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理解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伴随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形式也迫切需要转变。为适应时代的需要,世纪之初,我国正在开展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运动。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有课程实施的行为方式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层次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制度的创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对这个核心理念的理解: 一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
2、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完整的人格;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建富有个性的课程和学校文化;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步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理解 1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定位在学生的发展上,主要提倡“以人为本”,就是指以能力、个性和人格为核心的发展。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终生学习和创新的能力以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健全的良好的个性品;课程改革是要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 2 新课程是面向每一位学生。 教育是我国的发展的基础,面
3、临的任务是不仅要为知识经济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技术人才,还要为社会其他领域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也就是要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应该面向每位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使每位学生在能够在发挥自己的潜能,让他们拥有应该具备的技能,使每位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人才,来适应我国发展的要求。 3 新课程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课程目标上具体体现就是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人”的涵义包括:人的完整性与生活得完整性。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关注学生作为“
4、完整的人”的发展包括两层面的内容: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课程忽略甚至割裂了学生的整体性。一方面,传统课程追求学术化、专门化,专注于呈现抽象的知识符号,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学生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就此,新课程制定的国家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达到了知识习得、思维训练、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在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体生活在自然
5、中,生活在社会中,个体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新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强调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三 从理念看,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及对教师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变化 1 新课程提倡的学生观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教学过程的起点和终端,是教育的本体,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教育观念的问题。这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也是新课程新的地方。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它倡
6、导的学生观是: 1学生是具有生命意义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 2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不再仅仅是传统教育的“接受者”;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在实施教学时应该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进行教育。 3学生具有发展潜能,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性,学生之间在各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4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国家的未来是要靠这些学生来支撑,需要他们来继承和发展。 2 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关注每位学生,教育学生必须做到: 1尊重学生,学会欣赏学生,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特别是教学中被排斥、被忽略、被遗忘的学生,要做到关注全体。 2关注学生的情
7、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一种愉悦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用“心”教,教师要对学生有热切的情感,热爱自己的职业。使得教育事业成为自己的乐趣,让学习成为学生的兴趣,或者说是“游戏”。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修养的形成。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要求教师要充分把握和倡导各种道德因素,要关注和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4要认真负责得关注对学生学习结果。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的意愿、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的健全发展。不能指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3 教师的角色变
8、化 1教师要从过去的“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脱出来,从过去的“中心地位”变成主导地位,成为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让学生获得知识;成为学生心理、品德的促进者,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健康心理、良好品德的有用人;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使学生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有用人才。 2教师必须成为教学的研究者,教师必须由“教书匠”变为“教育家”,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必须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这样才能实现教育的目标,实现课程改革的宗旨。 3教师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执行者,教师更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9、。这样才能够让课程符合适应学生的特点。 4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潜能的开发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成长发展的伴随者,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新课程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扮演上面说的几个角色。 四 从理念看,新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
10、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视为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 新课程使得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 1 现代学习方式有: 1自主性学习 建构主义原理认为:自主性学习实际就是无认知监控的学习,是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 。自主性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
11、和反映。 2探索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发情趣,掌握程序与方法。 3合作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依不同性别或能力,分为四至六人若干小组,为共同完成某一目标或实现共同利益,通过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互相鼓励,并以集体的成功为评价依据,最终促进个体健康发展的学习策略。 2 现代学习方式的特点: 1主动性 其表现为从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它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内在的、直接的学习动机,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使学生越学越想学,让学习变成学生
12、生活中的最大的乐趣和追求。 2独立性 其表现为“我能学”、“我一定行”。它强调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身上都隐藏着发展的巨大潜力和能量,都具有很强的学习潜在能力。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把这种潜在的能量和能力开发出来。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独特性 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根据差异因材施教。 4体验性 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每一位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形成的过程。新课程提倡的教育方式注重让学生参与,强调让学生去感知,去操作,去实践,去思考,获得最直接的个人经验,并通过交流、合作,互相启发,互相交流,达到共识。 5问题性 问题产生于实践,它是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感知中观察、思考、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6交互性 交互性是新一代以“学”为中心的学习资源的核心特征,交互性可以实现人对信息的主动选择和控制。 7生成性 生成性的学是相对于传统的简单灌输而言的。注重学生基于原有经验背景知识结构对新知识的建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