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考博历细胞生物学题..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433747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6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大考博历细胞生物学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苏大考博历细胞生物学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苏大考博历细胞生物学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苏大考博历细胞生物学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苏大考博历细胞生物学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大考博历细胞生物学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大考博历细胞生物学题..doc(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写在前面的话:本人学临床的,跨专业报考医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研究生,由于上班忙,根本没有太多时间复习。幸运的是,通过上网找到了许多高校的历年考题,最终仅用两周时间复习的情况下,顺利考上。非常感谢那些参加过考试的网友将自己获得的考试信息无私奉献给后来者!其实,题目做多了就会发现,考来考去,重点也就是那些。在此,我也毫不保留地将我考试用过的资料(历年真题题目+我整理的参考答案)献给有需要的朋友,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如果考上了,不妨告诉我一声,让我分享你成功的喜悦!363912577细胞生物学一、名词解释(10*3) 动粒:动粒(英语:Kinetochore)是真核细胞染色体中位于着丝粒两侧的

2、3层盘状特化结构,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是非染色体性质物质附加物。动粒与染色体的移动有关。在细胞分裂(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前、中、后期等几个阶段,纺锤体的纺锤丝(或星射线)需附着在染色体的动粒上(而非着丝粒上),牵引染色体移动、将染色体拉向细胞两极。动粒在真核生物中形成并在着丝粒上组装。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期间,丝点将染色体连接到微管聚合物上。HAYFLICK界限: 1961年,Leonard Hayflick利用来自胚胎和成体的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发现:胚胎的成纤维细胞分裂传代50次后开始衰退和死亡,相反,来自成年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只能培养1530代就开始死亡。Hayflick等还发现

3、,动物体细胞在体外可传代的次数,与物种的寿命有关;细胞的分裂能力与个体的年龄有关,由于上述规律是Hayflick研究和发现的,故称为Hayflick界线。神经干细胞: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NSCs)具有分化为神经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能力,能自我更新,并足以提供大量脑组织细胞的细胞群。是一类具有分裂潜能和自更新能力的母细胞,它可以通过不对等的分裂方式产生神经组织的各类细胞。需要强调的是,在脑脊髓等所有神经组织中,不同的神经干细胞类型产生的子代细胞种类不同,分布也不同。间接荧光免疫技术: 原理免疫学的基本反应是抗原-抗体反应。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所

4、以当抗原抗体发生反应时,只要知道其中的一个因素,就可以查出另一个因素。免疫荧光技术就是将不影响抗原抗体活性的荧光色素标记在抗体(或抗原)上,与其相应的抗原(或抗体)结合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一种特异性荧光反应。直接法:将标记的特异性荧光抗体,直接加在抗原标本上,经一定的温度和时间的染色,用水洗去未参加反应的多余荧光抗体,室温下干燥后封片、镜检。间接法:如检查未知抗原,先用已知未标记的特异抗体(第一抗体)与抗原标本进行反应,用水洗去未反应的抗体,再用标记的抗抗体(第二抗体)与抗原标本反应,使之形成抗原抗体抗体复合物,再用水洗去未反应的标记抗体,干燥、封片后镜检。如果检查未知抗体,则表明抗原标本是

5、已知的,待检血清为第一抗体,其它步骤的抗原检查相同。标记的抗抗体是抗球蛋白抗体,同于血清球蛋白有种的特异性,如免疫抗鸡血清球蛋白只对鸡的球蛋白发生反应,因此,制备标记抗体适用于鸡任何抗原的诊断。)荧光效率高,标记后下降不明显。3)荧光色泽与背景色泽对比鲜明。4)标记后能保持生物学活性和免疫活性5)标记方法简单、快速。6)安全无毒应力门控通道: 应力激活通道(stress-activated channel)是通道蛋白感应应力而改变构象,从而开启通道形成离子流,产生电信号。内耳听觉毛细胞是依赖于这类通道的典型例子。细胞决定:细胞决定(cell determination)细胞决定是指细胞在发生可

6、识别的形态变化之前, 就已受到约束而向特定方向分化, 这时细胞内部已发生变化, 确定了未来的发育命运。细胞在这种决定状态下, 沿特定类型分化的能力已经稳定下来, 一般不会中途改变。层连粘蛋白: 层粘连蛋白(laminin, LN)层粘连蛋白主要存在于基膜(basal lamina)结构中,是基膜所特有的非胶原糖蛋白, 相对分子质量为820kDa, 含13-15%的糖,有三个亚单位, 即重链(链, 400kDa)和1(215kDa)、2(205kDa)两条轻链。结构上呈现不对称的十字形, 由一条长臂和三条相似的短臂构成。这四个臂均有棒状节段和球状的末端域。1和2短臂上有两个球形结构域, 链上的短

7、臂有三个球形结构域,其中有一个结构域同型胶原结合,第二个结构域同肝素结合,还有同细胞表面受体结合的结构域。正是这些独立的结合位点使LN作为一个桥梁分子,介导细胞同基膜结合。非细胞体系: (cell-free system)来源于细胞,而不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但包含了进行正常生物学反应所需的物质(如供能系统和酶反应体系等)组成的体系即为非细胞体系。近年来,人们利用这一体系探讨了许多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问题,如细胞周期调控、核膜及染色质的组装、核质运输机制等。核基质: 核基质(nuclear matrix) 亦称核骨架。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认为核基质包括核基质-核纤层-核孔复合体结构体系

8、;狭义概念是指真核细胞核内除去核膜、核纤层、染色质、核仁以外存在的一个由纤维蛋白构成的网架体系。目前较多使用狭义概念。二、简答题(9*10)1 P53抑制癌症的机理:P53抗肿瘤新机制,即常见的肿瘤抑制蛋白P53在抑制肿瘤新血管生成方面的一种重要作用,由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分子医学与基因功能表达(Univeristy of Massachusetts Medical School)以及HHMI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一研究成果也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p53基因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定位于人类17号染色体短臂,编码p53磷蛋白;p53磷蛋白的正常功能是调控细胞增殖,在白血病、骨肉瘤、肺癌和结直

9、肠癌中有P53蛋白的突变和缺失。P53蛋白已被证明是人体内最有效的对抗肿瘤的自然防御物,关于p53的研究也已付诸实用了,中国已经批准了用于人类癌症的首个基因治疗。关于p53最重要的发现是:一些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阻止p53 负调节子Mdm2与p53的结合来激活p53。这一研究为新的肿瘤治疗方法、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找到新的、有效的药物靶点提供了光明的前景。Jose Teodoro和同事的新研究提出,肿瘤抑制蛋白p53激发一个阻止肿瘤新血管生成的酶的产生。这些发现给这个常见蛋白的抗肿瘤机制增添了新种类。p53激活一个编码引起从胶原蛋白中释放某种肽的酶的基因。这些肽包括血管内皮抑素和Tumstatin

10、,有已知的抑制肿瘤新血管生成的功能。Teodoro和同事还显示,通过增加该酶的表达或是用基因治疗输入该酶后,小鼠的肿瘤生长变慢。2 核定位蛋白为什么会出核:楼主的这个话题很有意思,大家一起来探讨探讨啊。蛋白的合成,首先是在胞浆中进行的,之所以能入核是因为有核定位信号。某些蛋白始终是呆在核里面的,这些蛋白的核定位信号是始终暴露的。有些蛋白的核定位信号受一定机制调控,是不是暴露出来视情况而定。还有些蛋白虽然核定位信号始终暴露,但蛋白的其他结构域会与其他一些能在胞浆胞核间穿梭的蛋白结合,从而也能出核入核。个人认为,其实并没有必要把某个蛋白一定要归为核蛋白或胞浆蛋白,其实也不可能存在绝对的核蛋白啊,因

11、为蛋白合成是在胞浆,所以核里面再怎么多,胞浆里总会有那么一点嘛。而且很多蛋白是一直在胞浆胞核之间穿梭,特别是信号通路中的很多蛋白,始终是在胞浆与胞核之间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不断地在核与浆之间循环。这种动态的平衡其实也是生物体的精妙的调控机制。外源的蛋白是不是能进入细胞并入核,没研究过,不是很清楚。不过个人感觉,只有还没发现的现象,没有绝对不存在的现象。在环游地球以前,地球可能是圆的吗?也许就存在某种能入核的外源性蛋白,理论上来说也没什么不可以啊。我也查了查,现在有一种“穿膜肽”,它也就是十几个AA到几十个AA,可以穿透膜,进入细胞,可以和一些药物蛋白融合表达,引导入细胞,起到一个药物引导的作用

12、,这是基因治疗的一个苗头。而我想到的是 是否外源蛋白可能含有这种穿膜肽序列,从而导致它入膜,进入细胞内,而且恰恰这个蛋白还具有核定位结构,又入核,也就是实现了入膜入核双重效应,关键就在于它是否具有穿膜肽及核定位序列结构。 3 为什么说癌细胞是分化程序异常的细胞:楼上都错了,癌细胞是一种畸形分化,是本来被抑制的原癌基因受到某些致癌因子的刺激被激活并表达了出来,表达之后的细胞就具有的无限增殖、易扩散转移等癌变特点,这就是癌细胞的产生。如果楼主是高中生,了解这些就足够了。所以癌细胞是异常分化的结果这句话可以说是正确的。4 简述染色体的组装步骤:DNA包装成染色体需要经过三级压缩,其具体过程是:1。首

13、先组蛋白组成盘装八聚体,DNA缠绕其上,成为核小体颗粒,两个颗粒之间经过DNA连接,形成外径10nm的纤维状串珠,称为核小体串珠纤维,是为染色体一级结构。2.核小体串珠纤维在酶的作用下形成每圈6个核小体,外径30nm的螺旋结构。 是为染色体二级结构3.螺旋结构再次螺旋化,形成超螺旋结构(此处有争议,我看过的书上,人卫版医学细胞生物学同意超螺旋学说,而北大版教材认为3级结构是微带,即曲折化的螺线管),此为3级结构4.超螺线管(或者说微带),形成绊环,即线性的螺线管形成的放射状环。绊环再非组蛋白上缠绕即形成了显微镜下可见的染色体结构。5 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机制:首先通过细胞内的核糖体形成氨基酸肽

14、链,然后在糙面内质网内,肽链盘曲折叠构成蛋白质,接着糙面内质网膜会形成一些小泡,里面包裹着蛋白质,小泡运输蛋白质到高尔基体,蛋白质进入高尔基体后,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之后,高尔基体膜形成一些小泡,包裹着蛋白质,运输到细胞膜处,小泡与细胞膜接触,蛋白质就分泌到细胞外了。6 用三种方法证明M期细胞中含有MPF : 1.融合实验:将不同分裂期的细胞与间期细胞融合,有些可引起PCC(染色质超前凝聚)2,胞质注射实验:将分裂期的胞质注射到间期细胞,引起间期细胞提前进入分裂期。说明胞质中某种因子引起细胞成熟。MPF最初的含义是粗成熟因子,其意义就来自这个实验。现代:(我自己想的)因为人类基因组计划已完成,我

15、们用基因敲除的方法敲掉CDK1的基因,或者周期蛋白B的基因,我们培养的细胞讲不会进入分裂期。7如何理解细胞全能性: 在多细胞生物中每个个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个体发育的全部基因,只要条件许可,都可发育成完整的个体。指细胞经分裂和分化后仍具有形成完整有机体的潜能或特性。特点高度分化的植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植物细胞在离体的情况下,在一定营养的物质,激素和其他适宜的外界条件下,才能表现其全能性。动物已分化的体细胞全能性受限制,但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3分类根据动物细胞全能性大小,可分为全能性细胞(如动物早期胚胎细胞),多能性(如原肠胚细胞),专能性(如造血干细胞);根据植物细胞表达全能性大小排列是:受精卵

16、、生殖细胞、体细胞;全能性的物质基础是细胞内含有本物种全套遗传物质。一个生活的植物细胞,只要有完整的膜系统和细胞核,它就会有一整套发育成一个完整植株的遗传基础,在一个适当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分裂、分化再生成一个完整植株,这就是所谓的植物细胞全能性(totipotency)。这是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三、实验题重复08年的论述题04年苏大考硕题二名词解释 1.细胞学说:细胞学说是18381839年间由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 (Matthias Jakob Schleiden) 和动物学家施旺(Theodor Schwann) 最早提出,直到1858年才较完善。它是关于生物有机体组成的学说。细胞学说论证

17、了整个生物界在结构上的统一性,以及在进化上的共同起源。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为什么能产生新细胞。这一学说的建立推动了生物学的发展,并为辩证唯物论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科学依据。革命导师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与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等并誉为19 世纪最重大的自然科学发现之一 2.ES细胞:ES细胞也称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胚胎干细胞是早期胚胎(原肠胚期之前)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具有体外培养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 3. 嵌合体:遗传学上用以指不同遗传性状嵌合或混杂表现的个体,亦指染色体异常类型之一。有时也有同一器官出现不同性状的生物体

18、的意思。 4.半自主细胞器:半自主性细胞器(semiautomous organelle)的概念:自身含有遗传表达系统(自主性);但编码的遗传信息十分有限,其RNA转录、蛋白质翻译、自身构建和功能发挥等必须依赖核基因组编码的遗传信息(自主性有限)。叶绿体和线粒体都属于半自主性细胞器 5.hayflick 界限:略 6.第二信使:第二信使学说是E.W.萨瑟兰于1965年首先提出。他认为人体内各种含氮激素(蛋白质、多肽和氨基酸衍生物)都是通过细胞内的环磷酸腺苷(cAMP)而发挥作用的。首次把cAMP叫做第二信使,激素等为第一信使。第二信使是响应外部信号(第一信使)的。 7.拟核:拟核(英语:nuc

19、leoid;意指“与核相似”,又译类核),也称核区(nuclear region)、核体(nuclear body)或染色质体(chromatin body)。存在于原核生物,是没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染色体,只有一个位于形状不规则且边界不明显区域的环形DNA分子。内含遗传物质。里面的核酸为双股螺旋形式的环状DNA,且同时具有多个相同的复制品。 8.导钛:导肽(leading peptide) 又称导向序列(targeting sequence),它是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的N-端信号。 导肽是新生蛋白N-端一段大约2080个氨基酸的肽链, 通常带正电荷的碱性氨基酸(特别是精氨 酸和赖

20、氨酸)含量较为丰富, 如果它们被不带电荷的氨基酸取代就不起引导作用,说明这些氨基酸对于蛋白质的定位具有重 要作用。这些氨基酸分散于不带电荷的氨基酸序列之间。转运肽序列中不含有或基本不含有带负 电荷的酸性氨基酸,并且有形成两性螺旋的倾向。转运肽的这种特征性的结构有利于穿过线粒 体的双层膜。不同的转运肽之间没有同源性,说明导肽的序列与识别的特异性有关,而与二级或 高级结构无太大关系。 导肽运送蛋白质时具有以下特点:需要受体; 消耗ATP; 需要分子伴侣; 要电化学梯度驱 动; 要信号肽酶切除信号肽; 通过接触点进入;非折叠形式运输。 9. 同源染色体:是在二倍体生物细胞中,形态、结构基本相同的染色

21、体,并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参考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中彼此联会(若是三倍体及其他奇数倍体生物细胞,联会时会发生紊乱),最后分开到不同的生殖细胞(即精子、卵细胞)的一对染色体,在这一对染色体中一个来自母方,另一个来自父方。 10. 细胞分化: 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的差异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cellular differentiation)。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细胞分化不仅发生在胚胎发育中,而是在一生都进行着,以补充衰老和死亡的细胞如: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为不同血细胞的细胞分化过程。一般来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22、为止。 三问答 1.简述线粒体的超微结构: 线粒体由内外两层膜封闭,包括外膜、内膜、膜间隙和基质四个功能区隔。在肝细胞线粒体中各功能区隔蛋白质的含量依次为:基质67%,内膜21%,外膜8%,膜间隙4%。 2.简述衰老细胞的特征: 研究表明,衰老细胞的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等均有明显的变化: 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新陈代谢速度减慢; 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 细胞内的色素会积累; 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颜色加深。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 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形态变化总体来说老化细胞的各种结构呈退行性变化。衰老细胞的形态变化表现有: 1、

23、核:增大、染色深、核内有包含物 2、染色质:凝聚、固缩、碎裂、溶解 3、质膜:粘度增加、流动性降低 4、细胞质:色素积聚、空泡形成 5、线粒体:数目减少、体积增大 6、高尔基体:碎裂 7、尼氏体:消失 8、包含物:糖原减少、脂肪积聚 9、核膜:内陷分子水平的变化1、DNA:从总体上DNA复制与转录在细胞衰老时均受抑制,但也有个别基因会异常激活,端粒DNA丢失,线粒体DNA特异性缺失,DNA氧化、断裂、缺失和交联,甲基化程度降低。 2、 RNA:mRNA和tRNA含量降低。 3、蛋白质:含成下降,细胞内蛋白质发生糖基化、氨甲酰化、脱氨基等修饰反应,导致蛋白质稳定性、抗原性,可消化性下降,自由基使

24、蛋白质肽断裂,交联而变性。氨基酸由左旋变为右旋。 4、 酶分子:活性中心被氧化,金属离子Ca2+、Zn2+、Mg2+、Fe2+等丢失,酶分子的二级结构,溶解度,等电点发生改变,总的效应是酶失活。 5、脂类:不饱和脂肪酸被氧化,引起膜脂之间或与脂蛋白之间交联,膜的流动性降低。 3.比较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异同和他们在生物遗传与进化中的作用: 线粒体由内外两层膜封闭,包括外膜、内膜、膜间隙和基质四个功能区隔。在肝细胞线粒体中各功能区隔蛋白质的含量依次为:基质67%,内膜21%,外膜8%,膜间隙4%。有丝意义是: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于生物的遗传有重要意义。减数分裂的遗传学

25、意义1.保证了有性生殖生物个体世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 通过减数分裂导致了性细胞(配子)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即由体细胞的2n条染色体变为n条染色体的雌雄配子,再经过两性配子结合,合子的染色体数目又重新恢复到亲本的2n水平,使有性生殖的后代始终保持亲本固有的染色体数目,保证了遗传物质的相对稳定。 2.为有性生殖过程中创造变异提供了遗传的物质基础: (1)通过非同源染色体的随机组合;各对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以自由组合进入配子,形成的配子可产生多种多样的遗传组合,雌雄配子结合后就可出现多种多样的变异个体,使物种得以繁衍和进化,为人工选择提供丰富的材料。 (2)通过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的交换:在减数分裂的

26、粗线期,由于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对应片段可能发生交换,使同源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发生重组,形成不同于亲代的遗传变异。减数分裂的生物学意义减数分裂是遗传学的基础。具体表现在: 1、在减I分裂过程中,因为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子细胞,故在子细胞中只具有每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正是基因分离律的细胞学基础。 2、同源染色体联会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对称的位置上可能发生片段交换,也就是父源和母源染色体之间发生遗传物质的交换。这种交换可使染色体上连锁在一起的基因发生重组,这就是染色体上基因连锁和互换的细胞学基础。 由于减数分裂,使每种生物代代都能够保持二倍体的染色体数目

27、。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重新组合,同源染色体间发生部分交换,结果使配子的遗传基础多样化,使后代对环境条件的变化有更大的适应性。 1.保证了有性生殖生物个体世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性通过减数分裂导致了性细胞(配子)的染色体数目减半,即由体细胞的2n条染色体变为n条染色体的雌雄配子,再经过两性配子结合,合子的染色体数目又重新恢复到亲本的2n水平,使有性生殖的后代始终保持亲本固有的染色体数目,保证了遗传物质的相对稳定。 2.为有性生殖过程中创造变异提供了遗传的物质基础: (1)通过非同源染色体的随机组合;各对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以自由组合进入配子,形成的配子可产生多种多样的遗传组合,雌雄配子结合后

28、就可出现多种多样的变异个体,使物种得以繁衍和进化,为人工选择提供丰富的材料。 (2)通过非姐妹染色单体片段的交换:在减数分裂的粗线期,由于非姐妹染色单体上对应片段可能发生交换,使同源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发生重组,形成不同于亲代的遗传变异 4.内膜系统中各细胞器在结构与功能上是如何联系的:(一)生物膜和生物膜系统 1、生物膜 指细胞内的化学组成相似、基本结构大致相同的膜的统称。包括细胞膜、核膜及细胞器的膜。 2、生物膜系统 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由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形成的结构体系,叫做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二)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的联系

29、1、直接联系 2、间接联系 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是可以相互转变的。 (三)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的联系 1、分泌蛋白 是指酶、抗体、部分激素等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 2、以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为例: 3、结论 细胞内的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既有明确分工,又有紧密联系,各种生物膜相互配合、协同工作,才使得细胞这台高度精密的生命机器能够持续、高效地运转。 (四)生物膜系统的作用 1、细胞膜不仅使细胞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同时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细胞的许多重要的化学反应都在生物膜上进行。细胞内的广阔的膜面积为酶提

30、供了大量的附着位点,为各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3、细胞内的生物膜把细胞分隔成一个个小的区室,如各种细胞器,这样就使得细胞内能够同时进行多种化学反应,而不会相互干忧,保证了细胞的生命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五)研究生物膜的重要意义 1、理论上 有助于阐明细胞的生命活动规律 2、实践应用上 (1)工业方面:模拟生物膜处理污水、淡化海水。 (2)农业方面:寻找改善农作物品质的新途径。 (3)医学方面:尝试用人工合成的膜材料,代替人体病变器官,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 二、重难点知识归纳及总结 (一)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细胞膜、细胞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由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在

31、结构、功能上都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形成的结构体系叫做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根据其在细胞中的位置可分为两类质膜和内膜系统。 (1)质膜:指包围在细胞外面的细胞膜 (2)内膜系统:指真核细胞中,在结构、功能或发生上相关的,由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或细胞结构,如核膜、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 (二)各种生物膜在结构上的联系 真核细胞中,内质网外连细胞膜,内连核膜,中间还与许多细胞器膜相连,其内质网腔还与内外两层核膜之间的腔相通,从而使细胞结构之间相互联系,成为一个统一整体;此外,高尔基体膜,内质网膜,细胞膜,还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内质网膜 高尔基体膜 细胞膜。由此可见,细胞内的生物膜

32、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三)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的联系 膜融合是细胞融合(如植物体细胞杂交,高等生物的受精过程)的关键,也与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密切相关,通过膜之间的联系,使细胞内各种细胞器在独立完成各自生理功能的同时,又能有效的协调工作,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例如分泌蛋白的形成。 5.核型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学研究手段,简述其原理,内容和应用:核型分析:将待测的细胞的染色体按照该生物固有的染色体形态特征和规定,进行配对、编号和分组,并进行形态分析的过程。原理:染色体核型分析是根据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随体的有无等特征,并借助染色体分带技术对某一生物的染色

33、体进行分析、比较、排序和编号。其分析以体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为研究对象。意义染色体组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研究物种演化、分类以及染色体结构、形态与功能之间 关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经行核型分析后,可以根据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异来判断生物的病因,比如是由于缺少了什么样的基因才导致的这种疾病。不同物种的染色体都有各自特定的形态结构(包括染色体的长度、着丝点位置、臂比、随体大小等)特征,而且这种形态特征是相对稳定的。正常人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6条,并有一定的形态和结构。染色体在形态结构或数量上的异常被称为染色体异常,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疾病为染色体病。现已发现的染色体病有100余种,染

34、色体病在临床上常可造成流产、先天愚型、先天性多发性畸形、以及癌肿等。临床上染色体检查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染色体异常和诊断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疾病。染色体检查是用外周血在细胞生长刺激因子植物凝集素(PHA)作用下经37,72小时培养,获得大量分裂细胞,然后加入秋水仙素使进行分裂的细胞停止于分裂中期,以便染色体的观察;再经低渗膨胀细胞,减少染色体间的相互缠绕和重叠,最后用甲醇和冰醋酸将细胞固定于载玻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正常男性的染色体核型为44条常染色体加2条性染色体X和Y,检查报告中常用46,XY来表示。正常女性的常染色体与男性相同,性染色体为2条XX,常用46,XX表示。46表

35、示染色体的总数目,大于或小于46都属于染色体的数目异常。缺失的性染色体常用O来表示。分析技术一、GRQ带技术人类染色体用Giemsa染料染色呈均质状,但是如果染色体经过变性和(或)酶消化等不同处理后,再染色可呈现一系列深浅交替的带纹,这些带纹图形称为染色体带型。显带技术就是通过特殊的染色方法使染色体的不同区域着色,使染色体在光镜下呈现出明暗相间的带纹。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带纹,甚至每个染色体的长臂和短臂都有特异性。根据染色体的不同带型,可以更细致而可靠地识别染色体的个性。染色体特定的带型发生变化,则表示该染色体的结构发生了改变。一般染色体显带技术有G显带(最常用),Q显带和R显带等。二、荧光原

36、位杂交技术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insituhybridization,FISH)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在放射性原位杂交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放射性分子细胞遗传技术,以荧光标记取代同位素标记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原位杂交方法,探针首先与某种介导分子结合,杂交后再通过免疫细胞化学过程连接上荧光染料。FISH的基本原理是将DNA(或RNA)探针用特殊的核苷酸分子标记,然后将探针直接杂交到染色体或DNA纤维切片上,再用与荧光素分子耦联的单克隆抗体与探针分子特异性结合,来检测DNA序列在染色体或DNA纤维切片上的定性、定位、相对定量分析。三、光谱核型分析技术SKY(spectralka

37、ryotying)光谱染色体自动核型分析是一项显微图像处理技术,SKY通过光谱干涉仪,由高品质CCD获取每一个像素的干涉图像,形成一个三维的数据库并得到每个像素的光程差与强度间的对应曲线,该曲线经傅立叶变换之后得到该像素的光谱,再经由软件分析之后用分类色来显示图像或将光谱数据转换成相应的红绿蓝信号后以常规方式显示。1 6.什么是细胞凋亡?如何检测凋亡的细胞? 细胞凋亡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不同,细胞凋亡不是一件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过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达以及调控等的作用,它并不是病理条件下,自体损伤的一种现象,而是为更好地适应生存环

38、境而主动争取的一种死亡过程。细胞凋亡与程序性死亡其实从严格的词学意义上来说,细胞程序性死亡(PCD)与细胞凋亡是有很大区别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概念是1956年提出的,PCD是个功能性概念,描述在一个多细胞生物体中某些细胞死亡是个体发育中的一个预定的,并受到严格程序控制的正常组成部分。例如蝌蚪变成青蛙,其变态过程中尾部的消失伴随大量细胞死亡,高等哺乳类动物指间蹼的消失、颚融合、视网膜发育以及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都必须有细胞死亡的参与。这些形形色色的在机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的细胞死亡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散在的、逐个地从正常组织中死亡和消失,机体无炎症反应,而且对整个机体的发育是有利和必须的。因此认为动物发

39、育过程中存在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是一个发育学概念,而细胞凋亡则是一个形态学的概念,描述一件有着一整套形态学特征的与坏死完全不同的细胞死亡形式。但是一般认为凋亡和程序性死亡两个概念可以交互使用,具有同等意义。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区别虽然凋亡与坏死的最终结果极为相似,但它们的过程与表现却有很大差别。坏死(necrosis):坏死是细胞受到强烈理化或生物因素作用引起细胞无序变化的死亡过程。表现为细胞 胀大,胞膜破裂,细胞内容物外溢,核变化较慢,DNA降解不充分,引起局部严重的炎症反应。凋亡是细胞对环境的生理性病理性刺激信号,环境条件的变化或缓和性损伤产生的应答有序变化的死亡过程。其细胞及组织的变化与坏死有明

40、显的不同。原位末端凋亡法TUN EL 技术, 即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 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 TdT )介导的dUTP 缺口末端标记(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 TUNEL ) 技术, 是目前原位检测细胞凋亡最敏感、快速、特异的新方法, 已广泛用于生物、医学研究领域。 05年苏大考硕士题二名词解释 1.单位膜( unit membrane) 单位膜(unit membrane)是包围在整个细胞最外层的薄膜,又称质膜。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可分为三层结构,即内、外两层的亲水极与中间层的疏水极

41、。一般把这3层结构称之为“单位膜”。 2. 核小体(nuleosome) 核小体的形状类似一个扁平的碟子或一个圆柱体。染色质就是由一连串的核小体所组成。当一连串核小体呈螺旋状排列构成纤丝状时,DNA的压缩包装比约为40。纤丝本身再进一步压缩后,成为常染色质的状态时,DNA的压缩包装比约为1000。有丝分裂时染色质进一步压缩为染色体,压缩包装比高达8400,即只有伸展状态时长度的万分之一。 3.接触抑制 (contact inhibition) 接触抑制(contact inhibition)是指细胞在生长过程中达到相互接触时停止分裂的现象,1954年,由艾伯克龙比(Aberchrombie)等

42、首先发现。由于培养基中的生长因子耗尽时也会产生生长抑制,所以将正常细胞因相互接触而抑制分裂的现象改称为密度依赖性的生长抑制(density-dependent inhibition of growth)。在相同条件下培养的恶性细胞(malignant cells)对密度依赖性生长抑制失去敏感性,因而不会在形成单层时停止生长,而是相互堆积形成多层生长的聚集体,这种现象也说明恶性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已经失去了控制,调节细胞正常生长和分裂的信号对于恶性细胞不再起作用。 4.通道蛋白 channel protein通道蛋白(channel protein)是衡跨质膜的亲水性通道,允许适当大小的离子顺浓度梯

43、度通过,故又称离子通道。有些通道蛋白形成的通道通常处于开放状态,如钾泄漏通道,允许钾离子不断外流。有些通道蛋白平时处于关闭状态,即“门”不是连续开放的,仅在特定刺激下才打开,而且是瞬时开放瞬时关闭,在几毫秒的时间里,一些离子、代谢物或其他溶质顺着浓度梯度自由扩散通过细胞膜,这类通道蛋白又称为门通道(gated channel)。 5.染色体带型chromosome banding 染色体带型,染色体经过特殊处理并用特定染料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其臂上显示不同深浅颜色的条纹,此称为染色体带。各号染色体带的形态称为带型。对每种染色方法,每条染色体显示的带纹分布是一定的。通过染色体的分带技术,可

44、以使染色体组型分析更为准确。主要的显带技术有G带(Giemsa显带)、Q显带(奎丫因显带)、R显带(逆转显带)、C显带(着丝粒显带)、前期显带(高分辨技术)。?染色体带型又称“带型”。借助细胞学的特殊处理程序,带型(bandingpattern)即染色体带型。借助细胞学的特殊处理程序,使染色体显现出深浅不同的染色带。染色带的数目、部位、宽窄和着色深浅均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每一条染色体都有固定的分带模式,即称带型。 6基因组genome 基因组,Genome,一般的定义是单倍体细胞中的全套染色体为一个基因组,或是单倍体细胞中的全部基因为一个基因组。可是基因组测序的结果发现基因编码序列只占整个基因

45、组序列的很小一部分。因此,基因组应该指单倍体细胞中包括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在内的全部DNA分子。说的更确切些,核基因组是单倍体细胞核内的全部 DNA分子;线粒体基因组则是一个线粒体所包含的全部DNA分子;叶绿体基因组则是一个叶绿体所包含的全部DNA分子。 7.有丝分裂器mitotic apparatus 有丝分裂器由中心体形成,专门执行有丝分裂功能,在ATP提能量下产生推拉力量,以确保两套遗传物质能均等地分配给两个子细胞. 8.高度重复序列hignly repetitive sequence 高度重复序列在基因组中重复频率高,可达百万(106)以上,因此复性速度很快。在基因组中所占比例随种属而

46、异,约占10-60%,在人基因组中约占20%。 9.动粒kinctochore 略 10.致癌基因oncogene 致癌基因(oncogene )最初是定义为病毒携带的、能够引起靶细胞的转化基因。大部分病毒性癌基因具有细胞副本,参与正常细胞功能,这些细胞基因称为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s),并在特定情况下它们在细胞中的变异或异常活性与肿瘤形成息息相关。目前已有100 种癌基因被鉴定。三问答题 1.生物膜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这些特征与他的生理功能有什么关系? 生物膜(biological membrane):镶嵌有蛋白质和糖类(统称糖蛋白)的磷脂双分子层,起着划分和分隔细胞和细胞器作

47、用生物膜,也是与许多能量转化和细胞内通讯有关的重要部位,同时,生物膜上还有大量的酶结合位点。细胞、细胞器和其环境接界的所有膜结构的总称。2结构编辑流体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针对生物膜的结构提出的一种模型。在这个模生物膜型中,生物膜被描述成镶嵌有蛋白质的流体脂双层,脂双层在结构和功能上都表现出不对称性。有的蛋白质“镶“在脂双层表面,有的则部分或全部嵌入其内部,有的则横跨整个膜。另外脂和膜蛋白可以进行横向扩散1。生物膜是当前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中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关于生物膜的结构,生物膜与能量转换、物质运送、信息传递,以及生物膜与疾病等方面的研究及用合成化学的方

48、法制备简单模拟膜和聚合生物膜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另外,人们正在研究对物质具有优良识别能力的人造膜,使模仿生物膜机能的人造内脏器官,应用于医疗诊断。两大特性编辑生物膜具有两个明显的特性,即膜的流动性和膜的不对称性。 1膜的流动性生物膜的流动性是膜脂与膜蛋白处于不断的运动状态,它是保证正常膜功能的重要条件。在生理状态下,生物膜既不是晶态,也不是液态,而是液晶态,即介于晶态与液态之间的过渡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其既具有液态分子的流动性,又具有固态分子的有序排列。当温度下降至某一点时,液晶态转变为晶态;若温度上升,则晶态又可溶解为液晶态。这种状态的相互转化称为相变,引起相变的温度称相变温度。在相变温度以上,液晶态的膜脂总是处于可流动状态。膜脂分子有以下几种运动方式:侧向移动;旋转运动;左右摆动;翻转运动。膜蛋白分子的运动形式有侧向运动和旋转运动二种。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2膜的不对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