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教学案例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教学案例集.docx(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教学案例集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教学案例集 一、尊重 案例1百分数的意义教学 讲台上放着三个透明杯子,里面分别放了10克、20克和50克的水。老师用汤勺向三个杯子里加糖,糖的数量依次为2克、3克和5克。 师:怎么样才能知道哪个杯子里的糖水更甜些呢? 其中有一个学生:让我上来喝喝就知道了。 教师A:你就知道喝。老师是让你用数学的方法去判断。哪位同学来说? 教师B:很好!这种方法最简单易行了。除了用口尝外,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知道哪个杯子里的水更甜些呢? 案例2找规律教学 屏幕上出现一幅图画。商店门口挂了很多灯笼,红、黄、蓝三种颜色有规律地排列着。其中一部分被一辆停在商店门口的汽车给遮住了
2、。 师:你能知道被汽车挡住的灯笼,分别是什么颜色吗? 其中有一个学生:只要把汽车开走就知道了。 教师A:哪位同学再来说? 教师B:对啊!只要把汽车开走,不就都清楚了吗?!在汽车还没开走之前,我们也能看出来吗? 两个案例都注重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但是在具体的处理过程中,1 A教师与B教师对生活经验的认识还是有差距的。A教师注重的还是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状态以及经验状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首要的一条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让我们牢牢记住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一句话吧:“儿童回答教师提问的精确性,主要取决于儿童自己的经验的逻辑性,而不在于事物本身的逻辑性。” 案例3除
3、法的初步认识 A教学: 师:把6个桃子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该怎样分呢? 仔细观察课本上的插图,你能用小棒代替桃子,也试着这样分分吗? 师:同学们看,把6个桃子平均放到三个盘子里,要一个一个地分。先拿3个桃子分别放到3个盘子里,然后再拿三个桃子 B教学: 师:这有6个桃子,要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你会放吗? 用小棒代替桃子,试试看!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放的? 生1:我是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然后再拿2个放在第二个盘子里 生2:我是拿起6个小棒,然后一个一个地放到盘子里去 生3 师:放的方法,我们可以多种多样,但是结果都应是怎样的呢? 2 从生活经验出发,指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而非教师的生活
4、经验,更不是教师的“教学经验”。要尊重学生的经验,让他们尽可能地把经验充分地表达出来,而不是一开始教师就规定好了“前进的路线”,让学生的经验与学习相隔离。 二、激活 案例4比例尺的教学 A教学: 师:同学们,什么是比例尺呢?请看这幅地图。这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实际上是有500千米,而图上的距离却只有2厘米。 B教学: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咱们的课桌面是个什么样的形状。你能把它画在纸上而不走样吗?我们来个比赛,看谁画得又快又好,愿意吗? 生:愿意。 师:什么才叫不走样呢? 生回答。 师:怎样才能不走样呢? 知识是有一个体系的,但它的表现形式却不一定要那么严肃和充满逻辑。尽可能地对教材进行一些加工
5、处理,让学生的学习从熟悉的生活开始,可以使学习过程更加亲切些,更加具有挑战性些。 案例5圆的认识教学 A教学: 师:请同学们拿出桌子上的圆形纸片,把它对折,再对折,再连续对3 折两次。然后打开。你发现了什么了吗? 生:发现了很多折痕。 生:这些折痕都经过一个点。 师:用笔把这些折痕描出来。量量看,这些线段的长度都相等吗? 生量后,回答:都相等。 师:这些线段,我们称它为直径。直径有哪些特征呢? B教学: 师:同学们都认识了圆。那你们能想办法画出一个圆吗? 生画。有的用硬币、墨水瓶、钢笔套等作为工具画。也有的用圆规作工具画。 师:好!一会儿工夫,大家就画出了一个个漂亮的圆形图案。你们是怎样画出来
6、的呢?愿意交流一下吗? 生交流。 师:真不错。老师这里有这样两条线,用它也能画圆吗? 师:好!我就来试试看。 师:同学们,不行啊!这画出来的是圆吗? 师:那老师换一根线。这次再试试看。 4 师:同学们,还是不行啊! 师:老师明白了,画一个圆时,至少要注意两点 在此基础上,总结画圆的要领,并引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有效的学习总是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过程,就是要成为不断地激活学生经验的过程。只有在具有一定的自主空间里,只有在不断地对话和刺激中,学生沉睡的经验才有可能被唤醒而处于积极状态,不断地同化、调整或重构。 案例6分与合 A教学: 师:小朋友,7可以分成几和几呢? 生:7可以分为2和5
7、; 生:7可以分为3和4; 师:很好!跟老师读,7可以分为2和5 B教学: 师:小朋友,帮老师思考一个问题。地上放着两只盘子,里面放了些米。现在有7只小鸡去吃米,想象一下,小鸡吃米可能会有哪些种情况呢? 你能在纸上画出来吗? 生画。 5 师:咱们交流一下。 生1:一边4只,一边3只; 生2:一边6只,一边1只; 生3:一边7只,一边0只;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现在这7只小鸡吃饱了肚子,要坐到这桌子边休息了。你们猜猜,它们坐的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 数字是抽象的,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它就会变得活泼可爱起来了。给数字赋予生活的意义,让孩子对数学的理解多一些形象上的依托,也许我们的数学会容易和有趣得
8、多。 三、提升 案例7角的初步认识 师:同学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角。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 生:黑板上; 生:钟面上; 生:还有墙角、桌角。 A教师:那是角吗?请你再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搞清楚后,再回答。 B教师:你看这位小朋友可真会联想。讲到角,就想到了我们的墙角和桌角。这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词语啊! 6 让我们来观察比较一下,这里的角和我们今天学习的角,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生观察并说。 师:是啊!它们两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很多的不同。我们看,从一个墙角上,可以看出几个和我们书上画的一样的角呢? 生:三个。 师:从一个桌角上看呢? 生:也是三个。 学生头脑中已经有着许多和“学校数学
9、”内涵不同但名称相同的概念,有着很多被称为“日常数学”或“民俗数学”的知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就必须要研究这些知识,了解孩子们已有的实际认知结构,并努力地促进二者的相融,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案例8加和减的教学 师:13-9等于多少呢?小朋友们算算看。 生算。 师:谁愿意来交流一下? 生1:我一个一个地去减,最后剩下4个; 生2:我先从10个里面减去9个, 生3:我先减去3个 生4:因为9+4=13,所以 7 A教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好,就按照你们喜欢的方法,再计算下面的题目:15-9 17-9 B教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
10、算起来更简单些呢?谁来说说。 生说。 师:小朋友们都发表了各自不同的意见。这样吧,老师有个建议,下面这道题,你们试着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去算,然后再看看自己最喜欢哪种方法,好吗? 提倡算法多样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给每个孩子以更大的空间,将自己的算法个性化地表达出来。这种个性化的算法,与孩子的经验是紧密相联的。但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是远远不够的。试想,一个孩子如果不去思考、比较和体验其他同学的算法,而只是满足于自己的最初经验之上,他的思维能得到发展、能力能得到提高吗? 从经验出发的同时,还需思考怎样让经验得到提升,这是数学的本质所在。 小学数学教学优秀案例(一) 平均数 吴:你们喜欢什么球
11、类运动? 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8 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吴: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听懂了吗? 吴 :吴正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一定能赢。 吴:行行行。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 预备,开始!20秒后,
12、吴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胜利队”服不服气? “胜利队”:不服气! 吴:为什么? 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吴: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吴: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吴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欢迎! 吴:现在把吴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140个。 吴;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 吴:为什么? 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吴;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
13、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 吴:怎样求平均数呀? 生;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 点评:拍球是孩子喜欢的游戏,吴老师把游戏引进课堂的时候,在许多环节上都进行了改造:让学生自拟队名、自定比赛规则,是要培养学生10 的参与意识,是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选择加入,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对平均数知识学习的需要。实际上,几乎每个环节都自然的指向对平均数的理解。一个原生态的生活情境,是难以有如此明显而丰富的教学意义的。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二 分 之 一 “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一定是它的1/2吗?”在学习1/2时,这个问题搅起了课堂
14、的波澜。每个同学经过独立思考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两大阵营。正方、反方分别选出两名代表站在台前,一场唇枪舌战即将开始。 吴老师顺手递给一边一张圆纸片,宣布:“同意不同意都要提出问题,如果能问得对方心服口服,同意了你的观点,就是胜利者。这张纸可以折,可以撕。下面的同学两人一组,先讨论一下。” 讨论过后,同学们把目光集中到讲台前,吴老师对座位上的学生说:“我们请正方和反方的代表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吗?我们静静的听,然后还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看那位同学最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辩论开始。正方同学把圆从中间对折,问:“这一半不是1/2?既然你们都承认,为什么不给老师
15、画勾?”大有先声夺人之势。 反方同学把圆随意撕了一小块下来,问:“这圆是不是两部分?” 正方:“是。” 反方:“这两半都是圆的1/2吗?” 正方:“不是。” 11 反方:“既然不是,为什么你们还认定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都一定是1/2呢?”好一个咄咄逼人的反问。 正方仍然不服气:“我们怎么就得到1/2呢?” 坐着的同学开始按捺不住了,举手发言。一个说:“这个圆可以折成1/2,也可以不折成1/2。”真是一语中的。 另一个说:“如果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2,但这里说分成两份,怎么分都行。”他在“分成两份”上特别加重了语气。理越辩越明,几个回合下来,大家就达成了共识:这句话错就错在“一定”
16、上,如果一定是1/2的话,前面应该加上“平均”这个词。这是对分数本质意义的认识。 点评:数学是其他自然学科的皇后,良好的数学素养离不开周密、严谨的思维。当然,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不是靠教师的严厉逼出来的,而是要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慢慢养成。教师所能做的只能是引导。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小括号 刚刚认识了小挂号可以改变原有运算顺序的规则后,突然有一位同学提出:“我认为小括号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没有它的存在,照样可以解决实际问题。”一边说一边走到黑板前把“12”式子改写成了“124+123”,一脸不喜欢的样子:“反正我不喜欢小括号。”如果学生体会不到小括号的作用,这节课岂
17、不白上了?吴老师思考着如何把这节课引向深处。突然,他看到了讲台上摆放的同学们为灾区捐的书,灵机一动,一个教学思路产生了。他不慌不忙地提出一个问题:“王红同学积极支援灾区,她有92本12 课外读物,自己留下32本后,把剩下的送给5个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得到几本?请列综合算术解答。”吴正宪特意请那位同学板演并讲解。过了一会儿,那位同学不好意思地说:“我在算式中画了一个小括号,表示先求92与32的差,最后再除以5。”吴正宪故意问:“这个小括号有什么了不起,不写它不是也可以解决问题吗?”“这个小括号非写不可,不然就得先算325这一步了,不符合题目要求。” 那位同学着急地说。一位同学抢过话头:“你现在
18、是不是和大家一样也喜欢小括号了?”“小括号挺好的。”那位同学感慨地说。 点评:看似枯燥的数学知识,不再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体会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课上,学生四人一组围桌而坐。桌面上摆放着水杯、可乐瓶、圆形纸片、刻度尺、绳子和剪刀。吴老师说:“龙潭湖公园有一个圆形花坛,为了保护花草,准备沿花坛围一圈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呢?你们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合作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话音一落,学生们就忙开了。他们兴致勃勃的设想着各种方法,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 过了一会儿,小组代表开始发言。A组抢先说:“我们小组是把圆形纸片立起来放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就测出
19、了它的长度。” 吴老师肯定了他们积极动手、动脑参与学习,但同时提出:“如果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池,要求它的周长,能用你们小组的方法把水池立起来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吗?” 13 “是啊,行吗?”A组的同学陷入了沉思。 接着,B组代表有几分得意地向大家推荐自己小组的做法:“我们研究了一个好方法,先用绳子在水池周围绕一圈,再量一量绳子的长度,不就是水池的长度了吗?” “好!好!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吴老师称赞道。这话在B组同学的脸上洒下了一片灿烂。 停顿片刻,吴老师拿出了一端系有小球的线绳,在空中旋转了一圈,又旋转了一圈,问:“小球走过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圆,要想求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你们的方法吗?”同学
20、们摇摇头,再次陷入沉思。 “我们又发现了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一个兴奋的声音从教室里掠过,C组的同学发言了:“将这张圆形的纸对折三次,这样圆形的周长就被平均分成8段,我们测量出每条线断的长度是2厘米,8段是16厘米,也就是圆的周长。” 很有创意,吴老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用折纸的方法求出这个圆的周长,很了不起。但是用滚动的方法、绳绕的方法、折纸的方法只能求出某些圆的周长,都有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球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把对圆周长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经过一番思考,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观察、操作、实验,
21、同学们终于发现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规律找到了,同学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点评:吴老师善于创造绚丽的思维波澜景观,她总是恰到好处地打破14 学生的思维平衡,使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受到挑战,形成适当的失衡,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造,以寻找新的答案。如此循环往复,就使得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深化,一步步逼近真理,一次比一次飞溅起更高的浪花。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上,吴老师请部分同学到黑板上用画图的方式表示自己心目中的一半。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划出了不同的1/2图。 “同学们,你们知道有一种非常科学简单的表示方法吗?”在学生们七嘴八舌的猜测中,她自然而然的引
22、出了1/2的概念,然后问:“那你们看1/2能不能代表你们画的这些图的意思呢?”“如果你认为它可以,就把你画的图擦掉,如果你认为1/2没有你画的图漂亮或不能代表,可以不擦掉。”多数同学都擦了,只有几位同学没有擦。没关系,吴老师等待着,让他们慢慢去体会。 在临下课前,吴老师安排了一个环节,请两个同学到黑板前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5/100。画着画着,一个男孩对老师说;“画不了了,太麻烦了。”吴老师问:“那你说是画图好还是分数好?”“分数好。”看来他是真的体会到分数的价值了。另一位女同学还在埋头画她的5/100,吴老师又在分母上加了一个“0”,变成了5/1000。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她愿意画就画吧。”5
23、/1000该怎么用画图表示呢?就让女孩继续想吧,最终她会感悟到用分数表示这个关系是又准确又简单的。 点评:这种等待在课堂上是经常需要的。这是一份源自博爱的宽容。宽容让学生敢于展示真实的自我,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宽容让学生的智15 慧充分涌流。 一个教师之所以博大,就在于它告别了强迫学生认同的习惯,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宽容。 案例4多一些、少一些教学 教师出示选择题: 苹果有60个,梨的个数比苹果少得多,梨有多少只? a 28 b 48 c 50 师:应该怎样选择呢? 生1:28只。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2:48只。 A教师:48只对吗? 生3:不对,应该是28只。因为 B教师:你选48只,能
24、说说你的想法吗? 教师的作用不是评判,而是激励;教师需要的是倾听,而非主观臆断。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有犯错误的空间,更应该有表达自己的权利。即使我们认为学生的答案是绝对错误的时候,多问一句“你是怎样想的”,又费多大力气呢?简单的一句问话,也许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意料不到的惊喜。 三、 是填空,还是选择? 案例5分数的意义教学 A教学: 16 师:请同学们拿出有关材料,我们在操作中学习分数的知识。 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表示出它的12 。 生: 师:把这条彩带折成8等份,表示出它的38 生: 师:拿出这捆小棒的23 生: B教学: 师:同学们,老师要求大家带一些小物品到教室来,你们都带来了吗?都有些什么
25、呢? 生:我带了纸张、小棒 生:我带了橡皮泥、小圆片 师:真好。大家带来了这么多物品,你们能分别拿出每样物品的23 来吗? 生: 师:你们能自己先想一个分数,然后再用每样物品的一部分表示出这个分数吗? 生: 案例6三角形面积练习 A练习:三角形的底是3厘米,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B练习:画一个面积为6的三角形。你能画出几种? 固定的材料,固定的方法,固定的结果,何以构建个性化的学习?把17 空间增大,让教学开放,需要我们关注每个教学细节。只有当学生真正地有了“自决权”的时候,个性学习才会有可能。 案例7家庭作业的布置 A教师:今晚回家,做练习的第到第题。 B教师:同学们可以继续选定自己
26、的家庭作业。可以做今天学的内容,也可以做明天将要学的内容。可以写数学日记,也可以作预习笔记 大量的统一的家庭作业,对于很多基础好的同学来说,其实是一种精力浪费,他们完全可以把精力花在更有价值的学习上。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又是一项沉重的负担。为何不让他们各得其所呢?相信他们,给他们自己以选择的机会和责任,对于孩子个性与主动性的培养,对于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都会有很大的益处。 12、怎样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 夏青峰 评价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学习的方式。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能总是在等待着高考、中考的变革,而应该从自我做起,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改革评价,让孩子能真正地享受数学的学
27、习。 一、是甄别,还是激励? 案例1应用题教学 师:这道题该怎样解答呢?谁愿意把你的解题过程写到黑板上来? A教师:同学们,他的解法对吗? 18 生:对。 师:对?仔细看看,他丢掉了什么? 生:丢掉了括号。 师:是啊,还是太粗心了。 B教师:同学,你能向同学们解释一下你的解题过程吗? 生说。 师:同学们,你们赞同他的解法吗? 生: 师:真好,同学的解法很有道理。我们再完整地看一下他的书写过程,按照规定,这里写单位时好象应该? 生:加上括号。 师:同学,你愿意上来补写一下吗? 生上台在黑板上添上括号。 师:真好! 严格不等于挑剔,求全责备的教学只会换来孩子们对学习的自卑。美国数学课程标准把“对自
28、己的数学学习有信心”作为数学教育的第二大目标,能给我们一些启迪吗?评价不是甄别,评价最应该发挥的功能就是激励。 案例2计算题教学 师:这些计算题,同学们会算吗?作在草稿本上,看谁又对又快。 生计算。 19 A教师:好,老师报一下答案。大家自我批改一下。 师报答案,生批改。 师:好,作错了的同学请举手。 几个学生缓缓地举起手来。 师:同学,说说你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了? 该生很不情愿地站起来,低着头小声地说道:我把运算顺序弄错了。 师:知道了,下次改正。 师:你呢?说说你又为什么错了? B教师:哪位同学愿意交流一下自己的答案? 一生报答案,其他同学判断对与错。 师:全部作对的同学请举手。 很多
29、学生很快地举起手来。 师:大家都很不错。如果自己哪道题作错了,现在把它订正过来,并在傍边写出错误的原因,待会老师再单独与你们交流,好吗? 诸如A教师所采用的“暴光式”等评价方法,在目前的课堂中仍是大量存在,甚至还被称赞为“当堂问题当堂解决”的好方法。如果我们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一下换位,其中的滋味又当如何呢? 案例3思考题教学 A教师:昨天的“每日一题 ”,很多同学都积极地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办法。其中同学的解法最好,他真是我们班最聪明的同学! B教师:昨天的“每日一题 ”,很多同学都积极地开动脑筋,想出了很20 多办法。其中同学的解法很独特,他真是越来越聪明了。 表扬一位同学,不能以打消其他所有
30、同学的自信心为代价。激励,更多地要关注纵向发展而非横向比较。 二、是知识,还是能力? 案例4统计知识考试题 A练习: 观察下列统计图 1、 该地区5月份的平均降水量是多少? 2、 该地区6月份的平均降水量是多少? 3、 该地区5月份的平均降水量相当于6月份的百分之几? B练习: 上面是一个画好的统计图,请观察这个图,回答以下的问题: 1、 你认为这个图可能用来表示什么? 2、 按你的想法给这个图起名。 3、 写下根据这个统计图你所想到的任何事情。 评价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是重要的,但评价学生的数学创造力和想象力更为重要。从知识考试扩展到能力考试,是数学教育应当探索的重点课题。 案例5长方体表面
31、积的考试题 21 A习题: 一个教室长8米,宽6米,高3.5米,用石灰粉刷四周墙壁,扣除门窗面积20平方米。问粉刷部分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习题: 你班的教室墙壁需要粉刷,要求用两种涂料粉刷两层。为了准备与一个公司谈合同,你需要事先做一些准备。请计算出粉刷教室所要花费的资金。 完成这样的问题,你需要计算涂料的桶数和所需要的费用。为此至少需要做下面的事: 1、 测量并计算出教室墙壁的面积; 2、 计算出一桶涂料能粉刷多大的面积; 3、 计算出涂两层涂料所需要的桶数。 打破纸笔测验一统天下的局面,适当地安排一些开卷考试题,让学生在开放的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具体的情景问题,对于学生数学学
32、习也许会更有引导与促进作用。 案例6 有关考试题的比较 这里有几道题,A类型和B类型,究竟哪一种对孩子数学思维的发展,才更为有利呢? 1、A、下面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81、2、53、111、 B、小明说,91与93都是质数,因为它们的个位上的数都是奇数。你认为呢?能说出理由吗? 22 2、A、三角形的底是3厘米,高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B、画一个面积为6平方厘米的三角形。你能画出几种? 3、A、把一个长240厘米、宽100厘米的长方形分解为10个长为60厘米的小长方形。小长方形的宽为多少? B、把一个长240厘米、宽100厘米的长方形分解为10个长为60厘米的小长方形。试着把它画
33、出来。 4、A、把化成分数、小数。 B、你能分别用分数、小数和百分数解释上面的阴影部分吗? 5、A、= = B、你能把在方格中表示出来吗? 发挥评价的引导功能,让学生的学习淡化记忆与演练,而强化一种有联系、有现实意义、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的数学素养将会日益提高。 三、是结果,还是过程 案例7分数乘法单元教学 A教学: 按照教学进度,一课一课地教下去,每课有作业。整个单元教完以后,进行单元测试,记下每位同学的单元考试成绩。 B教学: 也是按照教学进度,一课一课地教下去,每课有作业。但是在单元学23 习之前,向学生宣布:每位同学都可以不按照老师的教学进度,自学该单元知识。如果自我感觉对该单元知识已
34、经掌握,随时都可以向老师申请单元考试。考试包括三项内容: 1、 当老师。向全班同学讲解今天所学习的内容,要求同学们都能听明白,并能回答老师与同学的提问。 2、 出试卷。出一份该单元的测试题,要求能全面考察该单元的知识点。老师给予定性评价。 3、 做考题。一份闭卷,老师从学生出的试卷里或题库里抽取。一份开卷,考察综合运用该单元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项考察都获通过的同学,可以不做老师布置的常规作业,上课可以看课外书籍或自学下一单元知识。 同时,老师准备的试卷至少分A、B、C三种,每种的难度系数不一样。针对不同思维水平的同学,老师有意识地抽取相应的试卷让其考。不同的学生在对单元知识掌握的程度上
35、可以不一样。 学生的学习有“时间差”与“路径差”,我们不能以同样的试卷、同样的进度来评价不同的人。让评价适应学生并促进学生,而非学生适应统一的评价。 案例8素质报告单 A教师:在素质报告单的数学栏目里,写上该同学的分数。分数的依据是期末考试成绩。 B教师:同样也在素质报告单的数学栏目里,写上该同学的分数。分24 数的依据是单元考试的平均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照一定比例的折合。 C教师:在一张特制的素质报告单的数学栏目里,写的不是分数,而是一段评语。素质报告单放在学生的成长档案袋里。学生的成长档案袋里,一般还含有以下材料: 1、 学生的单元测试卷和期中、期末试卷。 2、 学生的12本
36、作业本。 3、 学生自己做的兴趣作业。 4、 学生的实践活动作业报告。 5、 学生自己出的试卷。 6、 学生的数学日记。 7、 本学期数学学习总结。 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仅仅通过一个分数去描述,是很不全面的。探索表现性的评价方式,淡化结果,关注过程, 是学生数学学习成效评价的一个重要选择。 怎样让学生经历数学的过程 数学新课标,无论是在前言部分,还是在目标部分,都多次提到了让学生“经历的过程”。如何理解该理念,落实此要求?本人愿结合一些实例谈点体会,并求教于同行。 一、学生有需要吗? 25 案例1简单的统计教学. 其间都有让学生走下座位采访听课老师的环节,但两位老师的处理方式不一样。 A教师说
37、:“同学们,我们刚才已对全班同学进行了荤菜口味的统计,大部分同学都喜欢吃炸鸡腿。可是同时吃饭的还有我们的老师呀,成人的口味是不是和我们儿童的口味一样呢?大家说怎么办? B教师说:“同学们,我们刚才进行了一些统计活动,现在你们看,台下有很多老师,你们敢去采访他们,对他们进行一些统计吗?小组商量一下,我们可以去统计什么?” 同样是下台采访老师,一个是由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去采访和统计,一个是为了统计而去统计,哪一个效果更好呢?还是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从需要开始吧! 案例2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 教师先进行了一些割补的渗透。尔后出示一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求面积,求到面积后,也有两种不同的学习过程。 A教学
38、: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求的? 生:我把平行四边形象这样剪开。拼过来就是长方形了,这个长方形面积就是它的面积。 师:小组讨论一下,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面积呢? 26 生: 师: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 生:底乘以高。 B教学: 师:谁说说你是怎样求的? 生: 师:好!你们都会求了!那再试试桌子上的第二块平行四边形纸片,它的面积是多少呢?看谁最快。 师:谁再说说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做的? 生:。 师:咱们再比赛,看谁最快地求出第三块平行四边形纸片的面积。 师:这位同学最快,你能说说你为什么会这么快? 师:你在脑海中完成了拼剪的动作。好!再来一次,求出第四块的面积,看
39、谁最快。 师:好!大家都快起来了!你们是怎样做的? 师:那也就是,只要测量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就可以求出它的面积? 生:底和高。 27 师:为什么呢? 同样是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一个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得出的,另一个是在情急的状态下,急中生智,由学生自己想出来的,由于需要而主动地进行了比较,发现了规律。引导学生经历数学过程,就要多一些这些“迫切需要”的情景! 二、学生在体验吗? 案例3长方体的认识教学 A教学: 师:拿出你的长方体,观察一下它有几个面?面又有什么特征呢? 师:再看看,它的棱又有何特征呢? 师:长方体还有几个顶点? 生:8个。 师:谁来完整地说说长方体的特征? B教学: 师:好!同学们都认识了长方体,那你能用橡皮泥做出一个长方体吗? 师:大家的长方体作品真漂亮。这是一长方体