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研说教材稿.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451498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2.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研说教材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研说教材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研说教材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研说教材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研说教材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研说教材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研说教材稿.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研说教材稿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研说教材稿 一、说课标 1、课程基本理念有所改变。 原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文:“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与十年前颁布的课标相比,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有所变化。现在的表述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其落脚点是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不仅使学生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这样一比较新课标有更深的意义和更广的内涵。 2、课程目标有所改变。 原课标表述为“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新课标表述

2、为“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变“双基”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新课标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上增加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总目标在表述上更加明确、全面、清晰、更有利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生的评价。 3、一年级上册的课程目标可以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知识与技能方面: 经历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20以内数的意义及常见的量;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准确进行运算。 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认识物体的位置。 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数学思考

3、方面: 发展数感和空间观念。 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问题解决方面: 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方面: 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 二、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共有9个单元:第一单元准备课、第二单元位置、第三单元1-5的认识

4、和加减法、第四单元认识图形、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第七单元认识钟表、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第9单元总复习。分别安排在三个板块中。 数与代数中有第一单元准备课,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第七单元认识钟表,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一共六个单元。要求:教学生写数字、初步建立“20以内数”的数感,培养符号意识,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认识整时钟。 图形与几何中有第二单元位置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共2个单元。要求:能通过实物和模

5、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几何体,能对简单几何体进行分类;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综合与实践中包括数学乐园和总复习共2个单元。要求: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经历实践操作的过程,进一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2、教材特点。 素材丰富。更具感性。 海量情景图。如:我们的校园,小猪小兔盖房子、农家乐、野生动物园、拔河比赛这些富有儿童情趣的美丽画面,深深吸引着学生的眼球。里面包含的奇妙知识,更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紧贴于生活。一年级学生所感

6、知的生活较窄,只有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实物中选取学习素材,才易于他们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如:第12页第4题。说说下面的物品放在什么位置合适。这些物品在卧室里的摆放,学生是熟悉的。用数学语言上、下、左、右、前、后完整的叙述这些生活中熟悉的实物,有利于学生建立初步的位置概念。 丰富的活动。新教材不仅延续了原教材中的活动,如:涂色、连线、画图、摆学具等。新教材活动更丰富。如:第11页第3题。把附页中的小兔和乌龟贴在图中。看图讲故事。说说,谁在谁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再如:第12页第5题。从附页上剪下小动物图,按要求贴一贴。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做”,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合理调整,更具理性。 1、内

7、容调整 新教材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旧教材中的第一单元“数一数”和第二单元“比一比”中的“比多少”合并而成的。而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中的“比高矮”“比长短”属于测量内容被删去了。将“分类”调到一年级下册作为“统计”的教学内容。 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因为一年级一开始有些知识需要用到上、下、左、右、前、后位置关系来教学,如果不系统的学,不利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所以这一改变更合理。而原来“位置 ”中的左右的相对性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用数学”的例题增加了,如:79页例6,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小丽和小宇

8、之间有几人?再如:98页例6,我们领走了7个哨子,还剩下5个。原来有多少个哨子?这两题在原教材的练习中出现过,而非例题。学生生活经验有限,理解变通能力有限,所以练习时无从下手,稍有经验的老师都是自己作为补充例题讲解。所以新教材的这一变动更具理性。 练习增加了,如:第三单元的15的认识和加减法,原教材是学习了15的认识和比大小,第几,分与合之后,安排了一个练习加减法之后安排了一个练习。0的认识之后安排了一个练习,共3个练习。而新教材每学完两个内容之后就安排了一个练习,而且增加了单元整理与复习。共5个练习,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及时巩固和理解知识 新教材中10以内的减法表增加了减数是0的,还增加了差是0

9、的,下面的提问也多了一问。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一是归纳整理得更完整。二是关于“0”的计算,学生最容易出错。表里增加这部分内容。可以强化学生对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的掌握。 2、难度调整。 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由于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由于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本册只认识“整时”。 突显方法,更显灵性。 对比教学。如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原教材采用的是分开教学。而新教材是对比编排教学。同时习题的编排也加强了对比练习

10、。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感悟数,如“3”既可以表示3个,也可以表示第3了。 三段式教学。教为学,学为用。解决问题要有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新教材用三段式教学突出了学法指导。如:P98例6,让学生了解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即: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分析并解决对结果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和回顾反思这样,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清晰的线索和步骤。又如:36页的活动,老师根据“知道了什么?”怎样搭呢?“谁搭得更高?“这三个步骤去组织教学。活动不仅是有序的。也是带有探索和思考的。还应该是有效的。从而使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做”中学 如:第7页做一做的第1、2题。都是一一对应摆实物,感受多和少。

11、 第21页做一做第1、2题也是通过摆学具涂圆圈感受数的分与合。 又如:第3536页认识图形,完全是通过组织活动、玩耍、拼图、搭建来感知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体的特征。 还有第9页把数学书放在语文书的下面,文具盒放在语文书的上面。 第11页把附页中的兔子和乌龟贴在图片中,再看图讲故事。 第12页从附页中剪下小动物图,按要求贴一贴。 都是在“做”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 关注情感,更显个性 加减法表,原教材都是以完整的形态出示,但新教材先出示的表是完整的。再出示的表是一部分,要学生自己把表填完整,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

12、学生在观察、分析、整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同时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又如:19页第5题,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1、2、3、4、5,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使他们在学数学的过程中更有个性。 三、说建议 1、教学建议 在“懂”的基础上“学会”,提高数学“四基”能力。 如:3+2,怎样算?为什么这样算?就这两个问题,很多人都不能做出解释。其实不难发现,我们往往脱口而出3加2等于5,我们的策略是“直接提取”,也就是说,3加2等于5,我们成人已经形成了“计算自动化”,在我们的头脑中已经有了现成的答案,我们可以迅速地从长期记忆中提取有关数学事实。那我们在一年级教学时,又是如何处理3+2

13、的呢?一种常见的教法是借用“数的组成”想得数,即想:5可以分成3和2,3加2等于5。我们知道,在学习3+2=5之前,已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知晓3+2=5;我们也知道,有学生最初就是用“数手指”的方法数出来的,之后,又由数手指发展为“数数”,即接着3之后数两个数:4、5,所以,3+2=5。这样的算法,我们也许觉得幼稚,但这样的算法,恰恰最接近加法的定义。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在算“3+2”时也都形成了“计算自动化”,3+2等于5,都储存于记忆中。这时,算法已经脱胎于算理。学生学习基本口算就是在头脑中构建一个“数学事实库”的过程,继而完成从构建事实到提取事实的转化。 在“做”的过程中“思考”,积累数学活动

14、经验。 例如:第四单元认识图形,教学时,让学生随意摆弄手中学具,可摸、可滚、可推、可拍、可转这时,学生会发现圆柱和球很容易滚动,球还可以在地上转动,而长方体、正方体不易滚动,只能推动,圆柱的上下两个面都是平面,侧面是曲面,球的表面是曲面。通过摆,搭,学生还知道两个平平的面搭在一起不容易倒塌,要想把球放稳,必须放在平平的面上,我们还可以通过蒙眼睛猜物体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学的过程中“养成”,培养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一年级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将受益终生。我个人认为要从“听、说、写、用”四个方面作持久的努力。 听:要培养学生安

15、静地、专注地、认真地听老师或同学讲话。 说:举手发言,大胆地说,准确地说。 听和说密不可分,养成了良好的倾听和交流习惯,后续的合作学习才有了基础。 写:书写姿势要正确,书写要规范。 用:会摆放收拾学具,会用数学工具,如:连线要用尺。 2、 评价建议 过去我们有很多有效的评价方式,可以继续沿用。今天想说说新教材在每个单元及总复习学完后设置的过程性评价。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之中,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不是孤立的,这些方面的发展综合体现在数学学习过程之中。评价时应采取灵活的方式记录、保留和分析学生在不同方面的表现。例如:第一次出现“成长小档案”是在学完第二单元“位置”以后。我想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一是在学习上有哪些收获,感受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成长;二是回味学习的乐趣,如: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有趣或印象深刻的事,能答出一条收获的学生,就在他书中的小档案里盖一朵小花,有几条就盖几朵,以此激励学生。课堂上没有发言的学生,听了同学的发言后,回家把自己的收获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来给你盖花。 最后让我们为新课程改革祝福,更祝愿我们老师们与新课程同成长,与新教材共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