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理解.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447469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0.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理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理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理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理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理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理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理解.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理解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理解 摘 要 中共中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正确把握和谐社会的内涵,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成员普遍得到尊重的社会,是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日益得到实现的社会,是各种社会矛盾日益趋于缓和的社会,是社会成员和谐相处的社会,当代青年更好的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为祖国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特征,内涵理解 什么是和谐社会,学术界有许多不同论述。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一个社会结构合理

2、的社会。”“是一个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社会各阶层互惠互利,各自的利益都能得以基本满足,各阶层间的利益关系能够不断得到协调的社会。”“是一个没有身份歧视,每个社会阶层之间相互开放,社会流动畅通的开放社会。”“是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是一个社会事业发达、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的社会。”“是一个各阶层人民有共同理想、讲诚信、守法度、民风淳正的社会。”“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关系融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稳定有序的社会。”而喻可平教授则作了另外的概括,他说“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想的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是一个宽容的社会。”“是一个善治的社会。”“是一个有序的社会。”“是一个公平

3、的社会。”“是一个诚信的社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上述论述多从和谐社会特征入手。“社会”这个概念在哲学中理解的社会是构成整个世界的一个方面: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这里的社会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交叉复合的关系总体,包括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内在地包含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但在社会学中理解的社会显然没有这么宽泛,否则“社会学”就等同于“社会科学”了,毕竟“社会学”只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学科,所以社会学不是全面系统地研究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而只是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显然,社会学与经济学、政治学等

4、社会科学就不是包含关系而是并列关系。与此类似,和谐社会虽然离不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但又不是包含这三个文明的“属概念”,而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并列的“种概念”。因此,在揭示“和谐社1 会”的本质和内涵时,应当对“和谐社会”中的“社会”作社会学的理解。 “和谐”在现代汉语中有协调、融洽等意义。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思想是人类自古以来的追求。和谐是一个极富辩证法的范畴。孔子认为“君子和 而不同”(论语子路),在强调和谐的同时,坚持“有异”(不同),是包含了不同的和谐。赫拉克利特认为“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说

5、:“简单的东西、一种音调的重复并不是和谐。差别是属于和谐的;它必须在本质上,绝对的意义上的是一种差别。和谐正是绝对的变或变化。”和谐又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普遍适应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领域。只要有关系存在的地方,都可以并且应当追求和谐。我们通常讲得较多的有自然界内部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内外和谐等等。社会和谐更是千百年来人类追求的理想状态。 和谐社会的一般特征:和谐社会既是社会基本状态的反映,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基本特征。作为社会状态的和谐,联系着社会基本单元及其相互关系的多重层面,是社会基本结构的和谐本质的客观反映;和谐的社会状态是和谐观念得以确立的现

6、实基础。作为社会进步的和谐,联系着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是社会进步力量和谐有序的宏观体现;和谐的社会机制是和谐观念的具体实践的结果。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决定了和谐社会在不同层面上具有历史性、地域性、系统性以及地域性基本特征。 和谐社会的历史性:和谐社会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总体特征的宏观反映,社会的和谐总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才能得到理解,因而和谐社会的意义具有历史性。此外,没有永恒不变的和谐内涵,认知主体的社会和谐意识总是处于不断超越对当下对和谐的理解即不断否定当下的社会和谐状态,进而追求和塑造着未来的更为高级的和谐社会结构。就同一地区而 言,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和谐内容,例如不同的历史阶

7、段,中国社会的和谐内涵具有不同内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新的历史阶段下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所必然要求的新的和谐内容,它和以往社会的和谐内容具有根本的不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尊重和谐社会的历史性,既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也不能错过最佳的历史时机和机遇,而是在适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又好又快地推动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促进社会全面和谐进步。 和谐社会的地域性:和谐社会总是建立在特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之上,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通常有其独特的物质基础和文化特质,这在客观上决定了和谐社会的地域性:一方面,社会的和谐因地域的不同而往往具有不同的内容。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和谐观念,不

8、能追求全社会具有毫无差异的的和谐观念。当然,不同地域的和谐观念尽管有差异,但是这些差 异不是本质的差异,而是形式上的不同。例如,内蒙古地区和谐观念的确立是基于内蒙古地2 区特有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文化之上的,因此其和谐的内容就不可能完全等同于如上海这样基于相对高度发达的经济和地域文化之上而建立起来的和谐内涵。因此,另一方面,和谐的地域性就意味着没有评价所有地域、所有国家以及所有社会形态的普遍的和谐的标准,不能以相同的经济指标或者文化等其他指标作为衡量一切社会的和谐尺度,也不能以某一地区的和谐评价体系去评价另一地区的和谐指数。此外,和谐社会的地域性意味着区域和谐与全社会和谐两种状态。区域社会和谐是整

9、体社会和谐的基石,没有区域和谐就不可能有整体社会和谐状态;全社会的和谐发展状态和取向反过来又决定着区域社会和谐度和发展方向以及区域和谐构建路径的特性。 和谐社会的系统性:从系统的观点看,一方面,社会系统是由若干不同的子系统如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等构成,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决定这整个社会系统的基本结构与特征,因此,子系统自身的和谐以及子系统之间的和谐才会促使社会系统整体趋向和谐。和谐社会的建构内在地要求每一个社会子系统的协调进步,共同促使社会和谐。另一方面,和谐社会的系统性也意味着和谐的层次性。从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视角看,社会的和谐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第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系统和

10、谐的微观层面,它决定于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发展水平;第二,人与社会的和谐是社会系统和谐的中观层面,它决定于社会的制度建设和完善程度;第三,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是社会系统和谐的宏观层面,它决定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社会发展与自然代价的平衡。 和谐社会的涌现性:社会整体的和谐离不开社会系统的基本属性以及社会子系统的基本特性,但是社会的和谐特征绝不是社会系统某些基本属性或社会子系统基本特征的简单叠加的结果,而是在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下涌现出的新的社会整体特征。社会和谐的涌现性决定了无法通过简单的还原方法、单纯追求社会系统要素的属性、进而构建简 单的线性模型而获得对和谐社会的整体理解。因此

11、,不能基于对社会和谐的线性理解而寻求评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与途径,而是要在一定的宏观层次上把握和理解社会的和谐特征,在一定的宏观层次上进行和谐理念的理解与设计,不能过多和过分干预到更加微观的社会层面的具体自组织行为。只有这样,处于微观社会层面的行动主体才能在宏观和谐理念的指引下更加自主自觉地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资源状况建构特定层面的和谐内容,从而在全局涌现出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民能够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社会内部各种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良性运行、和谐共存、共同发展的社会。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

12、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这些基本要求出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各种问题3 和矛盾,营造和谐团结、健康有序、共同发展的社会氛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这六个方面的要素和特征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参考文献 1俞可平:和谐社会面面观,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XX年第1期. 2曾庆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人民日报, XX年x月x日. 3俞祖华.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A.韩雪.和谐社会的建构从多元到和谐C.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4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A.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C.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9. 5吴新颖,皮伟兵.和谐社会构建的理论思考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