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系建筑施工企业程序文件汇编(含50430)doc(最新整理) .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457374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2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体系建筑施工企业程序文件汇编(含50430)doc(最新整理)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三体系建筑施工企业程序文件汇编(含50430)doc(最新整理)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三体系建筑施工企业程序文件汇编(含50430)doc(最新整理)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三体系建筑施工企业程序文件汇编(含50430)doc(最新整理)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三体系建筑施工企业程序文件汇编(含50430)doc(最新整理)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体系建筑施工企业程序文件汇编(含50430)doc(最新整理)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体系建筑施工企业程序文件汇编(含50430)doc(最新整理) .doc(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版本号A/0日 期2011/4/1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程序文件汇编依据(GB/T 19001-2008 idt IS- 9001 :2008 标准GB/T 24001-2004 idt IS-14001 :2004 标准GB/T 28001-2001 及 GB/T 50430-2007 标准) 编写编 制: X X X 审 核: X X X 批 准: X X X 文件编号: JSXX/QES-CX-2011 受控状态: 发布日期:2011年4月1日 实施日期:2011年4月1日 江苏XX建设有限公司 发布程 序 文 件 目 录序号程序文件名称程序文件编号主控部门页数1文件控制程序

2、JSXX/QESCX01-2011办公室22记录控制程序JSXX/QESCX02-2011办公室63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JSXX/QESCX03-2011工程科84危险源辩识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JSXX/QESCX04-2011工程科115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控制程序JSXX/QESCX05-2011办公室146合规性评价控制程序JSXX/QESCX06-2011办公室177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控制程序JSXX/QESCX07-2011工程科198管理评审控制程序JSXX/QESCX08-2011办公室219内部审核控制程序JSXX/QESCX09-2011办公室2410信息交流与协商控制程序

3、JSXX/QESCX10-2011办公室2711对相关方施加影响控制程序JSXX/QESCX11-2011工程科3012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JSXX/QESCX12-2011安全设备科3213培训控制程序JSXX/QESCX13-2011办公室3414标识与可追溯性控制程序JSXX/QESCX14-2011工程科3615环境运行控制程序JSXX/QESCX15-2011工程科3816环境监测控制程序JSXX/QESCX16-2011安全设备科4417施工安全运行控制程序JSXX/QESCX17-2011安全设备科4718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监测控制程序JSXX/QESCX18-2011安全设备科

4、5219不合格品控制程序JSXX/QESCX19-2011工程科5520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JSXX/QESCX20-2011办公室58一、文件控制程序(JSXX/QESCX01-2011)1.目的为了加强公司的文件管理,确保文件起草、印制、发放、保管等工作统一规范,防止文件的丢失、误传和误用,确保工作场所得到并使用有效版本文件,特制定本程序。2.范围适用于公司各部门及项目部。3.职责3.1 总经理:负责管理手册的审批。3.2 管理者代表:负责程序文件的审批。3.3 总工程师、副总经理:负责三级文件的审批。3.4 办公室:负责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的管理。3.5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文件的管理工作。

5、4.程序4.1 文件的分类和层次4.1.1文件的分类a.管理体系文件: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第三层次文件(如:管理制度、管理办法、管理规定、工作手册等)。b.合同文件:施工合同、分包文件、供货合同等。c.技术文件:图纸、施工组织设计、项目质量计划等。d.外来文件:法律、法规、规程、规范、技术标准。e.其他文件:包括公司其他管理文件及上级下发的文件。4.1.2文件的层次a.第一层次文件:管理手册。b.第二层次文件:程序文件。c.第三层次文件:包括管理制度、管理办法、管理规定、工作手册等。4.2 文件的编制和审批4.2.1管理体系文件a.管理手册由办公室组织编制,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b.程序

6、文件由办公室组织文件编写小组编制、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c.第三层次文件由主控部门、项目部起草,本部门负责人会审,公司主管领导批准。4.2.2技术文件a.施工组织设计由项目经理负责组织编制,公司工程科负责审核,公司总工程师批准。b.施工方案由各项目部技术负责人组织编制,公司工程科批准。4.3 文件的编号4.3.1 文件管理要建立文件编号系统,具体编号方法详见本程序附件。4.3.2 所有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由办公室统一实施编号。4.4 文件的控制4.4.1办公室对上级下发的及公司下发的所有文件实施控制,建立文件收文/控制清单。每年更新一次并下发给各部门、项目部。4.4.2 工程科负责对规程、

7、规范、技术标准等外来文件实施控制,建立控制清单,并随时进行更新。4.5 文件的发放、签收4.5.1文件发放前由主管领导识别其适用性并明确发放范围。4.5.2 办公室负责文件的发放,建立文件发放记录。文件发放采用网络发文的形式,对特殊情况进行书面发文。收文单位在收到文件(网上/书面)后填写本部门的文件收文/控制清单,对收到的文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4.5.3办公室应确保在对环境管理体系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岗位和其他使用处获得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4.6 体系文件的使用和保护4.6.1 各单位要保持文件清晰,应注明日期(包括修改日期),标识明确、易于查找、妥善保存。4.6.2 当文

8、件使用人的体系文件破损严重影响使用时,可到办公室办理更换手续,交回破损文件,换取新文件。新文件仍沿用原发放号码。4.6.3 文件发生丢失,其持有人应申请补发。4.7 体系文件的评审4.7.1 文件发布前由办公室组织有关部门对文件进行评审,不适用则进行修改。4.7.2 管理体系文件的评审应形成文件评审记录。4.8 文件的修改与更新4.8.1 修改权限a.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修改时,应填写文件更改申请单,报请管理者代表批准后进行修改。b.管理手册由管理者代表提出修改意见,总经理批准。c.程序文件由各主控部门提出修改意见,管理者代表批准。d. 第三层次文件由编写部门提出修改意见,公司主管领导批准。4.

9、8.2 修改方式a.修改部门以文件修改通知单形式下发更改内容,并确定具体更改方法。b.局部更改:划改:当更改内容不多,更改字数在30个以内时,采取双划线更改形式。用双划线划掉要修改的部分,在文件的空白处填写更新内容,并用划线连接新旧两部分;圈改:当更改内容涉及整段变动或更改字数超过30个以上时,应采取圈改方式。用单线圈起要修改的段落或内容并注明见文件修改通知单。c.文件经过一定次数修改后或文件需要更新时,由原编制单位确定重新换版、印发。同时应注明原版本作废。4.9 体系文件的失效、作废、回收和处理4.9.1 失效或作废的体系文件由办公室按原发放范围从所有使用场所及时收回,按文件回收、处理记录表

10、统一处理。4.9.2 有保存价值的作废文件或因出于法律、法规要求,保留信息的文件和资料应进行相应的“作废”标识后方可留存。4.9.3 体系文件持有者因工作调动或其他原因离开原工作岗位,应交回持有的文件。4.10 文件的复制4.10.1管理手册未经总经理批准不得复制。4.10.2 程序文件和其他受控文件的复制必须经本部门领导审批并在发文登记表上记录复印的份数及发放范围,资料员负责复制、编号、发放。4.11 外来文件的识别4.11.1对涉及管理体系运行所需的外来文件要做出标识,并对其发放进行控制,按4.5规定执行。4.12 文件的借阅4.12.1 文件借阅要填写文件借阅记录表,并要在规定的期限内返

11、还。4.12.2 文件修订状态的识别:管理手册、程序文件、第三层次文件中标明发行版本和修改状态以便得到识别。5.相关文件5.1控制程序见程序文件目录5.2第三层次文件见第三层次文件目录6.记录6.1文件收文/控制清单 6.2文件更改记单 6.3文件发放记录表 6.4文件回收、处理记录表6.5 文件借阅记录表 附录:A 公司第一层次文件编号: JSXX(XX建设)/QESSC(管理手册)/年份B 公司第二层次文件编号:JSXX(XX建设)/ QESCX(程序)/ 序号/年份C 公司第三层次文件编号:JSXX(XX建设)/文件代号/年份/序号D 记录编号:JSXX(XX建设)/QESR/标准号/序

12、号二、记录控制程序(JSXX/QESCX02-2011)1.目的 通过记录的控制,为工程质量的符合性和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及绩效提供证据。2.范围适用公司体系运行所形成的关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面所有记录的控制。3.职责3.1 办公室:负责与管理体系活动有关的记录的监督管理工作。3.2 工程科:负责工程记录的监督管理。3.3 公司各部门、项目部:负责本部门记录的填写、收集、保存工作。4.程序4.1 记录的形式:记录的形式主要采用书面形式和电子文件形式予以实现。4.2 记录的标识:公司所有管理体系运行记录以分类编目的形式进行标识,按记录形成的时间顺序进行编号,并将名称、接受日期、移交人等逐

13、项进行登记。4.3 记录的分类4.3.1记录分为工程记录和管理体系运行记录,工程记录包括:国家及地方规范、标准规定的工程施工、验收必须提供的相关记录;体系运行记录包括: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记录。4.3.2 与质量活动相关记录。包括产品监视测量、不合格处置、产品标识与追溯、紧急放行以及让步接收、统计技术应用、质量计划、各种沟通等方面的记录。4.3.3 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相关记录:包括环境因素与危险因素识别和评价、运行控制、相关的监测、应急与响应措施、相关方调查与评价、对相关方施加影响、节能降耗、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相关记录。4.4 填写要求4.4.1 记录所有栏目必

14、须填写完整,填写及时。记录内容应确保真实、字迹清晰。检测数据必须填实测值,记录必须有填写人全名及填写日期。4.4.4 记录不可更改,只许更正,更正后要签名及填写更正日期,以示对更正负责。4.5 记录收集与保存4.5.1 公司各部门、项目部负责管理本部门的各种记录,记录应有专人进行分类管理,在记录保存期限内妥善保管。4.5.2 记录应分类装袋(盒)存入专柜,注意防火、防潮、防虫咬、防鼠害,必要时要加锁封闭保存。 4.6 记录的保存期 4.6.1工程记录:永久性保存4.6.2体系运行记录:保存期限为三年。4.7 记录的查阅、借阅经保管单位负责人同意,相关单位人员可在保存处查阅。如需借阅,应经保管单

15、位负责人同意,并进行借阅登记,限期归还。4.8 记录的销毁4.8.1 超过保存期限的记录报主管领导审批后方可进行销毁,销毁前应做销毁记录:记录被销毁的记录名称、销毁日期、执行部门、执行人(2人以上)等,应保存销毁申请及相关销毁记录。5. 相关文件国家及地方规范、标准及其它相关工作程序三、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JSXX/QESCX03-2011)1.目的对公司施工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望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确保重要环境因素能得到控制并及时更新相关信息。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各部门和项目部施工活动或服务中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3.职责3.1 管理者代表:审批公司重要环境因素

16、。3.2 工程科:对公司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与评价,确定公司重要环境因素清单,报管理者代表审批后下发。3.3 各部门:负责对公司环境因素清单与重要环境因素清单中涉及本部门的环境因素进行控制。4.程序4.1 环境因素识别4.1.1 公司应识别环境因素,通过评价确定出重要环境因素,从而实施控制。4.1.2 工程科对公司办公活动、施工活动、产品实现等全过程中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填写公司的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4.1.3 各部门、项目部负责本部门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4.1.4 识别时,应识别环境因素的三种时态、三种状态以及六个方面。(1) 三种时态:a.过去:过去曾发生过,其环境影响遗留至现在的环境因素

17、。b.现在:现场正发生着影响的环境因素。c.将来:正在使用的完工工程能产生的环境因素。(2) 三种状态:a.正常状态:正常施工和维修活动中不断出现的环境因素。如扬尘、施工噪声。b.异常状态:非正常但可预见的活动中产生的环境因素如设备开机、停机或维修时。c.紧急状态:不可预见何时发生,且可能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如火灾、爆炸等。(3) 六个方面: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土地污染、能源、资源的消耗、其他环境因素。4.2 环境因素的评价4.2.1 采用的评价方法是:是非判断法和打分法。4.2.2是非判断法:a.现场管理未满足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环境因素; b.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或地

18、方排放标准的环境因素;c.涉及到地区性突出的环境问题的环境因素;d.化学危险品涉及的环境因素;e.消耗量大的能源、资源消耗;f.有较大节约的潜力的原辅材料消耗; g.一旦发生可能引起重大环境事故或影响的环境因素;h.相关方有合理抱怨的环境因素;i.现有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的环境因素。4.2.3 凡与以上准则相吻合的直接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除此之外的环境因素用打分法来评价。4.2.4环境因素评价打分项目A发生频次B影响范围C影响程度D社区关注度评价标准持续发生间断发生偶然发生超出社区周围社区场界内严重一般轻微非常关注一般关注基本关注打分5315315315314.2.5 每一环境因素的分值有一个等

19、于5或A+B+C+D10时,确定为重要环境因素。4.2.6 工程科将用两种方法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汇总为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并上报管理者代表审批。4.3 环境因素更新4.3.1 工程科每年一季度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对新的环境因素进行确认,并更新公司的环境因素清单。4.3.2 新工程开工前,项目部应依据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进行对比,识别是否有新的环境因素发生。如有,应将其填写在评价表上,上报工程科。工程科对新环境因素按本程序4.2进行评价,必要时对重要环境因素清单进行修订。4.3.3 当发生以下情况时,工程科应及时组织与下列活动有关的人员进行环境因素的再识别与评价,作必要的更新。a.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发

20、生变更时;b.本公司活动、产品、服务发生较大变化时;c.相关方有合理报怨时;4.4 重要环境因素的管理对登录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中的重要环境因素,应尽量体现在环境目标、指标以及环境管理方案中,或通过相应的环境管理程序加以控制。对因经济与技术等条件暂时无法实施时,要做出具体的安排减少环境影响。4.5 记录的控制: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的相关记录按记录控制程序的规定执行。5.相关文件5.1记录控制程序 5.2环境运行控制程序 6.记录6.1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表 6.2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四、危险因素识别与风险评价控制程序(JSXX/QESCX03-2011)1.目的为识别危险因素、正确评价风险,合理确定风险

21、等级,以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级别、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特制定本程序。2.范围适用于公司各单位对职业健康安全的危险因素辩识、评价和控制工作。3.职责3.1 管理者代表:批准公司的重要危险因素清单。3.2 工程科:对公司范围内的危险因素进行辨识、评价,负责编制公司的危险因素辨识清单、重要危险因素清单。3.3各部门:对公司的危险因素辨识清单、重要危险因素清单中涉及到本部室的危险因素进行控制。3.4项目部:负责对本部门的危险因素进行辨识、评价,将本部门的重大危险因素清单报工程科审批确认后进行有效控制。4.程序4.1 辨识、评价、控制的工作原则4.1.1预防原则:依据公司各部门和施工现场及办公场所所涉及的活

22、动范围、危害的性质以及时间、风险的特点,对危险因素辨识、评价、控制进行动态管理。4.1.2 分级原则:按选取的方法确定危险级别以便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4.1.3 一致性原则:依据施工生产活动的特点及隐患,按确定的方法,确保辨识、评价、控制措施的一致性。4.2 辨识范围4.2.1设备采购、设备设施安装、使用、维护、报废等所有运行活动(包括相关方使用的设备、设施)。4.2.2公司总部和相关作业场所的人员活动(包括进入作业现场的相关方人员的活动)4.2.3工程施工活动4.2.4 办公场所、宿舍、食堂。4.3 危险因素辨识应包括三种状态、三种时态、。4.3.1 三种状态a.正常(例如:每天正常施工过程

23、)b.异常(例如:停机、检修、停工)c.紧急(例如:火灾、爆炸、坍塌)4.3.2三种时态a.过去(例如:已发生过的伤害事故)b.现在(例如:作业活动、设备等现在的安全控制状态)c.将来(例如:作业活动将发生变化,设备设施新购、改进、报废活动时的安全控制状态)。4.4 辨识方法4.4.1 用现场观察和工序分析方法进行危险因素辩识。应结合施工过程、工艺流程、设备、设施状态及作业环境、管理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等因素进行危险因素识。 4.5风险评价4.5.1 采用LEC价法(即: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对危险因素进行体诤价:a.确定危险性评价公式:D=L*E*CD:危险性分瀼L:发生事故

24、的可能性大小E: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一旦发生事故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b.分别赋于L.E.C分值如下:L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10完全可以预料6相当可能3可能,但不经常1可能性小,完全是意外0.5很不可能,可以设想0.2极不可能0.1实际不可能E分数值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10连续暴露6每天工作时间暴露3每周一次暴露2每月一次暴露1每年仅几次暴露0.5非常罕见暴露C分数值发生事故造成后果的严重性100多人死亡40一人死亡15重伤7受轻伤3重大关注1引起注意c.按以下分值划分危险等级D分数值危险程度危险等级320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一级160320高度危险,要立即整改二级701

25、60显著危险,需要整改三级2070一般危险,需要注意四级 20稍有危险,可以接受五级4.5.2 确定重要风险和不可允许风险(3) 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将LEC评价法评价出的五级危险因素,划分成以下三种风险。a.极其危险(一级)为不可容许风险,坚决杜绝出现。b.高度危险(二级)和显著危险(三级)为重要风险。c.其他等级危险(四级、五级)为可容许风险,既一般风险。(2) 工程科依据上述划分原则,将不可容许风险和重要风险汇总,形成公司重要危险因素清单,报公司管理者代表审批后,下发到总部各部门和项目部。4.6 风险控制4.6.1 针对不同级别的风险应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a.对不可容许的风险,必须坚绝杜绝

26、,如出现此类危险应停工整治。b.对于重要风险要消除转移、降低、监测管理控制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 c.对可容许风险应进行宣传教育,提高防范意识。4.6.2 风险控制措施应首先考虑消除的原则,其次考虑转移、降低和监测管理。使用个体防护是最后的手段。4.6.3 风险控制的策划如下:风险控制措施策划表风险等级控制手段是否监测不可容许风险停工整治,降低风险后,方可继续作业, 是重要风险制定目标、管理方案,实施运行控制,降低风险。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的生产时,应采取应急措施。是可容许风险不需要专项的控制措施,但应进行安全意识教育。否4.6.4 各部门对本部门的重要风险制定控制措施,并上报工程科审批。4.7

27、 危险因素更新4.7.1每个新开工项目都要由项目经理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危险因素辨识,按4.4执行。4.7.2 工程科每年一季度更新公司的危险因素清单,更新时应考虑每个新开工工程及其它生产活动的更新情况。4.7.3 当发生下列情形时应及时更新a.职业安全卫生方针发生变化b.生产活动发生变化c.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发生变化d.内审、外审、管理评审的要求e.事故、事件、不符合出现后的评价结果f.主要原辅材料发生较大变化g.相关方报怨或要求h.设备设施发生较大变化i.其他情况需要时4.7.4 工程科对危险因素辩识、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实施全过程监控。5.相关文件5.1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控制程序 5.2目标指

28、标和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6.记录6.1危险因素辨识清单 6.2重要危险因素清单 五、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控制程序(JSXX/QESCX03-2011)1.目的建立获取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渠道,以便及时获取并识别出适用于公司活动产品及服务中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因素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应遵守的要求,并保持最新版本。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活动,产品及服务过程中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因素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识别与获取。3.职责3.1 管理者代表:审批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3.2 办公室:负责组织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收集、汇总、发放。3.3 各部门:制定本部门的法律法

29、规清单,并贯彻执行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4.程序4.1获取范围4.1.1 法律法规a.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及行政规章、制度。b.地方法律法规、标准及行政规章、制度。4.1.2 其他要求a.行业协会的条例、规章。b.上级机构的文件、规定。c.相关方的要求和公司内部制度及标准。4.2 获取途径与适用性判定4.2.1 国家及地方颁布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由主管部门通过国家出版发行的报刊、书籍和上级机关下发的文件,各种媒体发布的消息,以及电话咨询、网络等途径获取后填写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上报工程科。4.2.2 办公室根据各主管部门上报的法律法规清单,结合公司的

30、生产活动及产品服务中的质量管理活动、环境、职业安全健康因素的适用性和现时符合性编制公司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清单,上报管理者代表审批后下发。4.2.3 各部门、项目部负责人应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传达给本部员工,并遵照执行。4.3法律法规的更新4.3.1每年第一季度,由办公室负责与各主管部门沟通,确定新增加的法律法规,删减不适宜的法律法规,并及时更新公司的法律法规清单。4.3.2办公室每年组织法律法规的相关部门对公司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遵守情况作评审,见合规性评价控制程序。5.相关文件5.1文件控制程序 5.2合规性评价控制程序 6.记录6.1法律法规及其他

31、要求清单 6.2法律法规获取及确认清单 六、合规性评价控制程序(JSXX/QESCX06-2011)1.目的为确定本公司的各项活动、产品和服务符合法律、法规与其他应遵守的要求,特制定本程序,并对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进行定期评价。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的活动、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应遵守的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3.职责3.1 办公室:负责组织法律法规主管部门定期评价公司对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遵守情况。3.2 安全设备科:负责对公司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遵守情况作出评价。3.3 工程科:负责对公司在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遵守情况做出评价。3.4 技质科:负责对技术规

32、范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做出评价。3.5 经营科:对合同履约情况进行评价。4.程序4.1合规性评价的依据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的要求;本行业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识别出的环境因素、危险源、相关方要求等。4.2对遵守情况的评价控制4.2.1例行评价:办公室组织办公室每年一次对适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编写合规性评价报告,并将合规性评价的结论上报公司的管理评审。4.2.2不定期评价:在环境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如存在下述情况下,由工程科和办公室及时对变化后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a.新材料的引进;b.环境因素发

33、生变化;c.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发生变更;d.组织机构调整,部门环境职责发生变化;e.其他需重新评价的情况。4.2.3评价内容评价应包含所适用的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具体条款内容及职业健康安全方面应遵守的主要的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重点评价以下内容:a.与重要环境因素相关的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的执行情况;b.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执行情况;c.业主对环境方面法律法规的要求;d.公司对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执行情况;e.对合同的履约情况;f.企业正常运行时对法律法规要求的执行;4.3 评价后的处理4.3.1由工程科保持召开合规性评价会议的会议通知、会议签到表、会议记录和合规性评

34、价报告等相关记录。4.3.2对评价发现的不符合项,按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执行,并由工程科保存纠正预防措施的相关资料。5.相关文件5.1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控制程序 5.2纠正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七、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控制程序(JSXX/QESCX07-2011)1.目的制定目标和指标,并量化分解到公司各部门,通过管理方案来保证目标指标的实施,使其更具有针对性,以确保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持续改进。2.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的编制控制。3.职责3.1 总经理:负责审批公司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3.2 工程科:负责制定公司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

35、指标及管理方案,每季度对项目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完成情况进行检查;3.3 各单位:依据公司制定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针对各单位的重大环境因素和重要危害源制定本部门的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组织实施并报工程科审批。4.程序4.1 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的制定4.1.1 根据辨识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依据法规和其他要求,结合公司实际制定环境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4.1.2 根据辨识评价出的职业健康安全,不可容许风险和重要危险源,依据法规和其他要求,结合公司实际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目标及管理方案。4.1.3 管理方案应确定能够实现环境目标、指标、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的方法和可供选择的技术措施,完成时

36、间和进度要求及责任单位。4.2 管理方案的审批4.2.1 公司制定、修订后的方案应形成文件,经管理者代表审批后下发到各单位;4.2.2 为保证管理方案的实施,总经理应保证落实所需的资源;4.2.3 各单位对公司环境/安全目标分解制定本部门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4.2.4 各单位针对制定的目标指标编制管理方案,并由单位负责人审核,报工程科审批;4.3 管理方案的检查及修订4.3.1工程科工程科对公司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完成情况进行检查。4.3.2 各单位体系负责人对本部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完成情况每月进行检查和考核,填写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完成情况考核记录表;4.

37、3.3 当公司的活动、产品、过程和服务发生变化时,主管部门应及时更新或调整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正常情况下在年度管理评审会上对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审,为制定新的目标指标提供依据。5.相关文件5.1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监测控制程序 5.2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5.3环境绩效控制程序 6.记录6.1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及管理方案6.2 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完成情况考核记录表 八、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JSXX/QESCX08-2011)1.目的确保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使管理体系适应公司施工、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内外部条件的变化,确保方针目标

38、的实施。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工作。3.职责3.1 公司总经理主持管理评审活动,批准管理评审报告。3.2 管理者代表负责向总经理汇报体系运行情况,审核管理评审报告。3.3 办公室协助管理者代表组织管理评审前的策划,收集汇总评审材料;对评审报告的结论进行跟踪,并保存记录。3.4 各要素的主管部门和各单位按管理者代表下达的评审计划准备评审资料;执行评审后的决定,落实评审后的改进工作。4.程序4.1 总则4.1.1 管理评审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一般间隔不超过12个月。4.1.2 遇到下列情况,由总经理决定增加评审次数: a.管理体系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b.发生了重大事故或投诉

39、;c.公司的组织机构和部门职能发生了较大变动;d.内部审核过程中,发现了重大或倾向性的管理问题;e.总经理或管理者代表认为必要的情况。4.2 评审准备4.2.1 管理者代表确定参加管理评审的单位和部门,由办公室下发管理评审的计划并负责收集汇总评审材料。4.2.2 评审输入内容a.内部、外部审核情况的报告b.采取纠正措施预防措施情况报告c.工程符合情况报告d.往次管理评审跟踪措施情况报告e.市场与顾客信息情况报告f.顾客投诉与要求g.环境与职业安全健康目标指标的实现情况h.合规性评价的结果i.可能影响管理体系的变更j.改进的建议4.2.3 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将书面资料送交办公室。办公室提交管理者代

40、表。4.3 参加管理评审的人员 公司总经理、管理者代表、各管理体系要素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的负责人。4.4 评审的实施4.4.1 办公室在评审会前5日向相关部门下发管理评审通知,内容包括:评审时间、地点、参加评审的部门及人员、评审的内容、议程等。4.4.2 评审会由总经理主持,各参加人员按规定内容逐项进行评审,对所涉及的评审内容应作出结论或决定。4.4.3 评审内容a.就公司各管理体系的方针和目标的适宜性和实施情况,提出改进意见。b.对各管理体系文件适应公司生产、经营和内、外部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建议。c.就各部门提出的各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和讨论,由总经理作出决定

41、。d.对顾客和相关方的重大投诉和要求的信息、重大的工程质量、安全、机械及环境事故进行研究及分析原因,并制定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e.对内审和外审提出的不符合报告,对已实施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f.报告上次管理评审结果的措施完成情况。g.对其他专题性问题的评审,可由总经理确定评审内容。4.4.4 办公室负责对管理评审过程进行记录,管理者代表负责编制管理评审报告。报告应包括:评审结论及评审后实施的计划、时间、人员及验证要求等。4.4.5管理评审报告经总经理审批后,由办公室负责发文至各单位和部门。4.5 实施与跟踪验证4.5.1 各职能部门根据管理评审报告的安排,在规定的时间内制定纠正

42、和预防措施,上报办公室。4.5.2 办公室负责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验证。4.5.3 管理者代表对各部门的实施情况及跟踪验证情况进行总结,向总经理汇报整改情况。4.6 文件归档 管理评审过程中的全部资料由办公室负责存档。5.相关文件5.1记录控制程序 5.2文件控制程序 6.记录 6.1 管理评审计划 6.2 会议记录 6.3 会议签到表 九、内部审核控制程序(JSXX/QESCX07-2011)1.目的对体系运行的情况进行审核,验证现行管理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纠正与预防措施,持续改进。2.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内部管理体系的审核工作。3.职责3.1

43、管理者代表聘任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员,并规定职责;3.2 办公室负责编制内部管理体系审核计划,在管理者代表主持下组织实施内部管理体系审核工作并跟踪验证纠正措施的实施。3.3 工程各部门、项目部配合完成审核,并对发现的不合格制定纠正或预防措施并组织实施。4.程序4.1 管理者代表聘任内部审核员。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审核员不应审核自己的工作)。4.2 编制年度内审计划4.2.1 办公室负责根据管理体系的过程和区域的状况、重要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制定“年度管理体系审核工作计划”,报管理者代表批准后下发实施。一般情况下,每年对管理体系涉及的部门、项目部审核1次,对重要部门、项目部根据总经理的指令可临时增加审核次数。4.2.2 当出现下列情况且必要时,由管理者代表组织进行内部审核。a.公司机构、管理体系发生重大变化时;b.法律法规及其他外部要求变更时;c.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