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建设.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458649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建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建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建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建设.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毕业论文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建设摘 要“企业家精神”首先是一种精神品质。企业家精神也是表明企业家这个特殊群体的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他们所具有的独特的个人素质、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模式的抽象表达,是对企业家理性和非理性逻辑结构的一种超越、升华。企业家精神把企业家群体和其他群体特征区别开来。本文首先叙述了学术界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和对其内涵的讨论,进而结合企业的社会功能,提出了企业文化的建设要以企业家精神为主导的观点。 关键词:企业家;企业文化;精神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建设一、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相关理论概述(一)企业家精神 西方学者认为,“企业家精神”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

2、,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例如沃尔特迪斯尼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木偶奇遇记,也不是白雪公主,甚至不是迪斯尼乐园,而是沃尔特迪斯尼公司及其使观众快乐的超凡能力;萨姆沃尔顿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持之以恒的天天平价”而是沃尔玛公司一个能够以最出色的方式把零售要领变成行动的组织。19世纪,人们将企业家具有的某些特征归纳为企业家精神,在英文术语使用上,企业家(Entrepreneur)和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常常互换。从“企业家精神”这个术语的内涵上分析,精神首先是一种精神品质,精神首先是一种思想形式,是一种驱动智慧运思的意识形态,但精神不完全是仅仅表明个人意识状况或过程的心理的

3、、主观的概念,精神相对于意识,它似乎应该是对意识的一种价值抽象。企业家精神也是表明企业家这个特殊群体的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他们所具有的独特的个人素质、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模式的抽象表达,是对企业家理性和非理性逻辑结构的一种超越、升华。企业家群体独有的显著的精神特征就和其他群体特征区别开来,人们日常也把它看作是成功的企业家个人内在的经营意识、理念、胆魄和魅力,并以此标尺可以识别、挑选和任用企业家。(二)企业家精神的内涵1、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西方学者提出,企业家精神中最主要的是创新。熊彼特关于企业家是从事“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的创新者观点,凸显了企业家精神的实质

4、和特征。一个企业最大的隐患,就是创新精神的消亡。一个企业,要么增值,要么就是在人力资源上报废,创新必须成为企业家的本能。但创新不是 “天才的闪烁”,而是企业家艰苦工作的结果。创新是企业家活动的典型特征,从产品创新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形式创新等等。创新精神的实质是“做不同的事,而不是将已经做过的事做得更好一些” 。所以,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更象一名充满激情的艺术家。 2、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坎迪隆(Richard Cantillion)和奈特(Frank Rnight)两位经济学家,将企业家精神与风险(risk)或不确定性(uncertainty)联系在一起。没有甘冒风险和承担风险的魄力

5、,就不可能成为企业家。企业创新风险是二进制的,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只能对冲不能交易,企业家没有别的第三条道路。在美国3M公司有一个很有价值的口号:“为了发现王子,你必须和无数个青蛙接吻”。“接吻青蛙”常常意味着冒险与失败,但是“如果你不想犯错误,那么什么也别干”。同样,对1939年在美国硅谷成立的惠普、1946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索尼、 1976年在台湾成立的Acer、1984年分别在中国北京、青岛成立的联想和海尔等众多企业而言,虽然这些企业创始人的生长环境、成长背景和创业机缘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都是在条件极不成熟和外部环境极不明晰的情况下,他们敢为人先,第一个跳出来吃螃蟹1。3、合作是企业家精

6、神的精华正如艾伯特赫希曼所言:企业家在重大决策中实行集体行为而非个人行为。尽管伟大的企业家表面上常常是一个人的表演(One-ManShow),但真正的企业家其实是擅长合作的,而且这种合作精神需要扩展到企业的每个员工。企业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成为一个超人(superman),但企业家应努力成为蜘蛛人(spiderman),要有非常强的“结网”的能力和意识。西门子是一个例证,这家公司秉承员工为 “企业内部的企业家”的理念,开发员工的潜质。在这个过程中,经理人充当教练角色,让员工进行合作,并为其合理的目标定位实施引导,同时给予足够的施展空间,并及时予以鼓励。西门子公司因此获得令人羡慕的产品创新记录和

7、成长记录。 4、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写到:“这种需要人们不停地工作的事业,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事实上,这是唯一可能的动机。但与此同时,从个人幸福的观点来看,它表述了这类生活是如此的不合理:在生活中,一个人为了他的事业才生存,而不是为了他的生存才经营事业。”货币只是成功的标志之一,对事业的忠诚和责任,才是企业家的“顶峰体验”和不竭动力。 5、学习是企业家精神的关键荀子曰:“学不可以已”。彼得圣吉在其名著第五项修炼说到:“真正的学习,涉及人之所以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学习与智商相辅相成,以系统思考的角度来看,从企业家到整个企业必须是持续学习、全员

8、学习、团队学习和终生学习。日本企业的学习精神尤为可贵,他们向爱德华兹戴明学习质量和品牌管理;向约琴夫M朱兰学习组织生产;向彼得德鲁克学习市场营销及管理。同样,美国企业也在虚心学习,企业流程再造和扁平化组织,正是学习日本的团队精神结出的硕果。26、执著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色英特尔总裁葛洛夫有句名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意味着在遵循摩尔定律的信息时代,只有坚持不懈持续不断地创新,以夸父追日般的执著,咬定青山不放松,才可能稳操胜券。在发生经济危机时,资本家可以用脚投票,变卖股票退出企业,劳动者亦可以退出企业,然而企业家却是唯一不能、退出企业的人。正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9、在20世纪80年代诺基亚人涉足移动通讯,但到90年代初芬兰出现严重经济危机,诺基亚未能幸免遭到重创,公司股票市值缩水了50%。在此生死存亡关头,公司非但没有退却,反而毅然决定变卖其他产业,集中公司全部的资源专攻移动通讯。坚韧执着的诺基亚成功了,如今诺基亚手机在世界市场占有率已达到35%1。7诚信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诚信是企业家的立身之本,企业家在修炼领导艺术的所有原则中,诚信是绝对不能摒弃的原则。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没有诚信的商业社会,将充满极大的道德风险,显著抬高交易成本,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其实,凡勃伦在其名著企业论中早就指出:有远见的企业家非常重视包括诚信在内的

10、商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利曼更是明确指出:“企业家只有一个责任,就是在符合游戏规则下,运用生产资源从事利润的活动。亦即须从事公开和自由的竞争,不能有欺瞒和诈欺。”二、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功能(一)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即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思想核心理论基点,但它是企业经营的灵魂。与人类行为的理念是哲学一样,企业的文化理念亦即企业的经营哲学思想,企业活动从事什么,禁止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不做,走这个方向而不走那个方向,都是有个想法的,有大想法,有小想法,一时之念长期之思,而企业一贯性活动必定是在一个长期形成的较深层的想法支配下进行的,不可能是盲目从事,即使是盲目行事也有一种文化理念支配,不要正

11、确的文化理念就是盲目从事的文化,长期形成而深层的那个想法就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企业道德企业风尚企业民主企业形象企业价值观企业素质企业行为规范等。(二)企业文化的功能1、导向功能它指明企业的发展方向,把企业职工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企业目标上来。企业提倡什么,崇尚什么,职工的注重力必然转向什么,企业文化越强有力,越用不着巨细无遗的详尽的规章制度。2、提升功能先进的文化理念可提高企业形象的美感度,增加品牌的附加值。万宝路的文化比登喜路明显高出一筹,万宝路立意于一种人格力量和一种人类审美的局面,而登喜路仅仅着眼于烟的口味,固而万宝路的形象价值是登喜路

12、的几十倍。3、凝聚功能被企业员工认同的企业文化,如同一面大旗,使员工自觉簇拥其四周,并吸引后者跟入,同时对企业合作伙伴和消费者产生吸引力。4、激励功能崇高的文化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推力,让企业职工有盼头,有奔头,让企业外部的合作者产生合作的动力,对消费者激发其信心。5、稳定功能正确的文化存在着一种同化力量,对一些消极的“亚理念”起着消弱、改造的功能,从而使正确理念“一统天下”,企业处于有序状态,以利平稳而有力的运行。三、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的关系 企业家精神和企业文化都是非常复杂的概念,有人会直接把企业家精神当作企业文化,或者把企业文化说成是“老板文化”,这是不准确的。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所有的

13、企业家都努力想将他个人的精神变成大家的精神,想将他个人的文化转变成企业的文化,而所有的企业文化也必然凝聚了企业家精神的精髓。简单地说,不同的企业文化具有不同的企业家精神;;不同的企业家精神又打上了不同的企业文化的印记,二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企业家精神对企业文化的影响企业家精神无论是作为一种精神品质还是作为一种精神动力,必须转化为全体员工的精神动力或企业的价值观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任何一个企业家在全球市场经济环境下与现代企业经营实践中必会发现个人力量的有限(在工业革命开始之前与工业革命初期,社会生产不发达和企业规模不大的情况下,企业家个人的能力影响有可能远远高于“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

14、),如果谁妄想仅仅依靠个人能力来对抗企业竞争环境中所面临的种种不确定性风险,那他必将以失败告终。优秀的企业家精神只有成为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得指导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被喻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谈到自己对企业的管理时,曾有过这样一段话:“当员工1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前面以身作则,发号施令;当员工1000人时,我必须站在员工中间,协调各方,相互配合,努力工作;当员工10000人时,我只有站在员工后面,双手合十,以虔诚之心祈导他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企业规模较小时,企业管理者亲力亲为,带领员工冲锋在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就行了;但到了中等规模时,要善于管理,用严格的制度进行约束,加上强硬的手段就可以

15、使企业正常运行;当企业规模非常庞大时,就要祈求员工万众一心,自发拼搏,这里需要全体员工有一种共同的信仰,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这是一种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管理者的魅力,来自于一种伟大的思想影响力,一种高度升华的精神力量。而这种来自于企业家的精神力量,就是优秀的企业文化3。.(二)企业文化使企业家精神得以延续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魏杰先生在其所著的企业文化塑造一书中,给企业文化下了这么一个定义: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企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叫管理者文化,是管理者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管理理念、管理风格、管理经验的集中体现和智慧结晶,是企业管理层次的升华,是企

16、业管理的最高境界。这个定义不仅说明了企业文化的实质,而且指明了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之间的关系。在企业界,我们会看到,有些企业能够办成百年老字号,长盛不衰,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有些企业只有三五年的寿命,昙花一现后,就销声匿迹了。就连一些借助政策优势、市场机遇一夜成名的大型企业也逃脱不了如此命运。据美国财富杂志统计:1970年名列世界500强排行榜的大公司,到了20世纪80年代已有160余家销声匿迹,淘汰率高达三分之一。中国企业平均寿命是6,57岁,而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岁。北京中关村的5000家民营企业,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只有430家,其余914%的企业已经烟消云散,生存时间超过8年的

17、企业仅占总数的3%。,这些企业衰败的原因,西方一些企业管理者通过认真研究发现,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缺乏内动力,没有先进的企业文化领航4。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今后企业间的竞争将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力和文化优势的竞争。纵观古今中外,无论多么新的产品都会成为文物,无论多么高的科技也必将成为历史。在历史长河中,惟有文化可以流芳百世,历久弥新。中外成功企业的实践证明: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人才优势、科技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反之,不重视企业文化的企业就不可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优势。如果文化根基发生了动摇,精神支柱坍塌了,再强的企业也会垮台。四、用企

18、业家精神主导企业文化建设 在二战结束以后,日本于50年代开始有意识地搞企业文化建设,并因此在60年代迅速崛起。到70年代,日本经济已经开始称雄于世。日本经济崛起的神话,令自以为是的美国人十分尴尬,他们不得不放下架子去窥探、去研究。通过研究,他们发现,“日本现象”的根源在于日本比较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大量研究企业文化的著作开始在美国问世,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企业文化和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4部著作,使企业文化热在美国达到了高峰。很快,一股研究企业文化的热浪便席卷世界。我国从70年代开始介绍企业文化建设,到80年代初期进

19、行企业文化的探讨,到80年代后期,几乎所有的煤炭企业都在搞企业文化,大家都有了自己的理念和标识。但那个时期,我国的企业走了弯路,认为喊喊口号,搞搞文体活动就是企业文化,甚至于有人认为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企业文化。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直接导致了企业文化的自生自灭。到了90年代的后期,在青岛和上海一带,又开始了企业文化的复苏,像海尔集团等一些知名企业,它们把日本的5S管理引进来,并通过创新改为6S管理法,对企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一跃成为世界知名大型企业。他们的成功,也让其它企业意识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于是,很多大中型企业纷纷开始推行企业文化建设。中国加入WTO,可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

20、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瞄准世界上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采取引进、吸收、借鉴、自主创新等一切必要手段,迅速发展本企业,同时必须在内涵发展上狠下工夫。这种内涵发展的核心就是:重视企业家精神与创新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产品文化与企业家精神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的理念的提出、建设与最终形成,是靠人来实现的,应当说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努力的结果,其中企业家的作用是巨大的。企业家就是那些“能抓住机会引进新产品和新的生产方式,改进企业的组织机构,勇于承担风险的企业所有者或企业经营者”。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家所具有的特殊的管理、组织和协调生产活动的能力,被称为企业家才能或

21、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一个企业的核心,他的精神就是一个企业的基本精神。企业家精神肯定是企业文化,因为所有的企业家都将他个人精神转变成企业文化,而所有的企业文化也必然凝聚了企业家精神的精髓。也可以说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家精神始终是起主导作用的。5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都是对特定文化价值观进行创造性选择的结果,都被看作是决定企业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两者的关系是:企业家精神还直接影响或制约了企业文化的选择,企业文化也会对企业家精神发生反作用。首先,企业家精神形成的实质是企业家个体价值观体系的扩展,当这一扩展的价值观体系将更多的资源聚合成为企业时,就形成连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是

22、企业的形成的前提条件,可以说,没有以创新、敬业和合作为核心的企业家精神,也就不可能形成为获取利润的企业组织。由于企业家精神体现了企业家个体的独特价值观念,当企业成立时,企业家通常会成为企业文化的主导,他不仅要依据自己的价值观体系来遴选和聘用企业的成员,而且还进一步规定和引导企业文化的取向。这表明,企业文化主要是基于企业家精神而形成的。其次,企业家精神的持续发展也影响着企业文化不断变革,从而支持企业的成长。当企业家精神停止发展时,企业文化也难以实现真正的落实,从而抑制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家精神并不是与那一个特定的人相联系的,而是与企业家的价值观体系相联系。当企业家持续进行观念更新时,企业家精神就

23、会一直表现出来,而当企业家的观念趋于停滞和保守时,企业家精神也就会丧失。企业家精神的变化通常会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取向,一方面,当企业家精神持续扩展时,企业文化也会随之扩展;另一方面,当企业家精神萎缩消失时,企业文化也会随之日趋保守。这两方面的趋势最终又反映在企业的成长与其竞争力上。企业家精神存在的阶段性也导致了企业文化适应能力的差异,使企业的成长具有了不确定性。第三,企业家精神扩散为企业文化的过程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实现有效扩散必须通过组织学习。企业家精神扩散为企业文化的过程,并不是一个自动完成的过程,而是需要通过组织学习来实现。组织学习不仅包括对特定知识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组织成员

24、对某种特定价值观体系的学习、认同甚至信仰。通过组织学习,企业家精神才有可能被全体员工所接受和认同,变成整个企业的共同价值观体系。也就是说,企业家个人的文化资本积累转变为全体企业成员文化资本的积累。因此,了解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转化,需要深入了解组织学习的特性。 企业文化建设是靠人实现的,其中企业家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企业的发展是其全体员工努力的结果,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点。在正确看待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个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环境下的作用。列宁曾经指出,在路线确定后,干部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企业的成败与发展,与企业家的作用既企

25、业家精神的实现密切关联的。而企业文化以及体现在企业产品中的文化,往往表现出企业家对其所处的客观社会经济环境的一种理念。 五、结论企业文化与企业家精神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优秀的企业必然有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企业文化是具体的,即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有不同的企业精神、企业风格、企业价值标准。企业的产品文化更是具体的,不同的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反映的是不同企业的精神、风格、价值标准。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千篇一律”,应该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自己企业的经营环境,进行具体的设计定位。参考文献1 美彼得德鲁克,著.彭志华,译.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2 苏琦.中国家族企业的可持续性与治理结构研究J.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3,39423 肖耿.产权与中国的经济改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 吴兆华,孔晓莉.关于培养和造就企业家队伍的几个题目J. 社会科学研究,2009.3,28355 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 上海三联书店,200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