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格律平仄查询和资料.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447747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联格律平仄查询和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对联格律平仄查询和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对联格律平仄查询和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对联格律平仄查询和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对联格律平仄查询和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联格律平仄查询和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联格律平仄查询和资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对联格律平仄查询和资料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对联的起句有仄起和平起两种规则,与律诗相同,对联的第二个字为“仄”声的称为仄起,第二字为“平”声即为平起。如: 五言联仄起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仄起式上联第二字用仄声,下联第二字用平声。 五言联平起式: 功高斯不伐;理定自无争。 六言联仄起式: 海内文章第一;朝中宰相无双。 六言联平起式: 月明别枝惊鹊;风清半夜鸣蝉。 七言联平起式: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七言联仄起式: 一

2、幅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 八言联平仄规格,仄起大都是四四断句,或三五断句,如: 梅芯花开,香分座上; 兰芽日长,秀毓阶前。 回天地,琼田千顷绿; 漾东风,小苑万花红。 八言联平起式: 酒能成事,酒能败事; 水可载舟,水可覆舟。 九言联仄起句式: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九言联平起句式: 塞翁失马,又岂知非福; 郑人覆鹿,只浑欲是真。 十言联大致采用四、六骈文体格式: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俯临千幛奇观。 十言以上的长联,除平仄要求外,每一断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也要协调。如下文例句的这副对联,除每个断句平仄协调外,上下联每一个字,平仄都很工稳。 此地可停留

3、,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 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 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名词对名词。三,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五,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宜

4、相互衔接,不宜重复。 六,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七,凡是成绝对和妙对的,如嵌字,顶针,回文,拆字等,只要求上下联末字仄起平落即可。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如: 漏尽-飞身-去; 心空-及第-归。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不过,作者认为,节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

5、结构去划分,指根据语意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平仄要求去看,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作者认为,为使概念明确,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举例如下: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 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 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平仄相对,指上下联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

6、说,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字。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如: 心驰-有外-实迷-有;身处-空中-不见-空。 (表平声, 表仄声。) 此联中,第一三五字不一定平仄相对,第二四六字皆平仄相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句式,除了律诗中的对仗句式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如: 建-曼荼罗坛-修法; 于-阿兰若处-参禅。 直心-

7、乃-万行-之本; 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以上诸联,其音步位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 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上联或下联的句子,其自身的音步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真身已过凡间望;妙法不堪小智听。 正信起行真有佛;深心入解本无魔。 平仄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律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

8、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或仄平平仄仄平。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

9、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 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

10、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4忌孤平或孤仄 忌孤平:诗律术语。律语大忌。指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一字用了仄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第三字用了仄声,全句除了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故称。唐人律诗最忌“孤平”。倘在上述句型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位置上遇到必须用仄声字的情形,则要采取“拗救

11、”的办法。原无忌孤仄一说,现有联家由忌孤平反推。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这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保持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盘岸; 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就是重字相对。但是,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同一位置,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但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异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

12、联不同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 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字异位重字。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之忌。不过,有一种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 6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 综观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

13、作者认为,由于现代文学的主流是散文体,其总趋势也是进一步向散文化方向发展。处于时代潮流中的对联,不可能摆脱这种影响。因此,对联的基本格律,虽然不能被人为地废除和否定,也确实有宽松、灵活、变通的必要和客观趋势,特别是在其平仄方面。但不管怎样,语言之声调是一个必然存在的客观现象,因此,对联的平仄要求,尽管可以宽松些,却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人为地加以取消。同时,由于对联的平仄要求,是在继承传统诗律的基础上发展变通而来,对此,楹联界目前的看法还不尽一致,就更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探讨和界定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民

14、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例如: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15、。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

16、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

17、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

18、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用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

19、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一)对联的写作与欣赏,除了一些基本格律要求外,还有一些相对次要的带变通性质的格律,以及一些比较独特的修辞要求和创作方法,如自对、借对、意对、蹉对、强弱相当、概念相当、嵌字格、回文格、顶

20、针格、集句格、以及对联的横批、对联的标点、对联的书写格式和对联的张贴格式,等等。下面对以上提到的问题逐一做个简单的介绍。 1自对 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即所谓句中)也存在对仗。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如: 入流亡所 登岸舍舟 其中,“入流”与“亡所”、“登岸”与“舍舟”,就是句中自对。又如,“荣辱”对“是非”、“至高无上”对“微妙甚深”、“溪声山色”对“暮鼓晨钟”、“烦恼即菩提”对“微尘含刹土”、“如秤锤落井、砺石沉潭”对“纵仙术隐空、神通入海”等,不仅上下联相对,而且句中也都有自对。句中自对的用法,

21、在对联(特别是长联)中,运用得比较广泛。当然,有句中自对,则上下联之间的对仗,一般就要求得宽松些。如: 闲云野鹤翩翩去 万水千山得得来 其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但上下联之间,对仗就宽些。 2借对 借对又称假对,这也是对仗上宽工转化的一种方法,分借义对和借音对两种。借义对指句中词语的词性和含义本非对仗或对仗非工,但借助其另外的词性和含义,使之成对仗或使对仗更工。借音对则指借助其读音,使之成对仗或使对仗更工。借义对如: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七律曲江中之颔联) “寻常”在此为普通之意,属形容词,但古制“寻”、“常”又皆为度量单位,属量词,借用此含义,则与

22、数词“七十”相对为工。借音对如: 不生不灭,不减不增,碌碌人间如梦幻 无始无明,无常无尽,茫茫宇宙太空虚 其中,借茫茫为“忙忙”,则与“碌碌”相对更工。 3意对 意对也称义对,或意义对,指句中字词在词性或语法结构上不成对仗,但其字词之意义,即所含之义理或意境,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即所谓“貌离神合”。如崔颢黄鹤楼之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就是意对。又如: 五十三参,遍访良师求正智 百城烟水,广行悲愿践初心 其中,“五十三参”对“百城烟水”,是以同一个典故的两个常用语相对。单从词性、结构等形式方面来看,是不成对仗,但从内容来看,则属于“意对”。又如,“三界”对“时空”、“万丈”对“无

23、边”等,亦属意对。不过,就对联而言,意对部分在全联之比重宜小不宜大。 4蹉对 蹉对又称交股对,指句中对应词位置不同,参差为对。如: 春残叶密花枝少 睡起茶多酒盏疏 其中的“密”对“疏”、“少”对“多”,即为蹉对。又如: 尚思立足慢言道 急欲藏身莫住山 其中的“尚”对“莫”、“慢”对“急”,亦为蹉对。 5强弱相当 这是在内容相关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内容的意思基本上要能相匹配,越相匹配,对仗就越工。如果上联太强而下联太弱,或者下联太强而上联太弱,其对称性就会大受影响。因此,强弱相当主要涉及对仗的宽工问题。关于拗句,大家还是不要用的好。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中,凡是平仄不依常格的句

24、子,称为“拗句”,不合格律的字称为“拗字”拗救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应补上一个平声,也叫“救平”,但注意补救的字不能在句末。凡经过拗救的句子,就算合律!一些特定的格式,如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是拗句的一种。但由于比较常用,自然跟一般拗句不同了。具体分为以下四种情况:出句自救在“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而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式。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的首句:“凉 风 起 天 末”,“平 平 仄 平 仄”王维观猎的尾联出句“回 看 射 雕

25、 处”,“平 平 仄 平 仄”以及杜甫的咏怀古迹之尾联出句“庾 信 平 生 最 萧 瑟”,“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都属于这种情况。注意:出句自救只限于这种情况,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乱随意变化的。这条规定可以用四句口诀来帮助记忆:“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三拗四来救,一定要记得。”孤平拗救在“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句末的平声字是押韵的要求,必须用的,因此不算它。除它之外,这句就只有前面两个平声字。这时,如果第一个字也变成了仄声,就叫做犯孤平。那么,就必须把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这就叫做“孤平拗救”。如,“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又可写变成“仄仄仄平仄”,不过这样一来,对句就必须变成“平平平

26、仄平”,在对句增加一个平声字来弥补出句中缺少的平声字,即第三个字必须变成平声字。所以叫“对句救出句式的孤平拗救”。典型的例子如白居易的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陆游夜泊水村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因为五律第三字、七律第五字可平可仄,所以“孤平拗救”就是在救句中的“三”“五”位置上补平!两救如果“平平仄仄平”用于对句,那么,它的出句就是“仄仄平平仄”,这种格式又可以变成“仄仄仄平仄”甚至“仄仄仄仄仄”,这时,就要把对句的第三个字位置变成平声字以相补救,这属于对句救出句。但如果这个出句又是个“孤平拗救”式,则构成这第三个平

27、声字既救出句的第三或者第四字,又救本句的第一字,这就是两救。如陆游夜泊水村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报国有万死”就是“仄仄仄仄仄”,“向人无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其中的“无”就既救出句的“万”,又救本句的“向”,所以叫“两救”。可以利用这首诗构成两救的口诀:“报国有万死,向人无再青。无字救两拗,佳例要记清。”马蹄韵既用于联句句脚,亦用于联句句中,而以用于联句句脚特征最为明显。可以说使对联区别于其他文学形式,这是最突出也是最根本的一点。 马蹄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哪一个人的发明创造。它是千百年来一步一步约定俗成的结果其所以叫马蹄韵,在于其规

28、律正像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若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了。鉴于后脚之最初站立点与立定时前脚之站立点,并无后继,所以起句和末句的句脚,一般都是单平或者单仄。 这是一个上联句脚公式。从后往前截: 每边一句:仄 每边两句:平仄 每边三句:平平仄 每边四句:仄平平仄 每边五句:仄仄平平仄 每边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每边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句中平仄,亦以上联标准式为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

29、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八言以上(含八言)之平仄视节奏而定。简约 :代表平声 代表仄声 代表可平可仄 :表示联句组合的另一种平仄正格 :表示超过一句,两句或两句以上的对联。 :原指古汉语四声之“入声”后归划为古音“仄声”。 :由于长联组合千变万化,只略举每边一至八句较常见之例图。 :在不影响总体联意情况下,牺牲个别字的格律,应为平却用了仄。 :在不影响总体联意情况下,牺牲个别字的格律,应为仄却用了平。 :指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示例大部分是上联正格下联与之相反,句中平仄作长联时为配合句脚平仄皆可相反) 一言句: 二言句: 三言句:, 四

30、言句: 五言句:, 六言句: 七言句:, 一至七言,最为常用,(注:一三五,平仄可宽;二四六尾,平仄须守。)八言以上,视节奏而定。 :指对联若干句每句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如下 (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与之相反即可。) 一句: 二句:, 三句:, 四句:, 五句:, 六句:, 七句:, 八句:, 八句以上句脚平仄以此类推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平仄相反,上下相关。一天干寓意象草林破土而萌,阳在内而被阴包裹又有认为,甲者铠甲也,把万物冲破其甲而突出了草木初生,枝叶柔软屈曲伸长乙者轧也丙,炳也,如赫赫太阳,炎炎火光,万物皆炳然著见而明壮

31、也,草木成长壮实,好比人的成丁茂也,象征大地草木茂盛起也,纪也,万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纪更也,秋收而待来春金味辛,物成而后有味又有认为,辛者新也,万物肃然更改,秀实新成妊也,阳气潜伏地中,万物怀妊揆也,万物闭藏,怀妊地下,揆然明芽二地支寓意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为一阳萌的开始纽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着将要冒出地面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着春阳从地面伸展茂也,日照东方,万物滋茂震也,伸也,万物震起而生,阳气生发已经过半起也,万物盛长而起,阴气消尽,纯阳无阴仵也,万物丰满长大,阳起充盛,阴起开始萌生味也,果实成熟而有滋味身也,物体都已长成老也,犹也,万物到这时都犹缩收敛灭也,草木

32、凋零,生气灭绝劾也,阴气劾杀万物,到此已达极点天干地支简称干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天干与五行方位的关系:甲为栋梁之木,东方乙为花果之木,东方丙为太阳之火,南方丁为灯烛之火,南方戊为城墙之土,中方己为田园之土,中方庚为斧钺之金,西方辛为首饰之金,西方壬为江河之水,北方癸为雨露之水,北方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

33、;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数理: 金为七, 木为八, 水为六, 火为九, 土为五八卦所对应的五行:金-乾兑 乾为天,兑为泽木-震巽 震为雷,巽为风土-坤艮 坤为地,艮为山水-坎 坎为水火-离 离为火二十四节气春 季立春2月35日 雨水2月18-20日 惊蛰3月5-7日 春分3月20-22日 清明4月4-6日 谷雨4月19-21日 .夏 季立夏5月5-7日 小满5月20-22日 芒种6月5-7日 夏至6月21-22日 小暑7月6-8日 大暑x月x日-24日 秋 季:立秋8月7-9日 处暑8月22-24日 白露9月7-9日 秋分9月22-24日 寒露10月8-9日 霜降10月23-24日 冬 季:立冬11月7-8日 小雪11月22-23日 大雪12月6-8日 冬至12月21-23 小寒1月5-7日 大寒1月20-21日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