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称性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称性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对称性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对称性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 “对称”不仅是中学数学内容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更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在“对称”中往往体现出数学的“美”来。 对称性问题是一类用运动的观点、运动的思想去研究图形位置变化或图形性质的数学问题,有时在代数中若能运用,就更会有独到的效果。这类数学问题常常要运用“动”的思想去观察、分析、推理、猜想,在运动中寻找不变的量,从而发现规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类问题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根据条件中的图形运动,研究图形在运动过程中或经过运动后的位置变化与相关性质;另一类是条件中无图形的运动,要利用运动的思想研究其有关性质。 在初中数学中,图形的运动的基本形式有三
2、种:平移;图形的翻折;图形的旋转。无论哪种运动都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结论:任何图形经过运动后,其形状、大小都保持不变,即对应边、对应角都相等,变化的只是图形的位置,这在解题中是潜在的重要前提。下面通过几个例题进行简单的分析说明“对称性”在解题中的运用。 一、初中数学解题中图形的对称性的灵活运用。 例1、如图1:DABC中,AB=AC,BAC=1200,BD平分ABC,且与AC相交于点D。 求:AD:DC的值; A D B C 分析:读完题目,要抓住BD平分BAC的条件,将DABD翻折过来,点A落在BC边的点A1处,这样AD与A1D重合,则AD=A1D,问题就归纳为在DA1DC中求A1D:DC的
3、问题。 A D B A1A1 C 解法一:如图2 在BC边上截取一点A1,使BA1=BA, BD平分BAC,即ABD=DBA1,且BD=BD DABDDA1BD AD=A1D,BA1D=BAC=1200 DA1C=1800-BA1D=600, 又AB=AC C=B= 300,则A1DC= 900 在Rt DA1DC中:A1D:DC=tgC=tg300=3 33, 3 AD:DC= F A D B C E 解法二:如图3 过D作DEBC于E,DFBA于F; BD平分BAC,DE = DF, 同解法一,BAC=1200,C=B= 300得到FAD=600, 在Rt DDEC中 DE=DCsinC=
4、DCsin300=1DC, 23AD 2 在Rt DDAF中 DF=ADsinFAD=ADsin600=331DC=AD, AD:DC= 232 说明无论是解法一中作辅助线的作用在于把DABD翻折过来,还是解法二种的由对称性导出的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运用,都是应用了图形的对称性的翻折的性质解决问题。方法简单便于联想,当然还有其它方法,请读者自己完成。 例2:设x的一个二次函数的图象过A,B,C三点,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思路 如果不仔细观察三个点的坐标特点,设一般式求解,计算就很复杂,但通过观察掌握了三个点的特点,利用点的“对称”性,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 A、C两点是抛物线上的两个关于对
5、称轴对称的点,1所以该抛物线对称轴为x= 2 ,结合A是抛物线y轴的交点,即函数的一般表达式中的常数项应为1,据此可设所求函数表达式为 1a2Y=a+1- 4 将B=代入求得a=1 所求函数解析式为y=x2+x+1 例3:O的内接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于P,又OEAB于E,求证CD=2OE C思路 如何将看似联系不紧密的OE、CD拉到一起?A或者说如何构造2AE?这里应用“对称”效果就很好。 证明 如图,以O为中心作A关于O的对称点A,D则AA为直径,连AB、AC,则ACAC,又BDAC,故ACBD.所以CD=AB.另易知AB=2OE,从而OPCD=2OE。 E22例4:ABC中,C=
6、2B,求证:AB=AC+ACBC。 BA思路 待证式中出现平方,联想到直角三角形,作ADBC,有勾股定理推知,只要证BD2=CD2+ACBC,移项后整理知,只要证BD-CD=AC。 证明 如图,作ADBC,以D为中心作C关于DA的对称点C,则有AC=AC,故C=ACC,又C=2B,ACC=B+BAC,于是B=BAC,故BC=AC=AC 此时BD-CD=BD-CD=BC=AC BC=ACBC =ACBC BD2=CD2+ACBC BCDC AD2+BD2=AD2+CD2+ACBC AB2=AC2+ACBC 命题得证。 例5:已知锐角AOB,P点位于角的内部,试在角的两边上各确定一点M、N,使PM
7、N的周长最小。 P思路 将三条线围成的封闭折线打开,结合两点间A以线段最短的性质加以研究。 解 如图,作P点关于AO的对称点P;再作P点M关于BO的对称点P,由对称性易知:PM=PM,PN=P”N,P此时PM+MN+PN= PM+MN+ P”N。欲使周长最小,M、ON应在PP”上,取M、N点为PP、与AO与BO的N交点,此时PMN的周长最小。 例6: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BC=6,AC=3+3,AB=23,将平行四边形折叠,使A点与C点重合,求折痕的长度。 思路 首先要找出折痕位置,根据A与C重合的折叠要求,我们知道折痕为AC的中垂线。 解 如图,过对角线交点O作EFAC分别交AB、CD于
8、E、F,再作CGAB交AB延长线于G,设CG=x,DFPBCOAEBG在RtAGC中有 2=x2+2 整理得:4x2=12+63 2x=12+63 2x=3+3 即x=3+3 233+3 32所以CAG=30,在RtOAE中,OE=OAtg30=于是EF=2OE=1+3。 下面的三个题留作思考题,请读者朋友思考: 1、 如图,长方形纸片ABCD中,AD9,AB=3,将其折叠,使其点D与点B重合,点C至点C/,折痕为EF求BEF的面积 A BC/FCED2、已知O的半径为5,两条平行弦长分别为6和8,则两条平行弦间的距离是 _。 3、矩形ABCD中,AB=5,BC=12,将对角线BD绕点B旋转,
9、点D落在BC的延长线上的点D处,那么tgBDA的值等于 。 二、初中数学题型的设计中对称变换法的运用。 加强初中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训练应该落实到平时的教学中,总复习时应注重双基、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的基础上,能力的培养也必不可少。当然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这里主要是谈谈如何在题型的设计中,体现对称变化法,使数学的复习更加有效,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1、如图DABC中,D为BC中点,E为AD中点,连BE延长交AC于F, 求AF:FC的值; A F E G B D C 分析: 1、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多种。一般地只要过点作相应的平行线,构造“A”字型或“X”字型,通过三角形全等,得到AF
10、=DG,把AF:FC的问题转化为DG:FC=BD:BC=1:2即可。 2、学会对称变换。在DADC中,由AD中点E,就可“对称”的联想到AC中点时,问题得到了变式转化为:如下图在DABC中,D为BC中点,F为AC中点,连结BF交AD于E,求AE:ED的值;过F点作FGAD交BC于G,过程请读者思考后自己完成。 A E F B D G C 例2、如图:G是RtDABC斜边AB上任意一点,GDAB于G,交BC的延长线于D,交AC于F,以AB为直径的半圆交GD于E, 求证;GE2=GFGD D E C F A G B 分析: 1、要解决本题方法多种,利用基本的三角形的相似即可。如DAFGDBDG,得到AGBG =GFGD,再连接AE、BE,易得DAEGDEBG,从而得到GE2=AGBG,等量代换得到结论。 2、若将图形BDFA视作“对称”图形,那么GE2=GFGD只是在一条边上的结论,对称的看问题,另一边AF上还应有这样的规律。于是有问题: 请在AC上找一点X,使CX2=CFCA成立。此题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对称”的方法以BD为直径作半圆,交AC于一点就是所求的X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