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研究法.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436839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9.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研究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实验研究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实验研究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实验研究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实验研究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实验研究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研究法.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实验研究法1 一、实验研究法的原理 实验研究法是唯一能够确认自变项与依变项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在实验研究中,研究者藉由随机抽样、随机分派的过程,将研究对象区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然后在严谨的实验设计之下,系统且客观的操弄自变项,且将影响依变项的各个干扰变项予以控制或维持恒定,再观察依变项的反应,以作为研究结果的判定。 实验研究包含三大部分,分别是自变项与依变项、实验组与控制组以及结果的测量,藉由对此三部分的操弄、控制与观察,研究者获取了最后的研究结果。 二、实验研究法的特征 (一)随机化 所谓的随机化它需包含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随机抽样;第二阶段是随机分派。 实验研究中之所以要控制变项,是为

2、了要确保影响依变项的因素只剩实验处理一项,亦即自变项,如此才能够推论自变项与依变项间的因果关系。 (二)变项的控制 针对这些干扰变项的控制,常用的方式有下列六种: 1.随机化 2.将干扰变项保持恒定不变 3.将变项纳入实验设计之中 4.配对 5.以受试者本身作为控制 6.共变量分析 三、实验研究法的基本步骤 (一) 决定研究题目与目的 (二) 提出研究假设 (三) 界定变项 (四) 准备实验或测量器材 (五) 控制干扰变项 (六) 选择实验设计 (七) 受试者的抽样与分派 (八) 决定实验步骤并依计划进行实验 (九) 资料的统计分析 (十) 根据实验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2 一、真实验研究与准实验

3、研究 (一)区别标准 1.能否操弄自变项。 2.对于受试者能否随机抽样、随机分派。 3.能否依照研究计划般地控制实验误差。 (二) 真实验研究 真实验研究最大的特征在于能产生等组的受试者,而这些受试者是以随机抽样与随机分派的方式产生。 (三) 准实验研究 准实验研究是指无法达到真实验研究的标准,只能尽可能地以真实验研究的精神进行研究,其中最显著之处是无法使用随机抽样与随机分派的方式选取受试者。 二、实验室研究与实地研究 实验室研究是指研究的实施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 实地研究所指的是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所进行的研究工作。 三、试探性研究与验证性研究 试探性研究是指研究者对所研究的问题背景或有关问题

4、的知识所知有限,因此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方式,并无法提出一套完整有效的设计方案,只能形成非正式的假设。 当研究者从试探性的研究中获得相关的讯息后,研究者对于研究中的自变项及依变项的关系即有较明确的认识,此时即可进行验证性研究,以检验结果是否如研究假设中所陈述的一般。 四、SR法则实验与OR法则实验 所谓的SR法则实验是在探讨S变项与R变项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 而OR法则实验则是指探讨O变项与R变项间的关系。 五、初步研究与正式研究 初步研究是指在正式研究进行之前,所做的预备性实验,此时通常只使用少数的受试者进行研究,其目的只在于试探某些实验步骤是否可行,以供正式研究时的修正参考意见,以避免正式

5、研究时才发现窒碍难行之处。 3 一、实验研究的目的 实验研究最主要的目的在于验证自变项与依变项之间的因果关系,欲达此目的便须要针对各种影响依变项的因素加以控制,否则最后所得到的将是一个混淆的结果。 二、控制影响研究效度的因素 (一)受试者间控制与情境控制 1.受试者间控制 (1)随机化 (2)受试者自身控制 (3)受试者配对 (4)将受试者因素纳入成为一个自变项 2.情境控制 (1)将无关的干扰变项予以排除或控制恒定 (2)物理控制 (二)实验控制与统计控制 1.统计控制 2.实验控制 三、内在效度 内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可以达到研究目的的程度,若研究结果能确认变项间的因果关系,将实验结果完全归

6、因于自变项的操作所致,或是实验处理已达到研究者所设定的目标,则这便是一个具有内在效度的研究。 影响内在效度的因素可归纳成以下十三项: (一)历史事件 (二)受试者的身心发展与成熟 (三)前测的影响 (四)测验工具 (五)统计回归 (六)受试者选择的偏差 (七)受试者流失 (八)资料搜集的情境 (九)实验处理的扩散 (十)受试者的态度 (十一)实施过程 (十二)样本选择与成熟之间的交互作用 (十三)补偿作用 四、外在效度 外在效度是指根据研究结果所做推论的正确性,亦即研究结果的可推论性,当研究结果的可推论对象或范围越大越广时,即表示外在效度越高,若推论能力较小则表示外在效度较低。 (一)母群体效

7、度与生态效度 1.母群体效度 母群体效度是指研究结果可以推论至母群体 的程度。 2.生态效度 生态效度是指实验研究的结果,可以推论至 其它不同情境或不同研究条件的程度。 (二)影响外在效度的因素 1.前测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 2.多重实验处理的干扰 3.选样偏差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 4.变项的明确性 5.实验处理效果的扩散 6.实验者的效应 7.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 五、外在效度与内在效度的关系 (一)没有内在效度则无外在效度 (二)有内在效度不见得有外在效度 (三)有外在效度一定有内在效度 (四)没有外在效度不见得没有内在效度 4 一、前实验设计 前实验设计,它对于影响研究效度因素的控制程度有

8、限,对于影响依变项的诸多干扰变项均未能有效控制,所以它无法确认自变项与依变项间的关系。 (一) 单一组后测设计 单一组后测设计只有一组受试者接受实验处理,当受试者接受实验处理后,再进行依变项的观察或测量,以评估实验处理的成效。 (二)单一组前测后测设计 单一组前测后测设计,其目的是将前测结果拿来与后测结果比较,以检验实验处理的效果。 (三)静态组比较设计 静态组比较设计采用了二组的概念进行研究。因此实验处理的效果,将由二组的测量结果中进行比较而得。 二、准实验设计 准实验设计是指无法像真实验设计一般地进行随机抽样与随机分派,使实验中的实验组与控制组成为等组,进而确认自变项与依变项间的因果关系。

9、 (一)不相等比较组设计 在此设计中研究者除了可以进行后测的比较之外,也可以进行前后测的比较。 (二)仅有配对的研究设计 受试者的选取是以配对的方式组成,以尽可能使实验组与控制组的成员在主要的变项上能相等,以提升研究的内在效度。不过此种配对的方法通常仅能针对主要的变项予以配对,一旦配对的变项数较多时,将变得相当困难。 (三)时间系列设计 时间系列设计在实验处理前后,各有多次的前测与后测,在这些测验中,研究者可以对受试者在实验处理前后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以了解实验处理的短期与长期效果。 (四)平衡对抗设计 在平衡对抗设计中,各受试组均接受所有的实验处理,但其实验处理的实施顺序不同,设计中必须要求

10、实验组数与实验处理数二者相同,而各组接受的实验处理顺序,是以随机的方式决定。 三、真实验设计 真实验设计最大的特点在于样本的选择上,能够以随机抽样与随机分派的方式进行,因此能够达到等组的状态,且设有控制组,并以此结果与实验组相互比较,以进一步确认自变项与依变项间的因果关系。 (一)随机分派之后测控制组设计 实施此实验设计时,研究者首先要以随机的方式选取受试者,并以随机的方式将受试者分派至实验组与控制组,接着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但控制组未接受实验处理,待实验组实验处理完成后,对二组进行后测,以比较二组之间的差异。 (二)随机分派之前测后测控制组设计 受试者先以随机抽样的方式产生,再以随机分派的方

11、式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当样本选择并分派后,先对各组进行前测,再针对实验组进行实验处理,此实验处理即相当于自变项。当实验处理执行完成后,再针对依变项进行后测,并比较二组的后测结果,以了解实验处理的效果。 (三)随机化所罗门四等组设计 随机化所罗门四等组设计,它以随机分派的方式将受试者分配至四组之中,其中二组接受前测,另外二组未接受前测;一个接受前测与一个未接受前测的组接受实验处理,另二个组则未接受实验处理。最后四组同时接受后测。 (四)随机分派与配对设计 随机分派与配对设计是指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为确保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能维持等组的关系,因此先从母群之中以随机抽样的方式抽选样本,再将这些样本依据研究的特定变项予以配对,并以随机分派的方式将配对中的受试者一个分派至实验组,一个分派至控制组。 http:/summer.ntua.edu.tw/cmshih/research%20methodology/powerpoint/ch8.pp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