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436058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近代史读书笔记中国近代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属于“百年经典,学术丛刊”系列。中国近代史是蒋廷黻先生于1938年春夏之交写成的。1938年,正是国家、民族处于抗日战争危急关头的年代。素有清华三才子之称的陶希圣、吴景超、陈之迈三人,为因战争流离失所的民众和青年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国家前途的关心所感奋,决定编辑一套艺文丛书。当时蒋廷黻在汉口赋闲,陈之迈知道他对近代史素有研究,便约他写书。蒋廷黻欣然应约,用两个月时间写了这本中国近代史。此后,他再也没有做学问的精力和时间,只在官场周旋了。所以这本著作,实际上成了他学术生涯的一个句号。该书的作者蒋廷黻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湖南

2、宝庆人。1911年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第一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5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史学阵营。1935年受到蒋介石的赏识,弃学从政,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1945年被任命为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1961年任台湾驻美“大使”兼“驻联合国代表”,被誉为国民党官员中“最知外交的人”,所以他是“书生从政”的代表人物。起初,我认为学术性的东西肯定很枯燥尤其是大学者所写的作品,但是作者的语言很感性能把读者的情感调动起来。比如看到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时我就会气得咬牙切齿,看到李鸿章将建设

3、海军的费用挪为修建圆明园之用我就想破口大骂。总而言之,这一部屈辱史在作者的笔下显得更加生动,仿佛一切都历历在目。书上还涉及了传统教科书所未谈及的内容,读过之后大有收获。这本书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沈渭滨所写的导读,后半部分是蒋廷黻所写的内容。后半部分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内容没有拘泥于事件过程和细节的写作。别看中国近代史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虽然蒋先生只希望我们能将该书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初步报告来看待,但它确实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本书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近百年的问题就是能否吸收,利用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废除家族和家乡观念,建立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该书通

4、过剿夷和抚夷、洪秀全和曾国藩、自强及其失败、瓜分及民族之复兴四个章节来介绍中国近代史的曲折历程。读到第一章“剿夷和抚夷”势必会看到林则徐的剿夷,进一步谈到鸦片战争。在鸦片战争失败的分析中,陈旭麓教授点出蒋先生使用对比的手法入手一开头就抓住中国社会的差距说话,指出“到十九世纪,西方的世界已经具备了所谓的近代文明,而东方的世界仍滞留于中古”。我所伤心的是中华民族在经历此次重大失败居然未曾发奋图强,徒徒浪费了二十年的光阴。正如林则徐在软尘私议中写到:“议和之后,部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转喉触讳,绝口不提,即茶坊酒肆之中,一大书免谈时事四字”。鸦片战争结束后, 包世臣也对中国失败的原因

5、进行了总结, 认为既不是船炮, 也不是军民, 而是那些愚昧无知、自毁长城的清朝统治者应对战争的失败负责。直到咸丰年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向西洋学习不可。恭亲王和文祥便是少数人中的两个,他们绝不转头会看,留恋那已不复回的闭关时代。他们大着胆向前进,到国际生活中去找新出路。可惜这种新精神不能出现于鸦片战争后,而出现在二十年后的咸末同初。蒋廷黻先生的“一寸光阴一寸金,个人如此,民族更如此”这句话中包含的是怎样的感情啊!我无法想象一个民族在遭受到像鸦片战争这样的失败居然还不觉悟,难道他们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吗?我不知道如果自己身处鸦片战争后的时代会怎么做,但是一个自称拥有

6、无数美德的中华民族就没有与时俱进,善于学习和向前看的品质吗?真是儒学的泥潭使他深陷其中,上国的美梦让他无法自拔吗?试想一下如果将二十年的时间利用起来中国会有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就算中国在鸦片战争后的二十年没有发展,那么咸末同初新精神出现,洋务运动开展,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这样说来,中国的近代化运动也该早于日本啊!那中日甲午战争为何会败的如此之惨,难道只有蒋廷黻先生所说的战略不如人,战术不如人吗?在此我不得不提一下丁汝昌,他是北洋舰队的总指挥。我之前一直认为丁汝昌是一位优秀的海军将领,看完此章节才知道他对海军一窍不通。他原是淮军的一陆军军官,李鸿章任命他为海军指挥官美其名曰是作为精神

7、领袖。不可否认丁汝昌确实是民族英雄,但却不是优秀的海军将领。正如蒋廷黻先生对他的评价:它作海军领袖当然只能误事,不能成事。在战术不及人中,书中特别提了刘步蟾,他的科学成绩是上等的,但实战却是令人大失所望。刘步蟾对战术的错误调整导致士兵人心慌慌,而且日本得先机先攻我们的弱点了。我想不通清廷投了这么多钱给北洋舰队,难道就没有培养优秀的人才吗,当年留美幼童中就没有独当一面的军事人才吗?当时的中国的海军实力排名第八,日本排名十一。所以失败的原因就值得深究了。蒋廷黻是这样概括甲午战争的,高度西洋化近代化之日本战胜了低度西洋化近代化之中国。当时的清廷像垂垂老矣的病人在做着垂死挣扎,“中体西用”治标不治本。

8、所以说洋务运动期间光学器物是远远不够的,制度、思想我们都应该向西方借鉴。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我们无法想像李中堂目睹自己一手建立起的北洋舰队毁于一旦时的情景,但必定是痛心疾首的。回眸历史,曾经的一幕幕都让我们感伤。读到第三章第四节“士大夫轻举妄动”时,我特别认同蒋廷黻先生以对待水的态度借指对待外国资本主义的态度。书中的原话是这么说的:“我们对于外国资本应采的态度如同水一样,有的时候,有的地方,在某种条件之下,我们应该掘井取水,或开河引水;在别的时候、地方和条件之下,我们则必须筑堤防水。”平汉铁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又如孙中山先生虽然反对帝国主义,他也赞成利用外债来建设。所以说不带

9、有政治野心的投资我们都是可以接受的,以此来建设我们的祖国。但是,印度的东印度公司就是英国以公司之名在印度建立的殖民统治,我们应该坚决抵制。而像义和团运动那样盲目排外又是不可取的,这只是历史的倒退。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就充分利用外来投资建设国家,招商引资已然成为各个地方的风气。总而言之,凡事具有两面性,我们不能以狭隘的眼光看待外国资本而要用长远发展的眼光。读过整本书感触最深的就是李鸿章。梁启超曾自信地说:“研究中国近代史少不了我梁启超”,不过也确实如此。看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我觉得研究中国晚清历史绕不开李鸿章。他是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是大清朝廷的李中堂,是淮军也是北洋舰队的领导者。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

10、的功绩是不可置否,江南织造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等都是他一手创立的。在这些建设事业中,军事建设最多。但是蒋廷黻先生指出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李鸿章最引以为豪的北洋海军就是败给了近代化程度更高的日本。李鸿章当初筹措北洋海军的经费时很是费了一番曲折。第一,各省都成见很深,不愿合作。第二,当时皇室用钱漫无限制,而且公私不分。如光绪快要成年亲政,光绪和他的父亲怕西太后不愿把政权交出来,醇亲王打算重修颐和园,一则表示光绪对西太后的孝敬,一则使西太后沉迷游乐就不干政了。醇亲王乃请李鸿章将建筑海军的款子作为修园之用。所以在甲午战争以前的七

11、年,中国海军没有添添定过一只新船。第三,贪污腐败现象严重,而且李鸿章本人就不廉洁。“不给马儿吃草还想马儿跑得快”简直就是北洋舰队的真实写照。李鸿章这人也是矛盾的集合体。总而言之,李鸿章还是不够新,洋务运动还是进行得不够彻底。撇开这些不谈,李鸿章还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府官员。在第三章第五节“中日初次决战”的第一段指出:李鸿章在明治维新的初年就看清了日本是中国的劲敌。他并且知道中日的胜负要看哪一国的新军备进步的快,虽然不够深刻。他特别注重海军,因为日本必须先海上得胜,然后能进攻大陆。所以他发对以武力收复新疆,反对为伊犁问题与俄国开战,反对越南问题与法国打仗。他要把军费省下来作为扩充海军之用。但是

12、,甲午战争的失败与李鸿章脱不了干系。首先,他用人不当任命丁汝昌为海军总指挥。其次,黄海海战战败之后,他下令北洋舰队的全部官兵躲进威海卫不准应战使其全军覆没。甲午战争的失败引发了瓜分运动。在瓜分运动中,俄国更是狮子大开口,要求中铁路的建筑权。光绪二十二年,李鸿章与威特签订密约,而这个中俄密约是李鸿章终身的大错。书上所说“以后的瓜分之祸及日俄战争(1904-1905),二十一条,九一八这些国难都是那个密约引出来的”我不怎么明白。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李鸿章又出来收拾残局了,他与洋人协定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庚子年李鸿章去世。李鸿章作为晚清政坛呼风唤雨式的人物,可以说是他与曾国藩二人使得大清朝廷得以苟延

13、残喘,同时他所领导的洋务运动更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我认为李鸿章是一个值得细细品味的人。这本书还值得一提的人物是林则徐,作为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蒋廷黻先生对他却有另一番解读。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百战百胜的,所用的都是中古的古法。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到了广东以后就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他把在广东所搜集的材料交给了魏默深。魏源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这部书提倡以夷制夷,并以夷器制夷。后来日本的文人将这部书译成日文,促进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而在中国这部书却无人

14、问津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说不出的讽刺。林则徐虽然有学习西方的觉悟,但他怕清流的指摘,不敢公开提倡。后来他又作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也不肯公开提倡改革。咸丰皇帝很敬重林则徐准备再次起用林则徐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可他由于病重去世,林则徐又一次维护了他的名誉。林文忠无疑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像这样一位人物都无法为国家撇下自己的名誉,难怪鸦片战争后国人未曾有改革的想法。在民众和士大夫心中,林则徐地位过于超然了。他们幻想着如果清政府没有撤林则徐的职鸦片战争的结局会有所改变,于是国人抱着这种阿Q精神虚度了二十年光阴。其间虽有郭嵩焘和曾纪泽等人提倡学西方但不为当时

15、人所接受并饱受清流人士非议。看过这本书我认识到不一样的林则徐,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也不能冲破旧文化的桎梏,可毕竟人无完人。在看林则徐的有关章节时我留意到另一个人陶澍,林则徐曾担任过他的幕僚。在正史中林则徐、魏源、龚自珍无疑是睁眼看世界的先驱人物,中兴之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紧随其后,而陶澍仅仅是一个一笔带过的人物。但实际上无论是道光帝还是林则徐等人都对他评价甚高。陶澍是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经世学派在政治领域的领袖人物, 他不仅开启了中国近代经济改革的先河,而且与林则徐、魏源一样,是经世派发展为洋务派的关键人物。陶澍在鸦片战争前夕逝世,尽管没有直接跟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交手, 但是他在许多方面已对资本

16、主义列强作出了政治回应,是洋务运动的先声; 洋务派的核心目的是富国与强兵,而陶澍在这两个方面都是先导者,如他改革漕运、改革盐政、兴修水利,就是富国的具体行动,实际上也就充实了国家抗击外来侵略的力量。而且,陶澍的改革主要采用经济手段,这也为近代化提供了借鉴。在本文的最后,蒋廷黻先生将拯救中华民族的希望寄托在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之上。可如今看来三民主义救不了中国,倒是共产主义将中国领向独立自强之路。 阅读完本书,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很喜欢这本有趣味的小册子,认识到历史不是枯燥无味的,他是有情感的,有血有肉的,是会说话的。中国近代史的确不堪回首,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所以中国近代史也是猛士们的奋斗史。以上便是我阅读完本文的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