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2).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433543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第一章 导论 1.充分就业:对应于一较小比率失业的就业。 2.充分就业产出:在一个较短时期内,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可视为不变,这 种情况下的最大总产出。 3.实证分析方法:揭示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4.均衡:维持不变。经济当事人利益最大化状态;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市场供给与需求的非均衡状态维持不变。 5.静态分析:刻画均衡状态的特征以及形成均衡状态的条件。没有时间维度。 6.比较静态分析:研究两个均衡状态之间的联系,揭示一个均衡状态必定沿着哪个方向过渡到另一个均衡状态。 7.总量分析:研究一国总需求、总产出、价格总水平等经济总量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化规律。 8.存量:在一定时

2、点上取值的经济变量。 9.流量:在一定时期内取值的经济变量。 10.统计分析:对事后变量进行分析。 11.经济分析:对事前变量进行分析。 第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 1.国民收入:在一个经济社会中用货币衡量的每年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反映了一国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中生产的全部最终成果,从而表明一国整体经济水平。 2.最终产品:将消费掉的、亦即价值即将被消耗的产品。包括消费品、基建投资用品和出口品。 3.中间产品:将被买去作进一步加工,其价值还将继续增加的产品。 4.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总额。按国民核算的总产量,核算包括海外的一国全体居民生产的总产量

3、。 5.国内生产总值:按国土核算的总产量,核算发生在一国境内的总产量。 6.消费:非耐用品支出、耐用品支出、劳务支出。 7.投资:固定投资、建筑投资、净存货。为补偿固定资产损耗的投资购买支出、为扩大再生产进行的投资购买支出。 8.净存货:年末存货减去年初存货的差。 9.*购买:一般*购买、*雇员薪金支出。 10.转移支付:失业救济金、退伍军人津贴、养老金等。 11.净出口:出口减进口的差。 12.储蓄:不用于当期消费的收入。 13.家庭收入:工资、租金、利息、利润等。 14.企业收入:提取的折旧金、未分配利润等。 15.*收入:税收减去对企业的补贴。 16.直接税: 17.间接税: 18.个人

4、收入:经过再分配以后的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减去转移支出加上转移收入。 19.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 20.统计恒等式:S=I 21.名义GNP:按当年市场价格核算的总产量。 22.实际GNP:剔除物价总水平变化对核算影响后得到的总产量。 23.GNP价格矫正指数:基期价格水平加若干种重要产品价格变化程度的加权平均数之和。衡量了和某一基年相比,报告期各种产品价格的平均变化幅度。 24.通货膨胀率:和前一年相比价格总水平的变化幅度。 第三章 消费需求 1.平均消费倾向: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 2.边际消费倾向:在增加的收入中增加的消费支出占多大的比例。 3.凯的消费理论 46-47

5、 4.短期消费函数:C=C0+cYd ,反映了绝对收入假说的观点。 5.长期消费函数:自发性消费支出为零;在任何收入水平,边际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且保持不变。 6.消费之谜:52 7.相对收入:某家庭或某消费集团相对于其他家庭或其他消费集团而言,在总收入分配中所处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过去收入,尤其是过去的高峰收入。 8.示范效应:收入增长率较高,则消费倾向降低。 9.攀比效应:收入增长率较低,则消费倾向提高。 10.棘轮效应:当收入提高时,消费支出随之提高;当收入下降时,消费支出的下降却十分有限。 11.终生收入:消费者预期整个一生所能获得的全部收入。取决于预期的工作年限和预期的年劳动收

6、入。 12.持久收入:保持三年以上的稳定收入。实际上是一个预期的未来收入概念。 13.暂时收入:不是较长时期能够保持的收入。 第四章 投资需求 1.投资需求函数:在投资需求水平和影响投资需求水平各变量之间建立起数量的联系。 2.证券投资:购买有价证券。 3.企业实际投资:企业为了维持原有的生产规模或扩大生产规模对投资物品的实际购买。包括:对机器设备等投资品的购买;对厂房或住宅的建筑投资;存货投资。 4.一国投资总水平:一国千千万万分散的企业计划的或意愿的投资购买支出的总和。 5.更新投资:企业为补偿机器厂房设备等的损耗而进行的投资品购买支出。 6.净投资:企业为扩大生产规模而进行的投资品购买支

7、出。 7.总投资:两者之和。 8.资本存量:在一定时点上机器设备厂房等投资品的数量。 9.投资品购价:对投资品的购买支出。 10.经济利润:总收益扣除包括使用投资品成本在内的一切成本后的剩余。 11.投资净收益:由投资带来的扣除使用投资品成本以外各项成本的总收益。由使用投资品的成本和所获经济利润组成。 12.投资成本:当期的投资品购买支出的价值。 13.投资收益:未来较长时期内逐渐流回的未来价值。 14.贴现:把未来价值转化为当期价值。 15.资本边际效率:选择某一个贴现率,若恰使企业确定地预期投资各年收益的现值等于给定的投资品的购价,则该贴现率为资本边际效率。 P77 16.投资曲线 17.

8、合意资本存量:利润最大化的资本存量。P82 18.投资阶段性问题:实际资本存量与合意资本存量之间的差额通过两期的投资才完全补齐。 19.引致投资:投资量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增加。 20.资本产出比率:生产一元产出需要几元资本存量。反映了经济体系在一定时期的技术水平。 21.加速数:增加单位产出/增加固定资本。在产出增加的时候,如果技术水平不变,那么,加速数在数值上和资本产出比率无异。 22.投资需求的供给效应:投资品购买完成以后,通过设备安装、调试、试生产、正式投产等步骤,企业的生产能力得以扩大。 第五章 有效需求 1.意愿购买:使购买者利益最大化的购买。 2.有效需求:数量上和总产出一样大的需求

9、。 3.均衡产出:稳定不变的产出。-有效需求:在数量上和均衡产出一样大的需求。 4.净存货机制:把总产出推向与意愿购买相等的数量机制。P95 5.漏出:储蓄意味着收入中的一部分没有用于消费,从而导致意愿购买减少。 6.注入:投资意味着由收入之外的因素引起需求,从而导致意愿购买增加。 7.乘数理论:乘数等于1减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自发性支出增加会通过乘数的方式使有效需求增加。 8.意愿购买有效需求 P98-99 第六章 货币需求 1.货币需求:家庭、企业和*愿以货币形式持有其拥有的财产的一种需要。是一个资产选择概念。使金融资产主体利益最大化的或满意的货币持有量。是一定时点上整个社会对货币的意愿持

10、有量。 2.金融资产:货币;生息债券。 3.流动性:金融资产作为流通手段或购买手段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4.交易动机:公众为应付正常的交易而持有的货币。 5.预防动机:公众为应付非正常情况的交易而持有的货币。 6.投机动机:公众为了证券投资而持有货币。公众尚未购买而将要购买生息证券的货币持有。 7.货币需求曲线:104-107 8.凯恩斯陷阱:利息率从一个很低的水平降低一点时,货币需求量地增加无限大。 9.古典区段:利息率极高时,无论利息率如何变化,货币需求量不变。 10.平均货币持有量:取款额的一半。 11.最优货币持有量:持币成本最小的平均货币持有量。 12.平方根定律:109-110 13

11、.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当收入水平提高1%时货币需求增加百分之几。0.5和1之间 14.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当市场利息率变化1%时货币需求量变化百分之几。-0.5和1之间 第七章 货币供给 1.货币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直接效应:货币供给量对总需求的影响。 间接效应:总需求变化对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的影响。 2.货币口径:P117 3.货币供给:在一定时点上公众实际持有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总和。 公众:处于中央银行系统之外的所有家庭、企业、地方*等经济单位。 4.货币乘数:货币供给增加量是初始中央银行货币发行增加量的一个倍数。 5.中央银行:*的一个机构,不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要实现围绕整个宏观经济

12、最优运行的一定目标。P118 6.商业银行准备金:商业银行库存现金加商业银行存款。 7.高能货币:中央银行的负债项即现金发行与商业银行准备金之和。 8.商业银行:通过存贷款业务赚取最大化利润的一类企业。 9.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占存款的比例。 10.法定准备金制度:由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准备金率的最低限。 11.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实际准备金与法定准备金之差。 12.存款创造:3个假设。P121-124 13.存款乘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 1/rd+e+rtt+K 。 14.定期存款倾向:t 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例。 15.现金持有倾向:K=C/Dd 现金占活期存款的比例。 16.货币

13、创造乘数:(1+K)/ rd+e+rtt+K 17.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给量的具体方法或途径。 18.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改变货币供给量。 19.贴现率政策:中央银行改变商业银行贷款利息率影响商业银行的再贴现行为,从而影响货币供给量。 20.准备率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准备率从而改变存款乘数影响货币供给量。 第八章 总需求 1.IS曲线:反映利息率对有效需求的影响。利息率较高时,有效需求水平较低;利息率较低时,有效需求水平较高。 2.均衡利息率:货币供给=货币需求时的利息率。 3.LM曲线:货币供给不变时,有效需求增加导致利息率提高。 4.凯恩斯陷阱区

14、:水平方向的LM曲线。利息率极低时,投机货币需求对利息率变化极为敏感。 5.古典曲:垂直方向的LM曲线。 6.非均衡组合 7.一般均衡:从产品市场看,当利息率为i*时,有效需求为Y*;从货币市场看,实现有效需求Y*所需要的交易货币需求,在利息率等于i*时能够通过货币供给提供的交易货币得到满足。实现机制:净存货机制,货币持有量机制。-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是由微观主体追求自利得行为推动的。 8.短边规则:交易量决定于二者中的小者。在有效需求基础上形成的交易货币需求和由货币供给决定的交易货币量在数量上不相等,此时总需求取决于二者中的小者。 9.物价对总需求的影响: 凯恩斯效应:物价下跌实际货

15、币供给增加货币市场供大于求利率下降投资需求增加乘数效应总需求增加 庇古效应:物价下跌家庭的实际货币持有增加消费需求是实际货币持有的增函数消费需求增加乘数效应总需求增加 蒙代尔效应:物价下跌国外物价不变国内物价相对下跌进口收益减少进口减少净出口增加乘数效应总需求增加 第九章 总供给 1.实际工资:W/P,名义工资/价格水平。 2.劳动需求: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和工资率。 3.劳动供给:劳动边际成本曲线即劳动供给曲线。 4.充分就业量:劳动供给=劳动需求时的均衡就业量。 5.自愿性失业: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率而形成的失业。是微观主体理性选择的结果。 6.短期:投资需求的供给效应尚未显露;物价上涨

16、没有导致货币工资上涨。 短期分析:假设技术水平不变,资本存量不变。 7.工资刚性:货币工资不变。 8.工资波动下限:由于*或工会的介入,劳动市场上的货币工资不得低于某一水平,高于这一水平则不受限制。 9.非自愿失业:愿意接受现行实际工资而没有工作机会造成的失业。 10.短边规则:劳动供给大于需求,竞争优势在需求方。 11.货币公资幻觉:工人对货币工资“情有独钟”,对实际工资反而“听之任之”。 12.总供给:一国全体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产量。 13.总供给曲线:P159-160 14.固定价格模型:物价固定不变。 15.古典情况:垂直的总供给曲线。 16.长期:投资需求发生以后,经过一段时间,企

17、业的生产能力扩大,即投资需求的供给效应;物价上涨多少,货币工资就上涨多少,即货币工资增长率=通货膨胀率。 17.长期总供给曲线:垂直P162 第十章 通货紧缩 1.总产出决定的短边规则:一国的产量等于生产能力和需求中的小者。 2.资源约束型经济:需求大于生产能力,从而总产出决定于生产能力的经济。 3.需求约束型经济:生产能力大于需求,从而总产出等于需求的经济。 4.通货紧缩:物价水平持续下跌。 5.奥肯定律:失业率高于正常水平一个百分点,总产出将低于潜在水平2.53个百分点。 第十一章 通货膨胀 1.通货膨胀:物价持续上涨。 2.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由总需求膨胀导致的通货膨胀。 3.供给型通货

18、膨胀才:由非总需求扩张因素导致的通货膨胀,可以由供给方面或成本方面的因素引起。 4.滞涨: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两面夹攻”。 5.单一货币规则:只要货币当局以每年5%-6%的比率扩大货币供给量,其余的事交由市场决定,则整个经济就可以进入没有通货膨胀且稳定发展的轨道。 6.菲利普斯曲线:描述各年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组合的曲线。 7.凯恩斯学派的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通货膨胀率。 8.通货膨胀效应:P178-180 再分配效应 产出效应 基本负效应:破坏市场经济中衡量效率的标准,微观单位提高货币收入目标的努力就会背离提高效率的正常途径,而被充满再分配效应的投机的各种非正常途径所吸引,结果是对效率的损害。

19、 政治稳定 通货膨胀税:弥补财政赤字向中央银行“借债”,导致货币供给量增加,总需求扩张,在充分就业情况下导致通货膨胀,这相当于没通过政治过程而增加公众的税负。 对金融交易产生的成本 菜单成本:调整价格的成本。 通过对税收体系的影响,导致资源配置扭曲 第十二章 财政政策效应 1.宏观经济运行的质量:产出是否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价格水平是否稳定。 2.充分就业产出水平:资源充分利用条件下的产出水平。反映了一个经济体系在一定时期由于技术水平不变,从而可以动员的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产出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在短期,它是不变的;在长期,它是变动的。 3.需求管理政策:*用于影响总需求的政策。 4.财政政

20、策效应:*通过财政收支的变化影响经济总量。 5.总税额:*征收的税额与总产出水平无关,可称为自发性税收。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总税额不起重要的作用。 6.比例税:税收中除了自发性税收,还有一部分通过税率t与总产出水平Y相联系起来,即比例税可以表示为T=T0+tY0。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绝大多数重要的税种都属于比例税。 7.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购买、增加转移支付或减少税收的政策。 8.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购买、减少转移支付或增加税收的政策。 9.几个乘数:P187-189 10.财政盈余:财政收大于支。 财政赤字:财政支大于收。 平衡预算:财政收支相抵。税收额=*购买+转移支付 11.平衡预算

21、乘数:总产出的增量与收支相抵情况下的*购买增量之比。 =1:在税收增加一个单位,*购买也增加一个单位的情况下,总需求从而总产出只能增加一个单位。 12.挤出效应:这种由于利息率的提高导致投资需求减少以及有效需求水平进一步减小,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有效需求效应所受到的限制。 13.总需求:获得交易货币可得性的支持而实现的有效需求。 14.凯恩斯流动陷阱:当利息率降至某一较低水平时,货币需求对利息率的弹性几乎变得无穷大。 15.财政扩张的融资方式:增加税收;向中央银行透支,即中央银行“购买”财政部发行的债券,然后财政部获得增加财政支出所需要的货币;向私人部门借债,即通过发行国债券融资。 第十三章 货币

22、政策效应 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通过多个中间环节之间的“传导”,最后将其影响力“传导”给最终目标,这种“传导”的全过程。笔记 2.货币供给的外生性:中央银行能够完全控制货币供给量。 3.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中央银行不能完全控制货币供给量,货币供给量实际上决定于经济体系内部全部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 4.货币政策:*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总产出水平。 5.双松政策:同时执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利息率的影响较小,而总需求效应较大。是针对总产出的,指望通过扩张总需求而推动总产出增加。 6.财政状况恶化:*债务过大,给*还债造成极大压力,从而导致宏观经济不稳定。 7.双紧政策:*同时采取紧缩财政和紧缩货币的政策。总需求显著收缩,对利息率影响较小。是针对物价水平的,指望通过压缩总需求而降低物价水平。 8.松财政紧货币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组合。使利息率大幅度提高,对总需求影响不大。主要影响需求结构,在总需求大体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公共部门需求占总需求的份额,减低私人部门需求占总需求的份额。 9.紧财政松货币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组合。利息率大幅度下降,对总需求影响不大。影响需求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用私人部门的需求去代替公共部门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