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专业自评报告吉林师范大学教务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科学专业自评报告吉林师范大学教务处.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吉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申请学士学位授权自 评 报 告吉林师范大学2012年12月12日目 录一、环境科学专业自评报告1二、环境科学专业自评等级8三、环境科学专业自评依据10环境科学专业自评报告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为四年制本科专业,批准于2008年, 2009年开始招生。现已连续招收四届学生,总数达192人,应届毕业生51人。立足于已有基础,经过近四年的建设,教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师资质量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进一步完备,为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一、专业定位与规划依据吉林师范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与吉林师范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参考教育部学科指
2、导委员会环境学科建设指导意见,我们对环境科学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定位及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明确目前,我国环境问题形势严峻,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新一轮经济增长,还将给生态和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挑战。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已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而环境教育是贯彻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培养高素质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逐渐缩短中国与发达国家在高等环境教育及环境技术领域的差距,是国家赋予高校的重要责任之一。遵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确立的发展
3、教育的指导思想,结合吉林省和我校的发展现实,环境科学专业确立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学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部门等从事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专业定位准确根据我校的发展定位,以及环境科学在师范院校中的地位,我们从如下方面对专业定位做了规定。1专业发展类型的定位:经过努力,力争把环境科学专业建设成以教学为主要特色,兼顾科学研究的专业。2专业发展层次的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逐步发展研究生教育。3服务面向定位:服务吉林,面向全国,积极主动为地方环境保护做贡
4、献。(三)培养方案科学合理,符合教育发展需求1环境科学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学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部门等从事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的本科应用型人才。2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要求(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远大理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敬业、奉献精神。(2)学生通过学习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管理等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以及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技能,
5、具备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3)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组织协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环境科学专业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主干学科:环境科学(分为两个专业方向: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主干课程: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环境学、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毒理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等。4学制与修业年限本科专业标准学制为4年,修业年限3-6年。5毕业学分及授予学位学生必须修满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155学分方能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
6、和吉林师范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者,授予 理学学士学位。依据上述内容,结合社会、教育发展实际,我们认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清晰明确,专业定位比较合理,符合国家和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二、师资队伍与学科水平(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近年来,环境科学专业大力加强本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学科水平明显提高,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截止到2012年底,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级、副教授级共7人。具有博士学位及在读博士10人,硕士6人。青年教师的比例占整个师资队伍的56%以上,已形成了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从职称结构看,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队伍总数的43.8%,中级职称
7、的教师占50%,初级职称的教师占6.2%;从学历结构看,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7.5%,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占62.5%。环境科学专业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并且在年龄、学历、职称、研究专长诸方面形成了较合理的结构和梯队,现有教师队伍既能够满足本科教学水平的需要,又能够确保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二)整体状态和发展趋势自2008年开设环境科学专业,并于2009年开始招生以来,为全面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适应专业发展、富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将人才培养工作、教师队伍建设与学院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依据专业建设规划制订了科学、可行的师资培养方案并认真实施,效果显著。1加大高层
8、次人才引进力度 结合学校人才引进政策,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了一批具有真才实学、富有创新意识的高层次人才,切实加强了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水平。四年来共引进环境污染与健康、大气环境、环境影响评价等方向的专任教师5名,为本专业的师资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 2注重师资队伍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坚持以优秀教师学位提升、出国研修、国内访学、课程进修、高级研修等多种方式促进在岗教师学习深造,并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政策。环境科学专业先后有7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拟订中青年教师国内外访学、进修计划,为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奠定坚实基础。每年聘请1-3位
9、专家来我院就相关学科、领域作专题讲学和学术交流。3加强教师考核,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积极贯彻和落实学校制定的各类教学文件,如教学管理工作规范、考务工作管理规定、关于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考试命题工作的规定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等,加强教师考核工作,保证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持续稳定地提高。为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质量和业务水平,学院组织青年教师观摩老教师讲课,让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结对子,实行传帮带。举办青年教师讲课大赛、评选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环境科学专业中,个别课程一时没有合适的教师承担时,就根据需要外聘或内聘教师来弥补。对于外聘教师我们
10、始终坚持严格的聘任标准,即已经取得高校教师上岗资格,正在从事高校教学活动,或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研究生毕业,经过试讲符合要求的教师。4落实本科学生导师制,确保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作为教师不仅要通晓专业理论知识、还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率先垂范、正身育人。环境科学专业根据吉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导师制规程的规定,切实落实本科学生导师制。为此,我们明确了导师的职责与义务:(1)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具体指导学生学习、选课、辅导答疑、野外实践、毕业论文、考研、谋职择业等工作,切实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2)导师与学生保持经常联系,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
11、相关能力;(3)导师具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以此督促教师不仅教书更要育人。在此基础上,环境科学专业教师不仅认真上课,还对所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品德修养、社会实践等方面给予了细致、负责任引导,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爱戴,取得了预想的良好效果。(三) 教师科研能力 近四年来,本专业教师完成或在研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科技厅项目4项,省教育厅项目5项,四平市科技局项目11项;教改项目有:省级教改项目1项,吉林师范大学教改项目11项。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科研和教改论文共57篇,年人均0.89篇,核心以上刊物50篇,人年均0.78篇;出版相关专著(含教材)2部。其中有些科研和
12、教学研究成果分别在省、市、校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本专业专任教师全部参加科研活动。三、教学改革与研究1积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目前承担“质量工程”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探索与实践等省级教改项目1项,吉林师范大学教改项目11项,其中结项5项。2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不断完善培养方案。按照“少而精,新而实,博而通”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按“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性课程”四大模块重新设计课程结构,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师资、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在近几年的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建设
13、中,我们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和优秀教改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合理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及时反映环境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经过努力,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被评为校精品课程。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效果突出环境科学专业重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采取多种措施,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通过示范课、优秀教学成果评选、精品课程申报、教学研讨等活动,交流教改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鼓励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讨式教学方法,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充分利
14、用多媒体教学环境,编写并研制了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电子课件,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除了上课听课学习外,网络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本课程的网站上下载多媒体课件、做自测题、网上答疑。4实践教学取得显著进展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改变,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加强实践教学建设。按照地球环境系统科学的发展要求,不断完善“层次型、模块化”的实验教学体系,逐步增加综合性实验、开放实验、创新实验、选修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既强调在实验实习中验证理论,更强调在深入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在巩固以培养
15、学生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的经典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要及时更新实验内容,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增加实验教学中综合性、创新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1)制订详细的实习计划。根据培养目标,环境科学专业对实习的标准、时间、地点、评价方法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切实保证见习、实习等活动。野外实习计划包括:计划执行表、实习任务书、日程安排、有实习报告和总结要求。过程有检查,经费有保障,确保实践效果扎实、高效。(2)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环境科学专业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的融合,形成了以“教学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主线,以学生技能
16、训练、社会实践和学科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为辅助,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了实践教学内容的优化和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3)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环境科学专业非常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使学生进入教师的研究室进行科研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以及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条件齐备,教学管理制度完善(一)教学条件1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状况:按专业建设规划要求,学校已经投入近千万元购置实验教学仪器设备,购置各类实验教学设备300余台件。现有9个实验室,面积1880余平方米,教学实验室配备完善,设备先进,利用率较高,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很好
17、的作用。2实习基地建设近几年来,环境科学专业先后与四平市环境监测站、金士百啤酒、东方换热器厂、四平山门火山自然保护区等8个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这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综合理解与运用能力非常有利,能够满足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环境科学专业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要求安排实习,专业见习1周,专业实习3周,毕业设计14周。学校关于实习实践工作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和规范,以保证实习实践工作的成效。学校制定了关于教育实习工作的规定和关于专业教育实习和社会调查的规定,学院据此拟定了具体工作细则,从而使实习实践工作有章有序进行。3图书资料基本能够满足师生研究与学习
18、需要环境科学专业目前拥有环境科学类图书资料3.92万册,中文图书资料有2.98万册,外文图书资料0.17万册,电子读物0.77万盘;环境科学类中文期刊150余种,外文期刊100余种,近4年图书资料投入费用10万多元,基本涵盖了环境科学学科群中的主要领域。4教材建设与选用对于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学生教学用书及参考用书情况,我们始终强调采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家“十五”规划教材、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教材。我们也鼓励教师编写教学用书,包括主编、合编和参编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教材。(二)教学管理为保证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卓有成效的措施。1.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专
19、业特色。借鉴国内知名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模式,按照“宽口径,重特色,厚基础,精专业”的理念开设了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环境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环境工程微生物、环境监测、环境经济学、环境影响评价等45门基础课和专业课,将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作为本专业发展的重点方向。2.健全教学规章制度与质量标准,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保证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采取“校、院、系”三级教学检查制度、三级听课制度、三级考试制度和三级监考制度,全部课程建成试题库,实施教、考分离制度,教学管理规范有效。3.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本专业构建了系统的本
20、科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分层次的实验技能培养(验证性实验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毕业论文),在这个过程中重视夯实基础、强调培养学生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产学研结合,构建实习基地,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培养,通过在低年级开展职业认知教育,高年级开展职业技能训练,毕业阶段开展职前实践等教学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入行即入门。4.建立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为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水平,我们为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采取“以老带新,帮促结
21、合”的方式,加强教学经验的交流,显著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选拔青年教师到校外进修,鼓励他们攻读博士研究生,增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深入企业,增加实际工作经验,并把实践经验带到课堂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5.实施专业教育和双轨导师制,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为了使新生尽快了解本专业,规划好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开学后由系主任组织教师对新生开展专业教育,牢固树立了专业本位思想。除了辅导员老师外,为每名学生指定1名学习指导教师,实施“双轨导师制”和“大一晚自习制度”,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6.大力支持教学研究,创新才培养模式为了建立适应“应用型”人
22、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学院制订了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教学、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等方面教学研究的政策,为发表的教研论文、设立的教研项目提供500-1000元不等的资金支持。五、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质量1.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严格教学要求,严把质量关,严格考试管理,严格考试要求,严格评分标准,学生的基本理论的学习成绩呈正态分布。通过近四年的学习,学生们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实验仪器,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仪等,熟悉各类环境污染物的检测方法,熟悉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流程,能够独立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部分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的学生显示出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多名学生在“挑战杯”中获奖。2.毕业论文
23、我院十分重视本科教学计划中毕业论文这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认真做好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从严格毕业论文的选题,到毕业论文的指导和答辩,各个环节都精心组织安排,使我院的毕业论文的质量得到保证。严格执行学校制定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规定和关于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在选题管理上,严格审查选题是否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否能达到综合训练的目的,是否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严格把握选题的难易程度,避免“避重就轻”的倾向,选题严格控制题目的重复。严格控制每位教师的指导学生人数,保证毕业论文质量。教授、副教授指导4人,讲师指导3人。成立答辩委员会,在答辩
24、环节上,严把答辩质量关。3.思想道德与身心素质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大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与心理素质。制定和修订有关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咨询工作的规定,提出了具体的工作内容、目标、原则,明确了工作的措施办法,扎实地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利用“两课”教学主渠道,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利用校报、校广播、校有线电视台、校园网、宣传板等多种宣传媒介,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学生中的好人好事等。重视发展学生党员工作,学生中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比例在不断增加。开展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宗旨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
25、”协会和“环保周”等。引导学生向社会各界宣传环保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4.生源与社会需求在20092012年招生录取中,生源充足,最低录取线高出省内最低控制线,外省考生较多,在2012新生中有近50%为外省考生。2013年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是我校第一届该专业毕业生。从目前市场调查预测,社会对该专业优秀毕业生的需求较大,毕业生可以到环境监测机构、环保咨询公司、企业的环保部门工作。该专业的就业前景较好。六、优势项目环境科学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学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部门等从事教学、科研、
26、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近4年的专业建设实践,现已取得了一些经验,具有了一定的办学特色。1注重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和实用性。设有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环境监测等实用课程;配套开设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和环境监测课程设计等实践性课程,增加野外实习、工业见习等实践教学环节。2.实施“一专多证”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结合全国性的职业资格能力测试,开展大量的实践模拟训练,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员”考试;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教师资格证书测试;“环境影响评价上岗证”等专业资格证书考试,提高学生从业能力。经过四年培养,除了取得本专业本科
27、学历证书之外,还可以取得更多的从业资格证书。2009级毕业班学生获得至少一种从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3. 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导师制”、“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挑战杯”、“绿色环保协会”以及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鼓励学生跟着“导师”进入实验室、工厂企业等,开展科学研究探索,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和目的性,增强自身实践和创新的能力。已经获批校级大学生科研立项10多项;2009级吕沣桐等同学参加“大学生挑战杯”获得了一等奖;孔祥旺等同学获得了优秀奖;吴建树等同学开展的“吉林省农村生态环境调研”获得了中华环保基金会的支持和表彰;2010级张颖等同学
28、开展的“节能灯中重金属回收”获得了搜狐环保公益基金的支持。吉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自评等级汇总表(一)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 估 等 级 标 准评价等级ab1定位与规划1.1专业定位与规划专业办学思想明确,专业定位合理,基本符合国家和吉林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具体的专业建设规划(计划)和分期建设目标,计划能落实,建设经费有保障,并逐年提高,有阶段性建设成果。a1.2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基本符合学校定位;培养方案(计划)基本反映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规格符合本专业内涵。a2师 资队伍2.1整体结构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基本合理,有本学科专业带头人,教师数量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含)以上
29、学位的比例20%,青年教师(35岁)中具有硕士(含)以上学位40%。a2.2主讲教师符合岗位资格的教师75%;专业必修课均由讲师(含)以上职称教师主讲;教授、副教授每学年均为本科生授课。a2.3师资培养与教学水平有符合专业建设规划的师资培养计划,效果较为明显;有鼓励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业务水平的政策与措施,大部分青年教师教学效果符合要求。教师能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学过程比较规范,基本能保证教学质量。a2.4学科水平承担一定的科研项目,工作有成效;有校级(含)以上科研成果;教师参加科研(或教学研究)比例50%。人年均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科研(教研)论文不少于0.4篇,其中发表于本学科知名刊物论
30、文数人年均不少于0.2篇。a3教学改革与研究3.1教学研究与成果有从专业实际出发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教改研究项目,有鼓励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政策和措施;有校级(含)以上教学成果奖。a3.2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课程改革与建设有计划,执行情况良好;能开出本专业全部课程(除公共课外),课程教学大纲完整、合理,课程设置中选修课比例15%。a3.3教学方法与手段能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有成效;大部分教师能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专业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不低于10;30%的专业基础课程实行了考教分离,建立了试题库或试卷库。a3.4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基本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实
31、践教学方案完备,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能按照实践教学方案实施教学。a吉林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自评等级汇总表(二)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评 估 等 级 标 准评价等级ab4教学条件与教学管理4.1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队伍结构基本合理,符合教学要求;专业实验室设施及仪器设备台套数符合教学要求;按教学大纲要求,实验开出率80%;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50%,效果好。 a4.2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完善,至少有1个稳定的校外实习教学基地,基本能满足其教学要求;实习时间有保证,效果较好。a4.3教材与图书资料有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教材建设计划和教材选
32、用及评估制度,并认真执行;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高质量的精品教材,且其中近三年出版的教材比例40%;专业图书文献资料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图书资料经费有保障,且逐年提高。a4.4教学管理教学管理队伍及教学管理机构健全;建立了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新任教师试讲、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教学信息反馈等教学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较好。专业教学档案齐全,整理比较规范,方便查阅。a5教学质量5.1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基本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实际水平合格;部分学生有研究实践成果和校级以上竞赛奖励。a5.2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医学临床实习内容及要求)结合实际
33、,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毕业设计、论文、临床实习等质量合格;毕业设计、论文、临床实习指导教师均为讲师(含)以上职称,每位教师指导学生数8人。a5.3思想道德与身心素质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较好,心理健康;学生能参加各种课外科技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95。 a5.4生源与社会需求生源较好;毕业生流向与社会需求基本吻合,就业趋势比较好。a优势项目课程设置多元化;重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积极构建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实习基地建设把促进就业作为实习的重要内容。环境科学专业自评依据一级指标:1定位与规划二级指标评 估 等 级 标 准(a级)自评等级1.1专业定位与规划专业办学思想明确
34、,专业定位合理,基本符合国家和吉林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具体的专业建设规划(计划)和分期建设目标,计划能落实,建设经费有保障,并逐年提高,有阶段性建设成果。a(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明确目前,我国环境问题形势严峻,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新一轮经济增长,还将给生态和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和挑战。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保护已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而环境教育是贯彻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培养高素质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逐渐缩短中国与发达国家在高等环境教育及环境技术领域的差距,是国家赋予高校的重要责
35、任之一。遵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确立的发展教育的指导思想,结合吉林省和吉林师范大学的发展现实,环境科学专业逐步形成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学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部门等从事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二)专业定位准确根据吉林师范大学的发展定位,以及环境科学在师范院校中的地位,我们从如下方面对专业定位做了规定。1专业发展类型的定位:经过努力,力争把环境科学专业建设成以教学为主要特色,兼顾科学研究的专业。2专业发展层次的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3
36、服务面向定位:服务吉林,面向全国,积极主动为地方环境做贡献。佐证材料:12009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加强环境科学专业建设的有关方案及措施”;2吉林师范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3吉林师范大学“十一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4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一级指标:1定位与规划二级指标评 估 等 级 标 准(a级)自评等级1.2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基本符合学校定位;培养方案(计划)基本反映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规格符合本专业内涵。a1环境科学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学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
37、部门等从事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环境监测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2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要求(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远大理想,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敬业、奉献精神。(2)学生通过学习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管理等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以及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技能,具备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3)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组织协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环境科学专业主干学科和主干课程主干学科:环
38、境科学(分为两个专业方向: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主干课程: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环境学、生态学、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等。4学制与修业年限本科专业标准学制为4年,修业年限3-6年。5毕业学分及授予学位学生必须修满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155学分方能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吉林师范大学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依据上述内容,结合社会、教育发展实际,我们认为,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清晰明确,专业定位比较合理,符合国家和吉林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佐
39、证材料:1吉林师范大学本科培养方案; 22009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 3吉林师范大学本科专业学分制培养方案修订说明;42008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修订版);5. 2012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修订版)。一级指标:2师资队伍与学科水平二级指标评 估 等 级 标 准(a级)自评等级2.1整体结构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基本合理,有本学科专业带头人,教师数量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含)以上学位的比例20%,青年教师(35岁)中具有硕士(含)以上学位40%。a近年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大力加强本学科建设和师资
40、队伍建设,学科水平明显提高,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截止到2012年底,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级、副教授级共7人。具有博士学位及在读博士10人,硕士6人。青年教师的比例占整个师资队伍的56%以上,已形成了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从职称结构看,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队伍总数的43.8%,中级职称的教师占50%,初级职称的教师占6.2%;从学历结构看,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7.5%,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占62.5%。环境科学专业师资力量较为雄厚,并且在年龄、学历、职称、研究专长诸方面形成了较合理的结构和梯队,其中任百祥教授、车广波副教授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科带头人。现有教
41、师队伍既能够满足本科教学水平的需要,又能够确保环境科学专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佐证材料:1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高级职称证书复印件;2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级职称证书复印件;3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4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5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资格证复印件;6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任教师名册;7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简况表。一级指标:2师资队伍与学科水平二级指标评 估 等 级 标 准(a级)自评等级2.2主讲教师符合岗位资格的教师75%;专业必修课均由讲师(含)以上职称教师主讲;教授、副教授每学年均为本科生授课。a1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
42、学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6人,全部持有高校教师资格证,符合岗位资格的教师比例达到100%。2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均由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教师主讲,满足本科教学水平要求。3环境科学专业现有教授及副教授7名,每学年为本科生授课的比例达到100%。4.具有清洁生产审核师、实验室检验员或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等相关从业资格能力教师比例达到75%。佐证材料:1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任务书;2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课教师一览表;3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高职称以上教师为本科生开课情况统计表;4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高级职称证书复印件;5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级职称证书复印件;6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学历、学位证书复
43、印件;7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学历、学位证书复印件;8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资格证复印件;9.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清洁生产审核师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10.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实验室检验员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11.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一级指标:2师资队伍与学科水平二级指标评 估 等 级 标 准(a级)自评等级2.4学科水平承担一定的科研项目,工作有成效;有校级(含)以上科研成果;教师参加科研(或教学研究)比例50%;人年均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科研(教研)论文不少于0.4篇,其中发表于本学科知名刊物论文数人年均不少于0.2篇。a 近四年来,本专业教师
44、完成或在研的科研的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科技厅项目4项,省教育厅项目5项,四平市科技局项目11项;教改项目有:省级教改项目1项,吉林师范大学教改项目11项。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科研和教改论文共57篇,年人均0.89篇,核心以上刊物50篇,人年均0.78篇;出版相关专著(含教材)2部。科研和教学研究成果分别在省、市、校科研成果评比中获奖。本专业专任教师全部参加科研活动。佐证材料:1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奖励制度(试行);2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科研立项审批表、结项证书复印件;3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近3年科研成果统计表。一级指标:3教学改革与研究二级指标评 估 等 级 标 准(a级)自评等级
45、3.1教学研究与成果有从专业实际出发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教改研究项目,有鼓励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政策和措施;有校级(含)以上教学成果奖。a1.积极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目前承担“质量工程”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探索与实践等省级教改课题1项,吉林师范大学教改项目11项,其中结项5项。2.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效果突出环境科学专业重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采取多种措施,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通过示范课、优秀教学成果评选、精品课程申报、教学研讨等活动,交流教改经验,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鼓励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讨式教学方法,提供给学生自
46、主学习和实践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编写并研制了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的电子课件,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除了上课听课学习外,网络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在本课程的网站上下载多媒体课件、做自测题、网上答疑。佐证材料:1吉林师范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的规定;2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改革实施办法;3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获校级以上(含校级)教学教研改革获奖证书复印件。一级指标:3教学改革与研究二级指标评 估 等 级 标 准(a级)自评等级3.2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注重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课程改革与建设有计划,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