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相关论文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对现代的启示.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437251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相关论文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对现代的启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政治相关论文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对现代的启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政治相关论文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对现代的启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政治相关论文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对现代的启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政治相关论文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对现代的启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政治相关论文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对现代的启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相关论文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对现代的启示.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对现代的启示 刘春雷 毕业论文网BR(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9)摘要: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包舍着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观点,对构建社会主义扣谐社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这些思想观点包括:“民则元恒产,因无恒心的经济定国战略;“损有余而益不足”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分配定律;“鳏寡孤独废痰者皆有所养”的社会保障构想;。拜居和一”的和谐理政方法;。大者宜为下”的和平邦交策略。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的原则,对这些思想加以挖掘整理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资源。关键词: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政治思想;现代价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实

2、践活动,需要汲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我国历代先哲对和谐问题颇为重视,提出过一些较有价值的思想观点,有的还有一定启发意义,可以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资源。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的原则,加以挖掘整理。一、“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的经济定国战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十分注重发展经济,重视民生问题,认为经济是立国的基础,发展经济是安邦定国的根本战略。孟子强调发展经济是保持社会和谐的基础。他说:“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孟子•齐宣章)⋯孟子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如果人民

3、一旦一无所有了,必定失去安居乐业的经济基础,动摇恒久从事各自职业的信心。那么,他们就可能不务正业,做出不道德甚至违法的事情来。如此必然受到法律的制裁,成为罪犯,这是祸害老百略僻姓。那有仁德君主在位,反而去祸害老百姓呢!孟子把老百姓拥有相当数量的财产作为民生福祉与营造和谐社会的基础。为了安邦定国,孟子还提出了保持社会和谐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国民收入标准。他说:“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无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否则,“奚暇治礼仪哉?”(孟子•齐宣章)。孟子认为老百姓安居乐业的起码标准是每个家庭的收入,能够上可养活父母,下可养活妻子儿女,

4、并且还有一些剩余,以防止荒年被饿死。只有在解决了温饱的前提下,才能对人民施以乐善好施的道德教化,他们才乐于服从统治者的领导。否则,人们怎么可能去从事文明礼仪等精神文明活动呢?孟子还向最高统治者提出了发展经济的具体规划t“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也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齐章宣)孟子认为,国君要想治理好国家,首先要以农为本,发展家庭经济,于是整个社会就会呈现出老人衣帛食肉,老百姓不饥

5、不寒的升平景象来。如果能这样做,如果国家还富强不起来,那倒成了不可能的事了。必须指出的是,孟子的“恒产”与“恒心”是以等级和身份意识为前提和基础的,具有历史局限性,因而必须以新的时代内容来置换它们的原有意蕴。简单地说,孟子的“恒产”在现代应转换为对维持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个人合法财产的保障以及社会提供给个体的提升生存质量的各种机会。在最为一般的意义上,“恒产”可理解为以制度形式来保障的各种个人正当利益。恒心”在现代首先可理解为每个公民都应具备的“公民意识”,即遵守社会公德的自觉,它是对所公民的最低要求。和谐社会建设必须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经济搞不好,不能切实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精神文

6、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也就失去了基础。孟子的“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的经济定国战略,是新时期以来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二、“损有余而益不足”与“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分配定律在一定时期社会财富的总量是一个定数,社会和谐与否,与社会财富总量关系不大,而主要取决于社会对财富分配公平与否。中国古代思想家早就发现了这个社会和谐与财富分配公平之间的正相关原理。首先来看看老子的“天道分配定律”。老子认为,公平分配是自然天道法则,谁不遵守公平分配法则。就是违背天理。他说:“天之道,其犹张弓!高者印(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道,损有余而益不足。

7、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天者乎?唯又(有)道者乎?”(老子•第七十九章)悼1天道就像拉弓,抑高举低,损有余补不足。而人类社会则恰恰与天道相反,是损不足以奉有余。有谁能够以有余补不足呢?那一定是有道之人吧?老子还发现了“人民贫困定律”。老百姓为什么会贫困呢?老子认为根本原因是国家赋税太重。老子说:。人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老子•第七十七章:)老子把批判矛头直有指最高统治者,他强烈谴责那些横征暴敛行为,大骂巧取豪夺的国君是强盗。“使我介有知也行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货财有余,

8、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老子•第五十三章)有智慧的人走平坦的大道,惟恐走上邪路。大道虽平且安,然而有的国君却偏偏爱走邪道。虽然宫殿修得富丽堂皇,但是田地荒芜,国库空虚。君主依然穿着豪华,佩带利剑,吃腻了玉盘珍馐,横征暴敛不已。这岂不就是人们所说的强盗么?强盗是违背人间正道的呀!老子的“天道分配定律”与“人民贫困定律”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启迪意义。社会公平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怎么实现社会公平?老子认为要“损有余而补不足”。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损不足以奉有余”,这是造成社会祸乱的根源。老子所说的“天之道”是指自然规律。从

9、整个历史长河看,人类发展是不会违背“天之道”的。但从当时阶级社会的历史阶段看,老子的理想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我们现在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财政、税收等种种宏观调控手段实现“损有余而补不足”,实现社会的和谐。孔子发现了社会稳定与公平分配的正相关定律,强调了公平分配对于社会稳定的关键作用。他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语•季氏章)”1有国有家的人,不怕人少,就怕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平;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社会不安定。如果财富分配公平了,社会成员能够均富,没有两极分化,就不会有贫

10、穷的人。社会必然稳定和谐;如果社会公平和谐,就不会有人感到不公,人心自然安定;如果人心安定,就不可能有社会动乱发生。否则,如果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公,两极分化,很多贫困人口吃不饱肚子,只能背井离乡。因此,执政者必须反躬自省,切实改善政治治理措施,完善社会财富分配政策创造和谐稳定的经济环境,那么逃走的人就一定能够回归故土,重建家园,安居乐业了。很久以来,人们一般将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话理解为“平均主义”,但孔子怎么可能是个主张平均主义的人呢?他主张“克己复礼”。也就是要求贵族、平民各守君臣父子的本分,他要维护的是一个等差有序的社会结构。仔细考究就会明白“不均”是指不遵名分、不按规矩分配社会

11、财富,强取豪夺践踏了社会公认的“公正”、“公平准则。换言之,人们对分配方式是否合乎“正义”比对分配的结果即财富占有的多寡更加关注。孔子揭示了这样一条重大的社会分配定律“不患寡而患不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社会财富总量与社会稳定性成非正相关系,与公平分配成正相关系”。即在社会财富衡定的情况下,社会稳定程度取决于分配的公平程度;即使社会财富总量增加,如果分配公平程度下降,社会稳定程度不但不会提高,反而会下降;如果社会财富总量减少,只要社会分配公平程度增加,社会稳定程度或者保持原状,或者反而会提高。比如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社会财富总量不高,但社会的稳定程度之高却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这就是“

12、均富”公平分配政策的结果。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令人忧虑的问题,比如贫富分化、分配不公、官吏贪腐、德滑坡、伦理失范、精神空虚等,由此证明,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会财富分配定律,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原理。社会分配不公是所有社会问题的根源。要想解决社会问题,非碍抓公平分配这个“牛鼻子”不可。不解决分配不公问题,任你去解决什么社会问题,那也只能是“扬汤止沸”罢了。三、“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社会保障构想中国的先哲曾对人类理想的“大同”社会做了大胆的设想,闪耀温情脉脉的人文主义思想光辉,成为激励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政治社会理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举)能,

13、讲信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有所用,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为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礼记•礼运)H1这个大同社会到底是个啥样子?执政理念天下为公;用人路线选贤举能;道德规范讲信修睦;经济制度各尽所能,公平分配;社会秩序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等等。这个大同社会与马克思主义设想的共产主义理想相比,除了没有消灭私有制的内容以外,可以说有许多相通之处。特别是其中对于社会所有成员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享有完善的社会保障的制度设计,更是令人神往。 在大同社会里,成年人都能

14、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享有劳动的权利和负有劳动的义务,努力为社会创造财富;老人儿童都能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尊重关照;社会公共管理机构对单身男子、寡妇、孤儿无儿女者、弱智、残疾人等社会弱势人群,实行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使其都能得到国家和社会慈善机构的供养和救济。与其他健全的社会成员一样享有同样的国民待遇,不受任何歧视虐待。社会财富车裕,但浪费将受到谴责,所以劳动的成果不必完全归己所有,实行公平分配。大同社会所体现出来的扶危济困,关心弱者,反对弱肉强食的生物生存竞争原则,对社会弱势群体实施有效的保护,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和谐思想的精华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

15、民基本生活。”L副这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对这一思想的发扬光大。“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中国古代还只是一个美好的构想,而在当今中国,它正一步步地变为现实。毕业论文网BR四、“群居和一”的和谐理政方法儒家处理社会关系的基本方法,分析起来就是“中”与“和”两个字,综合起来就是。中庸”一个词。子思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天命章)r6中就是不偏不倚,中正乃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根本规律;和就是性格不偏执,和是对自然和社会规律性的忠实遵循,目的是要防止过犹不及两种行为偏向。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苟子,以中庸方法为宗旨,提出了建立“群居和一的和谐理政方法。他说

16、:“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悫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苟子•荣辱)1苟子在这段话里,指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三个要素。首先是社会地位上,使贵与贱,长与幼之间维持明显的等级差别;在分配制度上,以知识的多少分贤与愚,以能力的高与低分大与小,使各自享有差别待遇;在劳动制度上让每个人都能从事适合自己兴趣爱好,充分发挥自己专长的职业,实现充分就业。如果能实现按地位道德知识能力分等级的政治制度,按兴趣专长择业的劳动制度,按劳动贡献顶俸禄的分配制度,这样的社会一定是秩序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了。在苟子看来,一个和谐的社

17、会应该以“隆札重法”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并按照社会地位职业、能力等等的差异来分配财物,适度地满足社会中每个成员的物质需求,保证社会各阶层上下的协调一致,他把这种社会状态称之为“群居和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蚍”既关注公平又注重效率,这是我们党对“群居和一”思想的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公平正义、安定有序,要实现这个目标,很重要的是既要关怀弱势群体,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

18、条件,又要承认差别,依据个人贡献的大小,体现收入水平。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发展,才能充满活力。五、“大者宜为下”的和平邦交策略一个国家要想国泰民安,除了在国内政治上保持各个阶级阶层之间的和谐之外,还必须在对外关系上与大国和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邦交关系,争取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那么,在错综复杂的邦交关系中。国与国之间如何才能和平共处,谋发展呢?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有着非常系统完善的和平双赢邦交思想,很值得借鉴。中国传统的外交思想,历来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大沙文主义,而是极力倡导国家不分大小强弱,一律平等,互利互惠。老子说:“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

19、。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蓄人。小邦者,不过欲人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老子•第六十一章一3大国就像江河的下游,处在雌静的地位,是天下各国关系交汇的中心。这就像雌性所以常常能够战胜雄性,正是因为她采取了安静处下的姿态。因为其静,适宜处下的方位。大国如能谦虚礼下,就能取得小邦的信任;小邦若能谦虚自逊,就能赢得大邦的好感。所以只要大国谦成有礼就能争取小国,只要小国谦虚自逊,就能取信于大国,其实,大国不过是为了争取小国,小国不过是为了依赖大国。双方要各得其所,其先决条件是大国必须采取谦虚礼下的明智外交策略。我

20、国外交政策中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大者宜为下”的精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于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等原则。五项原则的核心是尊重各国人民对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选择,照顾所有国家的利益,承认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提倡世界各国对话合作,共同发展。中国在外交关系中一直实践着这种精神,与世界众多国家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在世界上赢得了广泛的尊重,这充分证明了中华传统外交思想的重要价值。注释:杨伯峻:(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9徐澍注释:<道德经),舍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3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4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1997年。5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7章诗同:(荀子简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