在国际上引起反响。最后,看到了文化是民族的根本尺度,是构成民族的最基本特征,明确了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第八章 社会形态与民族学研究社会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最重要范畴之一,是中国民族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是指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以一

16、定的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即生产方式,是社会形态的物质基础。要了解一种社会形态,不能只局限于物质方面,还必须了解受物质因素制约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及其他一切社会现象。民族社会形态研究运用的是实地调查和比较研究的方法。社会形态的概念,首创于马克思、恩格斯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是在社会形态的研究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民族学方面的资料的发现和研究,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学说的确立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证据,同时也在社会形态的研究中产生和发展起来。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系统地阐述了人类所经历的第一种社会形态,确

17、立了科学的原始社会史,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诞生。是否承认并重视社会经济形态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和资产阶级民族学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会形态研究的意义:首先,民族学的社会形态研究为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提供了生动的活材料;其次,社会形态研究是认识各民族社会现象的基础;第三,民族社会形态研究在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中有重要作用;第四,民族社会形态在后进民族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社会形态,包括原始群、前氏族公社和原始公社(母系制和父系制),农村公社和家长制家庭式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中间阶段。一, 原始群指从猿到人过渡时期正在形成中的人的群体,是

18、刚刚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共同生产和生活的集团。包括4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阿法种和800-1400万年前的腊玛古猿。主要成就是手足的初步分工,尚不平稳的直立行走,以及产生了初步的语言。二, 前氏族公社直立人阶段,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二三十万年到三四百万年的历史。是人类第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形式。实行血缘婚,即按辈分划分的婚姻,也叫集团内婚,是人类的第一种婚姻形态。三, 氏族制度下的原始公社先后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母系家族公社和父系家族公社,即由母系到父系、由大型到小型的演化过程。氏族制度的痕迹:存在图腾崇拜,氏族名称使用动植物的名称;实行外婚制;本质上是民主的;实行原始共产制,集体生产、共同消费;同一

19、氏族的人须相互保护、帮助复仇;有共同的宗教信仰活动;有公共墓地。四, 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过渡农村公社或家长制家庭时期,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过渡的最后一个阶梯,表现出二重性。在居民联合、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组织形式和社会管理四方面,都有着鲜明的二重性,其中最有决定意义的、最具破坏力的是小土地劳动,是贫富分化、阶级对立、国家产生的根源。中国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原始民主型、血缘纽带型和中央政府委任型。原始民主型:基诺族的长老制;瑶老制和石牌制;侗族、苗族、布依族、水族等的“款”血缘纽带型:黎族合亩制;景颇族山官制;凉山彝族家支制中央委任型:政教合一制度;盟旗制度;土司制度第

20、十二章 婚姻家庭制度群婚及其家庭形式集团内群婚,即血缘婚(班辈婚),排除亲子间的性交关系,只允许同一辈的男女间结成配偶,因此在亲属方面无父方与母方、夫方与妻方之分,也没有血亲与姻亲上的区别。相对应的家庭形式叫血缘家庭,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家庭形式,是第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形式,是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个发展阶梯。集团外群婚,即氏族外群婚,普纳路亚家庭。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选择原则导致。前氏族公社向母系氏族公社的转变。有多种形式:1,普那路亚群婚排除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关系,实行一定范围内相互的共夫和共妻,即男子只能以别一氏族的女子为妻,女子也只能以别一氏族的男子为夫。普那路亚婚是群婚的最高形式。2,级

21、别婚澳大利亚土著中发现,两个氏族,两个婚级,四个性级。排除母方兄弟姐妹间、母方兄弟的子女间、母方姊妹的子女间的通婚,而允许母方兄弟的子女与姊妹的子女间的婚姻,因为他们属于不同的氏族和婚级。这就是依父系概念所说的交错姑舅表婚。3,环形婚按父系概念来说,是一种单向舅表婚,即舅家的女儿固定要嫁给姑家的儿子,而舅家的儿子不能倒娶姑家的女儿。如景颇族的“丈人种”和“姑爷种”。此外,在有些民族中还有单向姑表婚和交错姑舅表婚,单向姑表婚即舅家的儿子理应娶姑家的女儿为妻;交错姑舅表婚即舅方嫁出一个姑娘到姑方,姑方必须回嫁一个姑娘作抵。个体婚的初级阶段对偶婚第十四章 文化的概念泰勒1871年原始文化中,首次把文

22、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出来:文化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 合体。(不足:缺少物质文化的内容)中国民族学界:文化是人们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财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以及人们所具有的各种生产技能、社会经验、知识、风俗习惯等。文化的结构1, 二元结构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源于苏联学术界,50年代以来为中国学术界接受。物质文化指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及其创造方式,包括劳动工具和人类为满足衣食住行等各种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精神文化是人类脑力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一切成果,包括思维、语言、知识,以及属于上层建筑中

23、的哲学、科学、伦理、道德、教育、法律、制度、风俗习惯、宗教、文学艺术等。2, 三元结构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或实物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3, 四元结构说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或智能文化、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文化的特征1, 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2, 文化的后得性3, 文化的适应性(对自然环境和对社会环境)4, 文化的分化和整合。文化分化,指从旧文化体系中分化出新文化体系的过程。在社会发生变化时,旧文化体系中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价值取向,并与旧的文化发生矛盾冲突,当这种矛盾冲突突破临界点时,原来的文化体系就被打破,发生文化的分化现象,衍生出新的文化体系。文化整

24、合,指不同文化相互影响、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5, 文化的变异(变迁)与涵化。第十六章 文化与民族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根本的莫过于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它体现在民族每个成员的实际生活中,体现在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体现在他们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上。还会以各种方式在这个民族中流传下去,世代相继,从而形成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于是文化特点和文化传统,便成为区分民族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文化与民族不可分离。文化都是民族的,民族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都具有民族性,民族性是当代文化的又一显著特征。文化的民族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特别是民族精神文化,作为民族群体文化的根本特征,作为民族

25、文化的基本传统,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民族。民族学研究文化的意义:第一,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民族的内涵与特点,以便对民族异同做出更合理、更准确的区分。第二,可以使我们透过文化,更准确地揭示负载它的那个民族的社会。如服饰的功能有区分性别和标志社会地位,与从群婚过渡到对偶婚、一夫一妻制的婚姻进化有关,也与在家庭和社会中确立父权制有关。在确立和巩固等级制度和意识起过重要作用。第三,有利于推动我国各民族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第四,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交往,增进相互理解、尊重、信任和合作,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贡献。物质文化指人类创造出

26、来的物质财富及其创造方式,包括劳动工具和人类为满足衣食住行等各种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还要注意使用它们的技能和经验。可分为劳动工具、住所、饮食、服饰及交通工具等。农业民族的住所建筑技术有两大类:柱架结构和壁桁结构。作为观念形态的精神文化是客观世界的反应,它的形式和内容决定于一定民族的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同时民族的精神文化又反过来对民族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施以影响和作用。在阶级社会里,民族的精神文化常有深刻的阶级性。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有机的统一,精神生产的成果常表现为一定的物质形式。思维和语言是精神文化的基础。民族心理是一种文化现象,或称为文化过程,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且都是在发展的,是长

27、期形成的,表现为一个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理活动。信息也是一种文化过程,一种准文化现象,是人类的感官接收的外界事物的反馈。风俗习惯作为民族社会心理的表现形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直接反映并影响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和生活面貌。指一个民族在衣食住行、生产劳动、婚姻、丧葬、节庆、礼仪等方面的风尚和习俗。民族学研究风俗习惯主要意义在于:1,风俗习惯是历史学和文化学研究的重要资料。2,可以由现存的民族风俗习惯追寻国内各民族在文化交流方面的成分,了解中国民族文化与邻近国家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的痕迹。3,有利于加强国际间的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发展。风俗习惯的特点:关于内涵特征,主

28、要表现为民族性、地方性、集团性和约束性。关于外延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承继性和变异性两方面。宗教是一种文化,既是一种信仰实践,又是一种社会力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包摄着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心理习俗。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还是世俗文化最古老的渊源或积累形式。第十九章 民族学的应用“应用人类学”一词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丹尼尔-布林顿1896年向美国科学促进会发表其就任主席的演讲中开始使用的。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应用人类学”一词是拉德克里夫布朗1930年发表的报告“应用人类学”开始的。西方应用人类学的四阶段划分法:1,形成期1914年以前,为殖民当局制定政策提供资料;

29、2,发展初期1914至1938年,从事殖民地行政管理;3,扩展阶段二战1939至1970年,战争问题研究和第三世界的发展问题研究;4,决策时代1971年至今,介入决策研究。主要研究范围:1,殖民地的行政管理;2,国民性研究;3,公共卫生与医学人类学;4,技术变迁与经济发展;5,社区研究与发展人类学(如维科斯河谷的康乃尔秘鲁计划和福克斯计划);6,工业人类学;7,教育人类学;8,都市人类学(情景分析法和网络分析法);9,决策研究(新应用人类学参与决策过程并对政策施以自己的影响)。民族学在中国的实践与应用:民族识别工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近年来民族学中的一些应用项目的研究。民族学与现代化:1,

30、四化建设需要民族学少数民族地区、汉族地区、世界民族研究。2,民族学离不开四化建设中国民族学的基本任务和显著特点便是为各民族的繁荣和发展服务;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实践;要以现代化的手段武装自己以跟上世界民族学发展的潮流。影响少数民族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1, 经济因素人口自然变动;人口迁移变动;人口社会变动。2, 政治因素直接影响(计划生育政策,与恢复或改正民族成分有关的政策);间接影响(更改民族成分,异族通婚后代的族属选择)。3, 民族因素对自然变动的影响(通过某种媒介如家庭形式、婚姻习俗、宗教信仰等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发生作用);对迁移变动的影响;民族转化过程对人口变动的影响(民族识别、“还本归原”、异族通婚)。发展教育、科学技术,促进民族繁荣发展1, 加强学习、宣传,树立重视教育、科技的新观念。2, 从实际出发,注意民族特点、地区特点和文化特点,使民族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符合科学性。3, 大力培养骨干,多形式、多渠道地发展教育、科学技术,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