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好主题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好主题图.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好主题图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好“主题图”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新教材编写了许多图文并茂,色彩明丽,有着丰富情景的主题图。新教材编写主题图的意图主要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说,新教材中运用主题图可谓一大创新,“主题图”的深意,就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若能好好利用主题图,我们的课堂将会焕发出新的光彩。 一、充分挖掘教材主题图中的生活素材,合理利用教材。使单一的认知目标向多种
2、目标转化,以行激情,以行引趣,以行促知,以行育人,实现行与知的统一。 信手翻开人教版新教材,可以看到很多题材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一年级上册中“比长短、高矮”,教材中出现的是几个小朋友在桌上比自己的铅笔、尺子的长短,教师按小朋友的高矮来排队,“第几”中出现的是公园售票处的排队场景,“9加几”是以学校运动会的画面切入;一年级下册中,“位置”的教学选取的就是教室的场景,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主题图提供了买气球、套圈游戏、捉迷藏、丢手绢等许多孩子们喜爱的游戏场景,“100以
3、内的加减法口算”以一系列学校生活内容为素材引出计算问题,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书中大量的习题也是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如“快乐的星期天”、电影院找座位、邮递员送信、作业评比、“小小商店”、到商店购买学习用品等。一年级下册第2页“前后”的主题图、第46页“认识人民币”的主题图、第81页“认识钟表”的主题图等,这些都是学生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的真实表现。这些资源的优点并不在于资源本身,而在于教师结合自身实际优化组合,使学生联想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数,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这样的题材选择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有意义的数学应该是现实的”这一理念,同时也
4、启示我们: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我们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 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知识得到较持久的保持,以便深入理解,为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我们要留心观察孩子们的生活,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活化主题图内容。打破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僵化格局,营造学生自主学习、多向交流变化,师生间、生生间、个群间互动交流的局面。 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所具备的知识背景与
5、数学活动经验也各异,所以,教材主题图的定位应当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线索”,它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因此,教师在处理、安排时,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根据学生实际,对主题内容精心开发设计,加工处理,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主题图“故事化” 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惊奇、新鲜、亲近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教材中许多以拟人化创设的“主题图”情境,都可以编成童话故事。 如:在教学“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时,我编了个“小猴生日”的童话故事:第1组图-今天是小猴的生日
6、,猴妈妈要送给猴宝宝一件礼物,你们猜这件礼物是什么?出题:盘里有几个桃?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现在盘里还有几个桃子?又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小猴可喜欢吃桃子了,一下子就吃完了。现在盘里有几个桃子?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第2组图-猴宝宝吃完桃子,猴妈妈带它来到大森林里。森林里鸟语花香,猴宝宝看到了什么?猴宝宝可喜欢小鸟了,就靠近它,小鸟惊吓得飞了起来。现在鸟窝里还有几只小鸟?可用什么数字来表示?第3组图-走出大森林,猴妈妈带着猴宝宝来到了西湖的荷塘边,青蛙们跳上荷叶欢迎它们的到来。左边的荷叶上有几只青蛙?右边呢?一共有多少只青蛙?我让学生对“0”有理论的认识,这样把教材提供的3组“主题图”串成一体,“
7、主题图”就有了血肉。 让主题图“生活化” 数学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时可依据主题图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将地方资源、校本资源合理整合,以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如:教学“6、7的认识”一课,充分挖掘教室里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利用数第一排的学生来引入6和7,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数,从自己身上找数,动手操作拿一拿、摆一摆,拍手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了6和7。利用学生的座位让学生正确区分6和第6,7和第7。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真实地看到6和第6,7和第7,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体会到数学的无穷乐趣! 学习材料来自于学生,来自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不仅觉得亲切,而且体验
8、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整个教学过程实施顺畅,学生学得有效,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怎样认读整时,并且通过让学生说说那个时刻你在干什么,培养了时间观念。 让主题图“动态化” 主题图的素材表现在课本上都是静止的,在教学中,可依据情况或用多媒体或用游戏表演等形式将主题图提供的内容动态化,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处不在。 如,“用数学”,教材中例题和练习中的习题一共是4幅主题图,画面选取了学生最喜欢的小动物的形象,生动逼真,趣味盎然,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很喜欢。但教材上的画面是静态的,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教学本课时,灵活地运用这些插图,把它做成课件
9、,变静态为动态,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大自然动物园”的整体情境,以师生一起到“大自然动物园”中游玩的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情境中,再根据教学内容依次拉近“兔子的乐园”、“鸟的天堂”、“鸡的世界”、“鱼儿的天地”,让学生逐一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以解决“大自然动物园”的管理员-书爷爷带来的两道题为这次游玩画上圆满的句号。这种形式深深吸引了学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小动物的可爱,从而很自然地实现了“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思想教育目标。 模拟“主题图”现实 。模拟指学生身临教师创设的虚拟活动情景中获得对教材内容的真实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如:第一册
10、“分类”的第二课时: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教材提供的是一幅“分铅笔”的主题图,据此设计如下学习活动: 课前让学生每人从家中带4支铅笔,有长、有短,而且颜色也不尽相同。 让学生以4人一组为单位,把铅笔放在一起。 由小组长组织进行分类,比比看,哪一组纪律最棒,分得最棒,师从旁指导。 小组代表汇报。 评一评各小组合作情况。 学生在相互启发和交流中,思维越来越开阔,竟然想出了六种分类方法:按长短分的,按颜色分的,按人分的,按数分的,按带橡皮和不带橡皮分的,按削过和没有削过分的。 学生之所以能如此积极地参与,是因为这是他们身边的数学,他们亲身体验了,所以他们的学习也更主动。 让主题图“问题化” 新教材
11、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主要精神,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取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如:“我们的校园”这一实践活动课中,学生在室外自由活动后,是回教室汇报。汇报之后,问:根据跳绳的,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出了: 参加跳绳的一共多少人? 谁和谁一共跳了多少个? 谁比谁跳的多几个? 请学生列式解答这些问题,你是怎么想的?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思路? 又问:跑步的同学又是怎样的呢? 在让学生填完表后,又问:参加哪项活动的人最多?哪项最少?跑步的和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让同桌看表相互提问,之后在全班交流。 依据主题图创设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
12、趣和动机,更重要的是把数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了,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到校园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对活动进行整理,培养了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的意识。 (五)让主题图“人文化” “主题图”教学不单纯是给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结合图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一特点。 如:“数一数”中呈现的主题图是一幅“可爱的校园”画面,在教学时,一方面给初入学的学生展现校园生活,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人和物,使学生初步感知图中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
13、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另一方面,结合画面内容,使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不仅激发起了学生对老师的喜爱,更激发起他们想学好数学的愿望,为今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做好了准备。 三、创设问题情境,重视问题解决为突破口 一提到“学习”,许多学生就会想到“读书、练习、做习题、考试”等等,这种脱离生活实际,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问题解决”的学习是改善学生数学学习的切入口。“问题解决”主要是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
14、维,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这里所说的“问题”,是指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但又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解决的情境状态。“问题”的设计有三个基本要求,即思考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在人教版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编者精心设计的问题。如“图中还可以比什么?”“还可以怎样分?”“看到每一组,还能想到什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还可以怎样算?”“你是怎样想的?”“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数比较快?”从这些问题的设置,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是开放性的,既无标准答案,又无固定模式,由此不难体会编者对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引导,对学生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的鼓励,同时也启示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
15、能否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炼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浓厚,意味着对数学现象、成因、规律、关系的探索越深刻、越充分、越独特,也就越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要指导学生从这些资源中选择一定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在教学“认识乘法”一节中,当学生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乘法”。一开始,很多孩子无所适从,这时教师引导观察:“语文老师要求你们天天早上背古诗,这古诗中就有乘法啊!”,学生听了觉得奇怪,经过思考想到了:一句诗有5个字,有4
16、句,有几个字,就是5乘4,也可以4乘5。教师表扬鼓励后,又适时地添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如果加上题目了,有几个字,会是怎样的算式,为后续的乘加乘减学习埋下伏笔。在部分同学的启发下,大家争着发言“教室里的日光灯管,是8乘2,2只2只的有8个,用8乘2算,比加法方便了,如果用加的话,算式要很长的”、“我的手指是5乘2”,学生还从有几块窗户玻璃,一组有几张桌子等方面举例,通过这些“身临其境”的乘法例子,使得孩子建构乘法的意义变成自己的了,不再是一句数学文本。在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在“室内”时,教师出示一板平时用的“金嗓子喉片”,将他们的“目光”引向“室外”,“ 金嗓子喉片帮了老师很多忙,你能够在这上面找到乘
17、法吗?”,再次找“乘法”时,学生的“视野”逐步开阔了,想到了一些药品包装、汽车轮胎等。问题情境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提供了可能,为学生认真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了示范。因此,我们可以将合适的生活事例适时地引进课堂,为生活与数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低年级的学生对新颖的事物热别感兴趣,喜欢动一动、试一试。所以,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直观材料,“投其所好”,让他们亲自动手,感知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利于掌握规律、抽象方法,从而为升华到理性认识奠定基础。如在教学三年级人教版“最多可以扎多少束花”的问题时,不仅需要学生理解扎花的原理,而且鼓励学生,倡导计算思路多样化。教师
18、先预设了两个问题,10件上衣和条裤子最多够几个人穿?10件上衣、条裤子、只鞋最多够几个人穿?学生自然明白该选取最少的。趁此机会,我再让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小棒来代替22枝康乃馨、16枝玫瑰、和10枝百合分小组进行扎花实践。其中,教师不忘 “顺藤摸瓜”地提问“康乃馨够分几束?玫瑰和百合呢?”“分第四束时出现了什么情况?怎么办?”生活经验的积累的亲自动手摆一摆,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扎花的原理。学生的回答同样丰富也很精彩:“像穿衣服一样,选最少的。”“康乃馨不够了,只能分束。”面对有的同学说“玫瑰和百合还能分好几束呢!”马上有同学反击:“再分第四束那康乃馨不就不够了吗?”在让学生充分地直观感受的基础上
19、,动手操作诱发了计算思路,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产生了多样化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为新知教学做好必要准备。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给他阳光、雨露,就会发芽。新教材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这样的图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充分尊重学生自己发现的方法和自己的选择。 四、发挥主题图的教育作用。在数学学习中适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体现数学学习与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 “第几”这一课,教材提供的是一幅“购票”的主题图。教学时,让学生扮作:穿红衣阿姨、老大爷、小朋友、解放军、青年叔叔,并凌乱地站在讲台边。师说:“他们为排队的事
20、情而争吵,请你们帮助他们排排队,并说一说他们总共有多少人,谁排第几?”有的以先来后到顺序排队;有的以解放军排第一;有的以小朋友排第一;有的以老大爷排第一;有的学生还以阿姨的孩子在家等待,穿红衣阿姨应排第一。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也受到了思想教育。 “用数学”一课,教学时,灵活地运用了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把它做成课件,变静态为动态,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大自然动物园”的整体情境,以师生一起到“大自然动物园”中游玩的形式引导学生走进情境中: 兔子的乐园: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鸟的天堂:一共有多少只小鸟?还剩几个松果? 鸡的世界:一共有多少只鸡? 鱼儿的天地:还有几条? 让学生逐
21、一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以解决“大自然动物园”的管理员-书爷爷带来的两道题为这次游玩画上圆满的句号。选取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诱发了他们积极的思考心理倾向,把知识性和人文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6、7的加减法”一课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用铅笔代替星星,摆出 ,并写出两道加法算式。 生:我只有4支铅笔,怎么摆? 师:想一想,有什么办法? 生:我们可以合作,把两人的铅笔放在一起,合作完成任务。 学生合作后,很快摆出了此图,并写出了算式。 师问:为什么要合作? 生:因为一个人的铅笔不够,只有两人合作才能摆出来。 合
22、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这种合作意识的培养不应刻意人为,而应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自然生成的,是个体独立练习的必然延续。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意义。 “认识钟表”一课,在让学生初步感知整时后,让学生把一天中最喜欢的整时的时刻摆出来,并说一说那时你在干什么。之后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整时钟面,比较顺利地发现了规律。抓住学生摆出的12时,充分利用了生成资源,解决了认识12时的难点。学习材料来自于学生,来自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不仅觉得亲切,而且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的乐趣。整个教学过程实施顺畅,学生学得有效,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怎样认读整时,并且通过让学生说说那个时刻你在干什么,培养了时间观念。 数学教学活动中使用主题图时,要让学生多看,看清题意;多想,想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多说,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要理解主题图内涵,多关注学生观察主题图时生成的数学资源,灵活运用主题图。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总结出理论,通过“主题图”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主题图是前奏曲,“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主题图是主旋律,教学时应把握;学生是“主题图”学习材料的呈现者,是“主题图”数学问题的发现者,是“主题图”数学活动的体验者。在主题图的使用中,我们应该坚持:少一点观赏,多一点思考;少一点共性,多一点个性;少一点形式,多一点实效;少一点指责,多一点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