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应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对应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对应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郭宝珠 对应思想是在两个事物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关系,即对应关系,从而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 许多具体的数学思想来源于对应思想,如: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变换思想等. 小学数学一般是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表,并以此蕴含函数思想. 对应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基本思路,它通过两种事物的合集最终建立起某种联系的思维方法,通过这些思维方法搭建了解题的思维桥梁. 所以人们经常用对应思想来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中不仅要求我们能通过思考与探索发现这些事物间的对应关系,并且能运用这些对应关系解决基本的数学问题. 一、第一学段,感悟体会,做好预备与铺垫 小
2、学数学教材中主要利用虚线、实线、箭头、计数器等图形将元素与元素、实物与实物、数与算式、量与量联系起来,渗透对应思想. 在第一学段,教师要正确理解蕴藏于教材中的“对应思想”,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活动,从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开始,让对应思想点点滴滴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去,为逐步发展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做好预备与铺垫.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关于“多”“少”的教学. 先让学生观察67页主题图, 同桌互相说说图意,然后教师问:“图中有几只小兔?”“每只小兔搬几块砖?”根据学生的回答,在主题图下出示4只小兔. 逐一将4块砖与小兔一一对应,每对应一块砖都用小圆点把小兔和砖连起来,表示一只兔子搬一块砖. 师
3、:看,1只兔子搬1块砖,正好都对上,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兔的只数和砖的块数同样多. 教材中用虚线上下连接来强化“对应”, 这是教材对“一一对应”思想的渗透. 又如:一年级上册P89例1:9+4. 如果仅仅只是为了计算,那么教学的设计是:引导学生先思考9凑成十还缺几,然后把4拆成1+3,最后得出13. 从计算的角度看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进一步思考似乎还缺些什么,在这节课中,能否让学生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渗透对应思想呢?是的,可以通过数轴,建立数与点的一一对应关系,要求学生由点找数,由数找点,然后运算. 如下图: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得数是13,我们是怎样得到它的?13离数轴上“0”点的
4、距离有多远?它与“10”的关系是什么?从数轴上能十分清晰地看出. 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将加法运算直观形象化,让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的意义. “加法”就是在数轴上继续向右“数”,或者是向右平移若干个单位. 二、第二学段,自觉应用,解决问题 在第二学段的教学中,教师在渗透对应思想的同时,还应逐步培养学生对应意识,使学生能用对应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学会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在数与代数中,应用“对应思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当遇到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常常需要通过“对应”的方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当遇到较为隐蔽的问题时常常需要找出对应关系,化隐蔽为明晰,变未知为已知,使问题
5、得以解决. 如:“买3个篮球和4个排球需要480元,买3个篮球和6个排球需要600元,买一个篮球和一个排球需要多少元?” 由于条件较多,学生解答往往会觉得较困难,如果学生学会把条件和问题对应摘录在练习本上,或是把题目中的条件对应地列成表格,如下: 学生对以上对应的数量进行分析,就会很快地看出2个排球是120元,这样便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 又如:“植树问题”这节课的教学,许多教师都遇到这样的困惑:总结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规律后,在进行综合练习时,学生却常常分不清是用“棵数加1”、还是“棵数减1”或者“不加不减”. 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探究得出结论,而没有挖掘知识之
6、间内在的联系,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结论,因此在进行综合练习时产生了困惑,造成了混淆. 如果能引导学生找到规律背后隐藏的数学思想对应思想,并用这种思想指导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片段教学如下: 师:同样求棵数,为什么有时要加1,有时要减1,有时却不加不减?你们能结合图说说看法吗? 师:现在我们借助电脑来看一遍,在一条路上植树,如果两端都种,我们可以这么看,也就是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到最后一棵树的时候,会怎么样?可见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师:我们反过来再看看,也是一棵树对应一个间隔,到 生:也少了个间隔和它对应了. 师:所以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树比间隔数多1. 也就是,间隔数 + 1
7、= 棵数. 这一教学过程让学生利用直观画解释“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巧妙地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够理解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并灵活地运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分数应用问题的教学,是小学阶段解决问题中较为抽象的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若能把“数形结合”与“对应思想”相结合,这一问题便迎刃而解. 让学生通过线段图,发现具体量与分率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并利用量与率的对应关系来确定解题策略,寻找解题方法. 2. 在图形与几何中,利用对应思想推导公式、建立数学模型、发展数学思考 在第二学段研究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这些平面图形
8、面积公式的推导均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先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然后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发现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 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当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的两种图形,发现其中多处体现了对应关系,“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对应, “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对应,“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对应. 在这些对应关系的基础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才顺利推导而出. 其次,在利用公式计算面积或体积时也要强调对应. 如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先要求学生能熟练地寻找每条底边,以及与这条底边对应的高
9、. 当学生学会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利用图形的动态变换,如三角形的面积中,同底等高的三角形有无数多个. 这就使学生理解一个面积的数量,对应了无数多个图形. 又如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时,教师将座位平面图抽象为比较形象的直角坐标系,建立“数对”与平面上“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到,有了坐标系后,整个平面就“结构化”“模式化”了,可以用一对有顺序的数来唯一确定平面上的一个点. 利用对应关系既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又培养了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渗透数学思想与解决问题是分不开的,他们是统一的、融合的.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地渗透,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