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铸造提升重庆直辖市综合竞争力的新型引擎.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460089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铸造提升重庆直辖市综合竞争力的新型引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铸造提升重庆直辖市综合竞争力的新型引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铸造提升重庆直辖市综合竞争力的新型引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铸造提升重庆直辖市综合竞争力的新型引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铸造提升重庆直辖市综合竞争力的新型引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铸造提升重庆直辖市综合竞争力的新型引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铸造提升重庆直辖市综合竞争力的新型引擎.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 铸造提升重庆直辖市综合竞争力的新型引擎重庆有着三千年悠久历史,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直辖十年来,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在文化发展上,却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呈现明显的滞后效应,离直辖市的要求尚有一段的距离。这不仅严重损害了重庆的城市形象,与直辖市的地位不相称,也极大地妨碍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基于此,我们有必要以更加务实的精神、更加科学的态度、更加高远的目标,加速重庆文化的发展,用文化的振兴来促进和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市委、市政府应站在政治直辖、经济直辖和文化直辖的高度把文化建设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摆到与“科教兴渝”同等重要的位置,以决议

2、或决定的形式确立全面实施“文化强市”的战略,让“文化强市”成为全市三千万人民的共同追求和一致理想,为全面提升重庆直辖市的综合竞争力铸造新型引擎。一、文化在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作用与地位文化是人类精神与智慧的结晶,是一座城市繁荣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要弄清文化在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作用和地位,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城市综合竞争力?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在关系?从普遍意义上讲,学术界一般把文化分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意识文化三大类型,或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三个层次。大文化,即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改造客观和主观世界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它包含了 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意识文化。器物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

3、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如城市、村庄、建筑、道路、桥梁、机械、设备等一切人化的自然;而制度文化和意识文化,则是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或者虽在物质活动中产生但主要表现在精神层面的人类文化,相当于中文化。它包括语言文字、思想道德、科学理性、文学艺术、社会习俗以及制度体系等。至于小文化,主要指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与其它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转化资源,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实力,即实实在在的可以物化和量化的经济指标,另一个则是软实力,即一个城市对于别的城市和地区的影响力。城市综合竞

4、争力的内在表现是一个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创新力、整合力和影响力的总和,内在涵义包括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综合服务功能、综合发展环境、综合创新能力、综合管理水平、市民综合素质等6个方面。我国在城市竞争力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上海市发布的城市综合竞争力2001年上海经济发展蓝皮书。该书从集聚和扩散功能比较上着手,把城市综合竞争力划分为总量、质量和流量三个一级指标,并通过14个二级指标及78个三级指标来涵盖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丰富内容。在城市综合竞争力中,文化作为城市的根基表现的城市凝聚力,体现城市的外在发展活力和内在向心力,是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可缺少和无法替代的重要元素。它主要包括城市的文化积淀

5、、文化传承、文明程度等,是相对于城市经济实力等硬实力的软实力,是相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硬环境的软环境,是城市气质、性格、精神、理想和价值观、道德观的集中反映。一个城市要在未来发展中保持强劲动力,就必须自觉推进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文化的创造力、凝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首先,在起源上,城市从形成起,就是多族群聚居共存的文化体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人口由乡村向城市的聚集,人才和精英、资金和资本也更多地向城市聚集,这自然形成了文化和经济的交汇和聚集,产生资源优势,使城市往往代表了一个区域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其次,在关系上,文化与城市、

6、与经济都是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雅典作为城市的发祥地之一,文化的崛起、经济的兴旺带来了城市的繁荣;欧洲文艺复兴,催生了意大利的发展,爆发了以英国、法国为代表的工业革命;美国的文化发展,开启一个帝国的财富梦想,影响了全球经济和人类思维;凭借新型的文化产品,韩国走出了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在我国,盛世大唐的灿烂文化不仅改变了世界诸多国家的文化,也使长安成为了当时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大都市。第三,在政治上,城市历来都是各级政治和行政中心的结合体,并受到政治和行政地位的严格限制。这种特点至今仍未有明显的改观。不同等级的城市有着不同的规模和发展空间,同时也充当着不同范围文化中心的角色。而这种文化中心同时在一定程

7、度上左右和影响着相应范围的经济发展。第四,在经济上,文化状况决定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作为意识形态,文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一个城市的文化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城市的经济模式。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和强大的文化吸引力使大城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和市场体系,以及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富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使中小城市形成了相对单一的产业和市场优势。第五,在发展上,放眼当今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文化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城市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各国都无一例外地充分认识到文化对城市演变发展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影响,把文化的发展

8、当作一种崭新的方式和动力用以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深刻变革。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成功应对文化挑战,城市才能插上腾飞的翅膀,竞争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因为城市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传统的建筑、交通、能源等硬件设施上,也体现在优美的生存环境、生活空间上,更体现在内在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境界上。二、重庆直辖十年来文化及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考量直辖十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三千万重庆人民在市委、市委坚强有力的带领下,在文化建设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个初步繁荣、祥和、文明的新重庆正以崭新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但这些长足的进步多数仅仅停留在纵向与过去相比的层面,没有上升到横向与世

9、界发达国家相比、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与高速推进的重庆社会发展相比、与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相比这一更高的位置。基于此,在讨论确立“文化强市”的战略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对重庆直辖十年来文化及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状况进行一番认真的考量。文化方面:一是文化资源的先天优势未因直辖而得到充分彰显:重庆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两百多万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巫山人就开始在这块土块上繁衍生息。多姿多彩的巴文化,博大精深的大溪文化、铜梁文化,神秘莫测的巫文化,气势恢弘的抗战文化,催人奋进的红岩文化、移民文化以及独具魅力的苗族、土家族文化,使这座城市的文化源远流长、浑厚丰盛。但长期以来,由于缺

10、乏有效的梳理、融合、包装、推广,以及传承,加之体制、传播、交流、展示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外来文化、新兴文化的冲击、涤荡,这些文化不论时间或者空间上都没有冲破区域的界限,对全国乃至世界文化构成比较大的影响。按理说,这种状况应该在重庆直辖的大好形势下有所改观,让这些先天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彰显。因为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而不是设省、设自治区,不仅仅是对重庆体制、经济的一种考量,更重要的是对重庆文化的一种考量。建省、建自治区,同样可以达到体制和经济直属中央的目的和效果,但重庆城市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和全面的施展。惟有设立直辖市,才能使重庆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直辖作为一种体制措施,可以强制地提升一个城

11、市的政治地位,甚至经济地位,但却不可能强制地相应提升这个城市的文化地位。重庆可以是中国的第四个直辖市、可以是西部的惟一直辖市,但绝不可以说她一旦直辖就注定是中国的第四文化城市、西部的第一文化城市。我们固有的先天文化资源也不会因为直辖而迅速得到扩张和升华。相反,如果我们不注重将这种优势转化为强势,文化将停滞在省辖市的水平和状态。事实证明,直辖十年来,重庆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在文化建设和发展上却成效大不,缺乏相应的突破和崛起,现有的存量没有盘活,新的增量也没有出现。与诸多同样文化底蕴深厚的兄弟城市相比,与历史悠久的北京、南京、广州、武汉、杭州相比,即便和同处西

12、部的西安、成都、昆明相比,都显得底气不足。此外,我们还应该冷静地看到,包含多种文化形态在内的巴渝文化,说到底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中还只能是涓涓细流,在碧波万顷的世界文化中更是沧海一粟,更需要我们去继承、发展、壮大,使之成为可以影响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在具体实践中,我们的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都不敢正视或不愿承认这一点。对于重庆文化,我们既没有必要妄自菲薄,也没有必要无限夸大,而是应该给它一个准确的、理性的定位。这不是热爱不热爱重庆的问题,而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有利于我们搞好重庆的文化建设,有利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否则,就可能躺在所谓前人留下的“财富”上吃老本、

13、睡大觉,不愿意在文化建设上卧薪尝胆、超越自我,舍不得花力气、下功夫。二是文化资源后天的保护利用开发方法欠当、力度欠大:重庆文化之所缺乏影响力和凝聚力,没有形成强势“品牌”和拳头“产品”,除了先天张力有限、气势不足之外,后天保护、利用、开发的方法不当、力度不够是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文化需要继承,需要传承,但更需要发展,需要创新。重庆直辖,本来给重庆文化发展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最好发展契机。但我们却恰恰忽视和忽略了这一点,没有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高速推进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的同时,同步推进文化建设,加速文化的发展。致使我们直辖十年来,在未还清过去欠下的文化旧帐的同时,又增添了新债。纵观全球和全国,每一个

14、城市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起点都是不一样的,但由于着力点不一,效果也大不一样。意味深长的是,如今文化建设搞得好的地区,并不一定都是历史传统悠久的地方。相反,一些原来文化资源并不雄厚的城市,一旦选择了正确的发展战略,照样可以后来居上。上海只有二百多年历史,深圳只有二十年多历史,巴西利亚只有四十多年历史,纽约只有三百年历史,都同样在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成为影响世界和地区的著名都市。它们成功的经验在于:不重复别人的做法,不实施“你有,我也要有”的“赶超战略”、“模仿战略”,而是潜心于“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选择战略”、“特色战略”,形成相对的比较优势、潜在优势和发展优势。考量重庆直辖十年来的在文

15、化上的得失,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精神的缺位,使全市人民的思想和情感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有效凝聚。建城三千年、得名八百年、设市一百年。长期以来,不论是作为国民政府的陪都,还是新中国建立后的西南局所在地,不论是全国第一个计划单列城市,还是西部惟一的直辖市,重庆始终没有准确、适时地提炼出自己的城市精神,形成代表这座城市理想、性格和人文特质、价值规范的统一的信念和共同的追求,用以激励和鼓舞全市人民战胜困难、加快发展的勇气和斗志,让这座城市青春常在,永续焕发出强劲的活力与生机。近年来,虽然文化界、学术界众多专家学者大声疾呼、积极建言,但这种精神仍然是千呼万唤未出来。城市精神的缺位,使重庆在各个

16、发展时期难以从精神上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灵魂深处形成高度的理想认可和完全的价值等同,推动经济社会优质高效地快速发展。二是文化生态的失衡,使重庆文化始终没有步入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轨道。首先在思想意识上认识不到位。各地位、各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片面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轻视忽略文化建设的倾向,对文化的认识多数停留在发展文化产业、直接拉动GDP增长这一简单的 “吹粮见米”的层次上,极少深层次地认识到文化在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深远影响和重要地位,更没有意识到文化对城市经济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其次是体制机制缺乏创新。作为新兴直辖市,重庆是以一个城市的体制和机制架构管理人口、面积、社会形态、经济模

17、式相当于一个省的社会事务。这里边既除了省、自治区同样具有的繁重的经济发展任务外,还有省、自治区不具体操作的纷繁的文化建设任务。这是重庆有别于其它直辖市和省、自治区的特殊市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在文化发展上既要有宏观把握,又要有微观实作,探索一条符合重庆文化市情的发展路子。三是基础设施欠帐过多。直辖十年以来,我市加大了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建成了中国重庆三峡博物馆、重庆科技馆、重庆规划馆,整修了湖广会馆、磁器口古镇,开工建设了重庆大戏院、重庆科技馆、重庆图书馆、重庆美术馆等一批重要的文化基础设施。但由于在文化建设上几十年形成的严重欠帐,再加之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迅猛,这些设施远

18、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和任务的需要。四是文化现状令人堪忧。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缺乏适宜生长的气候和土壤,重庆在文化上不仅没有产生过大师级的人物,就连极具发展潜力的新秀在本土刚刚崭露头角后也都纷纷远走它乡,在外地迅速走红。重庆直辖十年以来,没有举办过一次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的国际性文化活动和文化赛事;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文艺节庆和文艺赛事固定落户重庆;没有产生过一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轰动的文艺作品。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和优秀文化人才的储备与直辖市的地位不相适应。三是产业发展的滞后,使重庆文化始终没有形成强大的产业拉动经济的发展。在数量上, 2004年重庆全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5

19、2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2%。低于全国2.15%的平均水平。而同年的北京、上海则占到了6%,云南占到8%。在质量上,重庆文化产业散、乱,弱、小,缺少有影响力的品牌和重量级的企业集团。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竞争力、上规模的大型产业集团更是明显缺乏。这显然跟重庆直辖市的地位、形象和发展需求都极不相称。而事实上,重庆文化在产业发展上并不缺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荣昌的陶器、折扇、夏布,梁平的竹帘、年画,大足的石雕等等,以前都是远销市内外的抢手货。而到如今,不是销声匿迹,就是萎靡不振。荣昌的安富过去素有中国四大陶都之一的美称,产品供不应求,蜚声海内外。几十年来,由于缺乏进步和创新,仍然停留在手工作坊

20、式生产的初级阶段,连最有优势的“泡菜坛”都保不住应有的市场份额。而当年规模、名气与之相当的江苏宜兴,则凭借小小的紫砂壶打造出了“中国陶都”的品牌,把陶器做成了支撑地方经济的一个产业。城市综合竞争力方面:2006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重庆在全国200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位列第40位,在西部地区落后于排名27位的成都和33位的西安。在8项城市竞争力分项排名中,除产业本体竞争力一个分项排名列第6位外,其余的人才本体、企业本体、公共部门、生活环境、商务环境、创新环境、社会环境等7个竞争力分项指标均未能进入前20位。而成都却有4个分项指标进入了前20位,昆明也有1个分项指标进入了前20位。另有研究

21、将我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按得分分为了五个层次,居第一层次的为深圳、上海、广州、宁波、杭州;第二层次的为北京、厦门、大连、南京、天津、青岛、昆明、海口、沈阳等;重庆位列成都、长沙、济南等城市之后大体处于第三层次。由此看来,重庆作为中国仅有的四个直辖市之一,其城市综合竞争力并不像其他三个直辖市一样在全国居于领先,而只是位居中游,尚无强势。即使在西部地区,也没有完全站到领跑的位置。此外,按照城市综合竞争力2001年上海经济发展蓝皮书。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划分。在总量上,重庆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3069.10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七,列上海、北京、广州、苏州、深圳、天津之后。事实上,这还是大城市加

22、大农村的概念,是三千多万人口和八万多平方公里的概念。其都市发达经济圈完成的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295.8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2.2%,其余的57.8%则是由地域广大的非都市经济圈完成的。这个数字已经低于了成都。在质量上,2005年,重庆城市人均收入为10244元,居全国城市第74位,在西部列成都、克拉玛依、嘉峪关、乌鲁木齐之后;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784.7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45.85亿元。这些指标与庞大的人口基数分摊,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而同期成都市年末全部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余额为4477.5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74.1亿元。在流量上,2005年,重庆

23、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15.76亿元。这其中,市级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占了714.78亿元。全年进出口总额42.93亿美元,接待海内外游客6017.71万人次。这些指标与全国相比,仍然不占优势。而同期,成都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9.2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45.4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3619.6万人次。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直辖十年来,重庆虽然在文化发展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上有了不小的进步,但与同样高速发展的全国经济和快马加鞭的兄弟省市自治区相比,仍然差距明显,而且部分指标距离还在拉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创新思维,从包括文化在内的层面入手,加大深化改革的力度,确定更高的

24、文化坐标,全面实施“文化强市”的战略,以城市软环境的不断改善来促进经济的优质高速发展。三、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拉动和支撑作用。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已成为国家、地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有资料显示,近年来。全国先后已有17个省、直辖市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大市”或实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不少先进和发达城市都不约而同地把“文化兴市”、“文化立市”摆上了战略发展的高度。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重庆如不尽快确立实施“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把城市的文化建设提上相应的位置和高度

25、,就有可能在新一轮竞争和角逐中失去机遇。从理论上看,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文化生活,反映了一个城市、一个区域的社会形态和市民素质。看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发展水平,看它是否重视文化建设、提高文化品位,以文化品位来塑造城市形象,展示城市品牌,以文化氛围来凝聚人心。从实践上看,城市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文化的中心。自有城市以来,人类文化的创新、扩散和变异最先都是从城市开始。人类最先进的文化设施、最经典的文化成果都聚集在城市,而一个城市的人文环境和文化发达程度也往往代表着一个地区的文明水平和经济水平。随着城市文化的价值及其魅力的日益凸现,文化已渗透到

26、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一切领域,构成每一个人及每一处社会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中展现出特殊的地位和巨大的作用。从世界趋势上看,已经开始进入知识经济的地球最大的特点就是把知识、信息和知识型的劳动者作为最基本的生产力要素。依靠高素质的人,可以跨越空间和国界,去组合更多的资金、技术和市场。而这种高素质的人,是“技术的人”,也是“文化的人”,除了靠基础教育外,还要靠文化的传播、艺术的熏陶和良好的文化环境来培育。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全体劳力的受教育平均时间增加一年,国内GDP年增长率可以增加57。从国内形势上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一个繁荣、富足的

27、现代城市时代正在到来。与此同时,一些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地影响到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城市整体文化形象的趋同,城市文明个性的消融,已对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形成了冲击和制约。从重庆市情上看,直辖以来,重庆城市化水平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截止目前,重庆城镇化率已达到了45.2%。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在未来5年内城市化率将达到52%、15年内将达到65%,这意味着每年将有约5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因城市化而转为城市人口。作为一种更高形态上的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方式,城市化不仅只表现在经济乃至建筑意义上,更体现为人的生活在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上文明程度的融合、提升上。城市化不只是物和形

28、的城市化,更是人和精神的城市化。从产业发展上看。在世界,近年来发达国家都把文化产业当作支柱产业来加以发展。据统计,在过去20多年里,文化商品的产值呈几何增加,整个产业的增加值占到GDP的1/5,对于提升国家和城市综合竞争力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作用。在美国,文化产业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占社会总产值的30%以上,每年近9000亿美元。400家最富有的公司有72家是文化企业,音像业仅次于航天工业居于出口贸易的第二位,占据40的国际市场份额;英国文化产业的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2倍;日本娱乐业的年产值早已超过了汽车工业的年产值。国家计委发布的中国21世纪经济新增长点分析报告显示,包括广义和狭义在内的文化产业

29、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极大地提升一个国家或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还可以通过拉大产业链,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有效缩小城乡差别,解决和缓解城市化带来的日益突出的就业问题和城市快速发展造成的城乡贫富不均。此外,从长远发展上看,重庆刚刚实现了人均GDP1500美元的目标,正在向3000美元迈进。有资料表明,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之后,会长期徘徊于40005000美元之间,其关键的一点就是没有根据世界经济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和科技革命的影响,适时地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仅仅单纯靠投资和产业组合拉动经济。即将面临这一步重庆,必须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以

30、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上海以知识、金融和产业这三大资本找到了新一轮发展的突破口,用五年的时间一举跨越了人均GDP6500美元。因为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包括新闻、出版、娱乐、印刷、影视、音像、会展等在内的文化产业会越来越多地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门类,它们不仅自己能贡献经济效益,还具有强大的带动作用,能吸附大量的高科技成果。事实上,世界上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实现人均GDP5000美元,都主要靠的是这些产业的快速增长。法国著名学者潘什梅尔说:“城市既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个生活中心或劳动中心。更具体点说,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一个灵魂。

31、”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已成为国家、地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国内外许多先进城市已经或正在把文化发展提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全新高度,以文化引发和推动城市的新发展。在这样的情形下,确定全面实施“文化强市”的战略,既是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考虑,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特征和顺应城市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四、“文化强市”,全面提升重庆直辖市综合竞争力刚刚公布的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重庆市文化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是重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两个纲要数据详实、细节生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施性,全方位、多角度为我们描

32、绘了重庆未来的发展蓝图。但值得遗憾的是,两份纲要都没有从更深、更高、更远的视角来审视重庆文化的发展。既没有鼓足勇气提出建设“文化大市”的大胆构想,也没有审时度势提出实施“文化强市”、“文化立市”、“文化兴市”的战略设想。照此规划,重庆极有可能在以后的文化发展中进一步拉大同先进发达地区的距离,从而波及经济社会的发展。直辖以来,重庆之所以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上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在很大程度得益于“科教兴渝”战略的全面实施。科技的进步、教育的兴旺,为重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当今世界,既是经济的竞争,也是科技的竞争,更是文化的竞争。且相对于经济与科技,文化

33、竞争的影响更为深远、持久、有力,更为入脑入心。在直辖十年之际,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我们有必要以极大的勇气和信心,把文化摆到城市可持续发展应有的位置,确立全面实施“文化强市”的战略,铸造提升重庆直辖市综合竞争力的新型引擎。这既是历史的使命,也是现实的需要,更是未来的召唤。(一)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是符合重庆文化市情的睿智选择重庆是一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的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使重庆成为一座享誉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全面实施“文化立强”的战略,而没有提出建设“文化大市”的宏伟构想,或提出确立“文化兴市”、“文化立市”的发展目标,完全是基于对重庆文化市情历史考量

34、与现实分析的睿智选择。首先,是基于重庆文化现状的考虑。目前,重庆文化不论是影响、实力,还是规模、水平,都难以同先进发达的兄弟省市相比,离“文化大市”的定性要求和定量指标尚有比较大的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建设“文化大市”显然是盲目的,不切合实际的。而“文化兴市”或“文化立市”显然是文化后发城市的思考,不符合重庆的文化市情。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重庆早已在几千年的城市发展中基本完成了“文化兴市”和“文化立市”的过程。同时,“文化兴市”或“文化立市”的诉求和主张,也不符合一个直辖市文化的现实发展和未来需要。惟有“文化强市”,可以恰如其分地重塑城市的信心,准确定位重庆文化的发展脉络

35、。其次,是基于重庆文化发展的考虑。选择“文化强市”不是放弃“文化大市”,而是要通过“文化强市”战略的实施,夯实基础、苦练内功,通过提升重庆文化的规模、水平,增强重庆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达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最终实现建设“文化大市”的目标。重庆文化要发展,既要有长远的考虑,更要有现实的选择。(二)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是重庆文化建设发展的理性选择重庆文化要建设、要发展,要在不远的将来,与重庆的经济社会与城市建设发展相适应、相协调,接近、赶上先进发达地区的水平,建立起与西部惟一直辖市相匹配的城市文化,就必须全面实施“文化强市”的战略。首先,“文化强市”战略的全面实施,可以有力地促进各地区、各

36、部门和各级领导澄清认识、理顺思路、更新观念、端正态度,把文化的建设发展摆到与经济社会与城市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让文化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彰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机。第二,“文化强市”战略的全面实施,可以有力地促进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有助于良好文化生态的营造和构筑,为文化的建设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和成长空间。第三,“文化强市”战略的全面实施,可以有力地促进文化基础建设力度的加大和速度的加快,从硬件上缩短重庆与先进发达地区的差距,有效地弥补欠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第四,“文化强市”战略的全面实施,可以有力地促进文化环境的改善和优化,为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

37、良好的机遇和条件。第五,“文化强市”战略的全面实施,可以有力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调控等多种措施和手段,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成为重庆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三)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是提升重庆直辖市综合竞争力的必须选择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在分析城市综合竞争力时,将其归纳为硬竞争力和软竞争力两部分。其中,硬竞争力包括人力资本、资本、科技、环境、区位、基础设施、结构等基本要素;软竞争力包括文化、制度、政府管理、企业管理、开放等基本要素。事实上,不仅软竞争力是城市文化的体现,就是硬竞争力的不少要素也与城市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人力资本、科技、环境、结构竞争力等

38、。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就是要以“文化力”和“文化资本”的形态体现城市的定位和方向,塑造重庆的城市个性、城市形象、城市魅力和城市灵魂,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庆人没有文化”、“重庆人素质低”、“重庆投资环境不好”等意识和观念。通过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提高市民素质,营造一种氛围,打造适宜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文环境,不断提升重庆的软实力、软环境,使重庆充满发展活力和内在向心力,保持强劲动力,为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创造条件。(四)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是实现富民兴渝、构建和谐重庆的必然选择直辖十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基本实现了小康。但同时也在存在着

39、诸多的问题和不和谐的因素,主要反映为:综合经济实力还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社会就业不充分特别是库区移民就业困难,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社会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比较严重,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出现,多与文化都着千丝万缕的复杂关系,与重庆的软实力、软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全面实施“文化强市”的战略得以解决。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就是要根据重庆的大城市、大农村的市情,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眼长远、抓好当前,注重人的教育培养,通过软实力的不断提升、软环境的不断改善,有

40、力地促进重庆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促进城乡、区域发展的平衡,促进体制与机制的创新,促进社会收入差距的缩小,促进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同时,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还通过人口素质的提高,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增强城市凝聚力、向心力和驱动力,激扬重庆人民的改革动力与创新热情,塑造起重庆力争实现进一步跨越的决心和信心。五、全面实施“文化强市”强市战略的建议及对策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

41、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文化强市”,就是要通过对城市文化积淀、文化传承等所有文化资源的整合,从而培育独具特色的城市气质、城市性格、城市理想,最大限度地挖掘城市的创造力、凝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使城市能够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傲立世界。(一)实施一个战略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就是要把文化发展提升到与“科教兴渝”同等的高度,摆到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相当的位置,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文化建设,通过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加速文化事业的建设、推动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重塑城市的自信和信心。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就是要向全市人民吹响新的号角、发出新的号召,

42、深化全市人民对重庆文化的认识、理解,唤起全市人民对重庆文化发展的关注、关心、参与、支持,不断增加城市的软实力、优化城市的软环境,为重庆在新的历史阶段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支持、精神支柱和理想支撑。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最大限度地提升重庆城市综合竞争力。建议市委、市政府把“文化强市”作为我市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摆到与“科教兴渝”同等重要的位置,以决议或决定的形式确立全面实施“文化强市”的战略。我市有关部门应组织专家学者,对实施“文化强市”战略进行认真的研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可供操作的实施方案,用于指导该项工作的开展。同时,发动全市人民在媒体开展“文化强市”的讨论

43、,使“文化强市”妇孺皆知。(二)提炼一种精神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核,一个城市的魂,它反映着这个城市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思想境界、历史文脉,是这个城市独有的精、气、神。一个城市要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善于总结提炼自己的城市精神,为城市的跃升提供宝贵的价值资源和精神动力。上海凭借“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长沙凭借“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大连凭借“创造、创业、创世”的城市精神,营造出了优良的人文环境,集聚、整合、激活了有利于城市发展的各种要素,使城市得以快速发展。 “千里为重、广大为庆”。重庆是一座既古老而又充满朝气的城市,千百年来,重庆文化在大山大水的滋养中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准确

44、塑造重庆的城市精神,可以更好地孕育重庆人民的崇高理想与美好憧憬,激扬重庆人民的改革动力与创新热情。当前,重庆正处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需要有一种强大的城市精神来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驱动力,作为这座城市的精神标识,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理念和情感纽带。正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重庆人文精神讨论,是我市“文化强市”的一次成功尝试。它极大地唤起全市人民的热情和激情,凝聚了人心、集合了力量,必将使城市在精神和思想上产生前所未有的高度统一和普遍认同。“开拓开放、自强不息”较好地表达了三千万重庆人民共同的人文追求和价值取向,呈现了三千年巴渝文化的精髓与实质。与此同时,在我市

45、党政机关开展的“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大讨论,则是城市精神在城市生活另一个方面的折射和反映,是城市精神在政治文明中的具体量化。(三)形成一种环境一个城市要获得好的发展,就必须要有好的氛围,好的城市文化,好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是一个城市文化特质的灵魂和魅力,是一个城市的人文个性和品格。一个没有自己人文环境的城市,是没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文化强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城市精神为价值指向,发掘和张扬城市的文化特质,把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社会进步的支撑、城市崛起的终极意义,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文化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精品的打造,加快城市文化设施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

46、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扩大重庆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辐射力。通过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打造长江上游的文化高地,提高重庆人的文化和素质,树立重庆良好的城市形象,形成“人人重庆”的人文环境,不断提升城市的软实力、软环境,使城市充满发展活力和内在向心力,保持强劲动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最佳的跑道,搭建最好的平台。(四)做大一个产业“文化强市”,就是抓住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有利时机,紧跟时代潮流,准确把握经济规律和文化特征,最大可能地将各种文化资源转化为财富,形成产业,成为拉动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文化产业是

47、城市发展的新兴经济业态,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类进入以文化经济一体化为重要特征的第三代生产力时代,文化的经济属性和经济功能、产业功能逐渐显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美国的影视、德国的图书、日本的卡通动画、英国的CD-ROM、法国的艺术文化、意大利的足球文化等,在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还赚取巨额的利润。在我国,文化产业也呈现出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的迅猛发展之势,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新的源泉和新的增长点。深圳、长沙、苏州、大连、绍兴等地纷纷把文化产业摆上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纳入“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产业发展方向。重庆作为我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城市,是长江上游最大的工商业

48、城市、交通信息枢纽,在我国中西部发展战略中起着左传右递、承东启西的作用,具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先天优势和广阔空间。它既可以拉动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增加城市的综合实力,还可以提升重庆文化的影响力和聚合力。也可以通过文化产业的迅速崛起,有效地解决城市化带来的就业矛盾;通过产业链的延长和延伸,实现城乡差距的缩小,带动社会义新农村建设。在这方面,重庆火锅近年来走连锁加盟的道路,将重庆饮食文化的迅速扩张发展推向了极致;“红岩连线”大打“红色文化”牌,将“红岩”做成了一个既有政治含量、又有经济含量的品牌;电脑报、商界白手起家,凭借创新与执着、专注与专业,发展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和雄厚实力的强势传媒。实践表明,重庆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不仅有着滋生灿烂文化的沃土,同样有着创造文化产业奇迹的基因。我们只要勇于抓住有利时机,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和决心,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奋勇当先,全面实施“文化强市”的战略,在旧体制向新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在传统产业向新型产业转轨的过程中,努力实现新兴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结合,高科技与文化的融合,通过盘活存量,找寻增量,将经济有效地注入到文化中、将文化有机地渗透到经济中,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实现“文化强市”的宏伟目标、为提升重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铸造新型引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