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发烧退烧的真相.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434279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宝宝发烧退烧的真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宝宝发烧退烧的真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宝宝发烧退烧的真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宝宝发烧退烧的真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宝宝发烧退烧的真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宝宝发烧退烧的真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宝宝发烧退烧的真相.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宝宝发烧退烧的真相宝宝发烧退烧的真相 人为什么会发烧? 发烧是位于大脑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上调所致。虽然一天内正常人体的体温会有少许波动,但是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会通过增加机体的散热或产热来试图将正常人体温调控于37左右。 当病菌侵犯人体后,人体为了对抗病菌的侵袭,会动用一些防御机制,比如具有杀菌作用的白细胞、淋巴细胞等等。动用人体防御机制的启动信号中,发烧就是最为主要的一项。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上调控制体温的水平,导致发烧。 发热是人体对抗病原菌的生理抵抗过程,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对待发热,不应仅关注于体温。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比如呼吸道疾病,感冒、扁桃体炎、肺炎等,消化道疾病,急性胃肠

2、炎、腹泻,出疹性疾病,幼儿急疹、水痘等都可能引起发热,重要的是,要在医生指导下,寻找发热原因,正确对待;同时将体温控制于38.5以下,避免高热惊厥。 正常的体温升高 孩子的体温易于波动。感染、环境以及运动等多方面因素都可使孩子的体温发生变化。孩子体温的升高不一定就是异常,也就是说,体温的升高不一定就是发热。若有短暂的体温波动,但全身状况良好,又没有其他异常表现,家长就不应认为孩子在发烧。 其实,就像我们大人在运动后体温会有所升高一样,小儿哭闹、吃奶等正常生理活动后,体温也会升高。一般情况下,体温不会升得太高,多为37.538.0之间。体温升高是由于哭闹、吃奶等正常生理活动导致肌肉产生了更多的热

3、量。这些原因导致的体温升高,在运动结束后会很快回复到正常水平。也就是说,不能只根据体温作为确定异常的指标。遇到这些情况时,家长可继续观察孩子体温的变化,一般不需任何处理。 正常人体温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一般腋窝温度为3637.4。 体温超过37.5定为发热,俗称发烧。进一步划分为: 37.338为低度发热 38.139为中度发热 39.141为高热 超过41为超高热。 异常的体温升高 体温异常升高也就是发烧,与哭闹后造成的体温升高是不同的。发热时不仅体温增高,还同时存在因疾病引起的其他异常表现,例如面色苍白、呼吸加速、情绪不稳定、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等。由于小儿个体差异和导致疾病原因的不同,

4、发热的表现和过程存在很大的差别。比如同样是肺炎,有的孩子发热不高,有的孩子高热达3940;又比如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可持续23天,而败血症可持续数周。发热的起病有急有缓,有的先有寒战继之发热,有的发热很高但四肢及额头发凉。所以,用手触摸四肢及额头很难察觉发热,而触摸胸腹部就会感觉到小儿发热。 怎样才算发烧,确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除了量体温外,还要仔细观察孩子的各种表现。一方面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可以为医生提供较可靠的信息。 发热的三种形式 根据发热的特点,可以把发热分为发热上升期、高热持续期和发热下降期。 在发热上升期,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产热大于散热,体温迅速或逐渐上升。当体温上升到

5、与新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的高度后,产热和散热就会波动于较高的水平上,称为高热持续期。因发热激活物在体内被控制或消失,上升的体温调定点回降到正常水平。由于调定点水平低于发热时的体温,故从下丘脑发出降温指令,不仅引起皮肤血管舒张,还可引起大量出汗,称为发热下降期。 如何认识高热 高热,是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的常见表现。要从两方面认识高热: 1、高热本身可引起心率增快、呼吸急促、寒战和四肢冰凉等,为人体对待发热的正常反应,体温下降后上述情况好转; 2、寻找高热的原因。常为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常见病原为病毒。不要以高热的程度判断疾病的轻重,而应以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的轻重进行病情的初步判断。高热时寻找病因

6、,采用对因治疗。一般感染时,高热会持续35天。 高热时,手脚,这些人体远端部位出现冰凉,是人体在发烧时的正常反应。无论手脚是否冰凉,只要体温超过38.5,就应给孩子服用退热药物。这里提及的体温,是人体内的温度,不是肢体末端的温度。所以,通过以耳腔内、腋下、口腔、肛门直肠等部位测及的温度为基准。 高热是婴幼儿最常见秋冬季症状,往往最早出现,可伴有腹泻、咳嗽等。高热时,体内产热大于散热,体内消耗增加,对婴幼儿可能造成惊厥,所以对于高热,不论是何原因所致,都要考虑退热问题。当体温超过38.5时,应接受退热药物治疗,比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目的是避免高热惊厥和减少高热引起的体内消耗。体温小于

7、38.5可激活免疫系统,利于控制感染。服用退热药,一般只能在46小时内控制高热。为了增加退热药的效果,一定鼓励多饮水,这样才可以增加皮肤散热、增加排尿等,以达控制体温的效果。由于一般感染所致高热可达35天,此间会反复服用退热药物。为了减少退热药物的副作用,可以“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两类退热药物交替使用。 现在给婴幼儿高热常推荐的退热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常用的剂型为口服糖浆式液体。有些孩子发烧时,不接受口服糖浆式液体。可以考虑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栓剂。由于栓剂也是“对乙酰氨基酚”起效时间与口服剂型一样,可维持3-4小时。 退热药只是将大脑内体温中枢下移,增加散热。散热需

8、通过皮肤水分蒸发、排尿等生理过程完成。若体内水分不足,体温下降幅度则小。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退热药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所以,对于高热婴幼儿,在服用退热药的同时,必需增加水分的摄入,否则退热效果会越来越不显著。由于发热经常又是上呼吸道感染所致,孩子进水比较困难,家长必须有耐心。对于进水非常困难,同时高热很难控制时,可考虑静脉输液。但不一定是抗生素。 出现高热,待病情好转后,退烧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体温逐渐降低,发烧间隔时间逐渐拉长;一种是体温还是高热,只是间隔时间逐渐拉长。体温降低或间隔拉长,只意味病情开始好转。只有体温恢复正常,才算进入恢复期。 宝宝发热有哪些利和弊?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很担心孩子发

9、热,所以,退热剂自然成为家中的常备药。感觉孩子有点发热就立即用退热剂,恨不得一下子使孩子的体温降下来,那么发热真的那么可怕吗,到底发热有哪些利弊呢? 发热:保护人体健康的卫士 目前医学研究证实,发热是许多疾病初期的一种防御反应,可增强机体的抗感染能力。从而抵抗一些致病微生物对人体的侵袭,促进人体恢复健康。 l 产生对抗细菌的抗体; l 增强人体白细胞内消除毒素的酶活力; l 增强肝脏对毒素的解毒作用。 发热:毁坏人体健康的蛀虫 发热当然也会损害人体健康,特别是高热持续过久,会造成人体内各器官、组织的调节功能失常。 l 高热会使大脑皮层处于过度兴奋或高度抑制状态。婴幼儿表现更为突出。 大脑皮层过

10、度兴奋:烦躁不安、头痛甚至惊厥; 大脑皮层高度抑制:谵语、昏睡、昏迷等。 l 影响人体消化功能。 胃肠道运动缓慢:食欲不振、腹胀、便秘; 胃肠道运动增强:腹泻甚至脱水。 l 使人体食入的各种营养物质的代谢增强、增快,加大了机体对氧的消耗,加重人体内器官的“工作量”。 l 持续高热最终导致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下降,增加了继发其他感染的危险。 孩子发烧是坏事吗?从孩子不舒服上讲,发烧不是好事。但事实上,发热也是件好事!发热可以动用人体免疫功能,尽可能并尽快消灭侵犯人体导致发热的病菌,促进免疫系统的成熟。如体温尽快限制在37以下,发热刺激免疫系统的作用就会消失。 既然出现发烧,就要尽可能减少不适感,在

11、多饮水、保持体温不超过38.5、保证排尿排便等的同时,保持体温在37.538.5,促进免疫系统成熟。千万不要将体温降至过低。 针对高热可引起惊厥而言,体温超过38.5,应服退热药;对提高免疫而言,体温应保持在37.5-38之间。降温效果不是以正常体温作为标准。 了解了这些,你就可以知道高热时孩子会出现哪些异常表现,然后根据这些表现给予适当的护理,而不致惊惶失措。在孩子发热期间,仔细为他测量体温,密切监测体温的程度和变化,出现高热时再给予退热药物。同时仔细观察孩子的脸色是否苍白,呼吸是否增快,有无恶心、呕吐、腹泻,有无神志的改变,以及有无惊厥的发生。若出现上述情况,就要立即到医院来。 如何做到发

12、热时有效的物理降温? 发热本身不是一种疾病,是由于体内致热源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内产热增加、散热减少的一种现象。所以退热是以增加散热、减少产热为出发点。退热药是改变体温调节中枢的状况,减少产热,只做到退热的前提。真正退热的效果需要通过物理降温,增加体内散热来实现。 人体散热途径,也就是退烧途径有四条: 1、经皮肤蒸发水分散热是最主要途径,占90%以上。所以发烧时不要给孩子穿的太多,应该少穿盖。 2、经呼吸散热。发烧时呼吸会增快加深。 3、经排尿过程散热。多喝水多排尿。 4、经排便过程。 所以,遇到孩子发烧要从这四方面帮助孩子物理退热。 如何做到发热时有效的物理降温呢?首先尽可能保证婴儿液体摄

13、入。退热过程主要是通过皮肤蒸发水分而实现。若体内水分不足,退热效果受限。再有,在适当提高室温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穿盖利于皮肤散热。还有,洗温水澡、温热毛巾湿敷也是很好物理降温的方法。冰袋或冰贴也会有一定效果。 物理降温有两大形式冷降温和温降温。通过冰贴或冰袋,导致局部皮肤降温为冷降温,退热效果有限。虽可感皮肤变凉,体内温度未必降低。变凉的皮肤血管收缩,反而会妨碍体内热量散出。温降温是在提高环境温度前提下,用温热毛巾敷身体、洗温水澡等致皮肤血管扩张,利于体内热量散出。 正确看待物理降温,维持体温需体内产热和散热的平衡。发热是产热增加和/或散热减少的结果。要退热,增加散热很重要。经皮肤是主要散热途径,增加皮肤血流就可增加散热。在多饮水前提下,适当提高室温减少穿盖;温水浴都是很好之法;而冰袋、酒精擦浴只带走局部皮肤热量,退热效果有限。 退热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是体内水分不足。婴幼儿生病时多不喜喝水或奶,家长一定耐心少量多次喂,以增加体内水分,利于退热,否则服了退热药也达不到预期效果。再有,排尿和便过程都可利于降温。总之,退热的捷径不是从药物出发,而是增加体内水分和适宜物理降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