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般法门.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432899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3.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般法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安般法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安般法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安般法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安般法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安般法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般法门.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安般法门一般的气功,修的是小周天。而成仙所修的是智慧之气,走的是冲脉,与一般气功走的奇经八脉不同,道教称为先天的炁。有人一看气功二字,就心生执着,就拿佛陀的楞严经来做血滴子,此等人可不知佛陀一样教导用气为意的导引,气的功夫与气功类似,佛陀教的气的导引叫观出入息亦称安般守意,安般的安是梵语ana,即入息的意思,般是梵语apana,即出息的意思,守意是梵语sati,即守意。有学者把气功与佛法做一番研究,以下为他的研究心得:安般者,通译为息,十念之一也。入佛法有二甘露门,一、不净观,二、安般守意。而于我国六朝禅法则以安般为最要,而特别由安般的演进,成为各家各派中无数甚深禅定之修法。所以释禅波罗密次第

2、法门云:“佛法甘露门,名阿那波那,于诸法门中,第一安稳道。”安般者,通译为息,十念之一也。入佛法有二甘露门,一、不净观,二、安般守意。而于我国六朝禅法则以安般为最要,而特别由安般的演进,成为各家各派中无数甚深禅定之修法。所以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云:“佛法甘露门,名阿那波那,于诸法门中,第一安稳道。”经中曾记载释迦牟尼佛在达到正觉不久后,对弟子所说的一席话:“弟子们,我在最近三个月间,全神贯注于出息,因而得到了诸多心得。我实际地实行入息、出息、长短息等等各种呼吸方式,才晓得有各种不同的呼吸方法,而我已经有了粗略的思维,弟子们,我希望经过更长的时间,再得到更细微的思维。”由此段经文可知,释尊在三个月

3、之间实行安般守意的呼吸法,而后得到许多心得的经过情形,并且由实行出息、入息、长短息等呼吸方式,得到更多的呼吸法,慢慢地思索,获得更多的心得,连过去所不曾感受到的细微之处,也逐一地体验到了。而且根据记载,释迦真正领悟到“安般守意”的契机,是在他三十五岁的时候,而后在世间的四十五年之间,“安般守意”便如影随形的与他同在。所以智者大师在六妙门法中云:“故释迦初诣道树,跏趺坐草,内思安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因此万行开发,降魔成道。当知佛为物轨,示迹若斯,三乘正士,岂不同游此路。”又在释禅中云:“如经说阿那般那,是三世诸佛入道初门。西国禅师,相传不绝,多以此法为学道之初。”念安那般那,

4、通俗名词称为练气,就是念呼吸与息,也就是现在密宗、道家的炼气法、密宗的修气、修脉、修明点、修拙火四部,都是修安般法门发展出来的。而中国道家讲气脉,都是受安那般那的影响。后来天台宗的止观,讲究出入息的方法,也就是从安般守意来的。安般守意不是释迦牟尼佛创的,印度的婆罗门教、瑜伽术里早都有了,只不过佛用佛学的方法,将它与般若观行融会在一起。传到中国以后,又跟道家打成一片,守窍、练气都与它有关系。中国的高僧,有神通证果位的那么多,都同这个念安那般那有关系。所以南怀先生在禅观研究三讲中说:“天台宗讲究止观法,即是从十念法中之安那般那入手。西藏密宗宗喀巴大师传与达籁、班禅以后所讲的止观法门,与天台宗几乎是

5、同一路线,也是从安那般那出入息修法入门。”又云:“十念法中又以念阿那般那为各种修定法门通途之学。”又云:“安那般那是炼出入息,包括显、密许多方法,而原则只有一个。若加以度婆罗门、瑜伽术、中国道家,至少有几百种方法。方法虽多,但归根结底是炼气息。”所以增一阿含经特别强调念气,因此,由佛的公子罗侯罗,特别报告自己证阿罗汉果的经过。其他方法则没有特别报告,由此可见念气的重要。南怀谨教授曾对念安般法门之优点和重要性,作了十分精辟之描述,现将之整理如下:一、“正意”涉及了呼吸,道家也一样,阴符经上有一句话“禽之制在气”,这是一个重要的口诀,也就是方法。念头抓不住会乱跑,思想不能专一,就是因为你的气在散乱

6、,气散乱心就散乱了。虽然气不是主体,是心的附属品,可是这个附属品很厉害,抓它不住,你的心就停不下来。等于人骑在马上,你的气就是马。人若骑在一匹劣马上,想叫它停住,缰绳拉得很紧,马还是乱跑,停不下来,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所以我们心虽然定,若气不能定,妄念怎么能停下止呢?所以孟子云:“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如果精神与气不配合,想不生妄念,绝对做不到。古人也有云:“欲从心起,息从心定。心息相依,息调心静。”而我们应该如何把妄念抓住呢?只要注意呼吸,呼吸就像一条绳子,把这一匹马拴住了以后,等于妄念被拴住了,修行便可以专一,也就可以证入“初禅”。修行的效果是一定会来的。修这个法门,对身心都好,寿命也可

7、延长。记着:只要你把意念与呼吸配合为一,气就不会乱跑了,忧愁烦恼自然就去掉了。所以佛说:“能修行安般者,则无忧恼乱之想,获大果报,得甘露味。”二、四大中最重要的是风大,就是呼吸往来的气。一口气接不上来就会死亡,所以气最重要。念头与呼吸有很大的关系;思想越散乱,呼吸就越乱;思想细了,呼吸跟着细了。到鼻子不呼吸时,才叫做“息”。所以打坐作功夫,调不好息,谈不到得定;也谈不到止观的“止”,充其量只不过有一点影子而已。打坐后身体变好,并不是你方法修得好,是静坐中,无形中在调息,气息变细了,身体便转好一点。如果我们把意念专一起来修持,那效果就更大了。修密宗主要强调的是修气修脉,以达到成佛证果。气脉不通,

8、脉络转化不了,不能得定,就是所谓的“中脉不通而言得定者,绝无是处。”三、我们修持之所以不能得定,是因为身心没有调整好,尤其是身体的障碍太多,身见是最难去掉的,我们一打坐修定,身见身体的障碍就有了。因此,不能去掉身见,想进入定境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如何去掉身见?在修持方法上,修出入息是比较容易的。四、修出入息,身体会特别健康,这时精神健旺,可以却病延年。虽然却病延年及返老还童,并不是我们修道的目的,但能作到身心健康,求证道业就比较容易了。所以密宗有宝瓶气、金刚诵、九节佛风等修法,走的是瑜伽术的路子,因为身体四大不调,想打坐得定绝无可能。气息调整不好,身体也不会健康。五、修安那般那最容易成就,因为生

9、命的根元在气。唐、宋以前,道家修练的方术,有专门用“服气”的方法。那是专心一志,利用呼吸的屈伸起伏,以求达到“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道术。它与印度古代瑜伽术中修气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炼气的方法,其最终目的,都是凭借呼吸的作用,由此而引发生理潜能的“真气”,那才是“气功”与“身瑜伽术”的极果。六、断欲是最难最难的,很少人真正能把欲断了的。年轻人打坐,刚刚把功夫作得好,情欲就来了。没有情欲时,打起坐来,半在昏沉半睡眠。这怎么办?要靠练气,所以十念中第八项念“安那般那”,非常重要。炼息可断去欲念,作到不漏丹。老年人炼息可使阳气重来;有病的可借此去病,健康长寿。七、佛说修安般,由调息的方法入门,

10、修成后戒、定、慧具足,不用刻意守戒,已完成守戒功德。诸根神通而得解脱。如何修习安般法门至于如何修习安般法门呢?在许多佛经、论著和大德之开示中也可以找到不少珍贵之资料。在南传中阿含经中,有以下之开示:“修行者应到树林中、树根上或空旷之地,盘膝而坐,挺直背脊,开始观息,把心念专注在呼气与吸气上。深深吸入时,应念住:我吸入长气。深深呼出时,应念住:我呼出长气,轻轻吸入时,应念住:我吸入短气。轻轻呼出时,应念住:我呼出短气。再者,修行者吸气时应念住:我吸气并感受一切身上的活动。呼气时应念住:我呼气并感受一切身上的活动。又吸气时应念住:我吸气并镇静一切身上的活动。呼气时应念住:我呼气并镇静一切身上的活动

11、。”楞严经周利盘陀伽曾说:“佛陀怜悯我的愚蠢,教我安居静处,正身端坐,调理鼻中出入气息,我秉承教示,时时观息,用功日久,心渐微细,知息出入,终能穷尽气息生、住、异、灭四相,刹那的变迁情形,于是豁然而悟,得大无碍,终至漏尽,成阿罗汉,于佛陀座下,蒙印证已成无学圣果。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反息循空,才是第一。”鼻根反息,也一种入流照性,背尘合觉的妙法。因为鼻根不仅有嗅觉,且职司呼吸,反息是把鼻根外在的浅呼吸,入流而成内在微细的小腹丹田呼吸,再加上反观息相,使心息相依,就发生入流照性的作用。楞严经孙陀罗难陀曾说:“我于出家的时候,从佛学出世道,虽说于佛戒律,无所逾越,但心常散乱,不能入定,因不能发慧断

12、惑,故未得无漏,当时世尊,教我和拘罗,双眼注视鼻端的白点,使系心一处。我秉承如来的教诲,摄心谛观,经三七日,初见鼻中气息,出入如一缕黑烟,鼻识内明,智慧光发,外照世界,一片虚净,恍如琉璃,观之既久,烦恼解尽,烟相亦渐渐消失,出入鼻息,变成了白色。因此心开漏尽,出入鼻息,化为光明,照耀十方,证阿罗汉,世尊就为我授记,将来一定得证菩提佛果。佛问圆通,我由摄心观鼻,得智慧光明,圆照十方,消灭诸漏,如我所证,斯为第一。”南怀谨教授也提出了一个非常殊胜之修法,他说:“因一般人调息不容易调得好,不如先作粗猛的呼吸。呼吸粗的叫风,细的叫气,当气到达好像不呼不吸时,微细最微细的那个叫息。天台宗的数息、听息、调

13、息是讲息,不是讲风,也不是练气。上坐以后,先修风,手结亥母手印,也就是京戏的兰花手。炼气时,肩膀要端起来,让手臂伸直,手放在骨上,手臂一伸直,肩膀自然端起,里面的五脏也自然都张开了,气就贯通,所以,非用这个姿势不可。下一步,鼻子吸气时,小腹自然向内缩,气吸满了,不能再吸了,就吐气。吸时细、长、慢。放出时粗、短、急。往复这样作,到了气满时,自己会不想作了,此时就不大起念了,然后由气转成息,心境自然宁静下来,感觉到鼻子细微的呼吸,意念与息不要分开,吸入知道吸入,呼出知道呼出,吸入暖知道暖,吸入冷知道冷,意念与气息始终相合,不能离开,如果有一念没有感觉到息时,就是已经在打妄念了。慢慢慢慢如此练习,真

14、到了一念之间,心息真的合一了,密宗的修法叫“心风合一”,“心风合一者,即得神通自在”,至于却病延年,返老还童,更是不在话下。在橘皮书中,也介绍了一种称为“味帕沙那”之观息法门,现在整理如下:“静静地坐着,开始观照你的呼吸,最容易的方式就是从鼻孔的入口处来观照。当气进入,感觉那个气碰触到鼻孔的入口处,观照该处。那个碰触比较容易观照,气太精微了,所以在刚开始的时候,只要观照那个碰触。气进入,你感觉它进入,观照它,然后跟随着它,跟着它走,你将会发现它来到一个停止的点,就在靠近肚脐的地方,它停止了,它停止的时间非常非常短,然后它再度往外移,要跟随着它,再度感觉那个碰触,感觉气从鼻孔出去。跟随着它,跟着

15、它出去,你会再度来到一个点那个气有一个非常短的片刻会停止,然后再开始循环。吸气,空隙;吸气,空隙;吸气,空隙。那个空隙是你里面最神秘的现象。当气进入而停止,不动,那是你能够会见你的中心,当气出来而停止,不动的时候,那个空隙就是宇宙的中心。这两个中心并非两个不同的东西,首先你要觉知到你内在的中心,然后你要觉知到那个外在的中心,最后你会知道这两个中心是同一个,然后“进”与“出”将会失去它们的意义。佛陀说:“有意识地跟着呼吸移动,你将会在你里面创造出一个觉知的中心。”一旦这个中心被创造出来,觉知就开始移动到你的每一个细胞,因为可以说每一个细胞都需要氧气,每一个细胞都在呼吸。记住,不要由你来停止它,让

16、它自己停止。如果你主动去停止它,你将会错过整个要点,因为那个“做者”一介入,观照就消失了。你不要对它造任何事,你不要去改变那个呼吸型式,你既不主动吸气,也不主动呼气。你根本就不去碰那个呼吸,你让它自然发出,自然流动。当它出去,你跟着它,当它进来,你也跟着它。不久你将会觉知到有两个空隙,在那两个空隙当中,就是门道之所在。在那两个空隙当中你将能够了解,你将能够看出,气本身并不是生命,它或许是生命的食物,就像其它食物一样,但它并非生命本身,因为当气停止,你还在那里,完全在那里你完全有意识、全然有意识。气已经停止了,气已经不再在那里,但你还在那里。一旦你继续观息佛陀称之为“味帕沙那”或“阿那帕那沙提”

17、瑜伽如果你继续观照它、观照它、观照它,你会渐渐、渐渐看到那个空隙在增加而变越来越大,最后那个空隙会维持几分钟。一个气进入,然后有一个空隙有几分钟的时间,那个气不跑出去。一切都停止了,世界停止了,时间停止了,思想停止了,因为当气停止的时候,不可能去思想。当气停止几分钟的时间,思想完全不可能,因为思想过程需要持续的氧气,你的思想,和你的呼吸非常深刻地互相关连。在空隙之中,你首度知道甚么是气里面的气,甚么是生命里面的生命,那个经验能够解放你,那个经验能够使你觉知到对生命的经验之本身。有关以上对呼吸之间空隙之说明,我们可以在丹田吐纳法?答客问一书中看到很相似之阐述:“因为功夫深到,在纳息转为吐息,或吐息转为纳息时,运用其耐力,在要转换而尚未转换的当中,不立刻接续着运行,却暂保其原有状态,这就是持息,这持息的久暂,视各人的功夫及耐力的如何而决定。在持息的当中,息因之而更为充塞,且像进入了无息的状态,纵使几分几秒之间,而身心也会发生一种美妙的感觉,对于脑神经发生良好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