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大题.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444965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9.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寄生虫大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寄生虫大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寄生虫大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寄生虫大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寄生虫大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寄生虫大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寄生虫大题.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寄生虫大题蛔虫的致病作用及机制?答:1、幼虫的致病作用:幼虫在组织器官移行和蜕皮的过程中,释放的免疫原性物质,可造成组织损伤、引起宿主局部和全身超敏反应,在肝、肺组织内幼虫周围出现细胞浸润,形成肉芽肿。肺部可见出血、水肿,支气管扩张及黏液分泌增加等。这种单纯的肺部炎性细胞浸润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表现,称肺蛔虫症。2、成虫的致病作用:引起营养不良:成虫寄生在小肠,夺取宿主养分,并损伤肠黏膜,使消化和吸收功能发生障碍,导致营养不良损伤肠黏膜:蛔虫唇齿可咬伤肠黏膜并引起炎症性病变超敏反应:蛔虫的分泌物、代谢产物及死亡虫体的分解产物均可诱发型超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发热、皮肤瘙痒、哮喘、结膜炎、血

2、管神经性水肿、腹胀、腹痛、腹泻、夜惊、磨牙等。并发症:蛔虫有钻孔习性,当寄生环境发生变化时,可刺激虫体钻入开口于肠腔的其他器官,引起胆道蛔虫症、阑尾炎、胰腺炎。若虫体扭结成团阻塞肠腔,可引起肠梗阻;有时虫体可经肠管手术后的缝合处或其他肠壁病变部位钻入腹腔,造成肠穿孔和腹膜炎。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有肠梗阻、胆道蛔虫症、胆石症、胰腺蛔虫症、肝蛔虫症、蛔虫性阑尾炎、肠穿孔和腹膜炎等。极少情况下,蛔虫可窜入脑、眼、耳、鼻等器官,均可引起相应病变 寄生生活对寄生虫产生了哪些影响?答:1、形态结构改变:由于寄生虫生活在宿主营养丰富的环境中,无需像自生生活那样到处奔波觅食。因此,其运动器官和消化器官逐渐退化或

3、消失。有些虫种产生了特殊的附着器官,如寄生性扁虫的吸盘。2、生理和代谢途径改变:由于寄生生活迫使寄生虫的生活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因此其生理和代谢途径也发生了改变。大多数寄生虫无须再合成细胞内某些必需的成分,其而代之的是从宿主获取。3、繁殖能力增强:寄生生活使得寄生虫的生殖器官变得高度发达,繁殖能力相应增强。4、特殊入侵机制的形成:寄生虫在从自生生活变为寄生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侵入机制。如溶组织内阿米巴可借助自身合成的蛋白质水解酶穿透宿主肠壁组织,而共生性结肠内阿米巴则不能合成此种酶。 叙述间日疟周期性发作的原因?答:间日疟原虫虫体红内期周期性发育时间为48小时,临床症状表现为周期性的寒战

4、、发热、出汗三个连续临床症状。患者先出现疲乏、头痛、全身不适、畏寒等前驱症状。之后进入寒战期,患者全身发抖,颜面苍白,伴头痛、恶心,发冷持续26h。随后体温骤升,出现高热,体温达3940,颜面绯红,全身酸痛,头痛加剧,恶心、呕吐,发热持续26h或更长。疟疾的周期性发作,与疟原虫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因此间日虐周期性发作。 蝇蛆病:由双翅目昆虫的幼虫,对人和脊椎动物活体的侵害。包括专性蝇蛆病、兼行蝇蛆病和偶然性蝇蛆病 带虫免疫:指人体感染疟原虫以后,可产生对疟原虫感染的获得性免疫,但这种免疫力不能将体内的疟原虫全部清除,而使其维持低水平 伴随免疫:在血吸虫感染中,活的成虫能使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

5、,这种免疫力对成虫不发生影响,成虫仍可存活并继续产卵,但对再入侵的童虫有作用,因此可以防止再感染 感染期:能使人体感染的阶段 简述病媒节肢动物是如何传播疾病的?答:1、机械性传播:病媒节肢动物对病原体只起携带输送作用,存活的病原体可以附在节肢动物的体表、口器或通过消化道而散播并传给另一宿主,而其形态和数量均不发生变化。2、生物性传播:病原体需在节肢动物体内经历发育或/和繁殖的阶段,才能传播至人体。这类媒介节肢动物与病原体之间有特殊的生物学关系,即只有特定的节肢动物才适合于某种病原体在其体内发育或/和繁殖,之后才具感染性。根据病原体在节肢动物媒介体内发育或/和繁殖的情况不同,可分为一下4种方式:

6、1、增殖式: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繁殖,只有数量增加,而无形态变化。如蚤春播鼠疫杆菌。2、发育式: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发育,没有数量增加,而形态发生变化。如蚊传播丝虫的丝状幼虫。3、发育增殖式: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既发育又繁殖,其形态变化、数量增加。如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繁殖为子孢子后,再由蚊传播。4、经卵传递式: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繁殖后,侵入雌虫卵巢,经卵传递下一代仍具有感染力。如蚊储波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和登革热病毒等 典型疟疾发作的过程及引起发作的原因?答:典型的疟疾发作表现为周期性的寒战、发热、出汗三个连续临床症状。疟疾发作的先决条件是出现疟原虫血症,即血液中出现红内期疟原虫,其密度达到发热

7、阈值。当含成熟裂殖体的红细胞破裂,释出的裂殖子与原虫代谢产物、变性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碎片一同进入血液。这些致热原物质通过激活巨噬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原物质,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一系列疟疾发作症状。随着致热原物质及其他刺激物在血液中消失,体温下降,继之全身大汗淋漓,体温恢复正常,患者感全身乏力,进入间歇阶段。疟疾发作几次后,可出现贫血。在多次发作后,机体的免疫力增强,可抑制疟原虫繁殖并消灭大部分疟原虫,疟疾发作随之停止。疟疾发作是由疟原虫红内期裂体增殖引起的,疟疾的周期性发作,与疟原虫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一致。三日疟72h发作一次,恶性虐3648h发作一次,卵形疟和间日疟48小时发作一次

8、。 寄生生活对寄生虫产生了哪些影响?答:1、形态结构改变:由于寄生虫生活在宿主营养丰富的环境中,无需像自生生活那样到处奔波觅食。因此,其运动器官和消化器官逐渐退化或消失。有些虫种产生了特殊的附着器官,如寄生性扁虫的吸盘。2、生理和代谢途径改变:由于寄生生活迫使寄生虫的生活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因此其生理和代谢途径也发生了改变。大多数寄生虫无须再合成细胞内某些必需的成分,其而代之的是从宿主获取。3、繁殖能力增强:寄生生活使得寄生虫的生殖器官变得高度发达,繁殖能力相应增强。4、特殊入侵机制的形成:寄生虫在从自生生活变为寄生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侵入机制。如溶组织内阿米巴可借助自身合成的蛋白质水解

9、酶穿透宿主肠壁组织,而共生性结肠内阿米巴则不能合成此种酶。 病媒节肢动物生物性传播疾病的方式并举例?答:生物性传播是指病原体需在节肢动物体内经历发育或/和繁殖的阶段,才能传播至人体。这类媒介节肢动物与病原体之间有特殊的生物学关系,即只有特定的节肢动物才适合于某种病原体在其体内发育或/和繁殖,之后才具感染性。根据病原体在节肢动物媒介体内发育或/和繁殖的情况不同,可分为一下4种方式:1、增殖式: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繁殖,只有数量增加,而无形态变化。如蚤春播鼠疫杆菌。2、发育式: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发育,没有数量增加,而形态发生变化。如蚊传播丝虫的丝状幼虫。3、发育增殖式: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既发育

10、又繁殖,其形态变化、数量增加。如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繁殖为子孢子后,再由蚊传播。4、经卵传递式: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繁殖后,侵入雌虫卵巢,经卵传递下一代仍具有感染力。如蚊储波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和登革热病毒等 叙述间日疟周期性发作的原因?答:间日疟原虫虫体红内期周期性发育时间为48小时,临床症状表现为周期性的寒战、发热、出汗三个连续临床症状。患者先出现疲乏、头痛、全身不适、畏寒等前驱症状。之后进入寒战期,患者全身发抖,颜面苍白,伴头痛、恶心,发冷持续26h。随后体温骤升,出现高热,体温达3940,颜面绯红,全身酸痛,头痛加剧,恶心、呕吐,发热持续26h或更长。疟疾的周期性发作,与疟原虫红内期裂体增殖

11、周期一致,因此间日虐周期性发作。 简述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答:1、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机械性损伤:指寄生虫在入侵、移行和定居过程中对宿主局部组织器官的损伤,如血吸虫的尾蚴和钩虫的丝状蚴侵入人体皮肤时,造成局部皮肤组织的破坏;化学毒物作用和免疫病理损害:寄生虫的分泌物、排泄物或死亡虫体崩解物均可作为毒物或抗原物质对宿主产生毒性作用,造成局部组织器官损伤。另一方面,寄生虫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作为虫体的抗原成分,除可刺激宿主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反应外,还可引起免疫病理反应,造成宿主组织器官形态和功能改变。夺取营养:无论是寄生于腔道、组织细胞,还是体表的寄生虫均以宿主消化或半消化的食物、体液或细

12、胞为营养来源,致使宿主营养丢失。2、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结局:体内寄生虫被宿主完全清除,宿主获得对再感染的免疫力,但这种情况比较罕见。宿主清除大部分或未能清除体内寄生虫,但对再感染产生相对的抵抗力,宿主与寄生虫相互之间可以维持相当长的适应关系。其结果导致宿主慢性感染或成为带虫者,这种情况比较多见。宿主的免疫力极弱,不能有效地控制寄生虫在体内生长、繁殖,从而导致具有明显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的寄生虫病,严重病例可造成不良后果甚至死亡。 分别叙述钩虫病和疟疾的贫血机制及贫血性质?答:1、2、疟疾的贫血机制及贫血性质:脾功能亢进:患者脾的巨噬细胞增生,吞噬能力增强,不仅吞噬受染红细胞,也吞噬正常的红细胞。骨髓中红细胞生成障碍:已证明恶性疟患者血中红细胞成熟功能严重缺乏,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患者末梢血液中网织红细胞增多。免疫病理损害:患者血内疟原虫半抗原附着于红细胞表面,使之称为自身抗原,并诱生特异性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补体参与下,导致红细胞破坏,出现溶血;或者由于疟原虫寄生于红细胞,使隐蔽的红细胞抗原暴露,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而致破坏红细胞。贫血性质:溶血性贫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