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论文.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451063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城镇建设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城镇建设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城镇建设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城镇建设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城镇建设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城镇建设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城镇建设论文.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城镇建设论文加强小城镇的建设与管理 协调城乡发展步伐 协调城乡是发展中具有战略性意义的重大课题,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而当前小城镇建设与管理面临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在阐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小城镇建设与管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 城乡发展,小城镇建设,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一、加强小城镇建设和管理是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 。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在对苏南小城镇发展状况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发表了小城镇大问题一文,认为小城镇的出现可以使城市和广大农村之间布下相互交流的众多“节点”,把城乡有机衔接起来,并从实践结合的角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

2、小城镇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人口出路的一个大问题。小城镇在协调城乡发展中的作用,概括如下: 小城镇是城乡交流的平台。小城镇的发展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开启了城乡交融的大门。具体体现在:小城镇是城乡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平台,信息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对农村的制约尤为突出,在广大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和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农民无法全面及时地得到市场信息,必然会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节奏和农产品的销售。小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文化中心,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基础设施相对较好,协作能力相对较强,信息相对灵敏,人才比较集中,是促进城乡信息交流的最好平台

3、;小城镇是城乡市场对接的平台,我国买方市场已经形成,城市大量工业品积压,农村商品供应品种少,选择余地不大,同时随着城市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对绿色食品、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增大,小城镇成为城乡互通有无、完成市场对接的平台;小城镇是城乡人才流动的平台,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性问题突出,一方面城市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相对过剩,而另一方面农村急需大量高素质人才,同时又滞留了大量富余劳动力,小城镇可以发挥在城乡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中的纽带作用,通过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引导城乡人才有序合理流动。 小城镇是深入农村腹地,传播城市文明和辐射农村经济的桥头堡。小城镇向处于广阔农村腹地

4、的农民传播了城市的思想观念、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生活方式等,成为广大农民接触现代城市文明的媒介。小城镇的发展使许多农民的进城愿望变成现实,率先进城的农民以自己抚育文明的生活体验,向“后来者”展示着城市的魅力,为城市化做着无声的宣传。而且小城镇的乡镇在资金方面对农村的“反哺”作用,使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提高,小城镇涉农企业的发展有效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 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首先,城镇是农村乡镇企业的最佳聚集地,这既可以解决“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侵占耕地、污染环境等问题,又可以资源、环保、规模效益、公共设施等综合优化理想效果,同

5、时小城镇也是未来变动升级为小城市乃至中大城市的前提。从农业现代化内涵看,小城镇为农业环境现代化提供了空间环境,而空间环境是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依托和载体,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其次,从农业产业方面看,小城镇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小城镇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迁移并逐步实现“农转非”,这样可以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流动和土地集中化、经营的规模化、管理科学化,从而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条件;第三,小城镇发展为农民现代化,即农民知识化、智能化提供了现实条件和可能,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居住环境、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文化、卫生、餐饮、娱乐、信息、保险等第三产业的

6、发展,一方面可为进入小城镇的农民知识化提供各种方便条件,另一方面也对农民实现非农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使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改变及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快自身现代化步伐。 二、在协调城乡发展中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出现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迅猛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小城镇的建设和管理也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集中体现在: 整体规划不强,布局不合理。规划在先,建设发展在后,作为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的小城镇,必须用成熟的思想指导其建设,以保证小城镇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但长期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缺乏总体规划,存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造成城

7、镇布局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上级*缺乏正确的指导和科学的管理;城镇干部大多来自农村基层,对城镇建设的不是很熟悉;城镇干部更换频繁,由此带来的短期行为使规划执行丧失了连续性,一方面使得小城镇数量盲目扩张,布局分散,乡乡有镇,另一方面又使得小城镇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 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小城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水、电、路、公厕、绿化、农贸市场、学校、公共基础设施必须配套建设,而各种配套性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资金紧缺,许多小城镇的基础设施长期得不到改善,很多小城镇以马路作市场,人车拥挤阻塞严重;有的小城镇尚未安装自来水,人们吃水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些

8、小城镇电力不足,不能满足乡镇企业和居民的用电需要;小城镇普遍缺少文化、娱乐、社交场所;还有不少小城镇缺少公共厕所,垃圾堆放场,乱扔垃圾现象比较普遍。 管理混乱,改革滞后。乡镇党委、*的领导与现行条条块块的管理关系难以理顺,使之在调控引导过程中受到多方挚肘。镇*对税务、工商、信用社、交通、土管所、城建所、供销社、供电所、派出所、司法所、农口七站等主要部门没有管辖权,只有“义务“,因而不能形成集中统一领导。如在土地管理使用方面,体制不顺,思想不解放,对本行政区域外需要用地者有种种限制,将外地人才、资金、技术等拒之门外,制约了土地等许多因素的合理组合。 三、加强小城镇建设与管理,协调城乡发展的对策。

9、 作为协调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的小城镇建设既具有世界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一般特点,同时又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所以我们可以在借鉴世界西方发达国家小城镇建设和管理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加强中国小城镇建设与管理的对策,以促进呈现协调发展。 规划,合理布局是基本前提。要遵循城镇化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抓紧编制统一协调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镇规划必须突出科学性,要按照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规律办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打破原有陷阵行政区划的限制,在布局上确定好小城镇的性质、功能和基础设施规模,注重实效,使小城镇成为联结农村与城市的纽带和桥梁。小城镇建

10、设规划必须面向“三农”,坚持把“农村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作为发展目标,统一规划,适度超前。同时,小城镇建设规划还需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反对遍地开花、平衡推进的做法。 增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是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小城镇建设必须坚持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正确处理好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和“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坚决淘汰和关闭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通过合理布局规划,协调新城和旧城的关系,保护古建筑,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创造优美、和谐、舒适的 城镇环境。 深化

11、小城镇综合配套改革是重要内容。加强小城镇建设必须深化改革,进行体制创新。首先,要全面落实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确保城乡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力条件,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其次,要创新小城镇建设资金筹集的渠道和机制,摆脱对财政的依赖思想,运用城市经营理念,盘活城市公共资产,走资本运营的路子,在城镇土地转化和升值、房地产增值中筹集建设资金,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城镇公用事业、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培育资本市场,最广泛地吸引社会投资,理顺财政关系,完善小城镇地财政管理体制,从制度上保证小城镇建设的稳定的资金来源。 努力提高小城镇管理水平是根本保证。我国小城

12、镇发展的现状是很多城镇“重建轻管”,“有硬件,无软件”。因此,抓好小城镇建设的同时,必须提高小城镇的管理水平。要转变*职能,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搞好城乡社区服务上来,为私人投资和居民生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要加快城镇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提高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决策管理水平;要高度重视文化的作用,大力发展繁荣城镇科学文化事业,结合社区文化建设,提高进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要依法行政,搞好小城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逐步建立法治化、社会化和民主化的新型城镇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 朱启臻,叶齐茂:小城镇建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8. 2 李文学.建设和谐的新农村J.农村合作通讯,2006(11). 3 曹宗敏.新时期小城镇如何发展J.城市管理,2006(3). 4 杨守春.新农村建设要做好五篇文章J.今日浙江,2006(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