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学校发言稿.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443237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长会学校发言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家长会学校发言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家长会学校发言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家长会学校发言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家长会学校发言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家长会学校发言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长会学校发言稿.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家长会学校发言稿家长会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家长:下午好!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家庭的希望。今天,有这么多家长放弃了休息,有的甚至搁下手头的生意或者工作,请假前来参加这个家长会,充分说明家长对孩子的重视,也充分说明了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请允许我代表我全体教职员工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今天,借这个难得的机会,我谨代表学校向各位家长朋友谈一谈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家校联系的意义 中外很多著名的教育家多次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任何教学和教育任务都是不可能解决的。”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人生就读时间最长的一所学校。而父母应是孩子的

2、第一位老师,也是最重要的启蒙教师。众所周知,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继续,而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家校联系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家校联系的意义和方法途径,共同为提高家校联系的质量而努力。 1、有利于家校教育产生合力,为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 就是说: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但是不少家长还没真正认识到自己就是教育者。这就需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担负起教育者的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老师也许教你的孩子一年两年

3、,但父母却伴随孩子一生一世。因此,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更是家长的事,两者必须紧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家长和学校、班主任保持密切联系,在教育学生这个问题上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这样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 2、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开展针对性教育。 每个学生的性格、能力、爱好都是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不同的特点:有人学得快,有人则慢些;有人成熟得早,而有人成熟得迟;有人兴趣比较广泛,也有人兴趣比较专一。家校沟通能帮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的表现,开展针对性教育。 3、有利于家长走出家教误区,掌握科学的家教方法。 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一些家长,他们往往认为

4、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把一切都交给老师了,自己只要给孩子吃好、穿好、住好就行。至于教育,那是老师的事。所以,我们应首先转变家长的这些不正确的观念,通过交谈、讲座、书面联系、向家长推荐一些谈家教重要性的文章,并针对孩子的特点和实际问题,教给家长一些科学的、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还要让家长正确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能力、爱好等,既不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不要“包办代替”或“放任不管”。,使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慢慢地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4、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提高教育效果。 现在本地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祖辈的心肝宝贝,常常出现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现象,大人事事

5、包办代替,对孩子宠爱有加,常使孩子养成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现象。此外,家长学历大都不高,缺少正确的教子方法,对孩子放任自流、粗暴打骂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因此,要想提高学校教育的效果,教师还得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如:家庭结构、父母职业、家长素养等,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效果。 如有位学生,父母离异,外公外婆格外疼爱,百依百顺,连不做作业也舍不得说他一句,母亲则有点恨铁不成钢,有一次竟一气之下把他关在家里不让上学。结果,孩子常无缘无故缺课。后来,班主任王老师通过联系,及时了解了情况,耐心分析造成现状的原因,恳请外公外婆别再这样溺爱他,恳请他母亲别再这样用简单的方法教育孩子,并提出了如何引

6、导、教育的建议。这位母亲深有感触地说:“都怪我以前太心急,今后我一定多关心,多引导。”如今,这位学生进步了。 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家庭的配合,在争取家长合作时,如果说提高认识是基础,积极参与就是重点,家教方法则是关键。总之,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培养健康健全少年儿童的必然途径。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教育效果才可能是加法。只有加强家校联系,相互配合,才能促进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 二、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俗话说:“嫩枝容易弯也容易直。”这也说明了加强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年龄小,知

7、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大,可变性强。也正如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1)习惯是什么 习惯实际上一种动作定型,是一种自动化的、稳定的、不容易改变的动作。习惯动作已经进入潜意识,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不需要刻意用意志去控制。 一个人好习惯越多,对这个人成长越有利。相反,一个人坏习惯越多,就越阻碍这个人成功的机会。 一个勤奋惯了的学生,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自觉学习,如果外人强迫他停止学习,去打游戏机,他会觉得不习惯,甚至厌烦别人的打扰,拒绝去打游戏机。 一个懒惰惯了的学生,

8、别人不说,他总是懒得动,家长老师逼得没办法了,才学一点;但如果家长老师不说,外力一停,立即又不动了。 好习惯使人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工作、去助人。为什么?回答:学惯了,不学难受;干惯了,不干难受;帮惯了,见到人有困难不帮便难受。 坏习惯使人不知不觉地,很省力地,很轻松地去拖拉,去懒惰,去干扰人。他为什么那么做,细想起来,不为什么,也不是故意的,就是拖惯了,懒惯了,干扰惯了,不干扰难受。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习惯的好坏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所以说,我们有必要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养成许多好的习惯。 (2)习惯的最佳养成时期。 美国的家庭教育是主张个性教育的,平时很尊重孩子的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事事都依着

9、孩子。其实美国的孩子父母的要求是很严的,规矩也很多。在美国家庭里,孩子可以不同意父母的观点,但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上床睡觉,这是没有条件可讲的。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吃饭时不要大声咀嚼,父母都会有明确的要求。美国父母非常注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养成他们良好的习惯,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管理反而越来越松,孩子到了高中以后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闯荡。 有一个美国孩子,妈妈想从小培养培养他做事的好习惯,就要求这个孩子负责洗碗,美国孩子不同意,就是不肯洗碗,妈妈说了很多次,孩子就是不配合。这个美国妈妈做得也真绝。他见跟孩子说理无效,当天就在家门上帖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四个字:罢工通知。理由如下:因为妈妈工作很辛苦

10、,想让孩子给帮帮忙,洗洗碗,但因为孩子只知道享受权利,却不肯尽义务。所以,从今天起,妈妈不做饭了,各人自行解决吃饭问题。当天就一个人在外面吃,连着几天不肯做饭。这个孩子真急了,不可能天天啃面包呀,自然投降。主动跟妈妈承认错误,要求洗碗。妈妈说:不是洗一天,要洗就得洗一年。孩子说:行呀,只要你做饭,洗碗我包了。 总的来说,抓习惯:小时要严,大了就可以放松一点。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因为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越容易塑造。家长还要尽量避免在青春期强迫孩子纠正不很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陆士桢曾经说过,教育孩子要学会一手接纳,一手控制。因为孩子毕竟只是孩子。对于孩子,适度的控制是必要的。但教育的核心毕竟是“

11、心”育,一切教育应从“心”开始,想方设法唤起孩子的内心动力才是主要的,再适度辅之以外部的控制(内因为主,外因为辅)!控制与疏导相结合。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在孩子的教育中,光靠“堵”不行,光靠“疏”也不行。要堵疏结合才行。 总之,如果父母能综合运用管、教、疏、导的四个原则,注意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采用侧重点不同的教育方式,就能使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收到理想的效果。 当然,以上四原则要想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在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关爱之上的。没有对孩子的尊重就不会有对孩子的有效教育。没有对孩子的关爱之情,就不会有对孩子良好的情感沟通和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当然也不会有有效的教育。 而且,一个教育水平越高的家长,

12、一个越有教育智慧的家长,越善长于“疏”和“导”。对“管”和“教”用的成分就用的极少。因为他们总能抓住孩子的内心需求,总能把握孩子的内心感受,随机进行引导。这就已经是考验每个家长的教育智慧的问题了。 三、孩子最应该养成的十二个习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基于以上四个学会,我们认为培养孩子习惯应该集中在三大块,即:做人、做事和学习。而每一大块又列出了四个指标: 做人: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 做事: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 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 以上,是我对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些浅见,衷心地希望各位家长都能成为优秀的家长,我们的孩子都能成长为优秀的人才。 最后希望家长平时要主动多与学校、老师联系,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来校来电均可,及时沟通,方便教育,不要将孩子推给学校就撒手不管了。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希望家长与老师们坦诚交流,尊敬老师,为孩子作好榜样。 再次感谢大家的光临!并祝家长朋友们工作愉快,合家幸福!让我们共同祝愿金小的明天更加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