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政治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436379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政治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政治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政治学》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政治学》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现代政治学》复习资料.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现代政治学考试复习范围题型:共10题一、判断题(辨析题):4题5分/题=20分:对与错3分,简要说明理由2分二、简答题:4题5分/题=20分:只答要点,不要求阐述。三、论述题:2题15分/题=30分:要求结合实际,运用理论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阐述,最后要有结论。(注:以下括号内为阐述准备,非答题要点)一、政治的含义:P3政治:指一定的阶级和社会集团,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所进行的夺取国家政权、组织国家政权、巩固国家政权、影响国家政权,并运用国家政权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全部活动。 (政治的根源经济,实质阶级关系,核心政治权力,主要内容管理国家事务)(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是随着阶

2、级、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政治的具体内容也会随之变化。当阶级消失和国家消亡时,政治也就不存在了。)二、中国古代、近代的代表性政治主张P7-81、古代:阐述如何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的政治思想。儒家内圣外王。核心是“礼”、“仁”、“德”,强调以伦理为核心,主张“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以“仁政”来赢得民心。法家严刑峻法,以法治国。主张“霸道”,反对“王道”,反对以仁治国,提倡法、术、势的结合道家无为而治。期望通过消极退避,减少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预,消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稳定,来维持一种小国寡民、清心少欲的社会政治

3、局面。2、近代:孙中山先生的政治思想。提出了“民族、民生、民权”的三民主义和“权能分治”、“五权分立”的宪政大纲。十月革命后,加进“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的发展。“权能分治”把国家的政治权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政权”,或者称之为“民权”,简称“权”;一部分是“治权”,简称“能”。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政权就可以说是民权。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集合管理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治权”。“民权”又分为四个部分,即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治权”,即“能”,也分成五个部分,即立

4、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察权和考试权,分别由立法院、行政院、司法院、监察院和考试院五个机关来行使。三、权力与权利的区别(公权与私权的区别)P15权力,是指一定的社会主体(个人或组织)按照自己的意愿,为了达到一定目的,通过一定的方式支配或制约客体的一种现实能力。(特征:相关性(或称相对性);单向性(或称不对称性);不确定性(或称流动性)权利,指法律赋予人们享有并受到法律保障的某种权益或许可。根据这个权益或许可,权利人有权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作出相应的行为(义务),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请求国家机关(法院、行政机关)以强制性的协助实现其权益。权力与权利的区别:(1)权利与义务密不可分,但并

5、不完全相等;但权力与责任却必须相等,有多大的权力,就要承担多大的责任(2)权利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做出行为还是不行为的决定,法律不能强制;而权力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放弃了就是不作为,就要受到法律的严惩。(3)法律对于权利多数情况下是禁止性规定。法无禁止即自由。法律对于权力多数情况下是授予性规定,法无授权不可行。(4)权利只能由法律或规章予以规定才能存在;而权力在法制和非法制状态下都可以存在。四、政治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P271、政治权力的监督指一定的监督主体对政治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政治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督促和纠正的活动。其构成包括三个基本要素:监督主体、监督对象、监督目的。按照

6、政治活动程序,政治权力监督的内容包括四个环节:对政治决策的监督、对决策执行的监督、对政治领导人和国家公务员政治行为的监督、对政治体制和政治组织的监督。2、政治权力的制约:是社会制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主体依据一定的规则和手段,对政治权力运行的控制和约束。政治权力监督实质上也是对政治权力的制约。政治权力制约的依据:(1)政治权力自身运行规律的客观需要;(2)为了保证权力运行有序性、公正性、准确性的客观需要;(3)防止政治权力非正常扩张的需要。造成政治权力非良性运行和滥用权力的原因主要有:主观素质差,不具备行使政治权力的能力;目的不正当,表现为以权谋私,追求个人权力;手段不当,表现为越权、侵

7、权、法权、擅权和非法使用暴力等;规则和程序不健全,表现为权力运行和使用的随意性比较大,此外,一些客观条件也可能使政治权力运行产生误差。政治权力制约的方式: (1)以权力制约权力;(2)以法律制度规范权力运行;(3)以道德观念、思想觉悟、宗教信仰等精神力量来控制权力主体;(4)以经济利益关系约束权力主体;(5)以舆论监督约束权力运行;(6)以责任约束权力的运行等等。此外,对掌握国家权力的公务员还可以采取控制任职资格、任职期限、严格考核、任职回避、政绩要求等方式,监督约束公务人员合理行使国家权力。政治权力制约体制 (1)古代社会:来自中央内部的制约皇权与相权;来自地方的制约 集权与分权;来自外部的

8、制约政权与教权。(2)资本主义社会:第一,在权力划分、配置的基础上非常重视政治权力之间的相互控制、约束,这是资本主义政治权力体制的重要特点。第二,重视权力、法律、制度、责任等因素在权力制约中的作用。第三,一般不太重视对权力主体的思想工作、道德规范,认为人性恶,自私自利。第四,“金钱政治”的特征决定了大小资本家及其垄断财团,利用金钱对政治权力的运行实行最权威和本质上的控制、约束。(3)当代中国:第一,根本上是人民的制约。(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政治权力具有极强的监督控制作用。 第三,法治在政治权力运行中起着重要作用。 第四,民主党派的监督是我国政治权力制约体

9、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社会舆论监督也对我国政治权力制约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当代中国社会政治权力制约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政治主体最基本的特征P32是它的政治能动性。具体表现为政治主体的政治感受能力、政治意识能力、政治意志能力、政治行为能力。四种能力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共同体现了政治主体的能动性。(政治主体:指拥有一定政治权利,在政治生活中处于主动地位的政治实体(个人或集团)六、政党制度P42政党制度指一个国家关于政党的产生和形成以及活动方式、法律地位、各政党之间以及各政党与整个政治体系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模式。其中,政党与政治体系的关系居核心地位。基本类型: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1、一党制

10、是指一个国家中一个政党长期独掌政权的政党制度。其特点是:(1)压制甚至禁止其他政党活动;(2)实行党政合一或以党代政的原则。2、两党制是指在一个国家内,两个同样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处于垄断地位势均力敌的政党,互相对峙,通过议会选举或总统选举的胜利而轮流上台执政的政党制度。其特点是:(1)不在法律上排斥和禁止其他政党的存在,但两个处于垄断地位的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长期占居主导地位;(2)两个主要政党势均力敌,形成平等竞争关系,表现为相互交替,轮流执政。3、多党制是指在一个国家中存在多个政党,通常由几个政党联合执政的政党制度。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主要特点:(1)以承认

11、和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为前提。(2)反映了以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共同对国家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互助合作关系。(3)以政治协商会议等重要组织形成,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其他重要社会问题进行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优点:(1)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以及民主党派自身的建设。(2)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3)有利于更好地团结全国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5、社会主义国家的多党合作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既有一些共同点,又有着本质上的明显区别。其共同点是:(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都有两个以上

12、政党参与政治活动;(2)在多党联合情况下,都有一个政党为主,其他政党居次要地位。 二者的根本区别是:(1)性质和目的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在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平等的前提下,为维护资产阶级内部不同集团的利益相互竞争;社会主义国家的多党合作制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在承认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前提下,为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服务。(2)参与执政方式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是通过竞选,轮流执政,或一党为主,短期联合执政;社会主义国家的多党合作制是无产阶级政党长期领导,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共同参与国家管理;七、政治管理行为与政治统治行为的关系P601、联系:可以概括为

13、:政治统治为政治管理规定前提,政治管理为政治统治保障基础;政治统治为政治管理明确性质,政治管理为政治统治提供服务。具体讲:政治管理和政治统治是政治权力运行的两种基本方式,在国家职能的统一下,去实现维护特定的社会秩序的共同目的。政治统治是国家的阶级职能,而政治管理是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2、区别:(1)二者行为主体不同。政治统治的行为主体是由统治阶级组成的以暴力为基础的国家政权机关代表的整个统治阶级,而政治管理的主体通常是政府或准政府组织。(2)二者的客体不同。政治管理的行为客体是社会的多数人。而政治统治在社会主义社会,是多数人统治少数人。在范围上,政治统治的客体单指被统治阶级,政治管理的客体不仅

14、包括统治阶级内部的成员,而且也包括被统治阶级内部的成员。(3)二者的价值目标不同。政治管理行为讲求运用综合手段来调动公众关注社会的主动性积极性,追求的价值目标主要是增强合理性以提高效率;政治统治行为是依托暴力来巩固和完善统治秩序,追求的价值目标集中于实施强制以维护稳定。(4)二者的作用方式。政治管理行为是行政的和民主的而非专政的;政治统治行为则是有组织的暴力运用。八、政治参与行为的含义和特征 P68 政治参与行为是指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策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现实行为五方面内容:(1) 政治参与的主体是一般公民,是一种自下而上影响政治的过程;(2)政治参与的

15、客体是政府。(3)政治参与是旨在影响政府决定的活动。(4)政治参与不仅包括本人自动的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而且包括行动者受他人动员而发生的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5)政治参与是一种现实活动而不是主观态度。政治参与行为的特征:(1)角色的非职业性;(2)目的的复杂性;(3)表现形态的多样性;(4)行为的现实性。九、政治社会化的含义和特点P87-891、政治社会化的含义P87政治社会化,指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实质是社会成员个体和社会政治系统互动的辩证统一。(1)从个体角度来看,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获取社会既定的政治文化

16、,由“自然人”转变为“政治人”的过程;(2)从社会的角度来看,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培养、教育、训练社会成员接受社会政治规范,支持、拥护现实的政治制度,承认现有政治秩序,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政治文化内容以取得持续性的过程。2、政治社会化的特点:P88政治社会化是个体认识政治、形成政治人格与社会对个体的塑造两个方向的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决定了政治社会化具有如下特点:双向性;继承性;创新性;持续性。3、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P88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是两个联系紧密的概念。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存在方式,政治文化通过政治社会化而获得传播和遗传机制。政治文化

17、与政治社会化之间是内容与形式、目的与过程、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即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内在内容,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实现的外在方式;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运行过程的目标,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形成和传播过程;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化的目的,政治社会化是传播政治文化的手段。十、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建设P93-98我国当代的政治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基本格局(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并逐步确立其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这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主流;(2)在新的时代发展过程中绵延不约的传统政治文化,这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历史氛围;(3)外来的尤其

18、是西方的政治文化,这是开放带来中国政治文化交流、碰撞的逻辑结果。各种政治文化的地位和特点不同:(1)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确立奠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经济基础。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政治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爱国主义为内容,以改革开放为取向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已成为主导型的政治文化。(2)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形成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是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以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政治意识形态。具有专制性、依附性、宗法性和人治性的特征。其思想性影响依然滞留在当今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许多

19、层面。(3)外来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化。西方文化的渗透源于西方各国与中国的交流,对中国政治生活发生着重要影响。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政治文化从主流上倡导政治多元化,主张实行多党制和分权制。虽然其中所包含的法治、民主、自由精神等政治文明成果,凝结着人类共同的政治智慧,存在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吸收和借鉴的价值,但必须保持高度的理性精神和求真的务实态度。(二)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目标与意义1、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目标:建设高度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这一政治文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成果为基础,以人民民主的不断实现为核心的整体性社会共同心理过程和心理倾向。内蕴着三

20、个基本要求:一是总体性质上的要求,即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二是宏观基础上的要求,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三是核心内容上的要求,即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有效实现。2、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意义:(1)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2)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现实需要;(改革前提:稳定,社会政治心理,社会共识,推动改革)(3)是抵御国外政治文化霸权的有效途径。(“软实力”,社会主义文化防火墙,文化创新,可持续发展)(三)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建设的任务和途径基本任务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兼收并蓄历史文明和当代发展的积极成果,形成全面支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以实

21、现的政治文化先进体系。实现这个重大使命,需要从三方面努力:(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当代中国,社核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通过政治文化的途径,开展社核宣传教育,共识、引领社会思潮,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对各种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的整合能力,引导激励,凝聚动力)(2)吸收人类社会优秀文明成果,拓展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普遍性;(坚持兼收并蓄、批判借鉴的原则,促进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和世界优秀政治文化的中国化。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儒家“安国家、定社稷、序人民的求治心理”,“天下定为一尊”的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过程

22、中形成的优秀成果,典型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但要根据时代变化发展马。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文化:既要反对全盘西化论也要克服固步自封论,科学分析其形式和具体内容,属于人类共享的优秀政治文化成果,结合中国实际吸收借用。)(3)培育现代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落足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保证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当今人民当家作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公民的政治参与来表现的。十七大“要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们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十八大:“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除有政治制度安排外,还

23、必须有相应的政治文化支持,在全社会形成广泛的参与氛围,培育公民的参与意识,训练公民的参与支持。既有政治参与能力,也有政治参与积极性政治文明的必要条件。十一、国家结构形式P111-112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有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单一制是指在一个国家内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结构形式。特点:(1)有统一的宪法和国籍;(2)有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3)有统一、垂直的行政机构体系,各行政区政府作为地方政府接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4)中央政府统一行使外交权和外交行为;(5)中央国家机关是唯一的国际法主体。复合制是由几个国家(邦、州)通过协议联合组成的各

24、种国家联盟的结构形式。根据联盟的程度,又可分为联邦制和邦联制两种。联邦制与邦联制的主要区别:前者是统一国家,后者是国家联盟。联邦制是由几个单位(共和国、邦、州)联合组成的统一国家,邦联制是由各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组成的国家联盟。两者主要区别:联邦是国际交往中的主体,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地位高于成员单位,有统一的军队、赋税、预算和国籍;邦联不是国际交往中的主体,不具备统一国家的性质,没有高于成员的国家权力机关,各成员国地位平等,内政外交上互不从属,没有统一的的军队、赋税、预算和国籍。单一制与联邦制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国家构成、权力来源、单一性与复合性(双重性)等方面:(1)联邦制是由几个成员单位协议

25、联合组成的国家,联邦中央的权力是由成员单位授予的;单一制是由中央政府统一领导的国家,地方政府的权力是由中央政府授予的;(2)联邦制除了有联邦宪法和联邦立法机关外,各成员单位还有自己的最高立法机关和宪法,单一制只有一个国家宪法和一个统一的立法机关,地方议会只能在国家宪法和法律范围内制定一些地方性法律和法规;(3)联邦制没有一个垂直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机构体系,各成员单位对内对外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单一制有一个垂直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机构体系,中央政府可以直接指挥、干预地方的经济和行政事务。十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P114-P1181、新变化:第二次世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26、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性质变得越来越模糊,纯粹压迫的职能越来越隐蔽,国家面目越来越呈现出“中性化”的特点。 主要表现是:(1)选举制度更加完善;(选举权普选;平等选举;更直接;程序更完善;自由投票)(2)公民和社会对政府的监督大大加强;(言论和出版自由)(3) 文官制度更加巧妙;(机会平等;中立和非政治化;合理待遇;保护;优厚)(4) 国家的社会职能大大增强;(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变为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教和人民生活在内的资本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推进器。在某些方面已经变为全民利益的重要的协调器和各种社会矛盾的关键的磨合器)(5) 人民的民主权利有了较大的扩展和更多的保障。(扩大了公民权利的

27、范围,劳动者的经济地位有了显著提高,政治参与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和提高)2、正确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1)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怎么变,其性质不会变,政治职能依然是其最基本的职能,具有十分鲜明的阶级性,反映了资产阶级国家权力机构的阶级压迫和暴力特征,这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中是至今依然存在和不可否认的事实。(2)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有些成果也是非常积极的,如普选制的完善和普及、知情权的扩大与政治生活的公开化、公民政治参与的多样化、现代法治的发展等等。(3)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尤其是其民主制度的新进展,正在对社会主义形成日益增大的压力。十三、当代西方国家的行政制度P132当代西方国家的行政制

28、度:主要是指当代大多数国家按照西方三权分立原则产生的狭义意义上的国家行政机关,亦称政府行政制度,即狭义的政府制度,它涉及政府的结构、构成及其行为规范的总和。当代西方国家的行政制度,按其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的相互关系以及行政机关的组织形式等不同差异,分为四种类型:内阁制政府制度、总统制政府制度、半总统制(或总统内阁混合制政府制度)、委员会制政府制度。1.内阁制:又称议会制政府制度,起源于英国,是当前西方国家及世界其他地区国家采取的较为普遍的一种政府形式。是由内阁(政府)总揽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的一种政府制度。(英国、德国、日本)主要特点:(1)议会至上内阁或议会由议会多数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2)

29、元首虚位国家元首或普选、或委任或世袭产生,不掌握实权,也无实际责任,只是国家象征;(3)首脑受托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受国家元首委托组织政府并担任政府首脑;(4)内阁总揽行政权力由内阁总揽,政府首脑掌握实权;(5)相互制约政府虽对议会负责,并在议会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或否决内阁的信任案后须总辞职,但也可由政府首脑提请国家元首下令解散议会,提前进行议会选举。2.总统制:起源于美国,是以总统为政府首脑和国家元首的一种政府制度。一般遵循较严格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平行分立和制衡原则,总统由普选产生,处于政府的核心地位,其任期和权限在宪法上独立,不受立法机关支配。特点:(1)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

30、,统揽国家行政权和国家代表于一身;(2)总统由普选产生,对选民负责,独立于议会之外;(3)政府与议会完全分离(包括任期),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经参议院同意再由总统任命,不得同时兼任议员,也不能参加议会会议;政府成员对总统而不是议会负责;(4)议会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对总统有弹劾权,但没有罢免权;总统对议会通过的法案有否决权,但无权解散议会;(5)总统所属的政党不一定是议会中的多数党,在此情况下,国会对总统的制衡作用实际可能增大。总统制政府制度中总统的权力主要包括:国家元首权、政府人事任命权、政府领导权、立法权、外交权、军事权。3.半总统制:介于总统制政府制度和内阁制政府制度之间,又称为总统内阁

31、混合制政府制度。由法国创立。特点:(1)形式上有两名行政首脑:总统和总理。总统是国家首脑,由普选产生。总统任命总理。(2)政府不对总统负责而对议会负责:政府由总理,国务部长,部长、部长级代表、国务秘书等组成,总理是政府首脑,不对总统负责,而对议会负责。(3)总统控制着重大决策,总理只享有国家行政权力的一部分。各自职权规定不明晰,容易导致总统与总理之间争权。(3)总统实际上掌握统治权。还有权力解散议会。不对任何机关负责,成为国家机构的核心。4.委员会制:指国家最高行政权不掌握在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一人手中,而是由议会产生的一个委员会集体行使国家行政权的一种政府制度类型。瑞士是典型代表。特点:(1)

32、由议会产生。政府由议会选举若干委员组成委员会而形成,不一定由议会中的多数党组成,议会再在委员会选举一个主席担当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委员不得兼任议员,任期四年,可连选连任;主席和副主席则任期一年,均不连选连任。(2)实行合议制。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委员会彼此地位平等,职权相当,重要行政事务集体决策共同负责。(3)对议会负责。委员会必须执行议会通过的议案,无权否决。而议会也不能使委员会提前解散。十四、我国的司法体制P140(大纲)我国的司法制度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联系。我国的司法体制属于单轨制类型。我国的司法机关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管理机关等4个部分组成。人民法院为国家审判机

33、关,由最高人民法院和各级普通法院以及少量专门法院组成。各法院的组成人员皆由同级权力机关产生并对其负责,上下法院之间是一种指导和监督的关系。人民检察院为国家公诉机关,同时还行使法律监督权。人民检察院的组成人员也由同级权力机关产生,但与人民法院不同的是,人民检察院实行双重领导,既受上级检察院的领导,又受同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和制约。我国的司法行政管理机关为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部门之一,其主要职责是法制宣传、法学教育、律师与公证管理、司法外事、执行判决和狱政管理,等等。(教材)从根本上说,我国的司法制度是由人民代表大会制所决定的。当代中国司法制度体系,由一系列具有普遍性和特色性的概念原则系统、组织系统

34、、规则系统等子系统构成:就司法的具体制度而言,已形成了侦查制度、检察制度、审判制度、司法行政管理制度、劳动改造制度、人民调解制度、仲裁制度、律师制度、公证制度等系列;就司法机关而言,形成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含国家安全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及军队、铁道、建设兵团、海事等专门司法机关的体系。十五、政治民主的基本原则(大纲有,教材无)(政治民主:是指能够保证社会全体成员或大多数成员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治决策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又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政治过程。)基本原则:(1) 基本人权原则;(2) 多数裁定原则;(3) 主体平等原则;(4) 分权制衡原则;(5)

35、 保护少数原则;(6) 国家法治原则;(7) 政治公开原则;(8) 程序优先原则。十六、当代中国政治民主的发展P162-168(一)大纲表述:1、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现状(1) 以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及其运行机制业已建立,但还不够完善;(2) 人民应享有的民主权利还不够广泛,已有的民主权利还需要进一步落实;(3) 政治生活中的家长制、官僚主义、依附和裙带作风等封建主义残余还大量存在;(4) 公民的政治民主意识比较薄弱,民主素质和能力还有待于提高。2、当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任务(1) 努力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2) 大力发展基层民主和社会民主;(3) 加强和

36、完善民主监督制度;(4) 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5)大力培育公民的民主意识,努力提高公民的民主素质和能力。 (二)教材表述:P162-1681、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发展的前提:(1)历史前提:中国当代的特殊社会生活状况是民主发展的基本历史前提,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社会经济生活变化状况。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生活发生了一系列有助于民主因素增长的变化。社会结构变化状况。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新变化,总体看,剥削阶级作为一个整体已经被消灭,阶级斗争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则开始上升到较为显著的地位。(2)经济基础:市场经济的

37、发展为人民民主提供了新的适宜的经济基础,在以下方面作为人民民主的基础而存在并发挥作用。市场经济与民主制度之间存在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内生联系。市场经济倡导自由竞争,有利于公众和社会权利意识的增长,从而为人民民主提供适宜的民主意识。市场经济有抻于社会的发育和社会组织的成长,从而为人民民主提供社会组织基础。市场经济改变了许多陈旧的观念,促进了政治文化的良性变化。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是推进民主化进程的强大物质力量。当代中国的民主化事业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和市场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同时,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也必然会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体现在两个方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充分激发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

38、义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民主政治的建设可以促使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3)政治基础:中国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程度显著提高,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民主国家。推动政治发展,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实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统一,这种认识,构成了方法论意义上推进中国民主进程的政治基础。中国政治生活的制度化程序明显提高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基本框架业已形成。依法治国也不断前进。中国政治生活与人权事业的发展联系得更紧密了。十七大“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导向性论述,指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路径。十八大再次重申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2、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发展的目标(1)目标:就是真正确立

39、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对社会进行民主管理的权力将逐步真正为他们所有。这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我国民主建设的根本内容。确立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就是要明确地规定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民主,包括经济民主、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的唯一主体;就是要切实地拓宽、疏通他们参与的渠道。(真正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充分运用表决权、选举权、监督权,全面参与国家特别是本地区、本单位的决策与管理。)民主不是正确领导的对立物,而是正确领导的基础和条件。要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坚持平等协商、调查研究的方法,才能在民主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全面的政策和策略。总之,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是中国

40、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全部工作,都要围绕确立人民群众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等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主人翁地位这一根本点来进行。(2)根本任务就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具体为:不断扩大人民民主。(人代会,政协,决策,制约监督)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基层自治范围,公共事务,监督)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尊重和保障人权。(科学民主立法,法律体系。司法体制改革,独立公正)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党外干部、自治、少数、宗教)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41、(政企、政资、政事、政中,审批,微观,大部门体制)3、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发展的制约(1)民主的意识理念不充分。对自己所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缺乏充分的自我意识,对自己可以依法运用民主手段还不能有效地、自觉地运。对怎样依法运用民主手段不甚了解。少数人受传统“重民”观念的影响,失守“为民做主”,甚至以“集中”为理由,粗暴践踏人民的民主权利。(2)民主的法制建设不完备。现代政治的发展既要求民主化,也要求法制化,要求民主化与法制化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民主化表现为参与,法制化表现为秩序。它们的统一就是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有秩序地参与。完备法制建设,为广泛的参与提供合法、有效的算什么是政治民主战略性的基础。健

42、全法制的途径:巩固和完善现行体制的优势和特点。(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推进民主化进程因素。发扬基本政治制度中符合国情和体现民主精神的已有优势。)积极探索群众参与管理的新形式。(协商对话、党政分开、公务员制度、国家司法考试加强民主健全法制作用)积极借鉴西方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中能够为我所用的因素。(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政治机制、规范党政关系、完善选举制度)十七、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一)大纲:政治发展的含义:政治发展是指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政治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变迁过程。可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1)政治发展是社会政治过程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由低级向高级的运动;(2)政治发展是社会政治生活在更大程度上按

43、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进行的政治变迁;(3)政治发展是社会政治结构按现代化的要求而发生的变化。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1) 政治管理高效化;(2) 政治生活民主化;(3) 政治系统制度化;(4) 政治决策科学化。(1)政治管理高效化。指政治系统能够在相应的权限范围内,快速有效地处理各种社会事务,以高效率的管理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体内容包括:A、政治管理结构一体化,包括一体化的权威体制、一体化的行政体制、一体化的立法体制和司法体制;B、政治管理结构专业化,即政治体系有严格科学的分工和合理的结构。政治结构专业化和一体化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C、高水平的政治管理能力,包括政治系统的应变调适能力

44、、社会动员能力、社会控制能力、自我革新能力4个要求。(2)政治生活民主化。指建立和发展发主政治制度,使民主原则和民主精神贯穿于社会生活之中,形成普遍化的、制度化的民主生活方式。其具体要求是:A、广泛的大众参与。这是现代民生政治的基础,是区分传统政治与现代政治的重要标志;B、公开的政治过程,这是实现大众参与的前提,是区分传统政治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又一个重要标志;C、民主和科学的决策程序。政治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共同构成政治决策的现代化运行机制。(3)政治系统制度化。指将政治系统中各种政治关系、政治规范稳定下来并加以程序化和法制化。可用四组标准来评判:A、适应性僵硬性;B、

45、复杂性简单性;C、自主性从属性;D、内聚性分离性。适应性、复杂性、自主性、内聚性程度越高,则政治制度化水平越高,反之,政治制度化水平就越低。(4)政治决策科学化。指统治集团和国家的最高决策机构以全社会名义,为实现国家总任务和根本利益、特定目标而作出的全局性的重大决策及其实施过程。实现政治决策的科学化,必须做到:A、决策体制合理化;B、决策过程程序化;C、决策模式民主化;D、决策手段科学化;E、决策主体优质化。(二)教材P170在政治发展实践上,普遍认同政治发展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民主、政治稳定、政治机构、政治一体化和政治变革等。而核心内容是政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十八、我国政治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大

46、纲有,教材无)1、我国政治发展的目标我国政治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三条基本要求:(1) 中国的政治发展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走一条中国式的政治发展道路;(2) 中国的政治发展,必须在坚持各项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 中国的政治发展,必须坚持民主与法制相结合,实现依法治国的方略。2、我国政治发展的任务(1) 完善现代政党制度,强化政党的内聚力;(2) 加强政治文化建设,培养理性的政治共识;(3)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提高政治体系的制度化水平;(4) 发展基层民主和社会自治,增强和提高人民的民主素质和民主能力。十

47、九、国际政治组织的分类:(大纲有,教材无)(1)根据国际政治组织的主体构成情况,国际政治组织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政府间(或国家间)的国际政治组织和非政府间(或民间)的国际政治组织。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成员是国家或代表国家的官方机构,成员以国家的资格在这类国际组织中享受权利并承担义务。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是非官方的、民间的国际性组织,其成员构成不是国家,而是社会团体、个人或其他民间机构。其中国际政党组织和国际宗教组织对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产生的重大影响尤为突出。(2)根据成员的来源和构成范围来看,国际政治组织可以划分为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和区域性国际政治组织。世界性国际组织不论国家的社会制度、地理位置或其他因

48、素如何,对全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区域性国际组织在成员构成、活动范围、诉求目标等方面都有特定的区域限制。二十、“治理”及“全球治理”的含义 “治理”与“统治”区别:(1)主体不同。治理主体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统治的主体是政府。(2)权力运行过程不同。政府统治的权力运行是自上而下,发号施令、单一向的管理;治理是上下互动、合作、协高、伙伴关系及共同的目标。(3)目的不同。统治是为了控制征服;治理的目的是为了团结、协调、共赢。治理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有四个特征:(1)治理不是一整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2)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3 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4)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 全球治理:治理运用于国际关系领域,用治理的方式解决各国及全球面临的问题,即全球治理。总之,治理及全球治理现已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公共管理和国际社会应对全球问题的一个重要价值理念和实践追求,并在治理的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