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国民经济学(复试)2004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国民经济学(复试)2004答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复试国民经济学专业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经济流量2国民经济管理3基础货币4价格政策5消费需求结构6国际收支平衡表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市场缺陷。2环境管理包括几个环节?有何财政政策工具?3简述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核算方法。三、论述题(以下三题中任选两题,每题20分,共40分)1传统发展战略有几种类型?你认为哪种类型适合中国采用?2试论中国统一市场的构建。3试论宏观调控的两大主要政策工具及其配合模式。参考答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复试国民经济学专业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
2、分)1经济流量:指反映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活动的变化的价值数量,包括生产、分配和再分配(或转移)、交换、流通、使用,以及资产和负债、物量和物价的变化的价值量。它是一个时期指标。经济流量具有两个特点:按货币单位计量;流量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有关。2国民经济管理:指政府及其管理机构代表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要求,为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和措施,对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和相应的经济总量变化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的管理过程。简而言之,国民经济管理就是政府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的全局性的和综合性的管理。国民经济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对象是国民经济总体及其运行过
3、程。国民经济管理涉及的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等一系列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国民经济管理就是通过适当的手段和途径来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综合素质和运行效率,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增长和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3基础货币:亦称货币基础、货币基数。指商业银行存入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与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之和,是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变量,也是银行体系的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的大小会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减变化,所以也称高能货币(high powered money)。当中央银行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各商业银行就要调整资产负债表项目,相应地增加或减
4、少其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准备金,这会使银行体系内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按照乘数理论,就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紧缩或扩张的作用。社会公众持有的现金的变动也会引起派生存款的变化,从而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减少。当公众将现金存入银行时,银行就可以按一定比例发放贷款,从而在银行体系内产生一系列的存款扩张过程;当公众从银行提取现金时,又会使银行体系内不断进行的派生存款过程部分中止。但一般来说,除季节性变动外,公众持有的现金额度比较稳定。基础货币具有以下四个属性:第一,可控性,是中央银行能调控的货币。第二,负债性,它是中央银行的负债。第三,扩张性,能被商业银行吸收作为其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具有多倍扩张的功能。第四
5、,初始来源惟一性,即其增量只能来源于中央银行,不能来源于商业银行,也不能来源于公众。4价格政策:指国家对于制定、调整和管理价格所规定的必须遵循的行动准则,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价格政策可分为三类:一是长期执行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价格政策,如稳定物价政策、商品等价交换政策等;二是随时间、条件变化而有所调整的价格政策,如对产品价格实行分级管理的权限划分政策,对关系国计民生商品由国家规定价格或规定指导价格的基价、浮动幅度、最高限价等的政策,粮油等基本生活资料的价格补贴政策,烟酒等的高税高价政策等;三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实行的特殊价格政策。正确执行国家的物价政策,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工农业产的发
6、展和商品流通的顺利进行,安定和改善人民生活有重要意义。5消费需求结构:指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类支出与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消费需求结构按层次可分为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享受需求结构。生存需求是指维持人们生存的是低消费水平,人们在满足生存需求之后才能期望进入发展需求,进一步上升到享受需求,应该说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制约了消费者的需求结构的发展。消费需求结构是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和知识基础设施、制度安排、生产结构和政府政策等一起对创新绩效产生巨大的影响。6国际收支平衡表:指一国根据国际经济交易的内容和范围设置项目,按照复式记账原理,系统地记录该国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对外往来所引起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
7、统计报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收集并公布各成员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为此,基金组织制订了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方法和基本内容。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方法是复式记账法,即每一笔交易都是以价值相等、方向相反的账目表示。因此,国际收支平衡表在反映和记录一个国家对外经济交易时,一切收入项目或负债增加、资产减少项目都列为贷方,或称正号项目;一切支出项目或负债减少、资产增加项目都列借方,或称负号项目。每笔交易同时分记有关的借贷两方,金额相等。原则上,国际收支平衡表全部项目的借方总额和贷方总额问题是相等的,其净差额为零。这种借贷两方总额相等的关系,客观地反映了外汇资金来源与运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8、。但这并不是说国际收支平衡表具体项目的借方与贷方数额总量是相等的,相反,每个项目的借贷方经常是不相等的。因为一个国家的商品的进出口劳务收支和资本输出入都不可能完全相等,所以每个具体的借贷方难以做到收支相抵,总会出现差额,如贸易差额,经常项目差额等,统称为局部差额。各局部差额的合计构成国际收支的总差额。一个国家的外汇的收入大于支出,有了盈余,称国际收支顺差,一个国家的外汇收入小于支出,有了亏空,称国际收支逆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非常复杂、广泛,各国编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也不尽相同,但均包括三个主要项目: 经常项目,反映实际资源在国际间流动的经济行为的项目,它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项目,
9、主要包括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资本项目,包括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两项。其中资本项目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收买或放弃。金融项目反映金融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更的所有权交易的账户,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和储备资产。平衡项目。它反映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收支差额的项目,主要有错误与遗漏项目。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市场缺陷。答: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1)市场机制的调节具有盲目性、滞后性,容易造成经济的波动。由于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的调节,生产经营者单纯地根据市场上的价格信号来决定其生产经营,但价格变动往往与供求变动并不完全同步,
10、而且经常出现失真和扭曲,这就使生产经营者的决策不可避免地具有盲目性。同时,并不是所有的市场调节都具有瞬时调节的功能,一方面,价格反映供求变化具有时滞性;另一方面,从生产的调整到产品的产出又有滞后性,特别是那些生产周期比较长的生产部门如农业、建筑业等滞后性更为明显,这种单纯的市场调节往往会造成经济的“蛛网波动”。为了避免市场调节盲目性、滞后性带来的严重后果,可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如建立期货市场以分散风险,但更需要政府在建立对经济的中长期预测体系,发送市场的信息结构和提供信息服务质量,制定正确引导市场的价格政策(如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等方面发挥作用,尽可能减少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有效“熨平”经
11、济波动。(2)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商品生产者个别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矛盾。市场经济中,每一个市场主体都具有追逐自身经济利益的动机,但是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发地把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利益与社会的公共利益统一起来,如某些商品生产者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而不顾环境被污染,或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某些生产者为了单纯追求利润而生产出售假冒伪劣商品来坑害消费者,扰乱政党的市场秩序;某些生产者为了牟取暴利甚至违法生产销售毒品、淫秽物品,以及偷税漏税、走私贩私和从事“地下经济”活动等等。要解决商品生产者狭隘的、个别的、局部的利益与社会公共的、整体的利益的矛盾,必须依靠和发挥国家对经济的调节、控制和监督作用。(3)市场机制
12、调节不能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平和收入差距悬殊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中,人人们是根据自己提供的生产要素的稀缺性以及它的效率的大小而从市场上获取报酬的,这种分配机制虽然具有激励的作用和促进交流效率的功能,但由于人们天赋能力、后天受教育以及拥有资源和机会的差别,这种市场分配机制又必然会造成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甚至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如果分配严重不公,必然会导致一系列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加剧。因此,只有依靠政府实施正确的收入政策、税收政策和社会救济政策等来调节分配,才能在确保效率优先前提下,实现社会公平分配。(4)市场机制本身不能克服不完全竞争的问题。完全竞争和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繁荣的前提条件。但是,在市场机制下,竞
13、争又必然会产生垄断,特别是那些适合规模经济的行来更容易出现垄断,而过度的垄断又会妨碍充分竞争和抑制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同时,市场机制也不可能保证生产经营者自觉地进行正常竞争和公平交易。因此,必须靠政府的力量来建立和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5)市场机制难以保证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在单纯的市场机制作用下,投资者出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对一些关系到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基础设施如能源、交通、通信等投资大、周期长、难受得小或非盈利的项目不愿意或无力进行投资。一些公共事业,如文化教育卫生、环境保护、基础性科学研究等事业也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些只有靠政府来组织投资和通
14、过宏观管理来实现。同时,市场经济也不能提供国防、公安、司法、公共教育等公共物品。它们也需要政府来组织提供。此外,市场机制的局限性还表现在宏观经济层面上,如不能解决宏观经济失衡、失业、通货膨胀、经济震荡等问题;表现在对外经济关系上,不利于维护本国民族工业和动态比较优势的发挥,不利于提高本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打破国外企业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等。2环境管理包括几个环节?有何财政政策工具?3简述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核算方法。答:国民收入核算的三种方法是: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1)生产法。最终产品价值可以等于整个生产过程中价值增加之和,因此GDP可以通过核算一定时期中的价值增加来求得,这种方法便称为生产
15、法。它最突出的特点是计算价值增加的总和。所谓“增加价值”即为该企业销售价值减去买进的中间产品的价值的差价。通过计算增加价值可以防止重复计算。(2)支出法指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等几方面支出的总和。公式如下:GDPCIG(XM)其中:消费C包括耐用消费品(如家电、家具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理发、旅游等),但不包括个人建筑住宅的支付。经济学中的投资I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设备、住宅和存货)的支出。资本产品和中间产品虽然都用于生产别的产品,但不一样的是前者在生产别的物品的过程中是部分被消耗,而后者则是完全转化。资本产品
16、的损耗中一方面包括实际的物质损耗,另一方面还包括精神损耗(指由于技术进步或者是出现了更高效的新设备而导致原设备贬值)。存货投资指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即期末存货可能小于期初存货。公式中的I为总投资,而净投资I重置投资。重置投资指的是当年以前资本产品的折旧消耗。G为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转移支付(救济金等)不计入。XM为净出口,可正可负。(3)收入法指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价值。严格说来,最终产品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构成的成本,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公式如下: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其中:工资、利息、租金是
17、最典型的要素收入。工资中还需要包括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利息是指提供资金给企业使用而产生的利息,所以需要剔除政府公债利息和消费信贷利息;租金除了租赁收入外,专利和版权的收入也应归入其中。利润是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红利、未分配利润等。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间接税包括货物税、销售税、周转税等。三、论述题(以下三题中任选两题,每题20分,共40分)1传统发展战略有几种类型?你认为哪种类型适合中国采用?答:(1)发展战略的类型传统的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即比较优势战略和赶超战略。比较优势战略比较优势战略是指各个国家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加入国际分工,从而形成对外贸易的比
18、 较利益结构。事实上任何国家和地区都具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资源上的或经济上的),借助于发展这种优势,就可以追求到一种持续、稳定、快速的经济发展。日本、亚洲四小龙等经济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就是这种战略。赶超战略赶超型发展战略是指高度动员有限的资源,人力扶持一两个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以达到提高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目的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赶超战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a.经济政策是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表现为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率和GNP的总量而没有把经济发展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b.以牺牲经济整体进步为代价实现少数产业在前沿上赶超与发达经济之间的技术差距,但是先进产业由于脱离经济实际而无法对其他产业产生前
19、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经济体系表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性质;c.政府的保护是赶超产业赖以存在的基础,经济政策上表现为高关税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进口替代战略,经济体系较为封闭。(2)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我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战略应该从原有的赶超战略转向比较优势战略,其原因如下:比较优势战略已经成为很多经济转型国家发展自己经济的首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很多国家得以摆脱原先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身份,急需要发展自己的经济,从而彻底摆脱自己对原先殖民地宗主国的经济依附关系,而赶超战略无疑成为一种重要的操作工具,虽然早期这种战略是非常成功的,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的发展,赶超战略的弊端开始显现,资源的浪费越来
20、越严重,发展中国家中经济结构失衡也非常的严重,经济也出现了出现了倒退。从70年代开始,很多发展中国家开始意识到了赶超战略所具有的弊端,于是纷纷采用了比较优势战略,利用自身在劳动力和资源上的优势,发展自身的经济,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无疑为这种战略提供了强大的现实基础。随着两极格局的解体,原先处于苏联阵线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进行了经济的调整,通过采用比较优势战略,这些国家经济发展也出现了少有的欣欣向荣的局面。因此,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当代,比较优势战略已经成为很多经济转型国家发展自己经济的首选。历史实践证明赶超战略在中国发展是失败的。这种赶超战略的核心是确保重工业优先发展,但它的弊端是明显的。中国
21、在建国伊始,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便宜,资本供给严重不足,利率水平相当高。而重化工业资本密集程度高、建设周期长,与我国当时的要素禀赋情况相矛盾。发展重化工业,就必须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牺牲其它部门的利益,人为降低发展重化工业的成本,为重化工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资金、原材料。其结果,有限的资源被倾斜配置到少数几个重点发展产业上, 而其它比较优势产业包括纺织业则得不到起码的资本。因此,这一阶段我国纺织工业的要素禀赋优势根本无法发挥,纺织产品长期处于短缺状态。更为严重的问题是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国有企业缺乏激励的机制,成为国有企业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根本原因。所以赶超战略导致了我国经济结构的不合理
22、,从而为后来痛苦的经济转型埋下了伏笔。近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比较优势战略是成功的。中国经历了十年动乱后,在经济上开始了调整,实施了对外开放的政策,通过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促进出口的方式来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这种战略实际上就是一种比较优势战略,中国传统优势就是劳动力比较便宜,这种优势导致了我国开始大力发展轻工业,或者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通过出口这些产品以进口大量自身缺乏的产品。这种战略的实施,导致了我国经济结构开始从以重工业为主的结构转向按照比较优势重新进行排列的经济结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印证了中国采用比较优势战略是成功的,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发展战略也不太可能发生改
23、变。综上所述,实践已经证明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赶超战略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首选,中国为了完成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必须始终如一的采用比较优势战略,通过这种战略优化来完成整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试论中国统一市场的构建。答:所谓的中国统一市场实际上就是统一中国国内的市场,随着中国借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与国内的整合正在不断加强,但是国内市场本身的整合却非常缓慢。建立国内统一大市场是中国经济体制建设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目前还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中国正在通过加强法制建设、打破垄断等积极措施,努力朝着这个目标迈进。(1)中国统一市场的必要性当前中国正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24、。而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完成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自由流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与国之间逐渐减少了壁垒,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也得到了深入的流通。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国内市场的障碍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瓶颈。打破地方经济的隔阂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中国三大经济区域,即京津塘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其本身的市场一体化已经逐渐完成,但是这些地区之间,以及与这些地区以外的地区却缺乏整合,这已经严重的制约了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建立中国统一市场的措施但是要完成中国统一市场的构建,必须进行如下的改革措施:首先要加强法制建设。目前新的
25、外贸法已经出台,这将为下一步市场体系的建设和进出口贸易的规范提供重要法律依据;另外,有关反垄断法的制定也正在广泛的调研过程中。这些法律规范措施的制定将对整合国内市场大有裨益。从机制和体制上做较大的调整中国政府为了整合国内市场,已经将内贸和外贸进行合并,建立了商务部,而建立统一大市场已经是商务部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为了建立中国统一市场,可以通过如下的措施来分阶段实施:a.首先是要整顿规范,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封锁。这是当前首先需要加以解决的,地方保护主义已经成为国内市场形成统一市场的重要障碍,所以要想整合国内市场就必须首先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封锁。b.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在打
26、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封锁后,就应该开始着手引入竞争机制,为市场经济的建立奠定机制基础,但是这种竞争必须是一种公平、公开和公正的竞争,不能是一种无序的竞争。c.要打击不正当竞争,坚决反对垄断。不正当竞争和垄断是市场经济不能顺利运转的一个重要毒瘤,通过打击不正当竞争和垄断保证国内市场能够健康运转的一个重要条件。3试论宏观调控的两大主要政策工具及其配合模式。答:(1)宏观调控的两大主要政策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其中,财政政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货币政策指政策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
27、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2)两大政策的工具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有:税率。在经济萧条时,政府降低税率,使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与投资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扩张,消除衰退;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政府提高税率,使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收缩,消除通货膨胀。政府购买。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增加政府购买,消费与投资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扩张,消除衰退;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政
28、府减少政府购买,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收缩,消除通货膨胀。转移支付。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增加转移支付,使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与投资增加,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扩张,消除衰退;在通货膨胀严重时政府减少转移支付,使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与国民收入收缩,消除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最经常使用的政策手段,也是最灵活的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
29、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使政府债券价格提高到现有市场价格以上,而债券价格的上涨就等于利率的下降。同时,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增加会使活期存款多倍扩大,活期存款即货币供给的增加也使利率下降。利率的下降会引起投资上升,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上升。反之,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过大,因而价格水平有持续上涨的趋势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从而引起收入、价格和就业的下降。改变贴现率。中央银行也给商业银行贷款银行准备金,但商业银行必须用商业票据或政府债券作担保。现在通常把中央银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叫做贴现,把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叫做贴现率。中央银行逆经济风向改变贴现率。当货币当局
30、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就降低贴现率,扩大贴现的数量以鼓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刺激投资。贴现率降低时,股票和债券的价格一般都会提高;贴现率提高时,股票和债券的价格一般都会降低。中央银行的贴现率的变动成了货币当局给银行界和公众的重要信号:贴现率的下降表示货币当局要扩大货币和信贷供给,贴现率的上升表示货币当局要收缩货币和信贷供给。中央银行在降低或提高贴现率时,用控制银行准备金的办法迫使商业银行相应地降低或提高贷款利率。改变银行准备率。银行准备率是银行准备金对存款的比例,由于这一比例是法定的,因而又名法定准备率。中央银行可以在法定的范围内改变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准备率来调节货币和信用供给
31、,如果要突破法定准备率的最高限或最低限,就必须请求立法机构授予这项权力。改变法定准备率被认为是一项强有力的手段,这种手段由于影响太强烈而不常使用。中央银行逆经济风向改变银行准备率。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不足、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可以降低银行准备率,便商业银行能够按更低的准备率,也就是按更多的倍数扩大贷款;也使商业银行形成超额准备金,超额准备金扩大了商业银行增加信用的基础,增大了贷款能力。反之,货币当局认为总支出过多、价格水平有持续增长的趋势时,可以提高银行准备率,使商业银行必须按更高的准备率也就是按较低的倍数扩大贷款;也还使商业银行准备金不足,从而减少了贷款能力。不过,目前西方国家一般不主张提
32、高银行准备率。就重要程度而言,贴现率政策虽然曾经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政策手段,但是现在已被放在次要地位,而公开市场则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政策手段。银行准备率具有法律效力,能对银行信用产生直接影响。银行准备率的变动能直接造成超额准备金或准备金不足,从而可以增强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率政策的效果。因此西方学者认为,法定准备率政策既能独立起作用,又能作为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率政策的补充。一般地说,以上三项重要手段既可以单独运用,又可以配合使用。在通常情况下,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率的配合来调节宏观经济活动水平,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运用准备率政策。除了上述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和改变银行准备率三种重要政策
33、手段外,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有时还采用一些次要手段,例如,道义上的劝告、选择性控制和证券信贷的控制,以及分期付款信贷控制和抵押信贷控制等。(3)两大政策的配合模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都是一致的,但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各自使用的政策工具和作用不尽相同,各有其局限性。因此,为了达到理想的调控效果,通常需要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使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模式列表如下:双松政策双紧政策紧财政松货币紧货币松财政经济背景社会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资源大量闲置,解决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宏观调控首要目标社会总需求极度膨胀,社会总供给严重不足,物价大幅攀升,抑制通胀成为首要目标政府开支过大,物价基本稳
34、定,经济结构合理,但企业投资并不旺盛,促使经济较快增长成为主要目标通胀与经济停滞并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失衡,治理滞胀、刺激经济增长成为首要目标具体政策财政扩大支出降低税率;同时央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降低市场利率,以抵消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财政削减政府支出,提高税率;央行紧缩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调高利率财政削减政府支出,提高税率紧的货币政策同时实施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利用财政杠杆调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除了以上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使用的一般模式,财政、货币政策还可呈中性状态。中性的财政政策,指财政收支量入为出、自求平衡的政策。中性的货币政策,是指保持货币供应量合理、稳定地增长,维持物价稳定的政策。若将中性货币政策与中性财政政策分别与上述松紧状况搭配,又可产生多种不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