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信息化提升图书管理现代化.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452968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论文信息化提升图书管理现代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信息化提升图书管理现代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信息化提升图书管理现代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信息化提升图书管理现代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管理论文信息化提升图书管理现代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信息化提升图书管理现代化.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信息化提升图书管理现代化 信息化提升图书管理现代化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信息化提升图书管理现代化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信息化提升图书管理现代化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信息化正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必将左右未来人类社会的工作、生活和交流模式。人人都以自己超前的意识加入到信息化潮流中:学习信息化知识;构建信息化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改变生活和工作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2、和工作效益。此时,图书信息化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现在各行业的图书信息都是以一个单位、一个部门、单个个体展开,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图书信息孤岛。缺乏的是在各孤岛之间架设联通的桥梁,构成一个广泛的超级的图书信息群岛。人们已经意识到图书信息孤岛的局限和不便,并开始进行整合单个的图书信息孤岛,构建统一的集成的信息平台,使图书信息能更大效能地发挥作用。一、图书管理的成功与信息化的内在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个图书馆就把信息化规划纳入图书馆建设发展范畴,并实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信息化规划策略,但其重心是为解决迫切问题的分步实施。也就是说,图书信息化难以对总体规划产生太大期望,因为总体规划是从当时

3、的时间点上考虑的,而图书信息管理总是在变化的。相比而言,分步实施则显得更加务实、具体。因此,大部分图书馆的信息化都是在不断调整总体规划的分步实施的过程。是谓见招拆招,而其发挥效能依赖于总体规划,充分表现出图书馆自身的特质,比如战略布局、综合实力、业务方向、运转机制等。现代图书馆管理当然离不开信息化手段,但信息化也不可代替图书馆管理。可以认为:一是信息化应当成为现代图书馆的标志,作为一种竞争力存在的标志(丧失信息化能力,竞争力的延展性必定大打折扣);二是信息化不可能左右图书管理的成败,它就像空气中的氧气一样,必需但非全部。图书信息化无所谓成败,关键在于是推进,不应迟滞了图书信息化总体战略目标的实

4、现。图书信息化的成功与图书管理的成功客观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却具有内在的关联。因此,对于图书信息化成败在于图书信息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可能无足轻重,关键在于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二、构建图书联合管理与借阅系统图书联合管理与借阅是图书馆提高图书利用率的重要手段,可发挥出重要作用,但由于各部门及其下属部门的图书目前都实行的单独管理、单独借阅的程序,相互借阅手续繁琐,给借阅者带来了诸多不便。曾几何时,要借阅一本书要跑多个部门,经多人同意签字方可借成。这种传统的借阅方式,可以概括为多个窗口多个大厅,即需要阅者分别到各个部门去办理借阅手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图书管理应率先推出网上借阅审批系统,现如今几乎所有

5、的大学及比较大的单位都有二级图书室,推行网上联合借阅是势在必行,目前绝大多数单位是单个部门内部的网上借阅,可以概括为一个窗口多个大厅,即一个互联网窗口,多个图书管理室。网上联合借阅不仅减少了借阅者的跑腿辛苦,而且提高了办事效率。但由于部门信息不共享,借阅者仍然需要到不同的部门分别审批借阅。当前,随着网上审批系统开发运行,使得网上审批联合借阅得以实现,而且可真正地实现图书信息资源的网上共享,图书借阅可真正告别长途旅行的辛苦。未来网上联合图书借阅分两类:牵头馆负责制和首问馆负责制。如果某项借阅业务涉及多个图书馆,但有一家牵头馆,借阅人只要把借阅信息送到牵头馆就行了,办完借阅手续后由牵头馆通知借阅人

6、到指定地点领取图书;如果某项借阅业务涉及多个图书馆但没有牵头图书馆,就实行首问馆负责制,借阅人把相关借阅材料送到办理该借阅业务的第一个图书馆,由此图书馆办理借阅手续,最后由其通知借阅人到指定地点领取图书。通过图书资源的共享,不仅提高了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图书信息的使用效率,而且也提高了图书管理水平。网上联合借阅图书可以看作是一个窗口一个大厅,借阅人不管办理多么复杂的借阅业务,只要登陆在线服务平台提交申请表,然后到一个大厅去交验相关证件就行了,从根本上提高借阅效率,解决借阅人在多个部门来回奔波的辛劳,可以说是从监管型图书馆向服务型图书馆迈出坚实的一步。三、信息资源共享是图书信息化的前

7、提信息的及时查阅、信息的跨馆查阅、信息的全天性查阅无不考验图书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图书信息管理联动系统是通过对各种分离的信息资源进行信息源的集成,通过专门的协调调度系统,实现跨馆之间的管理、协调、借阅等业务,以实现图书信息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图书信息管理联动系统的事务处理流程主要有分布式图书信息库的联库、跨库检索、事务协调、图书信息交换、信息登记、借阅人信息集中管理、图书信息和借阅信息的分析、评估、决策和反馈等等,支撑事务处理流程的平台就是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图书信息联动项目越来越多,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而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单位、甚至同一个城市如何建好自己的图书信息管理联动系统,需要做

8、好的远不止技术工作。从实践可以看到,图书信息管理联动系统的建设需要系统思维,充分考虑图书规模、行政体制、组织运作、信息资源储备、编制经费、权利责任、技术保障等多方面因素,从而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地寻求最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要过于追求某种形式和某种特定的效果,最大限度地达到统一协调,资源共享的原则。四、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图书管理走向融合网络通信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应用是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这种融合应用也必将给消费者、从业人员以及各行各业带来不小的震撼。那么,融合通信究竟会给信息产业带来什么?图书管理又将以怎样的态度去对待融合通信呢?1、融合通信改变图书管理的经营模式和观念人们应该不会忘记,十

9、多年前固定电话网仅用于语音通话,计算机只用来打字、制作表格、编写文件。但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固定网、移动网以及单位内部网实现互联互通之后,通信行业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运营模式、经营思维等方面都出现了变革。融合通信正改变着人们固有的消费观念。图书管理自存在以来就具有集中性、范围局限性、时域性和信息自闭性,要使现今的图书信息走向开放性、全社会共享性就必须与网络通信进行融合。图书馆事业发展至今,除了因政策规定而地位凸显以外,图书信息的开放性和全社会共享性都应该在信息化方面推出全面解决方案或一体化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要在融合通信新模式的平台上实现,各种解决方案要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在图书

10、管理工作中,不同环节的相互融合可丰富原有的经营理念,同时可以改变图书管理环节中单调的局面。如今,随着图书管理与网络通信及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其部门分工、角色分工、业务范围的概念正逐渐发生变化。借阅者、管理者与图书之间的交流、交互、融合的味道越来越强烈。2、融合通信加速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注重的是实际的功效,这种功效的实现则来自于通信产业发展过程中业务模式的不断融合与渗透,即融合网络通信的进一步发展。移动计算机技术与无线接入技术的出现都是行业融合的结果,这种新模式的应用是使图书管理运用信息技术改进其传统业务,而不是为了信息化而盲目发展信息化。信息化是实现图书管理信息化发展的基

11、础和关键。我国政府在这方面有着清晰的思路和可行的规划,从金字工 信息化提升图书管理现代化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信息化提升图书管理现代化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信息化提升图书管理现代化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程到各种上网工程,都体现出这一方向。这也是目前图书上网、信息上网数量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但真正意义上的网上图书馆有待进一步提高。可见,图书信息化的成功与全社会

12、用户群体的参与息息相关。参考文献1宋乐永消除信息孤岛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EB/OL. http:/www. ccw. com. cn/monitor/04/0428/d/0428d62_1. asp.2高科网上联合审批中的互联互通应用集成平台 EB/OL.http:/www. soft6. com/know/detail. asp? id= BCAGCC.3王克义,李素芬,张秀杰北京网上审批市级平台建设J.电子政务,2005,21:86 - 92.4禹莲辉,大学校区间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及关键技术J.图书馆,2007,(3):98 - 100.5刘东亚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光盘技术,

13、2008,(8):18 -20.(责任编辑:王国红)p class=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14、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

15、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

16、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