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政协提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政协提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政协提案)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政协提案)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政协提案):2013-4-27 9:14:05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政协提案)随着我市高中招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学生问题也将随之产生。为了高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切实做好提高高中教育的质量,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必将受到有关教育工作者的热切关注,成为高中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高中学生年龄多处于1618岁年龄段,大多数学生是家里的独生子女,第一次离开父母和家庭来到集体宿舍,开始了寝室
2、教师食堂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与走读生相比,他们接触社会与家庭的机会要少得多,来自家庭、学校、社会诸方面的压力以及因此产生的不良情绪很难得到即使调节,长此以往,心理负担加重,严重的将影响到人际关系、学业成绩,甚至心理健康,后果令人担忧。 那么,影响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通过对学生实际观察和心理学理论分析不难看出:影响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除极少数来自生理方面外,大多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方面,如家庭的变故,父母的期望与要求;以及学校的教书素质、教育方式,人际关系、教育环境及学习竞争压力;社会上林立的网吧,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等等。这一切无不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由此看来,要让高中
3、学生顺利完成三年学业、成人成才,是关系到千百万个家庭的喜忧,教育成败的关键,而实现这一重任的必由之路是“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及其有关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科渗透、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些品质,无论对高中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还是对他们日常的学习、生活,都具有非常好的启迪作用。注重“中庸”,维护心理平衡,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儒家学说中强调的“中庸”,就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即不偏不倚,折
4、衷平常,中和适度,不主张“过犹不及”。此外,论语中还描述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及“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的人格特征,认为“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也就是说,作为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对外界各种刺激随时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体验,时刻使内心世界居于适中状态。即保持心理的平衡。从心理健康的状态来看,处于中庸状态的个体比处于两个极端的个体更容易保持心理健康。中庸作为心理健康标准,表现为心理平衡的状态和适度的原则,即控制调节自己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心理体验,最终达到适中平衡。这种防止偏倚、适度中庸、保持心理平衡的原则,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有效的借鉴价值。
5、适度的自信,既不自负、也不自卑,是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面对挫折,过于悲观沮丧会丧失意志,而毫无所谓则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只有掌握好尺度才能成为前进的真正动力。因此,要想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将自己的心态调整到“中”,既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以坦然、平和的健康心理状态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3、增强适应能力,提高抗挫折能力。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孟子强调“人皆有仁、义、礼、智之心”。所谓知天命,就是能理解并实践仁、义、礼、智,做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以礼义适应社会,适应自然。强调“君子不器”。孔子十分钦佩颜回,曾说其:“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贤哉回也!”不仅如此,儒家还认为耐挫是一种美德, 论语•述而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强调面对挫折、遭受冷遇也能坦然接受而不是耿耿于怀。孟子中的“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现于世。穷则独普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反映的是儒家的积极入世的人生理念,表达了得志则造福于黎民苍生,不得志也要洁身自好积极豁达的态度。不仅如此,还要能“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时,儒家思想还强调“小不忍则乱大谋”,对一些不顺利、小挫折要善于忍让、忍耐,以顾全大局,要有善待挫折的坦然心态,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7、能移,威武不能屈”、“匹夫不可夺志”、“自强不息”等人格品质。当前高中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挫折、失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良是导致高中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儒家思想强调的困而弥坚、挫而愈奋、百折不挠、追求进取的精神对当代高中生来讲,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思想对促进高中生增进心理健康、增强适应社会的良好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4、知足常乐,顺其自然的乐观心态。中国传统文化主张人生不要刻意去强求不现实的功利或物质需求,而要重视心理的满足。在获得这种心理满足的基础上实现“常乐”,由此可以看到国人乐观的生活态度。无论多么辛劳,只要
8、有希望,便能知足常乐乃至以苦为乐。道家思想主张“顺其自然”,提出人类要“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做人的德行要重视“自然之德”。老子强调“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倡导人不要勉强去做有悖于自然规律的事情,要顺其自然,保持心境的平和旷达,即不故意做作,目的就在于不扼杀事物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庄子主张不刻意追求个人生活中现实的东西,而应顺其自然,强调“天然”超越一切功名利禄,做到“无功”忘记一切荣辱毁誉等虚名,做到“无名”。“无为”而最终“无不为”,从而实现“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境界。尽管乐观知足的心态可能会影响
9、人的上进与追求但从健康心理的角度看,“知足常乐”与“顺其自然”却是高中生自我保护、自我保健的健康心理和行为的反映。修身养性,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儒家学说中包含着深刻的心性修养思想。孔子积极主张修身养性,提出“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强调“心正而后身修”,进而达到“德润身,心广体胖”。就是说人只要具备了较高的修养,就能心怀善,心无愧怍,进而感到舒泰宽阔。孔子还提出:“所谓修身养性在正其心者,身有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进一步阐述了修身养性与心理平衡的关系。5、传统中医文化也积极提倡修身养性,提出“圣贤只是教人收心养心,其旨深矣。”张仲景提出了“人体平衡,惟须好将养”“悦爽志,以资血气”,形成了我国医学上较全面的养生学。其主要内容是恬淡虚无,颐养精神,即精神上的乐观,生活上的知足,而最重要的是要能“于危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危非利,亦若存若亡。”而且要“习以成性”,去除危利,不妄喜怒,不近声色,不贪浓味,不神虑精散,这就是治未病之病。可见,倡导修身养性,有利于当代高中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更好地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增强自信,并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心理调适能力。6、加强宿舍文化建设一个学校的环境“既包括物理意义上的物质环境,也包括心理意义上的社会心理环境。置身于这种氛围的学生会不自觉地受到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