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德经》中德的理解.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445828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0.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道德经》中德的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道德经》中德的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道德经》中德的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道德经》中德的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道德经》中德的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道德经》中德的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道德经》中德的理解.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对道德经中德的理解对道德经中德的理解 李双优 德是一个恒古而玄的话题,不同的人可从不同的角度对德做出不同的解释,本文试图从德的来源、属性、功能等方面入手,对道德经中德,叙点已见。 一、 德源于道而服务于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开宗明义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宇宙形成之前有一种不可名状的物质,老子先哲把她尊称为“道”。他认为“道”的 “名”若喊出来或说出来就不是我发现的那个“道”的内涵了,“道”似“无”,又似“有”。在“无”时,开始聚集能量,在“有”时能量形成,这个能量可化生成万物,是万物的母亲。 老子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又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天一正。”这个“一”,能力非凡,天得到她就晴空万里,地得到她就安宁无灾无害,神得到她就神通广大,谷物得到她,就长得饱满,国王得到她,国家就兴旺发达。这个 “一”就是道生的“有”。道德经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 1 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故失道而后德。” “上德”不德, 为何可变成有德了呢?因为“上德”是一个完整的淳德,德性完整,虽是无为也是无所不能的。下德本身就不完整,无论如何有所作为,也不能成为淳德。如一个柠檬果子,它未被切开前,你可能感觉不到它的酸味,实际上它的酸味完整地包含在果子里,当你用刀子把它切

3、开,它的酸味迎面扑来,但它原来的完整酸味已不复存在了。道也是一样,“失道而后德”道打开了,就不是完整的道了,就由完整的德来承载了。可见,这个“德”就是“一”。由于道和德的地位的重要,老子给予多个形象的称谓。“道”是“无”,又是“0”;“德”是“有”,又是“一”。“失道而后德”,道门开了,“德”奉道之命出山,从此德临宇宙。 二、 德具有物质属性 现代科学认为,自然宇宙由150亿年前的奇点,经过大爆炸 后,逐渐膨长运行,形成了目前的宇宙总星系,若干银河系,太阳系等。这个宇宙大爆炸的时空点,应该与老子先哲道德经中所指的 “道生一”时空点相一致,所指的内容相同。现代科学用高科技的尖端仪器测探到150亿

4、年前宇宙大爆炸时的物质能量,是由一种比亚微观粒子如夸克粒子更细微的基本粒子的能量所形成的,这种细微的基本粒子质量、能量无比强大,速度超光速。是她们促使宇宙大爆炸,生化宇宙万物。 2 老子先哲发现了“道生一”、“无生有”、这个“一”和“有” ,我认为就是高科技尖端仪器所探测到的高质量、高能量、超光速的细微基本粒子。这还可以从老子同时代的屈原先贤的诗歌远游描述中得到傍证:“道可受兮,而不可传。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无滑而魂兮,彼将自然。壹气孔神兮,于中夜存。虚以待之兮,无为之先。庶类以成兮,比德之门。”屈原先哲指出:“道”可受而不可传,道的环境内是“其小无内、其大无垠”。道内存在着一种物质,把它称

5、为“壹气”, “壹气”虚以待而无为,屈原先哲对道的论述与老子先哲对道的论述极其相似。指出道中存在的“壹气”,我认为,就是“道生一”的“一”,就是德。这足以说明,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东方东哲先贤们的伟大。在这里,西方文化的逻辑、推理、论证、辨证方法,与二千五百年前东方的“天人合一”心体感悟、慧观心观的宇宙观方法论,在论证的结果上找到结合点,这个结合点为揭示德的物质性成为可能。德的物质性、为老子先哲“穿越”到150亿年前,慧观到宇宙大爆炸时情形,提供了帮助。 三、 德至柔至善,是万物的软实力 道德经曰“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生于道的德,负载着道先天的属性

6、,至柔、至善、至虚、无为,负阴抢阳而生万物。德性善如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之争”, 3 “水无所不在,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道,善处地也。”德性无为而无不为,德遵循道性行为,没有自私和欲望,没有企图好坏的境界,一切按道性的自然规律行事,万物的运行规律了然于胸,德一切合于自然的行为,无所不能达到。德以柔克刚,无坚不摧,得德者昌、失德者亡。 德的道性是自然宇宙万事万物发展、运行、生化、衍化、变化功能的软实力,正能量,是决定自然宇宙万事万物顺应自然规律正确运行发展变化的基础。 四、 德是“仁、义、礼、智、信”的和合统一 德的道性,合则统于“德一”,散则分于“仁、

7、义、礼、智、信”。“上德”是居道“无”而用德 “一”,是淳德。有“仁、义、礼、智、信”五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带有德“一”的基因,在行使德的功能时,它们分别为德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在德“一”的统一领导下的行动。当德扑散为五,德的完整性已散失了。道德经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泊,而乱之首也”。好比一家人,父为道母为德,“仁、义、礼、智、信”为五个儿子。父母在时,家中道全德满,儿子们也尊道敬德。然而,父亲死后,家长就由母亲来当,贯彻父亲生前的理念。后来,母亲也死了,家中的长子“仁”就挑起持家糊口的担子,再后来 “仁”也死了,家中担子就由“义”来承

8、担了,当轮到“礼”来接班时,这个家 4 庭的德性已很薄了,往后智、信已没法承担持家的责任了,家庭落泊也就近了。 五、 人是万物之灵,最能承道载德,也最易失道散德 道生德养万物的同时,在宇宙间也衍生出一种特殊的物种人类。人类对道的尊敬、对德的拥护,成为德的最有效的实践者,人类将一些大德、淳德的先哲先贤尊为圣人。如:二千五百年前的印度释伽牟尼,以及我国老子、孔子等先贤先哲。这些先贤先哲一生身体力行,居道用德,将布道传德为已任,为人类“明明德”,指明方向。道德经曰“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也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而信之,德信也。” 但人类是万物之灵,有意识有思想,有善于学

9、习和创新的欲望,有主观能动性,这既是人类的长处,也是人类的短处,慢慢地一些人就不满意于德的“仁、义、礼、智、信”的清规戒律对自己的约束,我行我素,出现逆道背德行为,成为失道散德的罪魁祸首。如人类违背自然规律,恣意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对江、河、湖、泊水源大面积的污染;对野生动物的大量捕杀;对自然资源的泛滥开采;一国对另一国发动侵略战争等等,人类的不节制行为,使道之德在地球上失去完整而支离破碎。人类的欲望若不节制将会因此而付出代价。人类盼望圣人出现,呼唤德的回归。 六、人体是德的一面镜子,德存则体康,德失则病生 5 我国先贤先哲运用东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较早地揭示了人体与自然宇宙的关系,认为人体

10、是个小宇宙,德的“仁、义、礼、智、信”五德系统与人体的五脏六腑相对应。即:肝、胆为仁;肺、大肠为义;心、小肠为礼;肾、膀胱为智;脾、胃为信。人体的五脏六腑分执行着德的“仁、义、礼、智、信”的各项功能。治身如治国,各五脏六腑被视为身国的子民,要求子民和谐相处,相互协调。但人的七情六欲如“喜、怒、忧、思、惊、悲、恐”和“目、耳、鼻、舌、意、身”是德的敌人,它们的贪欲使五脏六腑执行“仁、义、礼、智、信”的功能受损。如:怒伤肝损仁;喜伤心损义;思伤脾损礼;悲伤肺损智;恐伤肾损信。人体内也出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越出了道德的底线,成为“忠信之泊,而乱之首”,人体内的“五德”受损阴阳失衡以至病魔缠身。 七、尊道贵德,守德复德是人类的自然使命 道德经曰“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善道而贵德” 。道“0”与德“一”是人类之母,道生德养,使人类既具有先天的“精、气、神”,又具有后的“器”,人类应重振感恩戴德之心,尊道而贵德,守住道德的底线,收复丢失的德性,从复信开始从而实现,复信而后智,复智而后礼,复礼而后义,复义而后仁,复仁而后德,返朴而归真。这样才能完成人类的自然使命。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