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方法.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460648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方法.docx(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做数学是新课标的一大特点。通过生动、 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设计生动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感受数学的力量,体会数学的美妙,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即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提出问题,促使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2、,促进学习者卷入学习;通过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促进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为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采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创设情境。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一课中,有的同学通过原有知识知道了直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时,同学们就提出: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呢?这里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他们想提的问题,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 有了明确的问题,学生就有了探究学习的目标,这种学习就成为学生内在的一种需求,能引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愿望,学生不在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主动的探索过程,这样的探究就

3、更有意义,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游戏中,创设情境 游戏是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为教学所用,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开放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应用教材,使教材走近学生,真正成为学生探索学习和创新的有力凭借。 例如:在“游戏公平”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学则自己喜欢的游戏,并根据游戏的人数等条件设计对每个人都公平的游戏规则。这样一来,既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起了学生参与探究的热情,从而达到了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的目的。 、利用故事,创设情境 “商不变的性质”在小学阶段是很重要的的内容,在教学中,学生常常会背,但不会灵活运用。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进行知识

4、的巩固,加深学生对性质的理解和灵活的运用,在课上我给大家讲了下面这个故事:有一天,饲养员给一群小猴子分桃子,对小猴子们说:“我这有100个桃子,平均分给10只猴子”,小猴子们听了很不高兴,嫌给的桃子太少了。饲养员想了想又说:“给你们200个桃子,但要平均分给20只猴子。”这下猴子们高兴了。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都笑猴子太傻了。通过故事情境的创设,老师巩固了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学生在轻松中对“商不变的性质”有了更深的印象和理解,为今后的运用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不论运用哪一种或哪几种方法都应该注意这样一些问题:1、要有明确的目标。创设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育目标,情境是

5、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2、不为情境而情境。教师应从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和心理状况出发,创设情境,不要盲目而一味追求情境,不要过度追求形式。不断坚持,学生也会发现,原来生活处处有数学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究。 2、直观演示法:直观演示法是教者通过演示教具,学生动手操作学具,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抽象地教学知识的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实质上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观教具演示法,也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出示实物、挂图幻灯等直观教具,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 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我采用实物演示提示“同样多”的含义,教师和3名学生做分铅笔的游戏。教师说明游戏要求,要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同样多,让学生

6、观察教师是怎样分的。教师一个一个的分,没人手中都有一支铅笔,教师手中的笔完没有?没人又分给一支,手中的笔分完了吗?从而使学生明白,6支铅笔分给了3个学生,每人分得2支,每人分得的铅笔同样多。通过分铅笔的游戏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这样就把一个抽象的数学概念,经过对演示试验的观察,形成了清晰鲜明的表象。 另一种是学具的操作,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操作学具,以获得直接的知识、技能。在中、高年级阶段,学生数学分数的分步认识时,学习开始首先借助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即“一半”的认识,引入到对1/2的理性认识,并使学生在具体“分月饼”活动中体验分数的产生。我先出示几道整数平均分的练习题,学生都

7、能完成,并且完成的较好。这时出示一个苹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提问:没人得到多少?学生们都知道是半个,教师借着问,半个怎么表示呢?这样就引出了课题,在教学时,先出示一个大圆,教师折,让学生注意观察,两分同样大。说明这个圆是平均分的,然后从中剪开对比,取其中一份,就是1/2,。并说明分子、分母和分数的含义与它的读法和写法。接下来,老师就请学生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形 纸,折出1/2。孩子们的指尖跳动着智慧,他们用不同的折法表现着1/2,这是后面的几道例题就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自学的方式完成了1/3、1/4、1/5、1/10等等。又如,学生在认识长度、面积等计量单位时,可以利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培养了

8、学生的直观形象同时对于一些几何图形割、补、折、拼,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 时,我是这样完成的:我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给一个长方形的纸板,要求学生用直尺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用面积/平方米的正方形量出长方形底面积,并思考以下问题: 用小正方形沿长方形的长边摆,两排可以摆几个1分米?摆一排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沿着长方形的宽边可以摆几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也就是可以摆几排? 长方形的面积长与宽有什么样的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长方形面积=长宽 由于学生参与了公式的推到过程,使学生在深刻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好习惯。 综上所

9、述,直观演示教学法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向之一,它符合小学生爱动、好奇的心理和认知规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学具,把学生推到主体位置,眼、耳、手、脑多种器官协调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的思维一般建立在直觉形象的基础上,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的感性材料为支柱。针对这一思维特点,教学中我灵活运用直观演示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新知。 3、愉快教学法: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 口、动眼以及采用对口令抢答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4、联系生活教学法: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

10、于生活。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 5、实验发现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依据这一教学理念,教学时采用“实验发现法”,辅以“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 6、反馈教学法: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在教学中,采用反馈教学法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7、发展迁移法: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8、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是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中一种影响比较大的教学

11、方法。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不是先由教师讲,而是让学生在上知识的基础上先来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尝试教学法的基本程序分为五个步骤: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尝试法一开始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就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尝试练习中遇到了困难,他们就会主动地去阅读课本和接受教师的讲解,这些就会变成他们自身的需要。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尝试题,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更促使他们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 9、自学辅导法:自学辅导法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

12、且是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综合。特别是它是基于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它可以看作是一种综合的教学方法。此法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独立思考,通过自学掌握知识,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这种教法,能在课堂上基本解决问题,大大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由于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及时改正作业中的错误,使得教师从作业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备课和研究学生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学生可以在课外多看其他参考书,扩大知识面,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10、“探究研讨”法:第一个环节“探究”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情景

13、和必要的操作材料,让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摆弄,研究问题中各种因素或数量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探究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应当结合教学的内容,为学生选择充分的学习和研究的材料。 第二环节“研讨”是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学生在前一个阶段,对所研究的问题都有一定的认识。在这个阶段,教师组织学生,对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发表意见,充分利用语言的交流,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信息。并且在研讨的过程中,可以互相启发,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最后由师生共同找出所学习问题的规律或结论。 “探究研讨”法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

14、性和创造性。 二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选择恰当的材料和设计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中。 三是形成一种多向交流的课堂教学气氛。 11、活动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参与阅读、讨论、游戏、学具操作等一系列学习活动,按自己的能力去学习知识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学生参与活动,通过听觉、视觉、空间知觉、触角等在大脑指挥下协同活动而获取知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学生年龄小,知识经验有限,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有一定困难,如果靠生硬灌输,很可能扼杀了孩子的创新天性。教学时,我们以促进孩子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数学学

15、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起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小学数学第一册“比较”时,教科书提供了这样一个练习:把相同的方糖放入杯子后,那杯水最甜?如果仅凭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是有困难的。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哪个杯子里的水多,那杯水最甜,有的则干脆乱猜一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带领学生做试验,经过学生的动手实验和亲自体验,很快找到了正确答案。 12、指导阅读法 指导阅读法就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学生独立阅读教材获取知识的一种方法。 如,一位教师在教长方体认识时,要求学生每个人准备好一个长方体,首先出示第一组阅读提纲: 指出哪些是长方体的面?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是什

16、么形状? 什么叫长方体的棱?长方体有几条棱? 什么叫长方体的顶点?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让学生根据提纲阅读课本,边阅读,边指出自己手中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同时回答提纲中的问题。接着教师又出示第二组阅读提纲: 哪些是长方体相对的面?长方体有几组相对的面?相对的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哪些是长方体相对的棱?长方体有几组相对的棱?相对的棱其长度有什么关系? 在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回答上述问题后,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相对的棱长度相等?然后填写教师设计的一张长方体的特征表。 表1 指导阅读法是以学生自己阅读以主,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力有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方法靠从文字间接地获得知识,缺乏形象,对于实

17、践经验和知识都较贫乏的小学生来说,理解较抽象的数学概念、法则是不大容易的,学习时花的时间多。所以数学教学中指导阅读法不宜孤立地使用。 运用指导阅读法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向学生介绍阅读的顺序和方法。 第二,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知识重点设计好指导性的阅读提纲。 第三,对较难理解的问题可向学生提问题,借助学具等让学生思考或讨论回答。 第四,指导学生用阅读获得的知识进行练习。 第五,进行阅读小结。 13、提问式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所教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实际,把要学习的课题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所提问题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独立的、创造性的作业,也可以小组研究,直

18、至发现新的性质,并提出自己全部的推理根据。最后,把解答的全部问题归纳得出主要结论。 例: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是一条几何定理。这定理的含义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个定值,而且此定值是180。要使学生理解这一定理,必须解决好下面几个问题: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与三角形的大小有关?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与三角形的形状、位置有关?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什么?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是否正确? 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运用提问式教学法要注意下面几点: 第一,精确地确定课堂上学习的教材内容和范围。 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科学性、逻辑系统性,有利于学生逐步探索发

19、现问题。 第三,在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或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要作必要的辅导。 第四,要给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注意指导学生小结所学习的知识的要点。 14、个别教学法:学生学习的教材是编成一个个独立单元,每个单元用活页装订,让学生借助视听教具按照指定作业、根据自己的理解程度和知识水平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进行学习。教师负责准备教学工具和材料,提示问题,提示并考查学习进度,解答个别学习中学生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当学生学完某一单元,做完该单元指定作业后,就接受测验,如果测验及格,就可以进一步接到一份新的指定作业,继续下去,教师给学生评定学习成绩,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发展个人独特的兴趣和才能。

20、 15、程序教学法:将教学材料分成若干部分,其中每一部分都可以通过提供的方式、演算方法、作业程序来掌握,而且,学生只有掌握了前一部分才能掌握紧接着的每个接续部分,这种做法叫做“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可以有采用机器程序和非机器程序。如,在检查知识的时候使用机器尤其合适。按程序提出几种回答的方案,并在机器中显示答案的正确性和合乎逻辑的信号,学生利用这些信号进行探索。 程序教学的优点: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力和学习兴趣。 第二,学生能按自己的学习速度循序渐进地学习,适应个别差异,便于教师个别指导。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使用机器程序教学法,则切断了学生与社会环境的联系,缺乏生动

21、的师生共同学习所带来的思想、感情上的交流,也不利于学生集思广益。教学内容重复,程序单调,不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 16、三算结合教学:三算结合教学是以口算为基础,笔算为重点,珠算为工具,使学生从一年级起就把口算、笔算、珠算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三算结合”教学法有助于儿童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表达能力、开发创造能力、具有实际操作优势,激发兴趣优势、正迁移优势、反馈快优势、语言优势,自觉学习的优势、准确率优势、生理及心理素质优势。 17、引探教学法:引探教学法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思考题为思维主线,学生先学先讲,教师后讲后帮,“引”与“探”有机结

22、合,教学生扎实地学好新内容。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层次提出适合学生回答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先学先讲,然后是教师的后讲后帮。“先学”是课前先学,课初再学,课中又学;“先讲”是学生就对预习所掌握的情况先讲述和表达;“后讲”是教师的补讲,包括补讲学生进述和表达中的不足和对学生答问的点拨、纠正、扶正、疏理、归纳;“后帮”是面向全体学生,帮助慢进学生学习。由于教师的教学重点是研究学生的学习思维,给予质疑解惑,研究培养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探求,所以,教与学形成了“引”与“探”和谐、融洽的教学局面。“迁移”是已学知识在学新知识时的运用。学生可以用已有知识运用迁移规律去探求学习新知识。引探

23、教学法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本,这是知识迁移的初用;接着,在引探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讲,这是知识迁移的再用;然后是教师的补讲,弥补学生讲的不足,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是知识迁移的提高;接下来是学生质疑,这是知识迁移的深化;最后是题组练习,这是知识的检验。古人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青少年好奇心强,很喜欢问也喜欢答。 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它源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出现的一种影响颇大的教学理论流派范例教学,倡导者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基。运用此法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独立学习,而不是要学生

24、复述式地掌握知识,要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其他方面进一步发展所学的知识,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行动的能力。 根据教学任务来选择教学方法 如果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获得新知识的,那么选择讲授法、发现法等较为合适;如果教学的任务是以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为主的,那么选择练习法、讨论法等较为合适;如果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的,那么选择自学辅导法、读书指导法等较为合适;如果教学任务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现象、观念获取感性认识为主的,那么选择演示法、谈话法、参观法等较为合适;如果教学任务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智力为主的,那么选择发现法、尝试法、讨论法等较为合适;如果教学任务是以复习巩固旧知识为主的,

25、那么选择谈话法、讲授法等较为合适。 根据学生特征来选择教学方法 学生的年龄不同,学习心理是不同的,采用的教法也不相同。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对于他们就要较多地运用演示直观手段;中高在、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教学中就可以较多地运用语言描述,运用讲解法或谈话法进行教学。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目的之一和教法改革的重点。发现教学法、探究研讨教学法、程序教学法、三算结合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反馈教学法、引探教学法、自学辅导教学法、模型教学法等代表了这一方面的趋势。 着重研究学生,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让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逐步达到会学。学习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

26、,形成能力过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活动方式和基本思想方法,学法的研究和指导,是保证现代教法实施的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小学数学学习方法 1、自主探究法: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充分学习的空间、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 2、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一轮课改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 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懂得合理的表述与认真的倾听,并产生智慧的碰撞。 3、实践操作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自己的智慧。 4、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

27、,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5、练习促进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未来社会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当今社会的学习应当越来越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的过程,这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和要求,也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

28、教,是为了用不着教。”在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必须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1、教给学生阅读课本的方法。2、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理解记忆法。就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的方法。数学知识丰富多样,算题千变万化,光靠死记硬背是不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例如:什么叫梯形。首先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理解“只有一组对边”是什么意思,若把“只”字去掉又会怎样。通过积极思考,学生认知到“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就是四条边中相对的两条边为一组,其中一组平行,另一组不平行。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29、梯形这个概念就容易了。 规律记忆法。就是寻找事物内在规律,抓住其规律帮助记忆的方法。数学知识是有规律的,只要引导学生掌握其规律,就可以进行有效记忆。例如:记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进率。因为长度单位相邻之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相邻之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掌握了这个规律记忆就比较容易。 形象记忆法。就是借助事物的形象或表象进行记忆的方法。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讲课时要注意生动、形象,以唤醒学生对事物的表象,进行形象记忆。例如,一年级数的认知教学时,老师把数与某些实物形象记忆:把“2”比作小鸭子、“3”比作耳朵等。 比较记忆法。这是

30、把相似、相近的数学材科学的进行对比,把握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加强记忆的一种方法。例如,整除与除尽,质数与互质数等,在学生理解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记忆。 类比联想记忆法。是指对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性质上相似的事物的回忆的方法。例如,让学生记忆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联想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和除法与分数的关系,那么分数的基本性质就不难记忆了。 归纳记忆法。是把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集中起来,组成系统,形成网络的记忆方法。你如,有关面积知识,学生是跨越几个年级才全部学完。这些图形有特征上的不同,也有公式上的区别。零敲碎打获得的知识,必须给予系统上的整理,才能保证这部分知识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可以通过下

31、面网状图形,把这些图形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系统记忆。 3、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4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5教会学生整理与归纳的方法。6教给学生知识迁移的方法。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严密性极强的学科,它的知识系统性强,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的基础,后面的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与发展。所以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知识迁移的方法。 关于学生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主要有: 坚持“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和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

32、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积极参与,新课程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验教材注重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解决问题多样化。我想这些做法都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活动的舞台。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一册“两位数减一位数13-8=?”时,我们强调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索,最后得出了如下算法:用小棒一根一根地减,得出13-8

33、=5。先把13分成10和3,然后10-8=2,2+3=5。先把8分成3和5,然后13-3=10,10-5=5。想加算减,因为8+5=13,所以13-8=5。老师引导学生在全班交流、比较,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可见,正是由于采取了探索性的学习方式,才使每个学生都有思考、表现的机会,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乐于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知识。 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互动中学会学习数学这一课改的新理念 注重让学生从学习素材中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 注重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领悟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注重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互助合作有机整合,提高了全体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创造条件,是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引路搭桥,是让学生真正在探索中发展。 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学中成功的关健在于:教师的“教”立足于学生的“学”。 1、从学生的思维

35、实际出发,激发探索知识的愿望,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处于同一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着差异。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计算,有的人擅长逻辑思维,这就是学生 的实际。教学要越贴近学生的实际,就越需要学生自己来探索知识,包括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2、遇到课堂中学生分析问题或解决

36、问题出现错误,特别是一些受思维定势影响的“规律性错误”比如学生在处理商的小数点时受到小数加减法的影响。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是批评、简单否定还是鼓励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然后让学生发现错误,验证错误?当然应该是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想法。学生对自己的方法等于进行了一次自我否定。这样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而且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分析或解决的问题提出质疑,自我否定,有利于学生促进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 数学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多种数学语言分析它,用数学方法解决它,从中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37、,感受教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因此,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每一个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也应该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我们老师应该让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应该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大的效率。在一堂课中,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积极主动,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从自己的内心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自主探

38、究,获得思维方法。 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思维的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深入思考,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究中掌握学习知识的主动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叶圣陶指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探究学习方法”是指在数学学习活动

39、中,学生为实现某种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一些相对系统的学法和措施,它是由多种具体方法优化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化的学习方法体系。因此,在自主探索的教学中,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突出数学探究策略的指导,并逐步使学生熟悉和掌握这些方法,为学生将来的探究和创造打下基础,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1、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进行探究。 数学教学是在观察、实验、推理之间寻求发展。将观察实验法引进数学课堂,把一人演示众人看的方式,变为人人参与实践、个个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在“探究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满足,创造的潜能得以发挥。 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

40、推理、想象,先让学生自己猜想后,再通过动手操作,剪一剪、拼一拼,证明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整个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操作来证明自己的猜想,既让学生学到新的数学知识,又培养学生探究未知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2、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探究与合作探究。 (1)、独立探究。对创设的问题情境,首先引导学生个体独立探究,解决问题。例如:证明“三角形内角和180度”时,引导学生独立对新知进行探究。我是这样设计的:课前发给每组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各一个,要求同学们通过撕拼、折叠、度量等方法独自操作,独立思考。从而证明自己的猜想。 (2)、合作探究。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学生独立探究遇到障碍或

41、无法解决时,产生合作探究的愿望,进而实行群体合作。在合作探究交流合作中,个人可以得到启发,克服思维的障碍,开拓思路,促进思维创造性的发展。 例如:学习“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学生用不同长短的三条边组成三角形时,学生会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有的拼摆、有的记录。通过合作,将探究时的所有发现进行汇报,老师再进行引导小结。这样的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应明确指出:尽量独立探究,当独立探究不能解决问题,进行合作探究。独立探究与合作探究不是孤立的,学生在独立探索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合作,力求个更好

42、的解决问题。总之,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只有更新观念,在教改中不断探究,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肥沃的土壤,学生探究学习的幼芽才能够茁壮成长,真正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在“探究学习”中交流。 探究学习离不开交流,课堂交流十分必要。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听的技能、说的技能、交往的技能、策略的技能。 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过程。学生在这种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中得以不断打开自己的思路,反思自己的思路,发挥集体的智慧,使每个学生点点滴滴的思维火花成为大家共

43、享的资源,从而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在讨论、交流中,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气氛中。这种放松的状态是学生思维最活跃、最便于学生再创造的状态。 三、实践运用,增强应用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 ,进而将现实问题用数学关系表示出来,这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设计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学习了小数四则运算的,可以引导学

44、生在生活中找一找小数,通过学生在超市买东西的经验,让学生运用自己收集到的信息编出教师规定的应用题,并互相解决。学生们兴趣极高,这样的实践活动既复习巩固了所学知识,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了游戏公平,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游戏规则。这样一些开放性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引导反思,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足够的机会去反思,让学生自己理一理、比一比,让学生在讨论、分析、交流、比较甚至争辩中,亲身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通过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使学生逐渐把探究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乐趣。 例如:在学习

45、小数除法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今天我们学的知识与我们原来学习过的整数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引导学生通过对发现过程的回顾,去感悟探究发现的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而且学到了如何去探究新知的学习方法,更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和信心。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鉴于以上观点,我们在教学中尝试使用“引探”教学法 课标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在柯老师这节课中体现较

46、好。她利用学生说一说、找一找生活中的线这一活动,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存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到处有数学。但在让学生感受数学价值活动方面较欠缺。 “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自主探究。”这是新课程的要求。在这节课中,教师没有放手让学生去发现“线”的特征,学生始终是在老师牵引下去被动的学习。 课标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在课中体现较好。利用学生说一说、找一找生活中的线这一活动,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身边到处有数学。让学生感受数学价值。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 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

47、必顺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笔算教学要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法则,通过必要的练习逐步达到教学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观察、发现数学知识。 数学学习活动应赋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

48、会。 教师就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和自己学习的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学时要通过积极地“引”来激发学生主动地“探”,使师生双边活动产生“共振”,和谐发展。 数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关键是课程内容要提供好的素材,以促进学生的这种发展。 学生只有真正体会了数学自身的魅力,才有可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长久保持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学习活动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