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雨的形成 .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3457408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9.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雨的形成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雨的形成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雨的形成 .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雨的形成 .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雨的形成 .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雨的形成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雨的形成 .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四年级科学教学设计雨的形成 雨的形成教学案例 导言: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而在探究中,科学思维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以下将撷取教学中一个片断,借此引发对于培养科学思维的研究与探讨。 案例主题: 一系列困惑的存在,就引流出了本案例要探讨的主题: 科学思维的培养是探究的核心。 事件和故事描述 在上科学

2、四年级下册雨的形成这一个内容时,我按照一直的做法,先让学生在课前先自主查找关于“雨的形成”的资料,然后记下自己想了解但还没了解的问题,拿到课堂上讨论,在一轮的资料交流,实验后,我想学生对于雨是怎样形成这一教学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于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便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了让学生根据课后的漫画演绎“雨的形成”课本剧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对雨的形成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那么下面请大家自由地分配角色,我们在这里上演一场名为雨的形成的课本剧! 师:那我们先来确定一下角色,首先是? 生1:太阳! 生2:大地上的水! 生3:水蒸汽! ? 师:那请同学们自由组合,自由编排,待会我们就进

3、行“汇演” 生:老师!我觉得还应该有一个角色! 师:是吗?那请你说说吧! 生:刚才老师说了,在小水珠变成云滴的过程中,要粘在灰尘、小的悬浮颗粒上才可以的,我找到的资料里,也有一种叫凝结核的,我想应该增加这一个角色。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很精彩,确实,在小水珠凝结成雨的过程当中是需要凝结核的,那么大家知道什么叫凝结核吗?它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1: 我想它就是老师刚才讲的小灰尘! 生2:对,还有其他一些东西,反正能飘在天空上的都行。 生3:我觉得它的作用就和我们浴室里的墙壁是一样的?不是的,我说的一样是说都是让小水珠附在上面,你们笑什么呢! 课的最后,我们的“大汇演”还是顺利地举行了,增加了“凝结核

4、”这一角色,而这一角色也被评为最“幸福”的角色,因为,根据同学们的理解,“凝结核”就是要被“小水珠”们紧紧抱住才形成“云滴”。 案例问题:探究性学习是必要的,但当我们走近科学,走近科学的课堂,走近一群群活生生的学生,却发现探究活动也包含着各式各样的问题,究竟怎样的探究才适合学生呢?学生在探究中执着的是具体的科学知识的传递还是科学探究的精神呢?如何让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去探究呢? 自我反思:在学生的小学阶段,科学探究的理念是一定要贯彻落实的,问题是具体要落实的是探究的重点和核心应该落在哪里。在这节课当中,我抱着避重就轻的观念,想着让学生更容易点了解雨的形成,恕不知道,对于科学,乃至任何一个学科来说

5、,具体的知识掌握是重要的,但是严谨的、客观的、科学的学习思维以及善于求异的学习态度的培养更是在探究活动中应该注重的。“凝结核”这一概念的或缺,就会造成学生在理解上的偏差,会简单地认为小水珠就自动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是不严谨的,而我的这种含糊的做法,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一边,主观地为他们划定范围,就更不利于学生开拓思维,不利于科学思维的培养。 结束语 总之,科学思维的培养是科学探究活动的核心,在真实的课堂中,我们就应该抓住学生的动态生成,灵活地调整课程组合,让学生亲自参加学习活动中,以“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探究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教学目标: 1、能准确记录试验结果

6、。 2、能归纳总结出是杠杆尺保持平衡的规律。 3、小组合作分析试验数据,描述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教学中难点: 1、教学重点是学生研究发现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2、教学难点是通过分析试验数据发现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教学材料准备: 演示用杠杆尺 学生分组试验杠杆尺 铁架台 勾码 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认识杠杆尺。 1、出示杠杆尺,指导学生认识杠杆尺: 明确:支架,调整螺丝,刻度,中点。 2、提出问题,导入探究: 调整杠杆尺使之保持平衡。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保持平衡的杠杆尺,今天我们的研究任务就是: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二、假设猜想,制定计划: 利用表格,先提出几种假设,将假设填入表格。

7、三、实验操作,填写表格: 1、分组实验,各小组要分工明确,逐一详细记录数据,注意猜想数据与实验数据是否相符,将猜想数据与实际数据不符的改正过来,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为分析数据,发现规律作好铺垫。通过对猜想数据与实验数据的比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实验中获得科学数据。 2、分析数据,发现规律: 仔细分析表中数据,将格数与勾码数联系起来考虑,从而发现动力点格数与勾码数的乘积与阻力点格数与勾码数的乘积相等。 三、交流发现,总结规律: 通过实验、分析数据,你能说一说杠杆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保持平衡吗? 将自己发现的杠杆平衡的规律与同学交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明确

8、: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 四、拓展活动: 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杠杆平衡的原理。 板书设计: 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阻力 动力 距离 勾码数= 距离 勾码数 距离 勾码数= 距离 勾码数 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 = 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 反思: 本文是对河北版五年级上册第二课撬棍的学问第二个知识点: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的教学反思。 怎样是杠杆保持平衡的探究,较直观地让学生感知到杠杆尺两侧相互作用现象以及作用过程中的平衡条件,从中发现“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动力点的距离钩码数”这一规律。 在落实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每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钩码组装出多组

9、不同的平衡杠杆,让后把平衡的结果记录在教师设计的表格中,通过观察表格中的平衡数据,发现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附课堂记录表格: 在观察规律前,我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平衡数据,看看能不能找出平衡的规律,然后每组代表发言,对每个猜想,全班同学一起进行验证。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学生的积极性高涨,基本能开动脑筋想问题,对规律的总结有很好的思维基础,较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但是在探究如何使尺子平衡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只能确定一个阻力点、一个动力点的意思,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做法,以免出现在平衡点一边有多个钩码挂在不同的点上的情况。此外,在总结平衡规律时,不一定要把每组数据都验证一遍,这样比较花时间,找典型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