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与胚胎学期末复习资料(必备)很强!.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440690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2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与胚胎学期末复习资料(必备)很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组织与胚胎学期末复习资料(必备)很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组织与胚胎学期末复习资料(必备)很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组织与胚胎学期末复习资料(必备)很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组织与胚胎学期末复习资料(必备)很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与胚胎学期末复习资料(必备)很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与胚胎学期末复习资料(必备)很强!.doc(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绪 论二、组织学的研究技术 (一)一般光学显微镜技术 1.石蜡切片制作过程 取材 固定 脱水 透明 包埋 切片 染色 封固 2.其它光镜制片技术:冷冻切片、 涂片、 铺片、 磨片等。 3.染色方法: 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苏木精、伊红(HE)染色。 嗜酸性:组织细胞内的碱性化合物,因易与酸性伊红结合,而使其呈现粉红色。 嗜碱性:组织细胞内的酸性化合物,易与碱性苏木精结合,而使其呈现紫兰色。 第二章 上皮组织 上皮组织的功能:保护、吸收、分泌、排泄等。 上皮组织的分类 : 被覆上皮、腺上皮等。一、被覆上皮 内皮:衬贴在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利于液体流动及物质吸收。 间皮:分布

2、在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有利于内脏活动。二、腺上皮和腺 腺细胞:主要具有分泌功能的细胞,称腺细胞。 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称腺上皮。 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 三、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游离面:微绒毛、纤毛 侧 面: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 基底面:基膜、质膜内褶、半桥粒 (一)上皮细胞的游离面 1.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 光镜结构 纹状缘: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深红色条纹,电镜下为上皮吸收细胞表面伸出的细长密集的微绒毛。 刷状缘:肾小管上皮游离面的深红色条纹,电镜下为上皮细胞表面的微绒毛。 超微结构 表面:细胞膜 内部:细胞质、纵行

3、微丝 功 能:扩大细胞表面积,参与细胞的物质吸收功能。 2.纤毛:是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较长的突起。 光镜结构:高倍光镜下可见为细小指状突起。 超微结构:表面:细胞膜 内部:细胞质;九组双联微管中央二条微管(92结构) 基部:有基体 功能:定向摆动,将吸附的灰尘和细菌等异物排出。 (二)上皮细胞的侧面 1.紧密连接(闭锁小带) 结构:相邻细胞膜呈网格状的脊突,相邻细胞脊突紧贴,细胞间隙消失。 功能:机械性连接,封闭细胞间隙,阻挡大分子物质进入组织。 2.中间连接(粘着小带) 结构:细胞间隙15-20nm;细胞间隙内有致密状物,细胞膜胞质面有薄层致密物质;致密物质与终末网微丝相连。 功能:粘着作用,

4、保持细胞形状,传递细胞收缩力。 3.桥粒(粘着斑) 结构:细胞间隙20-30nm;间隙内有低密度丝状物和致密中线,细胞膜胞质面有致密附着板;附有袢状张力丝。 功能:牢固的细胞连接,张力丝有支持细胞的作用。 4.缝隙连接(通讯连接) 结构:细胞间隙小,仅2-3nm,细胞膜上有间隔大致相等的连接小体。 连接小体-为六个连接素组成的柱状颗粒;颗粒内有中央小管。 功能:交换小分子物质和离子,传递化学信息和电冲动。 连接复合体:二个或二个以上的细胞侧面连接紧挨在一起,即为连接复合体。(三)上皮细胞的基底面 1.基膜(基底膜):上皮组织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的薄层膜。 结构: 基板-由上皮细胞产生。 网板-由

5、结缔组织内成纤维细胞产生。 功能:具有支持、连接作用及半透膜性质。 2.质膜内褶:上皮细胞基底面 结构: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内折;内折细胞膜之间有纵行排列的线粒体。 功能:扩大基底面表面积,参与离子和水分的转运。 3.半桥粒: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基膜之间,将上皮细胞连接于基膜上。 结构:相当于桥粒的一半(参见桥粒结构)。 功能:主要将上皮细胞连接于基膜上。 第三章 结缔组织起源:胚胎期的间充质 结构特点:细胞分散、无极性,细胞间质丰富。 功能:连接,支持,营养,保护、运输和防御等。分类:一、疏松结缔组织(蜂窝组织) 分布:器官与器官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细胞与细胞之间。 结构特点:基质多,纤

6、维少,结构疏松。 功能:连接支持,防御保护,营养及创伤修复。 (一)纤维 1.胶原纤维(白纤维) 光镜:HE染色时呈淡红色,较粗。 电镜:由胶原原纤维组成。化学成分为I型和III型胶原蛋白。 功能特点:韧性大,抗拉力强,弹性差。 2.弹性纤维(黄纤维) 光镜:HE染色不易着色,地衣红染成棕褐色,较细。 电镜:由弹性蛋白和微原纤维组成。 功能特点:弹性大,韧性小。 3.网状纤维(嗜银纤维) 光镜:HE染色不着色,银染呈棕黑色。 电镜:也由胶原原纤维组成。化学成分为III型胶原蛋白。 功能:构成造血组织及淋巴器官的支架。 (二)基质:结缔组织内无定形的均质状胶状物质。1.蛋白多糖 由蛋白质和多糖聚

7、合而成。多糖又称糖胺多糖,包括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角质素和硫酸乙酰肝素。 分子筛-结缔组织基质以透明质酸为支架,结合许多大分子蛋白质,蛋白质上连着许多硫酸软骨素等多糖侧链,形成具有许多多孔隙的立体构型;具有阻挡大分子物质、细菌及异物通过的功能。2.糖蛋白: 主要为粘連性糖蛋白。在细胞识别、粘附、迁移和增殖中起重要作用3.组织液: 来源-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的液体。 去向-毛细血管静脉端及毛细淋巴管回收。 (三)细胞 1.成纤维细胞:最多 光镜:细胞体积大,扁平形或梭形,有突起。 细胞核大,染色浅,核仁明显。 胞质弱嗜碱性。 电镜:丰富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发达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生成胶

8、原纤维、弹性纤维、网状纤维及基质成分。 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功能处于静止状态。 2.巨噬细胞:数量较多 来源:血液单核细胞穿出血管后成为巨噬细胞。 光镜:细胞形态多样,随功能状态而改变。 细胞核小,圆形、椭圆形,染色较深。 胞质丰富,多呈嗜酸性,含空泡和异物颗粒。 电镜:表面有微皱褶和突起,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残余体。 功能:巨噬细胞具有趋化性和变形运动能力。 A.吞噬功能 B.抗原提呈作用 C.分泌功能 3.浆细胞 来源:B淋巴细胞。 光镜:细胞圆形或椭圆形。 核圆,偏于细胞一侧,染色质成块状分布于核膜下,呈辐射状分布。 胞质嗜碱性,近核处有浅染区。 电镜: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

9、;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中心体。 功能: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反应。 4.肥大细胞 光镜:较大,圆形或椭圆形。 细胞核小而圆,染色深。 胞质充满粗大的嗜碱性颗粒(异染性,易溶于水)。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 胞质内含-白三烯。 功能:肝素具有抗凝血功能。组胺和白三烯参与诱发过敏反应等。 5.脂肪细胞 结构:细胞体积大,球形,卵圆形;细胞核新月形,位于细胞一侧; 胞质内有大滴脂肪。 功能:合成和贮存脂肪,参与脂类的代谢。6.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能分化成: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 二、致密结缔组织 特点: 细胞少;纤维多,粗大,排列紧密。 作用

10、:支持和连接。 三、脂肪组织 特点:主要由大量脂肪细胞构成,脂肪细胞间有少量疏松结缔组织。 作用:维持体温、缓冲、保护和填充等作用。 四、网状组织 特点:网状细胞、网状纤维和基质组成。 作用:构成造血器官和淋巴器官等的支架和微环璄。 第四章 血液和血细胞发生一、血液 血液:是心血管内流动的液体,由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组成。 血浆:抗凝血经离心或自然沉降后,上层析出淡黄色的液体层即为血浆。 血清:非抗凝血流出血管后,凝固形成血块,并析出淡黄色的清明液体。 血像:临床上对血细胞形态、数量、比例和血红蛋白含量等的测定。 血细胞组成及正常值 (一)红细胞 结构特点: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5um。

11、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功能:血红蛋白有运输O2和CO2的功能。 贫血:红细胞300万/mm或血红蛋白10克/100ml,即为贫血。 溶血:当血浆渗透压过低,导致大量水分进入红细胞,红细胞膨胀破裂,血红蛋白逸出,即为溶血。 网织红细胞: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煌焦油兰染色时,胞质内出现兰色细网或颗粒,故称网织红细胞。 (二)白细胞 分类: 粒细胞:胞质内含有特殊颗粒的白细胞。 无粒细胞:胞质内不含特殊颗粒的白细胞。 1.中性粒细胞 结构:呈球形,直径10-12um; 核呈杆状或分叶(2-5叶); 胞质内含许多细小的淡紫色颗粒。 嗜天青颗粒:含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酶等。

12、 特殊颗粒:含吞噬素、溶菌酶等 。 功能:强的吞噬细菌和异物作用。 2.嗜酸粒细胞 结构:呈球形,直径10-15um; 核常分为两叶(眼镜核); 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嗜酸性颗粒,内含芳基硫酸酯酶、组胺酶、阳离子蛋白等 。 功能: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减弱过敏反应,抗寄生虫作用。 3.嗜碱粒细胞 结构:呈球形,直径10-12um; 核呈S形或不规则形,被嗜碱性颗粒遮盖; 胞质内含大小不的嗜碱性颗粒,内含肝素、组胺等物质 。 功能:与肥大细胞相似(参见结缔组织章肥大细胞)。 4.单核细胞 结构:呈球形,椭圆形,直径14-20um; 核呈肾形或卵圆形,染色淡; 胞质嗜碱性,呈灰兰色,含嗜天青颗粒 。 功能

13、:单核细胞进入结缔组织或其它组织分化为巨噬细胞,具有吞噬和免疫功能。 5.淋巴细胞 结构: 呈球形,直径6-16um; 核呈圆形,染色质粗块状,着色深; 胞质嗜碱性,呈天兰色,含少量嗜天青颗粒。 分类:可分三类(根据发生来源、形态特点和免疫功能等方面的不同): 胸腺依赖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产生于胸腺。 骨髓依赖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产生于骨髓。 自然杀伤细胞-简称NK细胞,产生于骨髓。 功能:参与免疫反应(参见免疫系统章) (三)血小板:由骨髓内巨核细胞的胞质小片脱落而成。 结构:双凸圆盘形或不规则形 中央:紫兰色颗粒区 周边:均质浅兰色透明区 功能:参与止血、凝血 第五章 软骨和骨一、软骨

14、 (1)软骨组织 A.软骨细胞 光镜:周边软骨细胞幼稚,体积小中央软骨细胞体积增大。 电镜:丰富粗面内质网,发达高尔基复合体,糖原和脂滴。 功能:产生软骨基质及纤维。 软骨陷窝:软骨基质内有许多小腔,活体时由软骨细胞占据。 软骨囊:软骨陷窝周围一层嗜碱性染色较深的基质。 同源细胞群:由一个幼稚的软骨细胞,经过多次分裂而形成的多个软骨细胞在一起,称为同源细胞群。 B.基质:主要成分是糖胺多糖,故呈嗜碱性染色。 C.纤维:因软骨类型而异。 (2)软骨膜:覆盖于软骨表面的一层致密结缔组织,能保护、营养、形成软骨。 外层:纤维致密,具有保护功能。 内层:组织疏松,含骨原细胞。 骨原细胞:软骨膜内一种幼

15、稚细胞,能分裂分化形成软骨细胞。 2.软骨的种类:根据软骨组织内纤维不同而区分: 透明软骨:含少量胶原原纤维 纤维软骨:含大量胶原纤维 弹性软骨:含大量弹性纤维 3.软骨生长方式 内积生长(间质生长) 软骨细胞长大并分裂增生,产生软骨基质和纤维,使软骨从内部生长增大。 外加生长(软骨膜附加生长) 软骨膜内骨原细胞,向软骨表面增加新的软骨细胞,并产生软骨基质和纤维使软骨从表面向外扩长。 二、骨由骨组织、骨膜、骨髓腔等组成。 (一)骨组织:由数种骨组织细胞和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共同构成: 1.骨质:骨组织内钙化的细胞间质: 有机成分:由骨细胞分泌的大量胶原纤维束及呈凝胶状的基质。 无机成分:骨盐:羟

16、基磷灰石结晶,细针状,有规律排列。 骨板:骨质内胶原纤维成层平行排列,并由基质粘合,从而形成呈板层状规律排列的骨质,称为骨板。2.骨细胞:骨组织的主要细胞 骨陷窝:骨质内的小腔隙,活体时由骨细胞胞体所占据。 骨小管:骨质内的小腔隙,活体时由骨细胞突起所占据。 3.骨原细胞:骨组织中的干细胞,有很强的分裂分化形成成骨细胞的能力。4.成骨细胞:产生骨质。 5.破骨细胞:溶解和吸收骨质;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成员。 (二)长骨结构 1.松质骨:由大量针状或片状的骨小梁相连而成的多孔架结构。 2.密质骨:由大量密集而规则排列的骨板组成,主要分布于长骨骨干和扁骨表层。A.环骨板:分布于骨干外周和近骨髓腔面

17、的环状排列的骨板。 外环骨板:分布于长骨干外周面呈环状排列的骨板。 内环骨板:分布于长骨骨髓腔内侧面呈环状排列的骨板。 穿通管:骨内、外膜内的小血管、神经和骨膜组织横向贯穿内、外环骨板,其穿行的管道称为穿通管。 B.骨单位(哈佛系统):以中央管为中心,呈同心圆方式排列着10-20层骨板,是长骨干的主要结构单位。 C.间骨板:骨单位间不规则的平行骨板,是旧骨单位被破坏的残留部分。3.骨膜:除关节面外,骨的内、外表面均覆盖有一层结缔组织薄膜,称为骨膜。 骨外膜:骨的外表面所覆盖的一层结缔组织膜。 骨内膜:骨髓腔面、骨小梁表面、中央管及穿通管 等内表面所衬的薄层结缔组织。 功能:保护、营养、修复、再

18、生骨组织 。 第六章 肌 组 织 肌组织的结构特点: 肌组织由大量肌细胞组成,肌细胞间有少量结缔组织。 肌纤维:肌细胞呈细长纤维状,故又称肌纤维,具有收缩能力。 肌膜:肌纤维的细胞膜。 肌浆:肌纤维的细胞质。 肌丝:肌纤维胞质内,含有许多与细胞长轴平行排列的细丝,是肌纤维收缩 的物质基础。 一、骨骼肌 (一)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细胞呈细长圆柱形;多个细胞核,位于细胞周边;胞质内含大量平行排列的肌原纤维,上有明暗相间的条纹,称横纹。明带(带):肌原纤维具有明暗相间的横纹,颜色较淡的区域称为明带。 暗带(A带):肌原纤维具有明暗相间的横纹,颜色较深的区域称为暗带。 H带:暗带中央有一颜色稍淡的窄

19、带区,称为H带。 M线:H带中央有一条颜色较深的细线,称为M线。 Z线:明带中央有一条颜色较深的细线,称为Z线。 肌节:每条肌原纤维上,相邻两个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一个肌节, 它是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二)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1.肌原纤维 电镜下,肌原纤维由上千条粗、细肌丝有规律平行排列而组成。 粗肌丝:肌原纤维中直径较粗的肌丝 位于肌节中段的A带内,中央固定于M线,两端游离 。 细肌丝:肌原纤维中直径较细的肌丝 它一端固定于Z线,另一端插入粗丝之间,止于H带的外侧。 肌丝的分布: I带只有细肌丝 H带只有粗肌丝 H带两侧的A带内既有粗肌丝,

20、又有细肌丝 粗肌丝分子结构: 由许多长杆状肌球蛋白分子平行排列而成。 细肌丝的分子结构:有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原蛋白三种。2.横小管(T小管):肌纤维的肌膜向细胞内凹陷形成的小管状结构,称横小管,其作用是将肌膜的兴奋冲动传到细胞内部 。 3.肌浆网(纵小管,L小管) 是肌浆内的滑面内质网,位于肌原纤维之间,呈纵向排列,故称纵小管。 终池:靠近横小管两侧的纵小管各自膨大,并相互连接组成终池。 三联体:横小管及其两侧的终池共同构成三联体。 二、心肌 (一)心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细胞呈短圆柱形,有分支,并相连成网状;核卵圆形,1-2个,位于中央;细胞也有横纹和肌原纤维,但不如骨骼肌明显,相邻心肌纤

21、维间有闰盘。 闰盘:相邻心肌纤维的连接处。 (二)心肌纤维的超微结构:与骨骼肌纤维电镜结构相似,但有以下特点: 1.肌原纤维粗细不一,其间有丰富的线粒体。2.横小管较粗,位于Z线水平。 3.肌浆网稀疏,终池不发达,与横小管形成二联体。 4.相邻肌纤维间有闰盘。 闰盘连接的横处位有中间连接和桥粒,使肌纤维连接牢固,纵位处则有缝隙连接 ,使心肌纤维能同步收缩。 三、平滑肌(内脏肌) 平滑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细胞呈长梭形;一个细胞核,位于中央;胞质无横纹。 第七章 神经组织神经组织的组成:神经细胞(神经元):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能接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起支持、保护、分隔

22、、营养等作用。一、神经元 (一)结构 1、胞体:细胞体积较大; 细胞核:大,呈圆形,染色淡,核仁大而明显。 胞质:(又称核周部) 光镜:尼氏体(嗜染质):胞质内颗粒状或小块状的嗜碱性结构。 神经原纤维:银染下呈棕黑色的细丝。 电镜:粗面内质网呈规则平行排列,形成光镜下的尼氏体; 神经丝、微管集束排列成网,形成光镜下的神经原纤维; 游离核糖体及高尔基复合体 。 2、 突起: 树突:数量多,粗而短,呈树枝状分支;胞质内有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分支上有许多棘状小突起,称树突棘,是形成突触的主要部位。 功能:树突扩大神经元的接触面,能接受刺激,并将刺激传向胞体。 轴突:数量少,细长,光滑,分支较少。 功

23、能:传递神经冲动。 (二)神经元分类 1、 根据突起的多少分: 多极神经元:一个轴突多个树突 双极神经元:一个轴突一个树突 假单极神经元:从胞体发出一个突起,然后分为两支,中枢突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突分布到周围组织和器官内。2、 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分: 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接受内、外环境刺激。 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发送冲动至效应器。 中间神经元:使神经细胞间相互联系。 二、突触 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以此实现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通讯联系,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重要结构。1.突触的类型 突触可分为电突触和化学性突触两种。 化学性突触:即通常所称的突触,以化学

24、物质(神经递质)为通讯媒介。 电突触:即神经元之间的缝隙连接,以电流(电讯号)而传递信息。 2.化学性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三部分: A.突触前成分: 包括突触前膜(前一个神经元轴突终末特化增厚的轴膜)、胞质内的线粒体及含神经递质的突触小泡等。 B.突触后成分: 包括突触后膜(后一个神经细胞或靶细胞表面特化增厚的细胞膜)及胞质内少量线粒体,突触后膜上有特异性神经递质受体和离子通道。 C.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之间的间隙。 3.突触传递神经冲动的基本原理 1)神经冲动传递到突触终末的突触前膜上; 2)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入突触间隙; 3)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

25、起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改变; 4)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引起下一个神经细胞兴奋或抑制性变化。 三、神经胶质细胞(简称胶质细胞)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 1.星形胶质细胞 纤维性胶质细胞:突起细长,分支少。 原浆性胶质细胞:突起粗短,分支多。 功能: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充填于神经元胞体和突起之间,支持和分隔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末端,附着于脑脊膜的表面形成胶质界膜。 2.少突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髓鞘形成细胞。 3.小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巨噬细胞,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4.室管膜细胞:构成脑室及脊髓中央管的腔面上皮 。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胶质细胞 1.施万细胞(神经膜细胞):周

26、围神经纤维的髓鞘形成细胞。 2.卫星细胞(被囊细胞):神经节的神经胶质细胞 。 四、神经纤维和神经 (一)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轴突和外包的神经胶质细胞共同组成。 包裹中枢神经纤维的神经胶质细胞是:少突胶质细胞。 包裹周围神经纤维的神经胶质细胞是:施万细胞。 1.有髓神经纤维 A.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结 构:中央:神经元轴突 周 围:髓鞘:施万细胞膜包卷轴突形成的多层同心状板层结构。 神经膜: 施万细胞的少量胞质、细胞膜及外面的基膜 。 郎飞结:施万细胞呈节段性包裹在轴突周围形成髓鞘,相邻两个髓鞘之间的间断处, 即为郎飞结。 结间体:相邻郎飞结之间,为一个施万细胞形成的髓鞘,称为一个结间

27、体。 B.中枢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 结构与周围神经系统的有髓神经纤维相似,由少突胶质细胞突起末端的扁平薄膜包卷轴突而形成,一个少突胶质细胞可以有几个突起,同时包裹几个轴突。 C.有髓神经纤维的功能:神经兴奋冲动呈跳跃式传导,传导速度快。 2.无髓神经纤维 A.周围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 由较细的轴突及其包在外面的施万细胞共同组成。 结构: 中央:神经元的轴突 周围:神经膜;无髓鞘 B.中枢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 中枢神经系统的无髓神经纤维,只有裸露的轴突,其外没有鞘膜。 (二)神经: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纤维集合在一起,构成神经。 神经外膜:包围在整根神经外面的致密结缔组织。 神经束膜:包围在每

28、束神经纤维外的结缔组织及其扁平上皮细胞称为神经束膜。 神经内膜:包裹在每一条神经纤维外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称为神经内膜。 五、神经末梢 (一) 感觉神经末梢:感觉神经元周围突的终末部分,具有感受各种内外环境刺激,形成神经冲动,并传向神经中枢而引起感觉的能力。 1.游离神经末梢:裸露的神经纤维末梢;有感受冷、热、轻触、痛等刺激的能力。 2.有被囊的神经末梢(神经末梢外包有结缔组织被囊) A.触觉小体:位于真皮乳头层内,感受触觉。 B.环层小体:位于真皮网状层内,感受压觉、振动觉。 C.肌梭:位于骨骼肌内,感受肌纤维的伸缩变化。 (二)运动神经末梢 运动神经元长轴突的终末部分,分布到肌组织和腺体,

29、支配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 1.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分配到躯体骨骼肌的运动神经末梢 运动终板(神经肌连接):躯体运动神经末梢到达骨骼肌时,失去髓鞘,其轴突反复分支,每一分支与一条骨骼肌纤维形成突触连接,连接区呈椭圆形板状隆起。 2.内脏运动神经末梢:分布于内脏和心血管平滑肌、心肌和腺上皮等处的运动神经末梢,支配平滑肌和心肌的伸缩活动,属植物神经系统的一部分。 六、脑脊膜和血脑屏障 脑脊膜:包在脑和脊髓外面的结缔组织膜,由硬膜、蛛网膜、软膜组成。 硬膜下腔:硬膜与蛛网膜之间的狭窄间隙,称为硬膜下腔。 蛛网膜下腔: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称为蛛网膜下腔,含脑脊液。 血脑屏障:血液与脑组织之间存在的屏障

30、结构,能限制某些物质进入脑组织。 第八章 循环系统 一、毛细血管 (一)结构 由内皮、周细胞和基膜构成。(二)电镜分类 1连续毛细血管:内皮连续,胞质中有较多吞饮小泡,基膜完整,管壁通透性小。 2有孔毛细血管:内皮连续,有许多贯穿细胞的孔,孔有或无隔膜,基膜完整,管壁通透性较大。 3血窦(窦状毛细血管):内皮不连续,胞质有孔,有或无隔膜,基膜不完整或无基膜,管壁通透性最大。(三)毛细血管与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的功能:使血液与周围组织进行物质交换。 特点:毛细血管的总面积大,毛细血管的管壁很薄,大大有利于物质交换。 毛细血管通透性:物质通过毛细血管管壁的能力。 二、动脉 大动脉:主动脉、肺动脉、颈

31、总动脉、锁骨下动脉、椎动脉、髂总动脉等 。中动脉:除大动脉以外,凡在解剖学上有名称的动脉。 小动脉:管径在1mm以下的动脉,一般均已进入器官和组织内。微动脉:直径在300m以下的小动脉。 动脉的一般结构: 1.管壁分为内膜、中膜和外膜 2.管壁的最内面为内皮 (一)中动脉:中动脉属于肌性动脉 内膜:内 皮: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下层:含平滑肌细胞、胶原纤维、弹性纤维 内弹性膜:明显;较厚;强嗜酸性 中膜:厚,有10-40层环行平滑肌;少量胶原纤维、弹性纤维 外膜:疏松结缔组织,含有较多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有一层外弹性膜 结构特点: 1.中膜主要有大量的平滑肌细胞组成。 2.内弹性膜较明显。 (二

32、)大动脉:又称弹性动脉 内膜: 内皮 内皮下层-较厚 内弹性膜-多层,不明显 中膜:40-70层弹性膜;少量平滑肌细胞、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 外膜:结缔组织;外弹性膜不明显 结构特点: 1.中膜主要为40-70层的弹性膜组成。 2.内弹性膜有多层,与中膜的弹性膜区分不明显。 (三)小动脉:也是肌性动脉 内膜: 内皮 内皮下层:很薄或无 内弹性膜:较明显;较小的小动脉可无内弹性膜 中膜:少于10层平滑肌;含胶原纤维、弹性纤维 外膜:结缔组织,无外弹性膜 (四)微动脉: 内皮1-2层平滑肌少量结缔组织 (五)动脉管壁结构与功能关系 大动脉:弹性大,保护血液的持续流动。 中动脉:平滑肌收缩,调节身体各

33、部和各器官之间的血流量。 小动脉和微动脉:平滑肌收缩,调节器官内部和组织的血流量,维持血压。三、静脉 静脉也分大、中、小静脉,大、中静脉常与同名的动脉伴行。 静脉管壁也分为内膜、中膜、外膜三层: 伴行动脉与静脉的比较 动 脉 静 脉 管径 小 大 管壁厚度 厚 薄 弹性纤维、平滑肌 丰富 少 管腔 小,较规则 大,不规则 四、心脏 (一) 结构 心内膜:内皮 内皮下层:结缔组织,含少量平滑肌 心内膜下层:结缔组织,含有心脏传导系统的分支 心肌膜:大量的心肌纤维;含丰富的毛细血管 心外膜:(心包膜的脏层)为浆膜:结缔组织间皮(二)心脏传导系统 组成: 窦房结、房室结、 房室束、左右束支、终末分支

34、。 细胞种类: 起博细胞: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内,具有起博能力。 移行细胞:位于窦房结和房室结周边及房室束内,起传导冲动的作用 。 蒲肯野纤维(束细胞):位心内膜下层,组成心传导系统的房室束及分支,能快速将心脏兴奋冲动传到心室各处。 第九章 皮 肤 皮肤组成: 表皮: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 真皮:结缔组织 皮肤附属器:毛、指(趾)甲、皮脂腺、汗腺。 皮肤作用:阻止异物与细菌侵入;防止体内液体的丢失;感受多种外界刺激;调节体温;排出部分代谢废物;参与免疫等重要的保护功能。 一、表皮 组成:由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组成。 细胞种类:角质形成细胞:数量多,参与角化层的形成。 非角质形成细胞:数量少,与角化无关

35、,如黑素细胞、郎格汉斯细胞、梅克尔细胞。 (一)角质形成细胞:由深层到浅层可分为五层。 1.基底层:一层矮柱状或立方形的基底细胞,位于基膜上。 光镜:细胞矮柱状或立方形,胞质强嗜碱性。 电镜:丰富的游离核糖体;分散和成束的张力丝(角蛋白丝)。 功能:是一种幼稚细胞,具有活跃的增生能力,是表皮的生发层。2.棘 层:4-10层多边形细胞组成。 光镜:体积大,多边形,胞质嗜碱性;核圆形;细胞表面有许多细短的棘状突起。 电镜:胞质内有较多的核糖体和较多的角蛋白丝束,出现卵圆形膜被颗粒。3.颗粒层:23层扁平的梭形细胞组成。 光镜:细胞扁平形或梭形;细胞核趋于退化,胞质内含许多透明角质颗粒,颗粒强嗜碱性

36、。 电镜:胞质内可见透明角质颗粒,无膜包裹,膜被颗粒增多,并移向细胞膜,释放内容物入细胞间隙。 4.透明层:由23层扁平细胞组成。 光镜:胞界不清;细胞核和细胞器已消失;HE染色胞质呈嗜酸性均质状。5.角质层:由多层扁平的角化细胞组成。 光镜:细胞呈均质状,胞质嗜酸性。 电镜:细胞膜显著增厚;胞质内充满角蛋白。 功能:角质层耐磨擦,并可阻挡外来异物和病原体的侵入,防止组织液丢失。 较厚的皮肤:表皮较厚,五层结构清楚,可见有透明层。 较薄的皮肤:表皮较薄,五层结构不清楚,无透明层,颗粒层也不明显。 (二)非角质形成细胞 1.黑素细胞:散在分布于基底细胞之间。 光镜:细胞体积大,有许多细长突起,H

37、E染色不易分辨。 电镜:胞质内含黑素体。 功能:黑素体内含酪氨酸酶,可将酪氨酸转变成黑色素。黑素颗粒排入邻近的表皮细胞内,能吸收紫外线,对深层组织有保护作用。 2.郎格汉斯细胞:散在分布于棘细胞之间。 光镜:细胞有树枝状突起,核染色深,胞质染色淡。 电镜:核不规则;胞质内含Birbeck颗粒;颗粒呈网球拍状。 功能:摄取和处理侵入皮肤的抗原,并传递给淋巴细胞,参与免疫反应。 3.梅克尔细胞:散在分布于基底细胞间。 细胞有短的突起,细胞基部与神经末梢形成突触,其功能可能是感受触觉等。第十章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组成: 淋巴器官: 中枢淋巴器官:胸腺、骨髓。 周围淋巴器官:淋巴结、脾、扁桃体。 淋巴

38、组织:存在于淋巴器官、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器官内部。 免疫细胞:散在分布于全身各处及血液内,主要是指淋巴细胞。 免疫系统功能:清除侵入机体的外来微生物、异体细胞、大分子物质等抗原,监视并清除体内变性细胞等。 一、淋巴组织 定义: 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眼内充满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巨噬细胞等的组织,称淋巴组织。 种类: 1、弥散淋巴组织:与周围的结缔组织之间无明显界限,称之为弥散淋巴组织。2、淋巴小结 (淋巴滤泡):淋巴组织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与周围组织有较明显的界限,淋巴小结的中央,染色较淡的称生发中心 。 二、淋巴器官 定义:以大量淋巴组织为主组成的器官,是免疫反应的主要场所。 分类:中枢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 中枢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比较 中枢淋巴器官 周围淋巴器官 器官 胸腺、骨髓 淋巴结、脾、扁桃体 发生 较早 较晚 功能 培育幼稚淋巴细胞 接受中枢淋巴器官来的淋巴细胞 输送淋巴细胞到周围淋巴器官 免疫反应的场所 (一) 胸腺 1)皮质-以胸腺上皮细胞为支架,间隙内含有大量胸腺细胞和少量基质细胞。 胸腺上皮细胞: 形态:多为星形上皮细胞。 功能:分泌胸腺激素,构成微环境,诱导淋巴干细胞分裂分化为T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