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454244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来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未来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未来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未来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未来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来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未来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核心提示:芯片与传感技术、光纤与无线通讯技术、超算与云计算技术将成为下一代信息技术的主要标志,建设智能化、宽带化、移动化、泛在化的信息网络是未来信息网络发展的趋势,建设以感知、高速互联、智能应用为特征的智能城市是推动未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芯片与传感技术、光纤与无线通讯技术、超算与云计算技术将成为下一代信息技术的主要标志,建设智能化、宽带化、移动化、泛在化的信息网络是未来信息网络发展的趋势,建设以感知、高速互联、智能应用为特征的智能城市是推动未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一、芯片与传感技术、光纤与无线通讯技术、超算与云计算技术将成为下一代信息技术的主要标志芯片与传感技术

2、将快速发展。芯片技术方面,适应未来丰富多样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移动终端芯片的研发和生产将是芯片的重点发展方向;适应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的需求,装备终端的不断变化给控制芯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央处理芯片将不断升级,以适应日益庞大的信息资源对数据处理速度的要求。传感技术方面,智能化、微型化、低能耗、无线传输将成为新型传感器的发展方向。具体而言,智能传感技术、微电子传感技术、环保传感技术、高温高压环境下传感技术、工业过程监控传感技术等将在研发和产业转化上获得快速发展。光纤与无线通讯技术不断创新,推动信息传输能力不断升级。光纤通信领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电信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快向超高速和超大容量

3、方向发展,新一代光纤及光接入技术将掀起蓬勃发展的新高潮,对信息产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无线通信领域,将向着传送宽带化、应用个性化、接入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各种无线接入技术应用领域和范围将不断扩大,无线技术与传感网的结合应用将成为物联网发展的推动力。超算与云计算技术将推动社会服务模式的创新。随着计算技术、虚拟技术的不断更新,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中心将得到快速发展。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服务模式,将借助网络为用户提供资源配置、远程应用和维护管理等服务,超级计算能力则将在海量数据应用与高速处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云计算将更加重视标准、性能和安全问题,有望成为关键业务应用与服务的平台。二、城市基础

4、信息网络智能化、宽带化、移动化、泛在化的发展趋势,将掀起城市光网、无线宽带、三网融合新一轮建设高潮十二五时期,以城市光网为核心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无线宽带为引领的智能化、宽带化、移动化、泛在化信息网络建设和以三网融合为典型的融合体制创新将不断提升城市网络能级。城市光纤网是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内容,也是实施宽带战略的必然选择。十二五时期,随着光进铜退工程的加快,城市光网建设将获重大突破,全国信息高速公路服务能级将不断提升,百兆到户、千兆到楼、T级出口的网络能力,将满足电子商务、视频点播以及高清晰度电视等对高带宽业务的需求。无线网络是移动通信和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近几年,随着3G(第三代移动通

5、信)、WiMAX(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i-Fi(无线保真)等无线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网络带宽将不断扩展,加快无线宽带多媒体业务及移动宽带应用的创新发展。三网融合(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将取得实质性进展。十二五时期,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将逐步开展,双向进入模式将在更大范围推广实施,电信网、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网加快融合,家庭所享受的信息内容服务将日益丰富多样化,信息服务成本将不断降低。三、建设以感知、互联、智能应用为特征的智能城市是推动未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物联网的兴起以及物联网、移动通讯网和互联网将形成新三网融合,感知、互联、智能将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交易方式的转变。物联网将渗透经

6、济社会各个领域。通过传感器等技术手段,将网络进一步发展为物与物沟通、人与物沟通的工具,将超越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的变革和影响。届时,物联网将在城市监控、智能交通、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公共安全、工业监测、社会服务、智能家居等各个领域发挥作用,促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的变革。新三网融合将推动社会活动的发展。可感知的物品通过互联网络实现在手持智能终端下的控制,展现给人们一种以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和更深入的智能化为特征的无所不在的智能网络社会,人们能够以更多的途径和更快的速度获得信息,对政府管理、环境保护、社会公德等各个社会治理领域,能更有效地监督政府政务,加强社会公德约束,提高社会综合治理水平,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智能城市将不断提升城市能级。智能化资源管理将使城市的水、电、煤等基础资源的管理更加动态化、智能化。智能化交通使得城市对交通基础设施的管控更为合理,对提高人们出行的交通效率更为有效。智能应急将推动气象、灾害等领域的预警机制不断创新突破,综合性的城市安全应急能力不断提高,城市安全应急联动机制日益完善,将更有效地保障城市的安全与稳定。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71363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